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2015, Vol. 34(2) 290-299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陈庆, 王卫东, 龙大学, 郭俊峰, 李飏, 宋要强, 霍志萍, 于晓平
CHEN Qing, WANG Weidong, LONG Daxue, GUO Junfeng, LI Yang, SONG Yaoqiang, HUO Zhiping, YU Xiaoping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和生态分布
Avifauna and Distribution of Hual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四川动物, 2015, 34(2): 290-299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5, 34(2): 290-299
10.3969/j.issn.1000-7083.2015.02.02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5-23
接受日期:2014-11-03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和生态分布
陈庆1, 王卫东1, 龙大学1, 郭俊峰2, 李飏2, 宋要强1, 霍志萍2, 于晓平2     
1.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陕西镇坪 725699;
2.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2
摘要: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鸟类16目50科224种,占陕西省鸟类种数(475种)的47.16%和全国(1371种)的16.34%。其中,雀形目鸟类32科156种,占69.64%;非雀形目鸟类18科68种,占30.36%。留鸟123种,夏候鸟67种,旅鸟25种,冬候鸟8种,迷鸟1种。在本区繁殖的190种鸟类中,东洋界种100种,古北界种67种,广布种23种。从繁殖鸟的区系成分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分别为100种和67种,比例为1.5:1,东洋界种占优势。从生境分析看,鸟类主要分布于森地和灌草丛。
关键词鸟类区系     生态分布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巴山    
Avifauna and Distribution of Hual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EN Qing1, WANG Weidong1, LONG Daxue1, GUO Junfeng2, LI Yang2, SONG Yaoqiang1, HUO Zhiping2, YU Xiaoping2     
1. Administration of Hual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enping, Shaanxi Province 725699,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The birds in Hualong Mountain Naitonal Nature Reserv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line transect sampling metho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A total of 224 species of birds belonging to 50 families, 16 orders were recorded, and these birds were accounted for 47.16% of 475 specie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16.34% of 1371 in China. Among these recorded bird species, 32 families and 156 species (69.64%) were Passerines, and 18 families and 68 species (30.36%) were non-passerines. Moreover, there were 123 residents, 67 summer visitors, 25 travelers, 8 winter visitors, and 1 vagrant visitor. According to the components of aviafauna, there were 100 Oriental species and 67 Palaearctic species, and the ratio of which was 1.5:1. The Oriental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reserve. The bir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forests, shrubs and grasslands.
Key words: aviafauna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Hual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Dabashan Mountains    

化龙山是大巴山的第二主峰。大巴山地处秦岭之南,是四川和陕西两省的界山,其北部的秦岭山脉被认为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因此秦巴山地的脊椎动物资源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闭塞,路途艰险,20世纪40年代前并无研究人员到本区进行鸟类考察。首次秦巴山区鸟类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郑作新等(1962)王廷正等(1980)报道了秦巴山地的鸟类区系;之后相继有李家俊和赵一庆(1999)王玛丽等(2004)巩会生等(2007)温战强等(2008)对巴山地区(包括米仓山)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报道。尤其在首次科学考察中报道化龙山保护区鸟类141种(王玛丽等,2004)。

2007年化龙山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往的资料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区建设的需要,为此,保护区邀请有关专家对区内的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为期3年的深入调查,调查旨在弄清区内动物的种类、分布现状,为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依据。本文仅就该保护区的鸟类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方面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时间、地点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陕西省最南部的镇坪与平利两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6'41″~109°30'29″,北纬31°54'39″~32°8'13″,总面积28 103 hm2,其中镇坪县境内23 802 hm2,平利县境内4301 hm2。区内最高峰化龙山介于镇坪县与平利县八仙镇之间,海拔2917 m,为汉江支流南江河与岚河的分水岭。调查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保护区内进行,涉及牛头店、曾家镇、上竹和八仙4个保护站。保护区的自然概况已有报道(王玛丽等,2004),此处不再赘述。 1.2 调查方法

