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 Vol. 36 Issue (3): 319-324   PDF    
http://dx.doi.org/10.13324/j.cnki.jfcf.2016.03.011
0

文章信息

周亚爽, 刘琪璟, 孟盛旺, 罗春旺, 程小云
ZHOU Yashuang, LIU Qijing, MENG Shengwang, LUO Chunwang, CHENG Xiaoyun
莫尔道嘎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s in Moerdaoga Forestry Reg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 36(3): 319-324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 2016, 36(3): 319-324.
http://dx.doi.org/10.13324/j.cnki.jfcf.2016.03.01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9-15
修订日期: 2015-10-16
莫尔道嘎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
周亚爽, 刘琪璟 , 孟盛旺, 罗春旺, 程小云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摘要: 基于莫尔道嘎林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莫尔道嘎林区不同时段、不同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推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莫尔道嘎林区森林活立木(地上和地下)总碳储量由2008年的18 456 147 t增加到了2012年的20 202 875 t,累计增加碳1 746 728 t,增长率为9.46%。从树种的角度分析,全区总碳储量中落叶松和白桦所占比重最大;从龄组角度看,中龄林和成熟林占总碳储量比重最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不同,其中,樟子松林碳密度最大,蒙古栎林碳密度最小;不同龄组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不同森林类别之间(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碳密度也不同,重点公益林碳密度明显高于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s in Moerdaoga Forestry Region
ZHOU Yashuang, LIU Qijing , MENG Shengwang, LUO Chunwang, CHENG Xiaoyu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Silviculture &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orest inventory data,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s in Moerdaoga Forestry Region was estimated by linear equations between stand biomass and volume for different tree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Moerdaoga Forestry Region increased from 18 456 147 tons in 2008 to 20 202 875 tons in 2012 with a growth rate of 9.46%. Larix gmelinii and Betula platyphylla played a dominant role. The middle-aged forests and mature forest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otal carbon storage, and the carbon densitie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nd ag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forest carbon density of the key public welfare fores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and commercial forest.
Key words: biomass    carbon storage    carbon density    carbon dynamics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分别贮存了全球陆地植被碳库及土壤碳库80%和40%的碳[1]。生物量是研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是植被碳库的度量,是评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参数,同时,生物量、碳储量对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分配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森林生物量研究已从个体、种群延伸到了区域、生物圈等多个尺度上[3]。目前,研究工作有基于样地调查、遥感技术等方法对不同种源、林龄和地带的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4, 5]。如何估算区域森林碳储量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6]。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国际生物学计划期间的全球各地实测资料,利用平均生物量密度法来估算区域、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森林生物量。由于各类森林的实测资料有限,而且往往是在林分生长良好的样地中获得测量数据,导致估算的全球和区域生物量偏高[7]。近年来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虽然提供了不同树种面积和蓄积量在中国各地区分布情况的准确信息,但是却无法了解它们的生物量状况。树干材积与树木生物量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树干材积推算树木各组分总生物量,这种方法计算的生物量称作材积源生物量[8]。材积源生物量法经历了生物量转换因子法[9]到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10]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学者已基于历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中国不同地理位置各尺度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情况[11],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省份等中等大小区域尺度上[12],对林业局这种更小尺度上的碳储量研究尚未报道。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重要国有林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碳储库,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起着重要作用。莫尔道嘎林区森林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莫尔道嘎林区森林资源状况的报道大多以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为研究对象[13],但无生物量和碳储量方面的研究。文中以莫尔道嘎林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推算该区森林碳储量,分析不同森林类型、龄组、森林类别碳储量变化情况,旨在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点或斑块水平的碳储量数据进行补充,并为该林区提供基础和参考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莫尔道嘎林区地处大兴安岭西坡北部,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管辖,位于东经119°50′-121°07′,北纬50°59′-52°01′,总面积455 225 hm2,森林覆盖率94.83%(2012年)。莫尔道嘎林区多为中、低山,坡度一般小于15°,海拔在450-1 400 m之间,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属额尔古纳河水系。该林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短促,年平均气温-5.3 ℃,年平均降水量为414-528 mm。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野生植物有74科298属,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其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Kuzen]和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本地区分布最广的树种。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莫尔道嘎林区2008年和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资源统计数据。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包括全区16 383个小班的实测数据,包含小班号、面积、林种、土地种类、龄组、林龄、平均树高、郁闭度、优势树种、各组成树种蓄积、林分总蓄积等重要信息。森林资源统计数据是由二类调查数据汇总而来,该数据中森林被划分为5个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从经营类型的角度又被划分为3种森林类别: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

