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后备军,是学术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培养单位中约有75%以上的科研项目是由在学研究生参与完成的。[1]作为整个国家学术研究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研究质量将大大影响我国现在乃至将来的学术研究质量。然而近几年来,在研究生当中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已屡见不鲜,并且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了亟待改善的问题。
本文拟将研究的学术不端行为问题,围绕高校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找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的调查,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本研究问卷中调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伪造、编撰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行为;抄袭、剽窃的行为;引用不注明出处的行为;一稿多发的行为;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的行为;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的行为。第二部分基于对现有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出的引起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转换成14个测度指标。运用Likert量表尺度将其分成五个等级(5=影响非常大;4=影响较大;3=影响一般;2=影响不太大;1=影响不大),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发放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通过走访H大学的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宿舍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3%。问卷回收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中文版进行数据处理。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第二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7种表现形式均值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引用不注明出处的行为(3.31);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的行为(3.17);抄袭、剽窃的行为(3.06);一稿多发的行为(3.04);伪造、编撰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行为(3.00);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2.84);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的行为(2.17)。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除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之外的其他现象均趋于普遍(均值均在3.00以上),其中引用不注明出处、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的行为、抄袭、剽窃的行为更为普遍。
第一,引用不注明出处。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根本没有引用不注明出处的行为的研究生只有 3.1%,即有96.9%的研究生认为存在引用不注明出处的行为,43.9%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较多,4%的研究生认为非常多。
第二,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根本没有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的行为的研究生只有3.1%,即有96.9%的研究生认为存在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的行为,32.7%的研究生认为该种行为较多,6.2%的研究生认为非常多。
第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根本没有抄袭、剽窃行为的研究生只有 3.4%,即有96.6%的研究生认为存在抄袭、剽窃的行为,33.6%的研究生认为该种行为较多,1.2%的研究生认为非常多。
第四,一稿多发的行为。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93.1%的研究生认为存在一稿多发的行为,31.5%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较多地存在,4.0%的研究生认为一稿多发的行为非常多,然而,只有6.9%的研究生认为一稿多发的行为根本没有。
第五,伪造、编撰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行为。本研究调查显示,5%的研究生认为根本没有伪造、编撰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行为,95%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存在,26.5%的研究生认为伪造、编撰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行为较多,2.2%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非常多。
第六,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本研究的调查显示,10.6%的研究生认为根本不存在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89.4%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是存在的,其中26.2%的研究生认为代写论文和买论文的行为较多,2.2%的研究生认为此类行为非常多。
第七,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5%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还是存在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的行为,其中有8.4%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较多,7.2%的研究生认为这种行为非常多。而认为根本不存在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行为的研究生有21.5%。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因子确定 1.KMO和Bartlett检验
判断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要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一般认为,KMO值在0.5至1之间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数据分析的KMO数值为0.674,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1276.881(自由度为 91),其显著性水平值小于 0.01,说明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所以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2.主因子提取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中文版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步骤如下:
(1)因子的提取即估计因子负荷量。
(2)旋转。因子旋转以后,使得变量在每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量不是变得更大就是变得更小,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因子解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并为每个潜在因子赋予有实际意义的名字。
(3)为了更清晰地看清楚问卷的结构,保证区分度,根据每一个变量在每个公共因子上的最大负荷量来挑选变量,并删除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因子上的负荷量同时大于0.30,并且数值非常接近的变量,剔除以后重新进行因子分析,直到达到对剩下的变量再次进行因子分析时无需删除的状态。
(4)旋转后,要决定公共因子数目,选取较少的公共因子,获得较大的解释量。根据公共因子所涵括的原始变量,对所提取的各公共因子进行命名。这一步要确定因子的个数。需要根据研究者的设计方案或有关的经验或知识事先确定。因子个数的确定可以根据因子方差的大小,只取方差大于 1(或特征值大于 1)的那些因子,因为方差小于 1 的因子其贡献可能很小;按照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一般认为达到 60%即符合要求。[2]
根据上述主因子提取方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掉在两个主因子上负荷量大于0.30,并且数值相近的变量“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公因子方差较低的变量“学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数的要求”和“研究生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对剩余的11个变量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变量“研究生的侥幸心理严重程度”在两个主因子上负荷量大于0.30,并且数值相近,因此将其删除。对剩余的10个变量进行第三次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2。
