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1): 91-95   PDF    
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及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周 经, 张利敏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以美、英、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特色鲜明,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规律,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以下启示:(1) 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要合理适度;(2) 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3) 研究生教育体系构建要符合中国国情、遵循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规模和结构     学术自由     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体系    
一、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概况 1.研究生招生制度

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制度各不相同,主要有美、日和西欧等类型。美国研究生招生注重全面考查,不单以考试分数取人。美国除了设入学考试,还有能力专项考查,尤其在教授推荐信中必须体现学生的能力状况。日本招生注重入学考试,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择高分录取,招收的多数是“知识博士、善于模仿”类型的学生。而德、法、英三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进行相应延续,而不设 专门的入学考试,只要取得所需的大学本科相应文凭,经导师面试合格,便可入学。这三个国家都特别强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考生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适应,对学习过程严格把关,因而淘汰率极高。[1]

在招生体制上,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美、日、英设研究生院,入学有专门章程,拥有师资队伍,有专人负责管理,法、德两国则全由大学方面负责。在录取权限上,美、日都有导师、研究生院和大学校务会的三级审批制,而英、法、德录取学生也需要审批,但主要由导师决定,通过导师的面试是至关重要的。

2.研究生培养

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着眼于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与发现过程,又是知识创新的过程。[2]不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涉及阶段划分、修业年限等方面时,各国又由于教育传统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西方各国虽然博士、硕士的划分较为普遍,但硕士阶段普遍不受重视,修业年限1至2年不等,德国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硕士阶段,只设立了一个相当于硕士阶段的大学后教育,甚至连研究生教育的概念也不甚明确,所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完成讲授资格考试阶段。但是,这些国家的博士生阶段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修业年限3至6年不等,甚至更长,对不同类型的博士生尽管要求有所不同,但要获得博士学位,在课程学习或者参加研究活动上,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美国在学制安排上比较灵活,主要分为文理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攻读学术硕士主要是为了在高校任教或为攻读博士学位作准备;专业硕士则是为了培养某一职业的人才,是获得专业职业执照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有不同的修业计划,培养年限以1~3年不等,可以视情况而定。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比较严格,有自由研究能力和独特见解的方可通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

而日本等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硕士阶段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对硕士阶段在课程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上也有较高的要求,博士阶段一般也为3年或者更长,对博士毕业生的要求同样相当严格。[3]

在修习课程方面,美日注重课程学习,强调学分,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修习一定分量的课程。德国大学的第二阶段相当于硕士阶段,也注重专业课程学习。法国在深入学习阶段也强调课程学习,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区别。美国特别强调博士生的课程教学,而且主副修比例严格,知识面较宽。

在培养模式上,主要有以美、日、英为代表的课程导向培养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研究导向培养模式两种。课程导向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而研究导向模式则是以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和进行研究为主,虽然研究生也可自行选修一些课程,但很少专门开设课程并明确要求,一般通过研究完成论文准备。从培养方式来看,美国强调研究生院、指导小组和导师集体的作用,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和选题咨询、研究领域的确定以及学习计划的制定,并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挥大学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双重作用。日本是单导师制,研究生主要在家族式的“讲座”中培养。德国的博士生培养注重导师作用,注重应用性研究,通过科研活动来促其培养,在出成果中出人才,其研究生经费主要靠工业部门科研费资助。法国也注重科研活动对研究生的培养,但更多的是在导师的书斋中做研究,注重学术性、理论性研究。[4]

美国培养研究生主要是在大学中的研究生院,而其他几个国家则是大学和科研单位并举,两种机构并存情况下各具长处。而美国却在大学的研究生院中集中了这两大优点,研究生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设院长和教学班子,研究生教师由全校选出,但编制仍然在各学院,研究生院在有关整个研究生教学计划和培养事项上有决策权,起指导、协调作用,如负责制定学位标准、课程管理、招生与学籍管理、经费管理等。研究生院这种形式在研究生教育中既巧妙地利用各系、院实质性的教学培训功能,又把研究生培养与基础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大学具备两者的优点,这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3.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

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主要是沿着两条道路展开的。其一,以欧洲大陆国家为典型,主要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建立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同时政府在制定研究生教育制度,如在决定大学能否开设研究生教育,制定各大学授予学位应达到的标准,确定研究生的入学考查标准、方式和不同阶段研究生修学年限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这一办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由于政府的参与,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制度。政府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严格规定,使研究生教育质量能够有所保障。其二,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在建立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术传统或权威和大学间的广泛联合在形成研究生教育诸多方面的制度或规定上是主要的、核心的力量;政府对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建设,只在运用积极的财政拨款政策引导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使其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方面承担主要的责任。显然,这两种模式的形成和各国不同的教育、政治、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在体制的形成和相互学习过程中,各国主要致力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生教育的本土化,二是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或由大学联合机构推动的制度化。研究生教育的本土化,即建立符合本国文化与教育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各国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比如德国,尽管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但进入19世纪中后期,由于柏林大学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崇尚培养纯科学研究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致使德国大学在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与科技的要求上显得过于保守,工业界无法获得足够的能够在实际 工作中承担研究与开发任务的优秀专业人才。而以研究生院制度为核心模式的美国在这些方面有着德国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一战后美国很快就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经济、科学与文化中心。相对而言,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在本土化方面的表现最具典型意义:它模仿德国形成的讲座制,对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进行符合其注重考试的教育传统的有效改造,兼具美、德两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同时还以其成功的日本化而迅速扎根并发展起来,为日本创造一个个经济奇迹提供着强劲的科技与知识支持。

