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2009, Vol. 29 Issue (1): 18-23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袁浩. 2009. 疯狂的转型:纳粹在德国兴起的社会学思考[J]. 社会, 29(1): 18-23.
[复制中文]
Yuan Hao. 2009. The Mad Transformation: Sociological Thoughts on the Emergence of Nazi in Germany[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in Chinese Version), 29(1): 18-23.
[复制英文]
疯狂的转型:纳粹在德国兴起的社会学思考
袁浩     
The Mad Transformation: Sociological Thoughts on the Emergence of Nazi in Germany
Yuan Hao     

两次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该和约剥夺了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1/8的领土以及1/10的人口,并且还强迫德国支付给英、法等战胜国巨额的战争赔款。战后建立起来的带有民主资产阶级性质的魏玛共和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形势。从1919年到1923年,德国的经济遭受了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数百万的退伍军人使魏玛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不堪重负。德国的通货膨胀、失业人数骤增,经济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1921年德国马克与美元的汇率比值为75比1,1923年初变成了7000马克比1,而到1923年底则跌到惊人的42,000亿比1。1

1 [德]维纳·洛赫,《德国史》,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9年,第418页。

1924年,美国为了解决德国的巨额战争赔款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道威斯计划”。该计划将德国要付给战胜国的赔款和美国借给战胜国的借款捆绑起来,提出了一个总体的解决方案。这一计划及时地拯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德国经济和魏玛政府。同期,大量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的资本涌入德国。1924年至1929年间,德国支付了战争赔款110亿金马克,同时又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这些借款稳定了德国的经济,改善了德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促进了德国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个时期,德国和各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德国的经济体系变得越来越依赖美国,这无疑为德国的经济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很快就影响到了德国的经济。美国政府的“道威斯计划”被迫中断,大量资本从德国抽回美国以拯救受到重创的美国金融业,德国的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也一落千丈,经济又步入了严重的衰退中,1932年8月德国的经济危机达到最高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工业产值则下降了近一半,仅相当于19世纪末的水平。数十万中小企业破产,全国近一半的劳动力失去了工作,失业人数高达800万。金融业也遭到重创,1931年7月,德国所有银行交易所全部关闭,大量银行破产倒闭。德国刚刚从一战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又再次陷入到了崩溃的境地。

魏玛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及社会后果  魏玛共和国是1919年德国战败后建立起来的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权。这个政权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德国没有经过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而整个社会缺乏资本主义民主的传统。以容克贵族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一战结束后并没有被实质性的削弱,旧的封建思想仍然对德国民众有着较深的影响。由于缺少议会民主的传统,当时的几个主要政党如社会民主党、天主教中央党、民主党、民族人民党等,从来没有获得过议会的多数席位,这种政治格局导致政府不断更迭,而新上台的政府也不敢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手段来挽救德国的局势。相反,这些政府都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温和的措施以追求稳定。他们的政策大多偏袒大资本家、大地主和容克贵族。而将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的损失转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布吕宁政府上台后,遵循自由资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不干预政策,任由经济危机的发展。而他之后的政府则大力推行财政紧缩政策,大量增加各种捐税,大幅降低工人和政府官员的工资,同时还削减了政府的福利性开支;对于农业方面,实行只有利于大地主的农业定额分配制;在工业方面,则以保护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和部门为由,为在企业和大银行提供巨额贷款和保证金,而对中小企业置之不理,任凭这些中小企业破产或被吞并。

这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对德国社会的中下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老百姓和失业群体。飞涨的通货膨胀加上工资的下降使工人阶级和其它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政府削减福利支出的政策使得大约1 500万至2 000万德国人(失业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难以为继。1其次,小资产阶级、小企业主、小商人等老中间阶级不再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摆脱不了下滑到社会底层的命运。而作为“新中间等级”的职员集团和官员及知识分子阶层则在经济危机中迅速败落。2布吕宁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解雇了大量的官员和教师,并大幅降低了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新、老中间等级和各职业集团终于整体性地陷于全面破产的境地。”3伴随着经济地位的滑落,中间阶级的社会声望和权力也一落千丈,向上流动的大门也对他们紧锁着,结果,这些深受战祸和经济危机之苦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对魏玛政府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也渐渐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纷纷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魏玛政府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组织的罢工和起义层出不穷,整个德国处于风雨飘渺之中。总之,魏玛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带给德国人民的并不是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更加恶化了他们的本来就很悲惨的生活。这些社会后果为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政权,实施法西斯统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参见[德]维纳·洛赫:《德国史》,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9年,第819-820页。

2李工真: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世界历史》,39-49页。

3李工真: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世界历史》,第47页。

希特勒的上台及其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促成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既有两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德国历史传统所产生的惯性力所使然。所谓历史传统的因素,指的是德国的思想传统中阻碍历史前进的糟粕。如所言:“希特勒是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化身;纳粹主义是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之集大成”。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纳粹主义的兴起就成了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其前身是1919年11月建立的德意志工人党。成立初期,该党只不过是一个人数不过百人的小资产阶级政党这。经过希特勒的苦心经营,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幌子,逐渐骗取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信任和支持。针对社会下层,纳粹党不仅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而且还向他们开出一张张空头支票,许诺提高工人待遇,扩大社会福利范围,保障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对社会底层的冲击;对于社会中间阶级,纳粹党保证维护他们的利益,约束垄断资本主义的势力,控制通货膨胀;最后,纳粹党暗中和德国社会的上层阶级勾结在一起,先是获得了工业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然后又赢得了德国传统的封建势力和“国防军”的支持,从而为最终获取政权铺平了道路。