根据表 2的旋转成份矩阵a3,对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因子的识别,提取3个主因子,每个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最大负荷量都大于0.6,因此,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为了验证变量的内在一致性及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主因子下的各个变量测量的是不是同一个问题,需进行内部信度的分析,通过克隆巴赫α系数检验。根据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要保证研究工具信度和稳定性,克隆巴赫α系数需在0.60以上。 [3]本研究中,第一个主因子的α系数为0.744,第二个主因子的α系数为0.705,第三个主因子的α系数为0.606,因此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
3.因子对整体解释的总方差解释的总方差表(表 3)中,本次研究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各因子累积解释的总方差达到了60.733%,一般认为,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 60%即符合要求。
由表 2知,因子一包括四个因素: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和帮助;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评审、答辩管理的严格程度;导师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示范”效应,由于这四个因素侧重于测度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此可以命名为“导师因素”,其贡献率为23.508%,说明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很大。相关研究也表明,导师的责任意识可以有效地防范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4]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与导师的学习交流过程,也是接受学术道德熏陶和提升学术道德素养的过程,因此,导师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2.学术行为监督教育因子
根据表 2的旋转成份矩阵a3,因子二包括:独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监督部门、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执行力度三个因素。将其命名为“学术行为监督教育因子”,其贡献率为19.536%。
独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监督部门因素的载荷量在研究生学术行为教育监督因子包含的所有因素中最大,为 0.795。独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监督部门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审查和整治,这对减少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学术道德教育的因子载荷量居第二。正如人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合理的学术规范指导学术研究。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执行力度的因子载荷量为0.768,对发现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执行惩戒制度,能对那些欲犯而未犯的研究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3.研究生因子
因子三包括功利主义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的学习刻苦程度、研究生自身的学术兴趣三个因素。这些都与研究生自身因素相关,故将其命名为“研究生因子”,其贡献率为17.689%。在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中举足轻重。
功利主义的学术价值观这一因素的因子载荷量最大,达 0.822。价值观会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功利主义的学术价值观导致研究生学术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多发文章,不惜明知故犯、铤而走险,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学习刻苦程度这一因素的因子载荷量为0.717,学术研究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刻苦和坚忍是学术研究活动本身的要求。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而追求享乐的价值取向,会使研究生走所谓的捷径,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论文。学术兴趣这一因素的载荷量是最低的,但是并不是说学术兴趣这个影响因素不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术研究缺乏兴趣,会导致学习不刻苦。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不惜铤而走险,采用复制加粘贴等学术不端行为。
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首先,强化导师职责。建立相关的制度对导师指导做出规定,要求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导师都要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尤其是在研究生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增加审阅的频度,从一开始就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友好的关系,导师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德,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严格遴选研究生导师。导师遴选处理要重视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导师的学术道德,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责任,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严格规范学术行为,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及学位论文严格把关,禁止学术不端行为。另外,可以建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行为监督机构。充分发挥大家的监督作用,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平台管理责任部门对举报的信息定期进行收集、梳理,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进行严肃处理。
其次,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学校要将学术规范内容细化,明确奖惩制度,让刚入学的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并设置学分。并且将学术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结合,形成学术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最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合理的评价制度能提高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以学术价值为价值取向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安心学问、默默耕耘的学者得到最大荣誉和实惠。
(三)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首先,确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要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担负起肩上的责任,用自身所学得的知识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将学术研究作为个人谋取更多物质利益的手段方式。从心底对学术的敬畏之感,会成为研究生不断奋进的内在动力,更加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其次,研究生必须具有勤奋的品质。攻读研究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仅学习的内容多,而且学习的难度也较大,研究生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吃苦。没有勤奋刻苦就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研究生要加强自身的学术道德自律。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研究生要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自觉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学术道德讨论会。
[1] | 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38. |
[2] | 陆冬梅.因子分析在体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23. |
[3] |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北京铁道出版社,2001:68. |
[4] | 陈平.论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学术品质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