4.研究生的就业

西方国家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复杂,因专业、年代、国家不同而不同。

美国是最讲究实用的国家,只要专业好,研究生水平高,就业一般没问题。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以新的姿态重新崛起,就是靠研究生教育及时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开拓出来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就在本地区开设了几百家工厂、公司或研究机构,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许多研究表明,美国研究生绝不是多了,如果出现就业难那是因为所学专业不切需要或个人水平低,解决的办法是重新学习其他专业或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日本对研究生要求严格,但博士生几乎有30%不能毕业,硕士生也有近一半不能毕业,就业情况也不见得好。

在法国,一般来说,文凭等级越高,就业越容易,但是一般法国人较重名分,持高文凭的法国人不愿从事某种“不相称的职业”,而仅在与学位相称的职业层中竞争。在法国失业现象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防失业武器。有大学文凭失业者大约70%在半年内就能找到工作,90%在一年内找到工作,研究生的选择余地更大、机会更好。但决定就业的根本砝码是学科而不是文凭,在传统观念中大学文凭价值最高,但在就业市场中,切合需要的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文凭和短期技术学院经过严格选拔的教育文凭比综合大学文凭有更高的价值,学科比文凭的钢印更重要。

德国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一直看好,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教授职位短缺,那些通过讲授资格考试的“未来教授”在大学校园中徘徊无计,许多人只好到校外或低等学校去求职。德国医科、工科等类毕业生最易就业,医科主要是限额招生和保健事业发展所致,工科是由于经济连续增长。近年来社会人文科学及博士毕业生就业有一定困难,这是各国都碰到的问题。德国就业情况表明:德国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发展之间具有较好的互动关系,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及人才水平都较适应现代生产发展要求;社会人文科学及博士学位获得者在一定情况下职业更新率都较小,加上良性运转的社会一般对机构增长有一定限制,因而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

透过就业问题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是否处于良性发展状况,培养的人才与现实社会是否脱节。总体而言,在各种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中,首先是所读专业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发展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专业,才能真正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这就需要使研究生教育、整个教育系统同生产建立最紧密的互动机制;其次是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发展水平是否与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相适应;第三是当时这个国家是否经济发展强劲,需要很多人才;第四是开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本身的水平的高低;第五是是否来自名校;第六是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5.研究生的学位制度和学位水平

各国学位制度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德国的学位制度简单、单一,法国的学位等级复杂,美、日的学位制度完备并具有代表性。

德国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授予学位,只有参加大学文凭学位考试者才授予文凭学位,大学的博士学位不通过课程学习而是通过科研训练获得。

法国大学第一阶段结束时可获大学普通学习文凭;第二阶段的第一年结束可获学士学位,第二阶段结束可获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第一年结束时可获深入学习文凭,第三阶段结束可获博士学位或工程博士学位。申请大学教授者必须以通过“指导科研资格”考试作为必备条件。

各国学位间的等值问题,关系到学术交流、人员进修、人才流动以及国家教育水平评价。即使各国学位名称相同,但实质有别,不能简单划等号。

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美、日、中、英、澳、加等国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制,但英、美大学之间水平高低不一致,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说来,评价英、美研究生总是以获得学位的学校为水平标记,法、德的研究生总是以在哪一位教授门下来区别其才能。

德、美两国把大学毕业文凭看成相当于一般国家(或美国)的硕士学位。美国硕士生到德国去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德国大学毕业文凭或硕士到美国去,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美国的博士后培养则相当于德国的讲授资格考试前后的培养阶段。

英国的学位同美国类似,英国中学教育第六学级相当于大学预科,因而大学只有三年,但毕业生相当于美国的学士。一般来说,英国人重学士学位,认为学得实在有用。而美国则注重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本科多注重教学,只有硕士和博士阶段才特别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习新知识和从事高水平的科研,且修业年限一般在5年以上,一般认为水平较英国的高。美国的博士后相当于英国的高级博士。

日本、中国与美国的学位体系大体一致,但强调点却有较大差别。日本注重考试,因而硕士学位多是考试性课程,考试风造成研究生整体水平下降,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差。中国也存在类似情况。所以有人称欧美研究生是开发型,日本和中国研究生多是模仿型。

