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沙嘉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 410000
2. Changsha Jiaqiao Biotech Co., Ltd., Changsha 410000, China
环磺酮 (tembotrione) 是拜耳公司于2007年研制的三酮类除草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4-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 (HPPD) 将二价铁阳离子包裹到HPPD离子团内,导致杂草分生组织中酪氨酸积累和质体醌缺乏[1-2]。一般用药3~5 d后杂草即出现黄化症状,最终蔓延至整株,直至白化死亡[1-2]。环磺酮具有无残留、耐雨水冲刷及除草谱广等优势,活性高于甲基磺草酮,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4]。
目前已报道的有关环磺酮 (12) 的合成工艺主要是以2-氯-6-氨基甲苯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傅-克、磺化、卤仿、酯化、溴化、醚化、水解、酰氯化、缩合和重排,共计11步反应得到目标,工艺路线见图式 1[1, 5-9]。
随着农药原药质量标准的提高,农药中主要杂质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10]。笔者按照图式 1显示的工艺流程自行制备了环磺酮原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其纯度为98.9%,其中质量分数大于0.1%的杂质有3个 (分别记为杂质A、B、C),而有关这些杂质的结构尚未见报道。笔者通过高分辨质谱 (HRMS) 对环磺酮原药中的杂质结构进行了解析,推测其可能分别为脱氯化氢合环结构 (化合物Ⅰ) 、酰胺结构 (化合物Ⅱ) 和苄氯结构 (化合物Ⅲ),结构式见图式 2。
为了证实这些杂质结构推测的准确性,对其进行了合成 (合成路线见图式 2),通过HRMS分析,并与原药中的3个杂质A、B和C进行对比,若结果一致,则证实推测正确。
1 化合物的合成 1.1 仪器与试剂JNM-ECZ400S/L1核磁共振波谱仪,日本电子株式会社;DionexUltimateTM 3000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dionex公司;Q-ExactiveTM 组合型四极杆-高分辨轨道阱质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 (中国) 有限公司。
环磺酮原药 (12) 、2-氯-3- (2, 2, 2-三氟乙氧基) 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氯 (化合物10) [7]和2-氯-3-溴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酸甲酯 (化合物7) [5, 7-9] 均为自制;二氯乙烷、三乙胺和N, N-二甲基甲酰胺 (DMF) 为分析纯,二甲胺水溶液为化学纯,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浓盐酸为分析纯、甲醇为色谱纯,均购自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和固光均为分析纯,购自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乙酸钠为分析纯,购自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 3-环己二酮为分析纯,购自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丙酮氰醇为自制。
1.2 3-甲氧基-2-(4-甲磺酰基-3-((2,2,2-三氟乙氧基)甲基)苯甲酰基)环己烯-2-酮(Ⅰ) 的合成向反应釜中加入44.8 g环磺酮原药 (12,0.1 mol,98.3%) 、200 mL二氯乙烷和20.4 g三乙胺 (0.2 mol,99%),升温回流反应12 h。反应毕,降至室温,加入100 mL水和15.2 g浓盐酸 (0.15 mol,36%) 进行酸化处理,经分离、水洗、脱溶、甲醇重结晶及烘干得到化合物Ⅰ30.6 g,纯度98.1%,收率74.2%。HRMS (m/z,ESI–):374.9854 (M-H)–;理论值:374.9939。1H NMR (CDCl3,300 MHz),δ:2.24 (t,2H,CH2),2.63 (s,2H,CH2),3.08 (t,2H,CH2),3.21 (s,3H,CH3),4.04–4.12 (m,2H,CH2),5.40 (s,2H,CH2),8.38 (d,J = 6.0 Hz,1H,ArH),8.11 (d,J = 6.0 Hz,1H,ArH) 。
1.3 2-氯-N,N-二甲基-4-甲磺酰基-3-(2,2,2-三氟乙氧基)甲基苯甲酰胺(Ⅱ)的合成向反应釜中加入100 mL水和22.5 g二甲胺水溶液 (0.2 mol,40%),降温至5 ℃,缓慢滴加38.4 g 2-氯-3- (2, 2, 2-三氟乙氧基) 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氯 (10,0.1 mol,95%),滴毕反应1 h。加入0.83 g氢氧化钠 (0.02 mol,96%),搅拌反应15 min,过滤、水洗、烘干得到化合物Ⅱ31.8 g,纯度98.4%,收率83.7%。HRMS (m/z, ESI+):374.0419 (M+H) +;理论值:374.0435。1H NMR (CDCl3,300 MHz),δ:2.86 (s,3H,CH3),3.15 (s,3H,CH3),3.20 (s,3H,CH3),4.04 (s,2H,CH2),5.40 (s,2H,CH2),7.49 (d,J = 6.0 Hz,1H,ArH),8.13 (d,J = 6.0 Hz,1H,ArH)。