采用样线法获得鸟类物种的组成和分布信息。调查主要在上竹、曾家、牛头店和八仙等4个保护站进行。沿样线进行观察记录。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植被以及居民点分布情况,共布设了15条样线,包括上竹保护站附近3条,曾家保护站附近3条,牛头店保护站附近2条,八仙保护站附近3条,以及化龙山、南江河、浪河、鸡心岭4条,基本上涵盖了保护区不同的植被带和景观。样线长度3~5 km,宽度在林区设为单侧30 m,开阔农田区样线单侧宽度设为50 m。每条样线3—6月、8—9月和12月至翌年2月各重复调查3次,调查时3~5人一组按固定路线以1~1.5 km·h-1速度行进,采用望远镜观察、鸣声识别、摄影等方式记录样线两侧50 m范围内鸟类的种类、数量、生境类型和海拔等信息。对林栖鸟类,使用双筒望远镜(SICONG 10×42)以2~3 km·h-1的速度行进并观察样线两侧活动的鸟类;对水鸟,则借助单筒望远镜(GEOMA65A 20~60×)定点观察,记录其种类和数量。 2 研究结果 2.1 物种组成

综合本次调查和现有资料,本区分布鸟类共计224种,分属16目50科(附表)。本区鸟类种类占陕西省鸟类种类总数475种(孙承骞等,2007)的47.16%,全国1371种(郑光美,2011)的16.34%。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仅2种,即金雕和白肩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4种,包括鸭科的鸳鸯,鹰科的黑鸢、赤腹鹰、雀鹰、凤头蜂鹰、鹰雕、普通、毛脚,隼科的红隼、阿穆尔隼,雉科的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勺鸡、红腹锦鸡,鸠鸽科的红翅绿鸠和鸱鸮科的斑头鸺鹠、领角鸮、红角鸮、雕鸮、鹰鸮、毛脚鱼鸮、纵纹腹小鸮、灰林鸮和长耳鸮。

在种类组成方面,雀形目32科156种,为本区鸟类的主要组成成分,占69.64%,非雀形目18科68种,仅占30.36%。画眉科Timaliidae种类最多,达21种;莺科Sylviidae次之,达20种;鸫科Turdidae也达19种之多。种类达到或超过8种的科还有鹟科Muscicapidae(11种)、鹰科Accipitridae(9种)、鸱鸮科Strigidae(9种);科Podicipedidae、鸭科Anatidae、鹬科Scolopacidae、夜鹰科Caprimulgidae、佛法僧科Coraciidae、戴胜科Upupidae、黄鹂科Oriolidae、河乌科Cinclidae、鹪鹩科Troglodytidae、戴菊科Regulidae、王鹟科Monarchinae、啄花鸟科Dicaeidae、花蜜鸟科Nectariniidae、梅花雀科Estrildidae等15科仅含1种。

优势种有珠颈斑鸠、山斑鸠、烟腹毛脚燕、白鹡鸰、灰鹡鸰、白头鹎、黄臀鹎、领雀嘴鹎、红嘴蓝鹊、棕头鸦雀、冠纹柳莺、大山雀、绿背山雀和黄腹山雀等。

李家俊和赵一庆(1999)王玛丽等(2004)的调查表明,保护区拥有鸟类13目30科141种。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224种,在原有的记录上增加了83种,其中4种为陕西省新纪录,包括褐灰雀、灰头鸦雀、黑头奇鹛和小太平鸟。 2.2 鸟类区系组成

以本次调查为主,并参考相关文献,本区鸟类的居留状况如下(附表):留鸟123种,占54.91%,其中雀形目种类90种,非雀形目种类33种;夏候鸟67种,占29.91%,其中雀形目种类45种,非雀形目种类22种;旅鸟25种,占11.16%,其中雀形目种类18种,非雀形目种类7种;冬候鸟仅8种,占3.57%;迷鸟1种,即阿穆尔隼,占0.45%。

根据鸟类区系划分原则,终年居留本区和在本区繁殖的190种鸟(即留鸟和夏候鸟),其区系成分如下(附表):