法国的学位水平比较复杂。法国普通教育学制为12年,但实施中学7年,要求严格,及格率仅在2/3,质量较高。自大学第二阶段已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部分研究,一般认为这一阶段水平可比美国的学士学位稍高,法国大学博士比美国博士水平低些,但国家博士(或“领导科研资格”)却比哲学博士水平略高,相当于博士后阶段,与德国的讲授资格考试阶段大致相应。

上述学位水平比较仅是就专业年限和论文要求的一般水平而言的。要准确区别各国的学位标准和水平是很难的。

二、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也存在制约发展的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问题和缺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将为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启示。

1.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要合理适度发展

凡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紧紧围绕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这一根本中心,根据这一需要来制定规划的国家和历史时期,其研究生教育就会健康发展,毕业生也容易就业。德国工程技术大学入学人数每年都在递增,但毕业博士生很少,因为根据生产领域实际,最需要的是硕士这一层次的人才。德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最大特点是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大低于应用学科。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文学科硕士所占比重几乎都在20%~30%之间,德国更少些。相对而言,英国、法国却在研究生教育中留有很 浓厚的传统味,大文大理并讲授经典,注重师承之风。日本医学博士片面发展,致使人才“过剩”,反而累及经济本身,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不能不说是一大教训。

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归根结底是如何适应、促进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总体 而言,与西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偏小,与泱泱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硕士教育强调课程教学,专业硕士学位太少,特别是工程技术、管理领域的硕士学位数和招生数量太少,有些老专业培养人数相对过剩。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内容,不加速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奢谈扩大规模,发达国家曾经付出的代价将成为我们再一次惨痛的教训。如何走面向21世纪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门类齐全、层次合理、与普通教育、本科教育相适应的体系,显得益发迫切和重要。[5]

2.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西方国家一致认为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和真理探求的能力和精神,一切活动都应围绕着培养科研能力进行。美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关键是靠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生。

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各国做法不同。美国是让研究生担任助教、写文章、参加或组织科研活动和报告会等,而德国、法国基本上是让研究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

我国研究生的总体科研水平较低,尤其是实践性研究更差,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学习,搞一些学术问题的研究。应该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同时要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及时跟踪学科前沿,给研究生以选题和根据自身特点完成课题的自由,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知识的精华,鼓励发展创新思维。[6]

3. 研究生教育要崇尚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

我们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成功经验,就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倡导学术自由,尽可能少以行政的或经济的压力干预研究生教育。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自由,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规范准则,是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学术精神的核心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成这样的学术精神,才能践行科学的学术自由观。[7]坚持学术自由,既为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繁荣学术、促进科学兴旺奠定了基础。德国以自由讨论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方法——seminar,在教师与学生的自由探索中把学习和科研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水平上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新的学术自由。而日本由于强调课程考试,尤其传统习规中尊上奉古,缺乏创新性,因而在重大研究方面很少有贡献。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与日本类似的情况,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学术自由、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学术自由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将学术自由与研究生培养一致起来,是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4.建设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首先,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遵循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急需的专业和学科,努力实现向为现代生产服务的方向转型,继续提高专业学位和其他应用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比重。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要结合学科前沿的变化和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建立科学的学制体系,实行有弹性的学习年限和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试行硕博连读,适当缩短培养时间。扩大招收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在职人员人数,加强同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的联系。[8]

其次,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导师遴选工作,完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小组联合培养制度。坚持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导师小组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使不同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才华作用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共同目标。

第三,要加强研究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在竞争的环境和自主办学的条件下,更要重视把握时代的脉搏。研究生教育手段现代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加速了研究生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改变了过去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教育手段,为学科与人才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方面的内容,尽可能建立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大幅度提高研究生信息共享程度,使研究生学会使用新的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方法,提高创造新知识的效率。与此同时,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研究生教育和管理观念,变革研究生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使研究生教育得到优质高效的发展。

第四,要进一步发挥质量评估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位授予的监控作用,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设立开展评估工作的事业性机构。目前已成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定期地对学位授予点的质量实施各种专项评估,包括对学位论文、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位授予点的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单位的管理水平,从制度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小兵.《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内涵分析与实施建议[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100-102.
[2] 高艳莉.教育信息化给法学专业教师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6):138-140.
[3] 杨海涛,梁国锋.改革教学方法 提升职业素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思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6):158-160.
[4] 赵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澳洲职业教育观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5-37.
[5] 赵沁平.继往开来续新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4.
[6] 杨汉清,等.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8-239.
[7] 陈学飞.美、德、法、日四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80-281.
[8] 张孝文.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1-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ir Inspirations for China
ZHOU Jing, ZHANG Li-m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Inspirations may be found for China to develop its uniqu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systems,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Germany. Several points are worth noting: 1)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maintain an appropriate scale and structure; 2) academic freedom must be emphasized and efforts made to train stud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3) China must have a syste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at complies with common modern rules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meets its special need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cale and structure     academic freedo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