2.2 研究方法

研究中的森林碳储量仅指乔木活立木部分(地上和地下),未包括枯死木、下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以及森林土壤层等碳库。

2.2.1 森林生物量的计算

采用生物量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森林生物量。结合小班数据,利用已建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地上和地下)和白桦(地上)单木生物量模型来确定落叶松、白桦生物量转换方程,分别估测该地区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生物量,白桦林的地下生物量由根茎比获得[14]。对于其 它面积、蓄积所占比重较小的树种,采用前人建立[11, 15, 16]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方程估算其林分生物量。

B=aV+b (1)

式中:B为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t·hm-2); V 为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m3·hm-2); ab为参数。具体方程见表 1

表 1 不同树种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方程 Table 1 Regression equations (RQ) of biomass-volume for different tree species
树种Tree species 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s of biomass volumeB-V(B=aV+b) 文献来源Literature sources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Kuzen B=0.790 7V+7.321 9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B=0.700 3V-1.186 8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sp. B=0.804 7V-6.124 9 张萍 Zhang Ping [15]
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 B=1.608 7V+10.237 0 闫德仁 Yan Deren [16]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 B=0.756 4V+8.310 3 方精云 Fang Jingyun [11]
杨树Populus spp. B=0.475 4V+30.603 0 方精云 Fang Jingyun [11]
柳树Salix spp. B=0.756 4V+8.310 3 方精云 Fang Jingyun [1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B=1.110 0V 方精云 Fang Jingyun [11]
2.2.2 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计算

以往对碳储量的估算,无论是在样地尺度上,还是在区域、国家等大尺度上,普遍都采用森林生物量乘以含碳系数推算[17]。文中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转换系数0.5[18, 19]来推算森林的碳储量。根据莫尔道嘎林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年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C=BCC (2)

QC=CS (3)

$Z\left( t \right)=\frac{{{C}_{t}}-{{C}_{t-n}}}{{{C}_{t}}+{{C}_{t-n}}}\cdot \frac{200}{n}$ (4)

式中:C为碳储量(t);CC为含碳率(%);QC为碳密度(t·hm-2);S为森林面积(hm2);n为间隔期;Z(t)为碳储量年均增长率(%);Ct-n为调查初期的碳储量(t);Ct为调查末期的碳储量(t)。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利用公式(1)-(4) 估算莫尔道嘎林区森林固碳能力并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不同森林类别林分碳储量的变化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面积、碳储量与碳密度 3.1.1 面积

莫尔道嘎林区2008年和2012年森林总面积分别是431 799和431 528 hm2,5 a间森林面积减少了271 hm2,但落叶松林和白桦林始终占有绝对优势。2008年和2012年落叶松林、白桦林在全区所占面积比重分别是55.04%、38.37%和55.40%、38.20%。其中,杨树林面积最小,仅46 hm2,占全区森林面积的0.01%(表 2)。从表 2中可知,该林区各森林类型面积大小关系为:落叶松>白桦>山杨>樟子松>黑桦>柳树>蒙古栎>杨树。研究时段内,落叶松林面积由237 663 hm2增加到239 059 hm2,增加了0.59%,柳树、蒙古栎、杨树森林类型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类型面积均有很小幅度(0.05%-3.47%)的减少。总体上,研究时段内各森林类型面积基本稳定。

