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DF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换热器外导流筒结构选型
王庆锋, 郝帅, 李凯, 李中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场均匀分布能够改善传热效果,外导流筒的合理选型对流场均匀性有重要影响。然而,外导流筒结构多样,其选型设计多依靠经验,缺乏指导性方法。鉴于此,以筒体直径2 200 mm、入口接管外径720 mm的竖直管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外导流筒,建立了3种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平均速度和流场均匀性为衡量指标,研究了3种导流筒结构壳程纵截面和入口截面的流体分布效果,证明了外导流筒合理选型确实能够改善换热器壳程流场均匀性。定性结合定量分析得出:变截面圆弧过渡式外导流筒平均速度相对合理,流场均匀性最佳,是较适宜的导流筒结构。研究结果对外导流筒的选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外导流筒     CFD     数值模拟     选型    
CFD-based Selection of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Structure for Heat Exchanger
Wang Qingfeng, Hao Shuai, Li Kai, Li Zho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flow field in the shell-side of the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could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th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field.However, th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has various structures, and its design is more dependent on experience and lack of guidance method.In view of this,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s with three kinds of struct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has been designed for the heat exchange section of the vertical tube falling-film evaporator with a cylinder diameter of 2 200 mm and the inlet pipe diameter of 720 mm.Based on 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aking the average velocity and the uniformity of flow field as the indexes, the fluid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and the inlet cross section of the shell pa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have been studied.It is proved that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th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could improve the flow field uniformity of the shell pass of heat exchanger.The combin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variable-cross-section circular-arc transition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field is the best, thus presenting a suitable flow distributor structure.The study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ype selection of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Key words: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type selection    

0 引言

管壳式换热器外导流筒起到减轻流体介质对换热管冲蚀、均匀分布入口介质、强化传热性能和膨胀节作用[1]。张哲等[2-3]研究了板翅式换热器不同导流结构的导流性能。杜明等[4]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外导流筒结构的设计依据,介绍了相关国际标准及专利内容。张立文[5]以某乙烯装置中环形外导流筒换热器为例,介绍了环形外导流筒结构尺寸的设计。郭雪华[6]详细阐述了换热器外导流筒的结构设计原则,并深入分析了各结构尺寸的计算方法和相互制约关系。古新等[7-8]研究了夹套式变截面导流筒换热器外导流筒的优化设计方法。王庆锋等[9]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吴金星等[10]研究了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方法,指出进、出口处设置导流筒可使传热效率大大提高。壳程流体分配的不均匀会引起换热器效率下降[11],李平等[12]基于ANSYS FLOTRAN CFD分析了高压加热器蒸汽冷却段经过导流筒后,壳程流体流量的均匀性对换热效率的影响。然而,外导流筒结构多样,其选型设计目前依然缺乏指导性方法。

笔者以筒体公称直径为2 200 mm、入口接管公称直径为700 mm的竖直管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外导流筒,建立了3种结构模型,基于CFD数值模拟,以壳程纵截面和入口截面的平均速度及流场均匀性为衡量指标,选出了较适宜的外导流筒结构。

1 外导流筒几何尺寸的确定

竖直管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段筒体内径为2 200 mm,入口接管ø720 mm×8,负压饱和蒸汽流速75 m/s,换热管规格为ø45 mm×3,管数1 100根,管长6 000 mm,正三角形布管,单管程。开槽式外导流筒结构如图 1所示。根据标准及相关文献[6, 13]设计计算,得出基本尺寸如表 1所示。

图 1 开槽式外导流筒结构 Fig.1 Structure of the slotted typ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表 1 外导流筒基本尺寸 Table 1 General dimensions of the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d/mm K1 A0/mm2 A1/mm2 H/mm do/mm H/do B/mm Do/mm Di/mm δ1/mm δ2/mm L1/mm L2/mm L3/mm L4/mm b/mm K2 A2/mm2 D/mm n/个 θ/(°)
704 1.1 389 256 42 818 188 720 0.26 1 139 1 112 2 600 13 26 1 098 150 32 428 462 2.0 77 851 2 200 1 100