(1)东洋种100种,占52.63%,其中,非雀形目31种,雀形目69种。

(2)古北种67种,占35.26%,其中,非雀形目仅11种,雀形目56种。

(3)广布种23种,占12.11%,其中,非雀形目12种,雀形目11种。 2.3 不同生境鸟类分布和珍稀物种

保护区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样的景观生态类型。根据地形地貌、植被和鸟类的分布将鸟类栖息地大体划分为林地、灌草丛、农田、湿地和居民区5种生境类型。保护区属于巴山山系,鸟类以森林鸟类和灌草丛鸟类为主。森林鸟类最多,为115种,占总数的56.37%,其中留鸟63种(54.78%),夏候鸟35种(30.43%),冬候鸟5种(4.35%),旅鸟12种(10.43%);灌草丛鸟类110种,占总数的53.92%,其中留鸟69种(62.73%),夏候鸟28种(25.45%),冬候鸟3种(2.73%),旅鸟10种(9.09%);农田鸟类39种,占总数的19.12%,其中留鸟21种(53.85%),夏候鸟10种(25.64%),冬候鸟4种(10.26%),旅鸟4种(10.26%);湿地鸟类30种,占总数的14.71%,其中留鸟14种(46.67%),夏候鸟11种(36.67%),冬候鸟1种(3.33%),旅鸟4种(13.33%);居民区鸟类最少,仅有24种,占总数的11.76%,其中留鸟14种(58.33%),夏候鸟8种(33.33%),冬候鸟1种(4.17 %),旅鸟1种(4.17%)。

如前文所述,本次调查共记录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金雕和白肩雕,仅偶见于该保护区海拔2500 m以上的高山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4种,其中隼形目种类中赤腹鹰、普通较为常见;红翅绿鸠曾在秦岭山地有记录(郑作新等,1962;巩会生等,2007),此次在南部巴山地区的记录(8只)较为罕见;雉科中的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较为常见。受人为活动干扰,分布海拔较低的白冠长尾雉近年来很少见到。 3 讨论 3.1 物种与区系组成

本次调查在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共发现鸟类16目50科224种(附表),比10年前的调查(141种,王玛丽等,2004)多了83种。其中包括陕西省鸟类新纪录4种,分别是褐灰雀(龙大学等,2010)、灰头鸦雀(荣海,王卫东,2011)、黑头奇鹛(王卫东等,2012)和小太平鸟(吕建荣等,2013)。说明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有新的分布物种被发现。还有可能由于气候变化和植被的恢复,很多新纪录物种延伸分布至此或迁徙经过本区。

由于本区位于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并且属亚热带暖温过湿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故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色;同时,本区与古北界相距不远,高海拔处属凉温过湿亚高山气候,因而有一定数量的古北界成分向南渗透到本区;又因为本区地势起伏,垂直高差大,不同海拔的适宜生境容纳了部分适应性较强的广布种。 3.2 栖息环境对鸟类分布的影响

本区以山地森林为主要景观,缺乏平原、湖泊、池沼和宽阔江河,以林栖型为主的雀形目鸟类占显著优势,雁形目、鹳形目、鹤形目和鸻形目等非雀形目鸟类分布受限,尤其表现为冬候鸟的种类贫乏,仅存的非雀形目种类也大都是适应森林生境的鹃形目、鸽形目、隼形目和鸮形目等类群。

保护区海拔从最低的763 m至主峰2917 m,垂直落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因而鸟类的分布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垂直分布变化。海拔700~1000 m的低山河谷地带为主要的农耕地带。人为影响导致原始植被破坏无遗,坡地周围主要是次生灌木、草丛以及灌乔木混杂林。常见种类有池鹭、白鹭、黑鸢、白胸苦恶鸟、珠颈斑鸠、火斑鸠、四声杜鹃、蓝翡翠、戴胜、喜鹊、大嘴乌鸦、白颈鸦、家燕、金腰燕、白鹡鸰、黑卷尾、灰卷尾、红尾伯劳、八哥、北红尾鸲、红尾水鸲、大山雀、领雀嘴鹎、黄臀鹎、黑枕黄鹂、金翅雀、麻雀等。