表 2 不同时期各森林类型的林分面积、蓄积量、碳储量与碳密度 Table 2 Area, volume, carbon storage and density of each forest type in different periods
年份Year 树种Tree species 面积Area/hm2 面积增长率 Area increasing rate/% 蓄积量Volume/m3 生物量Biomass/t 碳储量Carbon storage/t 碳储量增长率 Carbon storage increasingrate/% 碳密度Carbon density/(t·hm-2)
2008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Kuzen 237 663 21 685 905 20 631 003 10 315 502 43.40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165 669 14 895 171 13 020 267 6 510 133 39.30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sp. 20 179 2 486 126 1 876 991 1 000 277 49.57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7 151 1 144 529 1 270 427 635 214 88.83
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 632 50 082 87 037 43 518 68.86
柳树Salix spp. 365 22 176 19 807 9 904 27.13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 94 4 195 3 954 1 977 21.03
杨树Populus spp. 46 2 946 2 808 1 404 30.52
合计Total 431 799 40 291 130 36 912 295 18 456 147 42.74
2012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Kuzen 239 059 0.59 23 564 598 22 415 147 11 207 573 8.65 46.88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164 838 -0.50 16 602 645 14 519 790 7 259 895 11.52 44.04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sp. 19 479 -3.47 2 659 387 2 020 702 1 010 351 1.01 51.87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7 018 -1.86 1 191 384 1 322 436 661 218 4.09 94.22
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 629 -0.47 56 493 97 319 48 660 11.81 77.36
柳树Salix spp. 365 0.00 26 042 22 731 11 366 14.76 31.14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 94 0.00 4 947 4 523 2 262 14.38 24.06
杨树Populus spp. 46 0.00 3 564 3 102 1 551 10.46 33.72
合计Total 431 528 -0.06 44 109 060 40 405 751 20 202 875 9.46 46.82
3.1.2 碳储量

莫尔道嘎林区2008年和2012年森林总碳储量分别是18 456 147和20 202 875 t(表 2),其中,落叶松林和白桦林对森林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分别为16 825 635和18 467 468 t,分别占总碳储量的91.17%和91.41% ,各森林类型碳储量的大小关系:落叶松>白桦>山杨>樟子松>黑桦>柳树>蒙古栎>杨树。总体上,5 a间该林区森林总碳储量增加了1 746 728 t,总增长率为9.46%,年均增长率为2.25%。其中柳树林增长率最大,从9 904 t增加到11 366 t,增长率为14.76%;山杨林碳储量增长率最小,由1 000 277 t增长到1 010 351 t,总增长率为1.01%。

3.1.3 碳密度

莫尔道嘎林区平均森林碳密度由2008年的42.74 t·hm-2增加到了2012年的46.82 t·hm-2。研究时期内该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变化范围为21.03-94.22 t·hm-2,其中樟子松林的碳密度最大(88.83-94.22 t·hm-2),这是因为该地区樟子松林多数为成、过熟林,蓄积量大,而栎树林株数密度低,且几乎全是幼、中龄林,没有成、过熟林,所以栎树林碳密度最低(21.03-24.06 t·hm-2)。 整体上看,研究时段内各森林类型碳密度均有所增加。

3.2 不同龄组的林分面积、碳储量与碳密度 3.2.1 面积

从龄组结构上看,该林区森林面积以中龄林、成熟林为主,在两期资源统计中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44.62%、38.43%和45.18%、33.18%,占绝对优势。研究时段内幼龄林和近熟林面积分别下降了38.06%和24.08%。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面积都有所增加,其中过熟林增长率最高,从23 699 hm2 增加到了 34 853 hm2,增长率为47.07%(表 3)。由该林区2012年数据得知,目前林区中龄林、成熟林面积较大,幼龄林和近熟林面积过少,应适当调整各龄组林分的面积使其达到均衡。同时,结合该林区面积变化情况可知,研究时段内尽管林区森林总面积有很小幅度的减少,但林区总碳储量在增加,这归结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由此可见,在研究时段内莫尔道嘎林区发挥着一定的碳汇作用。

表 3 不同时期各龄组的林分面积、蓄积量、碳储量与碳密度 Table 3 Area, volume, carbon storage and density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periods
年份Year 龄组Age group 面积Area/hm2 面积增长率Area increasing rate/% 蓄积量Volume/m3 生物量Biomass/t 碳储量Carbon storage/t 碳储量增长率Carbon storage increasing rate/% 碳密度Carbon density/(t· hm-2)
2008 幼龄林Young-aged 42 012 1 889 967 1 767 206 883 603 21.03
中龄林Middle-aged 192 690 15 452 617 14 094 876 7 047 438 36.57
近熟林Premature 42 786 4 687 985 4 251 177 2 125 588 49.68
成熟林Mature 130 612 15 456 165 14 186 162 7 093 081 54.31
过熟林Over-mature 23 699 2 804 396 2612874 1 306 437 55.13
合计Total 431 799 40 291 130 36 912 295 18 456 147 42.74
2012 幼龄林Young-aged 26 022 -38.06 1 367 262 1 284 608 642 304 -27.31 24.68
中龄林Middle-aged 194 981 1.19 17 251 713 15 920 223 7 960 111 12.95 40.83
近熟林Premature 32 485 -24.08 3 517 023 3 139 830 1 569 915 -26.14 48.33
成熟林Mature 143 187 9.63 17 671 179 16 119 336 8 059 668 13.63 56.29
过熟林Over-mature 34 853 47.07 4 301 883 3 941 754 1 970 877 50.86 56.55
合计Total 431 528 -0.06 44 109 060 40 405 751 20 202 875 9.46 46.82
3.2.2 碳储量

