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2021, Vol. 40 Issue (3): 270-274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汪青雄, 肖红, 任永奇
WANG Qingxiong, XIAO Hong, REN Yongqi
内蒙古乌审召察汗淖尔遗鸥繁殖群数量及繁殖点分布变化
Variation of Distribution Points and Population Numbers of Breeding Relict Gull at Chahan Nur in Wushenzhao, Inner Mongolia
四川动物, 2021, 40(3): 270-274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21, 40(3): 270-274
10.11984/j.issn.1000-7083.2020036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09-26
接受日期: 2021-01-26
内蒙古乌审召察汗淖尔遗鸥繁殖群数量及繁殖点分布变化
汪青雄1 , 肖红1 *, 任永奇2     
1.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西安 710032;
2.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2015—2020年每年的5—6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召镇察汗淖尔的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繁殖数量和繁殖点分布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分别为2 000巢、364巢、2 782巢、3 360巢、3 407巢和3 914巢。除2016年外,该地的繁殖遗鸥种群数量一直呈增长态势。6年间共记录12个有遗鸥繁殖巢群分布的湖心岛,其中4个较稳定,一直维持着该地绝大多数遗鸥繁殖群数量。该地已成为遗鸥一个重要的繁殖地。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一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监管。
关键词遗鸥    种群数量    分布    察汗淖尔    
Variation of Distribution Points and Population Numbers of Breeding Relict Gull at Chahan Nur in Wushenzhao, Inner Mongolia
WANG Qingxiong1 , XIAO Hong1 *, REN Yongqi2     
1. Institute of Zoology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2. The Ordos Relict Gul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rdos, Inner Mongolia 017000, China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points and population size of breeding relict gulls (Ichthyaetus relictus) were monitored and studied at Chahan Nur, Inner Mongolia, from May to June, 2015 to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opulation sizes of breeding relict gulls across the 6-year period were 2 000 nests, 364 nests, 2 782 nests, 3 360 nests, 3 407 nests and 3 914 nests, respectively, and showed an ever-increasing trend except in 2016. A total of 12 islets were recorded as the breeding sites, and 4 stable islets were found to maintain the most breeding populations. Chahan Nu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eeding site for relict gull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wetland should be well conserved and monitored by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Ichthyaetus relictus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Chahan Nur    

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属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鸥科Laridae(郑光美,2017),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蒋志刚等,2016),同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中为附录Ⅰ物种(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2016;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7)。

1990年遗鸥繁殖群最先被发现于国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张荫荪等,1991),1998年繁殖种群数量达到峰值3 594巢(何芬奇等,2002)。之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等导致了遗鸥主要繁殖地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湖泊干涸、湖心岛消失,2004年至今已无繁殖种群(何芬奇等,2008)。汪青雄等:内蒙古乌审召察汗淖尔遗鸥繁殖群数量及繁殖点分布变化

自2001年红碱淖首次发现遗鸥繁殖种群以来(徐振武,2001),全球遗鸥繁殖种群集中于此地(肖红等,2008)。2010—2011年,繁殖群体数量达到峰值7 700多巢(肖红等,2013b)。然而,由于当地持续干旱、上游截流、农业灌溉和资源开发等,红碱淖出现了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一样的问题,遗鸥繁殖群体数量急剧下降,2015—2016年已不足3 000对。较小规模的遗鸥繁殖群开始转移至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袄太湿地(高立杰等,2013)和乌审召镇察汗淖尔(任永奇,何芬奇,2015)、陕西省定边县苟池湿地(肖红等,2013a)、河北省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吴渊等,2016)、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双猫头湖(翟昊等,2019)等地。

2015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察汗淖尔发现了1处新的繁殖地(任永奇,何芬奇,2015)。2015—2020年每年的5—6月,对区内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研究,为准确掌握遗鸥的种群动态和繁殖地分布格局,也为将来针对这一濒危物种进行评估、保护与监管对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察汗淖尔(108°57′~109°02′E,39°11′~39°14′N)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北部的乌审召苏木境内,属于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四旗的交汇处(图 1)。察汗淖尔是一个大碱水湖,湖区面积约22 km2,湖水pH值约10.1,湖面海拔1 260 m。属于多风沙少降水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5 ℃,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大,年平均降水量300 mm,年蒸发量2 800 mm。植被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a、白沙蒿A. sphaerocephala、人工种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cheilophila、沙蓬Agriophyllum pungens、苦荬菜Ixeris denticulata等草本或半灌木群落为主(李博等,1990郑喜玉,1992李泰君,2010)。

图 1 研究区域及湖心岛分布(以2016年Google Earth数据绘制) Fig. 1 Research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islets at Chahan Nur (based on Google Earth data of 2016) 红色字母为有遗鸥繁殖的湖心岛,青色字母为无遗鸥繁殖的湖心岛 Red letters are islets with breeding Ichthyaetus relictus, cyan letters are islets without breeding I. relictus