表中:d为开孔直径;K1为系数,与A0A1有关;A0为接管流通面积;A1为导流筒环隙流通面积;H为导流筒高度;do为接管外径;B为外导流筒的宽度;Do为筒体外径;Di为导流筒内径;δ1为导流筒的公称厚度;δ2为环板的厚度;L1为管板到第1块折流板的距离;L2为管板与环板外侧的距离;L3为环板内侧到缺口的距离;L4为折流板到缺口的距离;b为内衬筒导流缺口宽度;K2为系数,与A2A1有关;A2为壳程入口流通面积;D为筒体内径;n为导流缺口数目;θ为入口倾角。

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2.1 模型简化假设

(1) 流场内流体物理性质稳定不发生相变;

(2) 流场内流体为各向同性的均匀、连续性介质;

(3) 不考虑换热管和折流板;

(4) 不考虑传热;

(5) 不考虑重力作用;

(6) 流场内流体运动为稳态流动。

2.2 建立几何模型

外导流筒结构概括起来有4种[14-15]:无圆弧过渡的导流筒(结构1)、开槽式导流筒(结构2)、有圆弧过渡的导流筒(结构3) 和夹套式变截面导流筒(结构4)。无圆弧过渡的导流筒受力情况不好,故不考虑采用;夹套式变截面导流筒会增大管板直径,增加材料费用,也不考虑采用。于是选择结构2和结构3进行对比,结构3可改为变截面式,将其作为结构5。这3种结构的几何模型分别如图 2图 3图 4所示。

图 2 结构2几何模型 Fig.2 Geometric model of structure 2

图 3 结构3几何模型 Fig.3 Geometric model of structure 3

图 4 结构5几何模型 Fig.4 Geometric model of structure 5

图 2中外导流筒高度H=188 mm,环板外壁距离Bo=1 192 mm,导流筒缺口角度100°,弦长1 695 mm,宽度462 mm,缺口位于进口正后方。

图 3中外导流筒高度H=188 mm,环板外壁距离Bo=1 192 mm,内筒高端间隙取L=118 mm。

图 4中外导流筒高度H=188 mm,环板外壁距离Bo=1 192 mm,内筒高端间隙取L=118 mm,入口倾角θ=24°。

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导流筒模型结构复杂,模拟中采用非结构网格。关于网格数量,笔者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具体表述如下:对于相同模型,通过调整参数加密网格进行模拟计算,然后对比模拟结果,直至与上次结果几乎一致,则认为上次的网格数量能够满足计算要求。

选择结构5作为验证模型,控制最小单元尺寸为12 mm,最大单元尺寸分别为38、30和24 mm,网格总数分别为145万、267万和496万,依次增长接近1倍。对比这3种情况下壳程纵截面和入口截面速度云图,结果分别如图 5图 6所示。

图 5 壳程纵截面主流区速度云图 Fig.5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flow area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shell pass

图 6 壳程入口截面速度云图 Fig.6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inlet section of shell pass

图 5图 6可以看出:网格总数为145万与267万的主流区速度分布差异较大,而网格总数为267万与496万的主流区速度分布差异很小,几乎一致。这说明总网格单元数为267万左右时,计算结果几乎不再变化。

为了进一步体现一致性,笔者在网格总数为267万和496万的模型中任意取出2点进行速度对比,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2种网格模型任意2点速度对比 Table 2 2-points velocity contrast of thetwo kinds of grid model
坐标点/m v1/(m·s-1) v2/(m·s-1) f/%
Q1(0.5,0.5,0.5) 27.6 27.5 0.36
Q2(0.5,1.0,0.3) 57.7 56.8 1.56

表中:Q1Q2分别为几何模型上2坐标点;v1v2分别为267万网格模型和496万网格模型对应速度;f为同一点不同网格模型的速度差值百分率。

表 2可看出:对于点Q1Q2,2种网格模型速度差异分别为0.36%和1.56%,此差异在工程允许范围内。此外,笔者还针对267万左右的网格进行了稀疏探索,将网格总数稀疏到225万,发现网格总数225万与网格总数267万的结果差异很小。因此,模拟中网格总数选择267万左右。

3 Fluent设置与计算 3.1 求解类型的选择

对于低速流动密度变化不大的流场计算,多选用压力基求解器,对于高速流动问题,常采用密度基求解器[16]。空气动力学中,马赫数大于0.3时,需考虑密度变化的影响,视为可压缩流体;反之,视为不可压缩流体[17]。据此,对模拟中的介质负压饱和蒸汽进行判断[18]