2008年到2012年间该区碳储量增加了9.46%(表 3),与面积变化情况相似,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过熟林碳储量增长率最高,从2008年的1 306 437 t,增加到2012年的1 970 877 t,增长率为50.86%。幼龄林和近熟林碳储量分别降低了27.31%和26.14%。该研究区内中龄林和成熟林碳储量始终占有主导地位,2008、2012年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6.62%、79.29%。

3.2.3 碳密度

从龄组的角度看,碳密度的变化与林龄呈正相关,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同时,林分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的增长速率就越小的规律,碳密度先随林龄增大快速增加,达到近熟状态后碳密度增加缓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林木达到成熟状态,其碳积累的速率就会下降。另外,在林区内,因为采伐利用、自然风倒和雷击等因素造成成熟林、过熟林碳密度低于近熟林碳密度的现象也很常见。莫尔道嘎林区2012年与2008年调查统计数据相比,除近熟林碳密度有所下降外,其它各龄组碳密度都有增加的趋势。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碳密度 分别增加了17.36%、11.62%、3.65%和2.58%,近熟林碳密度下降了2.72%。森林平均碳密度由42.74 t·hm-2 增加到46.82 t·hm-2,增长率为9.53%。

3.3 不同森林类别的林分面积、碳储量与碳密度

表 4是莫尔道嘎林区2012年不同森林类别的林分面积和碳密度。由表 4可知,该林区林分主要是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其面积分别是195 308和214 202 hm2,重点公益林22 018 hm2,仅占全区的5.10%。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对森林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分别是8 802 532和 10 157 459 t,分别占总碳储量的43.57%和50.28%。重点公益林碳储量为1 243 797 t,仅占总碳储量的6.16%。该林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56.49、45.07和47.42 t·hm-2(表 4)。其中,由于一般公益林中幼、中龄林占主要地位,所以造成其平均碳密度略低于商品林平均碳密度。从表 4可以看出,总体上,随着林龄的增加,碳密度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同一龄组内,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的碳密度相差不大,而重点公益林的碳密度在各个龄组内均比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大。

表 4 不同森林类别和龄组的林分面积、碳储量与碳密度 Table 4 Area and carbon density in different fores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forest catagories
龄组Age groups 重点公益林 The key public welfare 一般公益林 The general public welfare 商品林 Commercial
面积Area/hm2 碳储量Carbon storage/t 碳密度Carbondensity/(t· hm-2) 面积Area/hm2 碳储量CarbonStorage/t 碳密度Carbondensity/(t· hm-2) 面积Area/hm2 碳储量CarbonStorage/t 碳密度Carbondensity/(t· hm-2)
幼龄林Young-aged 593 16 823 28.37 12 959 319 180 24.63 12 470 306 263 24.56
中龄林Middle-aged 8 566 409 369 47.79 99 706 4 080 967 40.93 86 709 3 470 094 40.02
近熟林Premature 1 687 90 997 53.94 14 262 681 866 47.81 16 536 797 035 48.20
成熟林Mature 9 796 638 797 65.21 52 734 2 827 070 53.61 80 657 4 593 416 56.95
过熟林Over-mature 1 376 87 789 63.80 15 647 893 131 57.08 17 830 989 922 55.52
合计Total 22 018 1 243 797 56.49 195 308 8 802 532 45.07 214 202 10 157 459 47.42
4 结论与讨论

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活立木、枯立木、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层5个碳库。文中只估算了莫尔道嘎林区森林中活立木生物量(地上和地下),没有考虑其它4个碳库的生物量。然而,森林中活立木的碳储量只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6%-90%[20]