1.4 2-(2-氯-3-氯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基)环己烷-1,3-二酮(Ⅲ)的合成 1.4.1 2-氯-3-甲氧羰基-6-甲磺酰基苄基乙酸酯 (13) 的合成向反应釜中投入69.0 g 2-氯-3-溴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酸甲酯 (7,0.2 mol,99%) 、17.4 g乙酸钠 (0.21 mol,99%) 和350 mL DMF,升温至100 ℃反应4 h。反应毕,负压脱尽溶剂,釜残直接进入下一步反应。
1.4.2 2-氯-3-羟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酸 (14) 的合成向上一步的釜残中加入300 mL水和20.0 g氢氧化钠 (0.48 mol,96%),回流反应2 h。反应毕,将体系降至20 ℃,滴加52.8 g浓盐酸 (0.52 mol,36%),析出固体,过滤、收集滤饼,烘干得目标物51.5 g,纯度98.2%,两步反应收率95.6%。
1.4.3 2-氯-3-氯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氯 (15) 的合成向反应釜中加入51.0 g 化合物14 (0.19 mol,98.2%) 、200 mL二氯乙烷和0.2 g DMF,搅拌,缓慢升温至60 ℃,保温3 h,缓慢滴加45.0 g固光 (0.15 mol,99%) 和100 mL二氯乙烷混合液,滴毕保温反应5 h。负压脱除溶剂,釜残密闭储存,备用。
1.4.4 2-氯-3-氯甲基-4-甲磺酰基苯甲酸-3-羰基环己烯酯 (16) 的合成向上一步的反应釜残中加入200 mL二氯乙烷,搅拌,缓慢滴加由50 mL二氯乙烷、23.8 g 1, 3-环己二酮 (0.21 mol,99%) 和23.5 g三乙胺 (0.23 mol,99%) 组成的混合液,滴毕,保温反应3 h。反应完毕,不经处理,反应液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1.4.5 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向上一步反应液中加入2.0 g丙酮氰醇和23.5 g三乙胺 (0.23 mol,99%),室温反应3 h。反应完毕,加入100 mL水,再滴加50.7 g浓盐酸 (0.5 mol,36%),经分离、水洗、脱溶后,用200 mL甲醇重结晶,过滤、烘干得到化合物Ⅲ 63.8 g,纯度97.4%,3步反应收率87.2%。HRMS (m/z, ESI+):405.0596 (M–+H)+;理论值:405.0603。1H NMR (CDCl3,300 MHz) , δ:2.07 (t,J = 4.5 Hz,2H,CH2),2.44 (s,2H,CH2),2.83 (t,J = 4.5 Hz,2H,CH2),3.46 (s,3H,CH3),5.35 (s,2H,CH2),7.31 (d,J = 6.0 Hz,1H,ArH),8.11 (d,J = 6.0 Hz,1H,ArH),16.68[s,1H,(CO)3CH]。
2 结果与讨论 2.1 从环磺酮的合成工艺路线推测3个杂质的产生途径化合物Ⅰ:环磺酮存在烯醇式互变异构体,在碱性或高温环境中,烯醇式结构不稳定,发生分子内消去反应,脱去氯化氢后可生成化合物Ⅰ。
化合物Ⅱ:酰氯化步骤 (图式 1中化合物9到10),一般以氯化亚砜或三氯甲基碳酸酯为酰氯化试剂,以DMF为催化剂。DMF在酸作用下较易分解成甲酸和二甲氨基盐,后者在高温环境下易脱氯化氢释放二甲胺,二甲胺进一步与酰氯反应则会生成化合物Ⅱ。
化合物 Ⅲ:苄溴醚化步骤 (图式 1中化合物7到8),一般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此时苄溴会生成副产物苄醇,苄醇在酰氯化反应中会生成苄氯,最终进入原药合成步骤,生成化合物 Ⅲ。
2.2 化合物制备化合物Ⅰ合成:在碱性、高热条件下,以74.2%的收率得到了目标化合物,说明环磺酮原药的热稳定性较差。由于环磺酮原药的合成是在三乙胺体系中进行的,因此合成过程体系温度不能太高,同时后续的脱溶剂环节也需控制温度。
化合物Ⅱ合成:将酰氯滴入二甲胺水溶液中,不可避免地会水解产生杂质酸,但采取低温体系、二甲胺过量1倍以及慢速滴加等方式,以83.7%的收率得到了目标化合物;同时替换催化剂,如由吡啶代替DMF,可避免该杂质的产生。
化合物 Ⅲ 的合成:在由苄溴制备苄醇的过程中,最初采用了苄溴碱性体系水解的方法,但此法杂质多,收率很低;后采用将苄溴先酯化再水解的方式,苄醇的收率高达95.6%。在酰氯的合成中,以氯化亚砜或三氯甲基碳酸酯为酰氯化试剂效果均理想,但考虑到三氯甲基碳酸酯方案的尾气更易处理,且可作为盐酸使用,故选之作为酰氯化试剂。
通过制备全组分分析所需要的杂质样品,确定了杂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环磺酮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2.3 合成化合物与原药中主要杂质的对比与确认将3个目标化合物的HRMS数据以及全波长光谱扫描曲线与原药中的杂质A、B、C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和图1。
合成化合物Ⅰ、Ⅱ、Ⅲ与原药中主要杂质A、B、C的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一致,其全波长光谱扫描曲线也完全一致。
结果表明:原药中主要杂质A、B、C就是所合成的化合物Ⅰ、Ⅱ和 Ⅲ。