海拔1000~1300 m之间为落叶阔叶林,因受人为影响较小,植被较好,食物丰富,隐蔽条件良好,鸟类种类较多,除上述大部分鸟类外,还分布有红隼、灰胸竹鸡、环颈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山斑鸠、噪鹃、红角鸮、斑头鸺鹠、纵纹腹小鸮、灰林鸮、长耳鸮、三宝鸟、白头鹎、紫啸鸫、红嘴蓝鹊,以及画眉科和莺科的多种鸟类。

海拔1300~2200 m之间的植被呈现混交分布,林下植被比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更好,地被植物非常丰富,人为影响更小,食物充足,隐蔽条件更好。鸟类的分布由低山逐渐向高山过渡,因此,该带除具有低山阔叶林带的多种鸟类外,还有雀鹰、赤腹鹰、金雕、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勺鸡、红翅凤头鹃、白腰雨燕、斑姬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灰沙燕、小灰山椒鸟、长尾山椒鸟、发冠卷尾、松鸦、白冠燕尾、蓝矶鸫、白颊噪鹛、白领凤鹛、红嘴相思鸟、红嘴鸦雀、白眶雀鹛、山树莺、以及鸫科和山雀科的多种小型鸟类。所以该带在鸟类分布上也呈现出交替混杂的过渡状况。

海拔2200~2917 m之间除针叶林外,还有山杨、红桦、牛皮桦等树种夹杂分布,该带山势较高,雨量较多,气候温润,林下植被发达,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前两海拔带少。主要有金雕、勺鸡、红腹角雉、普通、白腰雨燕、松鸦、白领凤鹛、白眶鸦雀、橙翅噪鹛、蓝矶鸫、方尾鹟、山鹡鸰、绿背山雀、黑冠山雀、沼泽山雀、红头长尾山雀等,在亚高山灌草丛中还有棕头鸦雀和多种鹀类等个体较小的鸟类。 3.3 保护建议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植被恢复、物种保护和公共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某些鸟类,如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对生境要求比较严格,栖息于较高海拔地区,而且这些鸟类颜色艳丽,多为名贵的观赏鸟类,常有一些不法分子潜入捕获。因此保护区管理局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制止一切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在建立承包管护和巡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求职员和护林员加大巡护频度和范围。同时加强对周边社区和中小学校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社区保护鸟类的意识。另外应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科研和管理素质。同时建议当地政府能与保护区真诚协作,做到经济建设与自然保护的协同发展。

致谢:本次调查得到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竹保护站姚忠文、邹奎兵,牛头店保护站刘益波、刘文峰,曾家保护站黄立刚,八仙保护站胡仁宝、刘平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表 MT与DEHP联合暴露对小鼠体质量及其 Appendix EffectofMTandDEHPonbody
参考文献
巩会生, 马亦生, 曾治高, 等. 2007. 陕西秦岭及大巴山地区的鸟类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 26(4): 746-759.
李家俊, 赵一庆. 1999. 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综合报告[J]. 陕西林业科技, (2): 28-32.
吕建荣, 凌小惠, 于晓平. 2013.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小太平鸟[J]. 四川动物, 32(4): 626.
龙大学, 王卫东, 李飏, 等. 2010.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褐灰雀[J]. 野生动物, 32(6): 351.
荣海, 王卫东. 2011.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灰头鸦雀[J]. 四川动物, 30(5): 727.
孙承骞, 王万云, 徐振武, 等. 2007. 中国陕西鸟类图志[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玛丽, 邢连喜, 张国昌. 2004. 陕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王廷正, 方荣盛, 汪德兴. 1980. 陕西大巴山的鸟兽调查研究(一)——鸟类区系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81(Z1): 204-230.
王卫东, 刘平, 于晓平. 2012.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黑头奇鹛[J]. 四川动物, 31(2): 322.
温战强, 王开锋, 李建强, 等. 2008.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夏秋季鸟类调查[J]. 动物学杂志, 43(2): 81-90.
郑光美. 2011.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郑作新, 钱燕文, 关贯勋, 等. 1962. 秦岭、大巴山地区的鸟类区系调查研究[J]. 动物学报, 14(3): 36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