蒸汽的气体常数:

(1)

当地声速:

(2)

马赫数:

(3)

式中:Rg为蒸汽气体常数,J/(kg·K);R为摩尔气体常数,J/(mol·K);M为蒸汽摩尔质量,kg/mol;c为当地声速,m/s;k为比热比;T为温度,K;Ma为马赫数;v为蒸汽流速,m/s。

根据式(1)~式(3) 进行计算,结果如表 3所示。其中Ma=0.174 < 0.3,故该介质视为不可压缩流体,则选用压力基求解器。

表 3 马赫数计算结果 Table 3 Mach number calculation table
R/(J·mol-1·K-1) M/(kg·mol-1) k v/(m·s-1) Rg/(J·kg-1·K-1) T/K c/(m·s-1) Ma
8.314 5 0.018 1.135 75 462 354.35 431 0.174

3.2 计算模型

模拟中着重于流场分析,入口雷诺数为46 200,流动为湍流,不考虑相变和传热,只需设置湍流模型。选择标准κ-ε湍流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经济性和计算精度[17]

3.3 边界条件 3.3.1 入口边界条件设置

模拟中负压饱和蒸汽流动视为不可压缩流动,所以选择速度入口作为入口边界条件。根据进口流量和管径计算得出速度为75 m/s,压力-50 kPa,湍流强度4.18%,水力直径0.704 m。

3.3.2 出口边界条件设置

模拟着重关注壳程入口的流场特性,实际问题中出口充分发展,所以将自由流边界设置为出口边界条件。

3.3.3 壁面边界条件设置

无滑移静止壁面,保持默认设置。

3.4 收敛标准

模拟中残差标准保持默认设置。收敛判定标准如下:残差曲线下降到设置标准,随步数增加稳定不变,则认为收敛;进出口质量流量差值小于0.001,则认为收敛。

3.5 计算及结果分析

控制筒体内径2 200 mm、入口接管外径720 mm、外导流筒内外筒间隙H=188 mm、环板外壁距离B0=1 192 mm不变,对结构2、结构3和结构5几种外导流筒结构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如图 7图 8所示。结果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问题描述地更加直观清晰。

图 7 壳程纵截面速度云图 Fig.7 Velocity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shell pass

图 8 壳程入口截面速度云图 Fig.8 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the inlet section of the shell pass

3.5.1 定性分析

3种导流筒结构壳程纵截面的速度分布效果如图 7所示。按照结构2设计,饱和蒸汽进入壳程后,沿竖直方向整体速度梯度大,局部区域速度高,流体分布均匀性差;与结构2相比,结构3整体速度梯度较好,无高速区,但局部区域梯度明显,流体分布均匀性次之;相比前2种结构,结构5的整体速度梯度很小,无高速区,流体分布均匀性更佳。

3种导流筒结构壳程入口截面的速度分布效果如图 8所示。按照结构2设计,饱和蒸汽进入壳程后,在入口截面上整体速度梯度大,进口区域速度较高,流体分布均匀性差;与结构2相比,结构3整体速度梯度较好,无高速区,局部区域梯度明显,流体分布均匀性次之;相比前两种结构,结构5的整体速度梯度均匀,无高速区,流体分布均匀性更佳。

3.5.2 定量分析

采用速度平均值p和速度标准差S来定量地描述壳程蒸汽速度和流场均匀性。其中,速度在合理范围内即可;标准差越小,表示流场均匀性越好。对模拟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如表 4表 5所示。

表 4 速度平均值 m·s-1 Table 4 The average velocity  m·s-1
分析截面 结构2 结构3 结构5
壳程入口截面 42.57 31.19 22.22
壳程纵截面 45.55 18.08 10.02

表 5 速度标准差 Table 5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velocity
分析截面 结构2 结构3 结构5
壳程入口截面 27.94 15.47 16.92
壳程纵截面 33.02 11.99 8.38