研究时段内,莫尔道嘎林区森林乔木层碳储量从18 456 147 t增加到20 202 875 t,平均每年以2.25%的速率增长,平均每年增加436 682 t碳。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估算出2008年至2012年,莫尔道嘎林区森林平均每年向大气中释放116万t 的O2。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森林固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太阳辐射、干扰、土地利用历史、林龄、物种组成、土壤性质等。莫尔道嘎林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42.74-46.82 t·hm-2,高于内蒙古森林平均碳密度(21.30-25.27 t·hm-2)[19]和黑龙江省平均碳密度(33.44 t·hm-2)[21],同时也高于中国整体森林碳密度平均水平(36-42 t·hm-2)[22] 。若假设全区森林面积、林分生长状况和人为干扰强度等条件不发生改变,以2012年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基数,预计到2020年全区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将达到2 414 万t,乔木林平均碳密度能增加到55.93 t·hm-2

从龄组的角度看,目前莫尔道嘎林区的林龄结构特征是:中龄林、成熟林面积比重过大,分别占总面积的45.18%、33.18%,并且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幼龄林比重过低,仅占6.03%。林区经营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天然林的绝对优势,同时增强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充分而又合理利用空间,逐渐增加幼龄林面积并提高碳储量比例,调整中龄林、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保持各龄组面积和蓄积的平衡,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不同森林类别内,随着林龄的增加,碳密度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同一龄组内,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的碳密度相差不大,而重点公益林的碳密度在各个龄组内均比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碳密度大,这可能是因为重点公益林中大部分林分是成、过熟林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经营措施的不同导致的。莫尔道嘎林区每年都会按森林经营管理计划对用材林进行一定强度的主伐和抚育间伐,对楞场、集材道上的林木进行皆伐处理,对长势不好但又有潜力的林分进行除灌埋青、枯倒木清理等综合抚育方式实施管理。研究结果表明,5 a间该区森林总面积减少了271 hm2,但林区总碳储量在增加,这是因为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快速地固碳生长。由此可见,在研究时段内莫尔道嘎林区发挥了一定的碳汇作用。

森林生物量的多少决定着森林生态功能的强弱,掌握森林生物量时空分布信息对了解森林整体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近些年来森林健康已成为林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森林健康研究的首要环节是森林健康的监测和评价。文中利用森林资源统计资料数据,从树种、龄组、经营类型等不同角度分别对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测,并比较分析了近5 a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可为该林区营林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本研究取得的森林碳储量和其他结果可以直接作为森林健康的评价因子,为评价该林区森林健康和服务功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VICHARNAKORN P,SHRESTHA R P,NAGAI M,et al.Carbon stock assess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forest Inventory data in Savannakhet,Lao PDR[J].Remote Sensing,2014,6(6):5452-5479.
[2] ZHENG D L,RADEMACHER J,CHEN J Q,et al.Estima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using Landsat 7 ETM+ data across a managed landscape in northern Wisconsin,USA[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4,93(3):402-411.
[3] 巨文珍,农胜奇.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2):78-83,89.
[4] BLACKARD J A,FINCO M V,HELMER E H,et al.Mapping U.S. forest biomass using nationwide forest inventory data and moderate resolution information[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8,112(4):1658-1677.
[5] TAHVANAINEN T,FORSS E.Individual tree models for the crown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Scots pine,Norway spruce and birchin Finland[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5(3):455-467.
[6] ESTEBAN L S,CARRASCO J E.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pulverization of forest biomasses[J].Powder Technology,2006,166(3):139-151.
[7] GUO Z D,FANG J Y,PAN Y D,et al.Inventory-based estimates of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59(7):1225-1231.
[8] BROWN S,LUGO A E.Biomass of tropical forests:a new estimate based on forest volumes[J].Science,1984,223(4642):1290-1293.
[9] 方精云,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10] 方精云.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3-517.
[11]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12] 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等.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S1):93-97.
[13] 李春森,迟晓青.莫尔道嘎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6):67-68.
[14] 曹云生,李福双,鲁绍伟,等.内蒙古东部山地森林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33(3):52-57.
[15] 张萍.北京森林碳储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49-54.
[16] 闫德仁,闫婷.内蒙古森林碳储量估算及其变化特征[J].林业资源管理,2010(3):31-33,103.
[17]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林业科学,2011,47(7):7-12.
[18] 孟晓清,刘琪璟,陶立超,等.大兴安岭地区南北部幼中龄林碳储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37-43.
[19] 昭日格,岳永杰,姚云峰,等.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9): 80-84.
[20] WOODBURY P B,SMITH J E,HEATH L S.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41(1/2/3):14-27.
[21] 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2.
[22]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