纳粹党除了鼓吹所谓的“社会主义”来欺骗广大群众,还大力的煽动民族主义的情绪来助其夺取政权。希特勒将“凡尔赛和约”归罪于前魏玛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将德国民众心中的民族仇恨引向纳粹党所需要的地方。由于纳粹党的大规模欺骗性宣传和煽动,在第二次经济危机影响到德国之后中,德国社会中下层的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都相信纳粹党能够为他们争取利益,能够帮助德国走上复兴之路。因此,纳粹党的势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于1930年成为了国会的第二大党,并于1932年成为了国会的第一大政党。1933年1月30日,经过纳粹学和德国大资本家、大封建势力的极力运作,兴登堡总统终于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从此,德国开始走上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道路。

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其政权,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加就业。首先,希特勒通过种种欺骗手段和非法的途径,彻底废除了魏玛共和国建立的议会民主制,取缔了共产党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逮捕了大多数工会的领导人,禁止工会和行会的活动,剥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

其次,希特勒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1933年纳粹政府成立了帝国经济部专门从事经济管理和经济调节的工作。另外,希特勒又建立了德国经济总会,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以及对各个企业原料、资金、和产品进行分配及管制。由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前帝国银行主席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出任经济部长。他上任后开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增长。纳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发行劳动国库券的方法来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大力修建公路,铁路,桥梁,运河等公共交通系统以及民用住宅、公用管道等民生工程。德国的1号和2号跨越全国的高速公路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两条高速公路在后来的二战期间被用于德国军队的调动,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希特勒为了兑现他在竞选时关于保障就业的诺言,除了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外,还于1933年颁布了《降低失业法》和《国家劳动组织法》等法律来扩大就业。到1936年已经解决了600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希特勒还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纳粹上台第一个月就规定了普通工人每年可以享受两到三个星期的带薪休假。之后又在欧洲率先实施8小时工作日,超过8小时就要支付更高的加班费,并且延长了上班时的工休时间。纳粹政府在取消工会活动的同时,又在企业和社区建立了几个新的组织来保护劳工的权益,如信任理事会、社会荣誉法庭和劳动委员会等。雇主再也不能够随意解雇工人,被解雇的工人也可以有两个月的时间向社会荣誉法庭申诉。纳粹政府还在全国建立了超过8 000个教育机构来培训新的技术工人。并且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人休假机构,每年夏天安排数十万工人到海边度假。

第四,希特勒将发展军事实力和军工产业置于中心地位。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战时600万军人被裁减到仅剩10万人。军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希特勒上台后致力于发展军事国家垄断主义。纳粹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和法令,将德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先分配到军事工业部门,大力扩充军备。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9月入侵波兰,德国全部军费开支猛增要900亿马克,几乎占到同时期德国政府预算总支出的3/5,军火生产扩大了11.5倍,比美、英两国之和还高出一倍多。民用消费工业则发展极为缓慢和落后,只增加了45%。1

1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起源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第202页。

讨论  20世纪初的前二、三十年里,法西斯主义无论作为思潮、运动和政权,都是一种带有时代特征和全球特征的现象。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之所以能在德国夺取政权,是与当时的这一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本著作里论述了这个时期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经济与社会两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2波兰尼认为,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标志着基于自我调节市场(self-regulated market)的经济系统的终结。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前通过改变人类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经济系统将原本不是商品的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纳入市场中被当作商品来进行交易,因而对传统的社会共同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波兰尼指出,在“自我调节市场”发展和扩张的同时,处在其对立面的“社会保护运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他看来,真正“伟大的转型”指的是在自我调节市场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社会针对经济的市场化而自发产生的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的“反向运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

2 [匈]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刘阳、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波兰尼强调民族国家应该适时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推动和维护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积极的干预和调节市场的运转。国家应该将社会自发产生的自我保护运动规范化、制度化。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魏玛时期的布吕宁政府一开始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考虑到社会运动的需求,他们奉行的仍然是过时的经济教条,即认为经济危机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他们所采取的不干预的放任政策(laissez-faire)并没有使德国的经济好转。而之后的巴本政府则采取财政紧缩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等措施来平衡财政赤字。结果,社会有效需求受到进一步的抑制,德国的中间阶级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纷纷破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持续恶化。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抗迅速扩大。在波兰尼看来,正是由于这些政府忽视了发动和引导社会的反向运动,从而产生了一种不断增强的社会张力。纳粹党之所以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正是不断积累的社会张力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虽然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要准备发动战争来为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但是在他上台之初仍然将降低失业率看作是最为紧迫和最重要的事情来处理。纳粹政府所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所实施的保护劳工的各项政策和价格管制很快稳定了社会中下阶层的情绪,缓和了社会上层和中下层之间的对抗,波兰尼所强调的社会张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减。当纳粹政府再配合以大规模欺骗性的宣传之后,德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包括大部分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都深信希特勒能够拯救日尔曼民族于水火。1希特勒之所以能在上台后短短6年里让德国经济从大萧条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并完成入侵波兰的战争准备,是与他所骗取的社会中底层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所分不开的。可以说,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和社会越需要维护社会中底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只有充分调动了这些群体的积极性,才能消除社会张力,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德国纳粹保护劳工和底层人民的作法虽然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所服务的,但是在批判其法西斯主义本质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1季羡林:《留德十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