表 4为结构2、3、5壳程纵截面和入口截面的速度平均值。根据工程经验,常压下,壳程一般气体的流速范围为2~15 m/s;-40 kPa时,蒸汽的最大允许流速为45 m/s[19-20]。由表 4可知,按照结构2设计,蒸汽进入壳程后,入口截面和纵截面平均流速都接近最大允许速度,阻力消耗较大,压降较大;相比结构2,结构3纵截面平均流速较为合理,但入口截面流速依然较大;而结构5壳程入口截面和纵截面平均流速均相对合理。

表 5为结构2、3、5壳程纵截面和入口截面的速度标准差。由表可知,对于壳程入口截面,结构2标准差较大,流场均匀性较差,结构3和结构5标准差接近,均远小于结构2,流场均匀性较好;对于壳程纵截面,结构2标准差较大,流场均匀性较差,结构3标准差较小,流场均匀性较好,结构5标准差更小,流场均匀性更好。

4 结论

(1) 结构2进口区域速度高,壳程速度梯度大,流场均匀性差;与结构2相比,结构3整体速度梯度较好,但局部区域梯度明显,流场均匀性较好;相比前2种结构,结构5的整体速度梯度更均匀,流体分布均匀性更佳。

(2) 结构2入口截面和纵截面平均流速较大;相比结构2,结构3纵截面平均流速较小,但入口截面平均流速依然较大;相比前2种结构,结构5壳程入口截面和纵截面平均流速均较小且更合理。

(3) 相比结构3和结构5,结构2标准差较大,流场均匀性较差;结构3和结构5入口截面标准差接近,纵截面标准差结构5小于结构3,故结构5流场均匀性更好。

(4) 综合来看,结构5流速合理,流场均匀性更好,为笔者研究问题更适宜的导流筒结构。

参考文献
[1]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换热器[M].2版.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3.
[2] 张哲, 厉彦忠, 田津津. 板翅式换热器导流片结构的数值模拟[J]. 化工学报, 2002, 53(12): 1311–1314.
[3] 焦安军, 厉彦忠, 张瑞, 等. 板翅式换热器不同结构导流片导流性能的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5(11): 1113–1117.
[4] 杜明, 陈建文, 惠宁, 等.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外导流筒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4(10): 23–26.
[5] 张立文. 换热器环形外导流筒的设计及制造要点[J].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05, 26(6): 15–16.
[6] 郭雪华, 段瑞. 换热器外导流筒的结构设计分析与改进[J].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07, 28(4): 1–3.
[7] 古新, 朱培纳, 刘敏珊, 等. 变截面导流筒换热器入口流场均化性能数值仿真[J]. 化工学报, 2012, 63(12): 3839–3846.
[8] 夏立荣, 岳希明, 刘敏珊.换热器夹套式变截面导流筒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C]//全国换热器学术会议, 2007:46-50.
[9] 王庆锋, 庞鑫, 赵双.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效率影响因素及数值模拟分析[J]. 石油机械, 2015(10): 102–107.
[10]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等.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J]. 石油机械, 2002, 30(4): 49–52.
[11] 刘敏珊, 孙爱芳, 董其伍. 紧凑型板壳式换热器导流结构优化设计[J]. 压力容器, 2006, 23(8): 32–35.
[12] 李平, 蒋丹, 何克强. 高压加热器蒸汽冷却段导流筒内流动的数值模拟[J]. 动力工程, 2007, 27(5): 762–76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压力容器:GB 150-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14] 毛希澜.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之换热器设计[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85-186.
[15] 史美中, 王中铮.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4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2-53.
[16] 胡坤, 李振北. ANSYS ICEM CFD工程实例详解[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385.
[17] 于勇. FLUENT入门与进阶教程[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0-44.
[18] 沈维道, 童均耕. 工程热力学[M].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6.
[19] 朱聘冠. 换热器原理及计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253-254.
[20] 孙兰义, 马占华, 王志刚, 等. 换热器工艺设计[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5: 118.

文章信息

王庆锋, 郝帅, 李凯, 李中
Wang Qingfeng, Hao Shuai, Li Kai, Li Zhong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换热器外导流筒结构选型
CFD-based Selection of External Flow Distributor Structure for Heat Exchanger
石油机械, 2017, 45(02): 116-121
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2017, 45(02): 116-121.
http://dx.doi.org/10.16082/j.cnki.issn.1001-4578.2017.02.02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7-2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