受干旱气候和周边工业排污的双重作用,湖中及周边形成了面积不等的20多个湖心岛,部分湖心岛成为遗鸥重要繁殖地,同时还分布有灰雁Anser anser、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赤麻鸭Tadorns ferruginea、赤膀鸭Mareca strepera、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凤头Podiceps cristatus、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普通燕鸥Sternula hirundo等。

2 研究时间和方法

2015—2020年每年的5—6月,以湖堤坝为中心线,采用定点观察法对察汗淖尔两侧湖心岛上的遗鸥繁殖情况进行确定,待孵化稳定后,在出壳前1周(通过多年遗鸥孵化行为观察,每年5月22日之前,还有部分晚产卵或巢被破坏又重新营巢产卵的;5月26日之后,早产卵的有部分已出雏,破壳后的雏鸟会混群。所以,22日之前或26日之后统计窝卵数易产生较大误差。遗鸥孵化时巢内温度为20~26 ℃,该地早晚与中午温差大。07∶ 00之前的气温低于20 ℃,09∶ 00之后的气温高于26 ℃,长时间暴露于气温较低或较高条件下会影响孵化成功率。因此,将每年巢卵数统计最佳时间定于5月22—26日07∶ 00—09∶ 00)。采用上岛逐巢清点的方法统计遗鸥的巢数、窝卵数;并用GPS对巢群、湖心岛位置进行定位。为了能准确统计数据,每次2人上岛,1人采用画圈的方式标记,1人进行统计。

为了反映平均窝卵数与巢群大小是否存在相关性,将每个繁殖的湖心岛划分数个巢群,分别统计巢数、卵数,计算平均窝卵数,平均窝卵数=总卵数/总巢数。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平均窝卵数与巢群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在SPSS 17.0中进行,绘图采用SigmaPlot 12.2,所有数据以x±SE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鸥繁殖种群数量

自2015年5月,在内蒙古乌审召镇察汗淖尔的湖心岛上发现遗鸥繁殖巢2 000巢。除2016年巢数下降外,2015—2020年察汗淖尔遗鸥繁殖种群一直呈上升状态(图 2)。

图 2 2015—2020年察汗淖尔繁殖遗鸥的巢数、总窝卵数和平均窝卵数 Fig. 2 Numbers of nests, clutch sizes, and average clutch sizes of breeding Ichthyaetus relictus at Chahan Nur in 2015—2020

平均窝卵数(2.07~2.75枚卵/巢)与巢数存在一定相关性(P < 0.05)。随着岛上繁殖群体数量的增大,平均窝卵数也明显增大。

3.2 遗鸥繁殖点——湖心岛分布

2015—2020年,该地共有面积大小不等的湖心岛21个,其中有12个湖心岛有遗鸥繁殖巢群分布。

2015年遗鸥主要繁殖于湖心岛B、H、I上,之后H、I岛与湖岸相连成为半岛。

2016年遗鸥主要繁殖于湖心岛B、J、K上,之后B、J、K岛成为半岛。

2017年,遗鸥主要繁殖于湖心岛M、N、P、Q、R上,之后R岛成为半岛。

2018年遗鸥主要繁殖于湖心岛L、M、N、O、P、Q上,之后L、M岛被水淹没。

2019和2020年,遗鸥主要繁殖于湖心岛N、O、P、Q上。

6年间,仅有4个岛(N、O、P、Q)上的繁殖种群一直比较稳定,繁殖巢群均在1 000巢以上。

4 讨论

2015—2020年,察汗淖尔的遗鸥繁殖种群一直呈上升状态,最高时达到3 914巢,数量增长可能有2个原因:一是与红碱淖繁殖遗鸥数量下降有关,因察汗淖尔距红碱淖仅80 km,红碱淖的繁殖遗鸥有一大部分成功转移;二是当地一直有相对稳定的繁殖生境。

根据鄂尔多斯高原多地首次发现遗鸥繁殖数量来看,在2015年察汗淖尔发现遗鸥之前,遗鸥可能已在此繁殖多年。如1990年首次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有遗鸥繁殖时,群体数量为581巢(张荫荪等,1991),2010年红碱淖为87巢(肖红等,2008),2013年内蒙古袄太湿地为280多巢(高立杰等,2013),2013年陕西定边苟池湿地为430多巢(肖红等,2013a),2014年河北康保县康巴诺尔湖为800巢(吴渊等,2016),2016年宁夏盐池双猫头湖为410多巢(翟昊等,2019)。另外,根据该地繁殖群体稳定情况来讲,在未来数年间,察汗淖尔将会成为遗鸥又一个重要的繁殖地。