3 结论本研究首次从环磺酮的合成路线角度出发,剖析了在合成过程中产生的3个关键杂质可能的分子结构以及产生路径,并成功制备了3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质谱 (HRMS) 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并与原药中主要杂质的结构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原药中主要杂质的分子结构;同时为环磺酮全分析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杂质标准品。本研究不仅保证了环磺酮全组分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杂质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剖析,对该品种生产工艺的控制和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1] |
余玉, 苏建宇, 董元海, 等. 玉米田除草剂环磺酮的合成[J]. 农药, 2017, 56(5): 326-327. YU Y, SU J Y, DONG Y H, et al. Synthesis of herbicide tembotrione in corn field[J]. Agrochemicals, 2017, 56(5): 326-327. |
[2] |
崔蕊蕊, 张秀珍, 张梅凤. 新型三酮类玉米田除草剂 Tembotrione 的研究[J]. 山东农药信息, 2009(7): 18-21. CUI R R, ZHANG X Z, ZHANG M F. The study on new kind of triketone corn field herbicides tembotrione[J]. Shandong Pestic News, 2009(7): 18-21. |
[3] |
顾林玲, 汪徐生. 除草剂环磺酮应用研究与开发进展[J]. 现代农药, 2017, 16(5): 40-44. GU L L, WANG X 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herbicide tembotrione[J]. Mod Agrochem, 2017, 16(5): 40-44. DOI:10.3969/j.issn.1671-5284.2017.05.013 |
[4] |
华乃震. 三酮类除草剂产品及其应用[J]. 世界农药, 2015, 37(6): 7-13. HUA N Z. Triketone herbicide and its application[J]. World Pestic, 2015, 37(6): 7-13. |
[5] |
LOTHAR W, ANDREAS V A, HERMANN B, et al. Isoxazolylandisoxazolinyl-subtitutedbenzoylcyclohexanediones,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as herbicides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WO0107422[P]. 2000-07-14[2001-02-01] .
|
[6] |
NAKAMURA R, OBORA Y, ISHII Y. Selective oxidation of acetophenonesbearing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to benzo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molecular oxygen[J].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10): 1677-1684. DOI:10.1002/adsc.v351:10 |
[7] |
ALMSICK A V, LOTHAR W, THOMAS A, et al. New Benzoylcycloalkanone and benzoyl-cycloalkane dione derivatives useful as herbicides, especially for selective weed control in crops,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DE19846792[P]. 1998-10-10[2000-04-13] .
|
[8] |
WOLFGANG V D, HILL LUISE H R, KARDORFF U, et al. Preparation of heterocyclylbenzoylpyrazol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as herbicides: WO9831681[P]. 1998-01-08[1998-07-23] .
|
[9] |
LUISE H R, KARDORFF U, MICHAEL R, et al. Preparation of substituted 4-benzoylpyrazoles as herbicides: US6028035[P]. 1998-07-09[2000-01-22] .
|
[10] |
李国平, 宋俊华, 张宏军, 等. 农药相关杂质的评价与判定[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4): 24-28. LI G P, SONG J H, ZHANG H J,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relative impurities of pesticides[J]. Pestic Sci Admin, 2018(4): 24-28. DOI:10.3969/j.issn.1002-5480.2018.04.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