2016年察汗淖尔仅统计到遗鸥繁殖巢364巢,是因为2015年一直以堤坝的西侧为调查区域,忽略了东侧。

李典谟和徐汝梅(2005)研究表明,遗鸥仅选择环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荒漠-半荒漠环境湖泊中的湖心岛作为繁殖生境。察汗淖尔属于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半荒漠环境下的湖泊湿地。天然湖泊和周边化工厂地下水开采等双重作用使得湖中形成了许多相对孤立或隔绝的湖心岛,加之水中盐碱度相对较高,岛上植被稀疏(张高强,2019),这种生境特征适合遗鸥营巢繁殖。另外,遗鸥除了选择湖心岛营巢繁殖外,岛上植被过密、岛露出水面高度不够或岛与岸边距离过近时,也会影响其营巢选择。这与何芬奇等(2008)王琳(2018)的观察结果一致。因此,21个湖心岛中12个有遗鸥繁殖巢群分布,其中仅有4个湖心岛(N、O、P、Q)的生境特征相对比较稳定,一直维持着该地的遗鸥繁殖群数量。而B、H、I、J、K、L、R等湖心岛虽然有繁殖分布,但仅维持了1~2年就变成了半岛,进而丧失了其繁殖地的功能。A、C、D、E、F、S、T、U、V等9个岛由于岛高度不够、植被快速生长或植被盖度过高,也未发现遗鸥繁殖。因此,当地繁殖生境很不稳定。

平均窝卵数与巢群数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岛上繁殖群体数量的增长,平均窝卵数也明显增大,这与陕西红碱淖遗鸥调查结果相一致(汪青雄等,2020)。这可能是由于巢群的增大,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产下的窝卵数也增多(Møller et al.,2014);也可能巢群的增大,减少警戒或其他的能量投入,使得繁殖个体有更多的能量产下更多的窝卵数(Slagsvold,1982)。对于遗鸥窝卵数变化的具体原因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察汗淖尔是遗鸥从红碱淖成功转飞的又一个重要繁殖地。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一湿地进行以下方面的保护和监管工作。一是监测察汗淖尔水位变化,控制周边工业水量的排入和地下水的开采;二是遗鸥繁殖期加强巡护和监测,减少人为干扰活动,如盐碱生产、放牧、上岛拍鸟等;三是必要时可以进行湿地和湖心岛的生态修复工程,如隔断半岛、清理岛上植被等。

参考文献
翟昊, 于洪贤, 马国东, 等. 2019. 宁夏鸟类新纪录遗鸥繁殖群及其生境初探[J]. 野生动物学报, 40(1): 196-199. DOI:10.3969/j.issn.1000-0127.2019.01.033
高立杰, 侯建华, 董建新, 等. 2013. 遗鸥繁殖期新分布——内蒙古袄太湿地[J]. 动物学杂志, 48(1): 141-142.
何芬奇, Melville D, 邢小军, 等. 2002. 遗鸥研究概述[J]. 动物学杂志, 37(3): 65-70. DOI:10.3969/j.issn.0250-3263.2002.03.017
何芬奇, 邢小军, 白兆勇, 等. 2008. 鄂尔多斯高原湿地危情及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探讨[J]. 湿地科学与管理, 14(1): 56-62.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08.01.014
蒋志刚, 江建平, 王跃招, 等. 2016.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4(5): 501-551, 615.
李博, 史培军, 李天杰, 等. 1990.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李典谟, 徐汝梅. 2005. 物种的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李泰君. 2010.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以毛乌素沙地乌审召为例[D].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任永奇, 何芬奇. 2015. 遗鸥鄂尔多斯亚群主体另辟繁殖地[J]. 湿地科学与管理, 11(3): 83.
汪青雄, 肖红, 沈峰, 等. 2020. 陕西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J]. 湿地科学与管理, 16(2): 53-56.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20.02.14
王琳. 2018. 鄂尔多斯高原遗鸥种群繁殖对策及其保护研究[D]. 吉林: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吴渊, 张海, 张有强, 等. 2016.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新发现[J]. 动物学杂志, 51(4): 668-670.
肖红, 汪青雄, 杨超, 等. 2013b. 遗鸥鄂尔多斯种群及繁殖分布现状[C]//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肖红, 王开锋, 冯宁, 等. 2013a. 陕西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繁殖群分布[J]. 动物学杂志, 48(5): 776-777.
肖红, 王中强, 胡彩娥, 等. 2008. 陕西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研究[J]. 科学导报, 26(14): 54-57.
徐振武. 2001. 遗鸥在陕西发现记[J]. 野生动物, 22(4): 39.
张高强. 2019. 乌审召盆地植被、蒸散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张荫荪, 白力军, 田梠, 等. 1991. 遗鸥繁殖群在鄂尔多斯的新发现[J]. 动物学杂志, 26(3): 32-33.
郑光美. 2017.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郑喜玉. 1992. 内蒙古盐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 Larus relictus[DB/OL]. [2020- 05-30].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73.RLTS.T22694447A119398496.en.
Møller AP, Adriaensen F, Artemyev A, et al. 2014. Variation in clutch size in relation to nest size in birds[J]. Ecology and Evolution, 4(18): 3583-3595.
Slagsvold T. 1982. Clutch size variation of birds in relation to nest predation: on the cost of reproduction[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53: 94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