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0 Issue (04): 2-10   PDF    

0

文章信息

黄承伟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04): 2-1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06-11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
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北京 100028
摘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同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与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地解决。总结脱贫攻坚的世界历史意义显得必要而紧迫。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伟大意义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梳理国内外论述脱贫攻坚意义贡献的主要观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进程、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及其乡村治理能力、培育脱贫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能力、彰显政治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提炼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从增强全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减贫目标的信心、贡献中国减贫智慧、提供中国减贫方案等方面阐述了脱贫攻坚的世界贡献,旨在为脱贫攻坚总结提供参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    减贫方案    贫困治理    历史意义    世界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沧桑巨变的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当惊世界殊”发展成就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1]。在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总结脱贫攻坚成就,分析其世界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力彰显,是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的生动呈现。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伟大意义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国内外论述脱贫攻坚意义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述,深入提炼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系统阐述脱贫攻坚的世界贡献,旨在为脱贫攻坚全面总结提供参考。

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伟大意义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全党全国全社会动员起来,以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为主要目标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近五年脱贫攻坚、七年精准扶贫,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何认识和理解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中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改善,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3]。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指出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意义,阐明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实际上是要求全党必须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国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度,深刻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宗旨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

①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的回信。

②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第三,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4]。“没有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才是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6]。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只有把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补齐,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卓越治理能力。

第四,中国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6]。“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6]。习近平总书记从携手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对于实现人类更好发展的意义,中国减贫不仅解决好自身贫困问题,也必将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实际上是为深化国际减贫合作、展现大国责任担当指明了方向。

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伟大意义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有关扶贫开发重要意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们实现温饱的目标,更要使人民过上能够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8]。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指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逐步贯彻落实,农民将贫困状态全部摆脱后得到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的生活是党的主要任务”。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9]。邓小平反复强调,国家富强、人民摆脱贫困不仅是让人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摆脱贫困,才能获得良好的国际形象,才能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尊重。江泽民担任党的总书记时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10]。他还从人权的高度论述了扶贫开发对中国人权事业的意义。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无论是统筹城乡还是统筹区域的发展,都要求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使贫困地区得到较快发展,才能真正使中国的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得到全面兼顾。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论述了扶贫开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意义,并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11]

二、国内外关于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意义与贡献评价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深刻影响了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维效果影响和多重溢出效应,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崭新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内学术界和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

国内学术界关于脱贫攻坚意义贡献评价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脱贫攻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12],实现中国人民苦苦追求的解决贫困、实现小康的伟大梦想,足以载入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册[13]。从更高意义上讲,脱贫攻坚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14]

第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脱贫攻坚使数亿贫困人口成功摆脱贫困[13],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贫困群众充分享有生存权、共享发展成果,享有发展权、拥有发展机遇。同时,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和前提性保障[15],推进减贫脱贫与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不断缩小了城乡差别[16]。此外,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17]

第三,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也是中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17]。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也印证了中国自身选择的正确性,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18],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3]

第四,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阈来审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成功,其中不乏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中国经验,蕴藏着极富哲理的中国智慧,丰富了世界贫困治理理论[13]。脱贫攻坚的精准扶贫方略不仅对中国减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也有所创新[19]。特别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指导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并继续为中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治理相对贫困、促进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挥指引作用,成为世界脱贫攻坚实践中宝贵的精神财富[13]

第五,脱贫攻坚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这集中体现在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中国的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实践内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即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12]。脱贫攻坚实践和贫困治理进程中形成的相应制度安排、实践策略和有效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创新案例和经验示范[20]

第六,脱贫攻坚具有重要国际意义。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行动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成为对世界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推动和倡导坚持减贫和共享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能够为其他国家注入强大的信心,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提供新示范[15]。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21],特别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选择。此外,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就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13], 这些都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反贫困作出更大贡献。

在全球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贫成就经验尤为关注。各界国际人士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成就及其重大贡献。

第一,中国脱贫攻坚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代表性观点有: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肆虐,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目标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决心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信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积极、具体,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凝聚力、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高效的政治体制,从2012年到2019年底,短短7年多的时间,中国有9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学习中国的减贫经验。中国追求的发展不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而且是将发展与减贫紧密联系,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这一点上,中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中国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证明中国制度和治理模式具有优越性[22]。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未看到有那么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成就”[23]

第二,中国减贫经验为世界带来福祉。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在于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经济增长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中国显然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让中国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信心和启示。中国切实有效的举措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中国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带来福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鼓舞。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自己的精准扶贫等经验,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好地摆脱贫困,有力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22]

三、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

脱贫攻坚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呈现出重大的历史意义。认识和总结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既要体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直接效果,更要总结由此产生的间接影响,还要客观分析其形成的多重溢出效应;既要总结物质层面的成效,更要呈现其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既要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要看到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开启新征程奠定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进程、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及其乡村治理能力、培育脱贫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能力、彰显政治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脱贫攻坚目标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2012年至今,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减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4]。到2020年4月中旬,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780个县宣布摘帽,目前还剩下52个未摘帽贫困县,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5]。脱贫攻坚大幅度地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24]。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脱贫攻坚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率接近百分之百,近千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以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确保了小康社会的成色。

第二,脱贫攻坚明显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后发展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奠定了基础。中国贫困地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国家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资金、政府债券、小额信贷、扶贫贷款以及社会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年均投入过万亿元[26],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住房改造和产业发展,加上对上下游的拉动,扶贫投资实际带动数万亿社会总投资,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实现结构调整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明显拓宽了贫困家庭的增收渠道,如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安排生态护林员、护草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岗位实现增收;对无业可帮、无力可扶的贫困户通过综合性保障兜底措施实现增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带动了非贫困农户实现发展增收。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必然促进地区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总需求的直接增加。伴随着贫困地区道路、网络宽带、电力、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对通讯、汽车、冰箱等生产生活用品以及教育、娱乐服务消费需求会逐步提高。这些变化既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空间,也为拉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新的广阔市场和动力[26]。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的同时,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促进了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明显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原生态特色产品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现实来源,也增加了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脱贫攻坚带来上述多个方面的良性改变,为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脱贫攻坚明显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组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贫困退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2015年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支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人,为打通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24]。在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呈现出基层干部经受脱贫工作历练的成果。脱贫攻坚促进了全社会合力攻坚良好局面的形成。东西部扶贫协作,产生了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定点扶贫畅通了党政军机关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了解农村与贫困地区的渠道,推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成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形成,为贫困治理体系的完善营造了环境和氛围。脱贫攻坚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与“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体制机制相适应,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合力脱贫攻坚责任体系;针对多维致贫因素,形成政策“组合拳”的政策体系;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社会动员体系;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督查体系;体现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要求,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考核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保障,也为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形成开展了实践。为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实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不断提高贫困识别的准确率;为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开展驻村帮扶,解决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保证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制定退出标准和程序,制定脱贫年度计划和滚动规划,开展第三方评估,保持政策稳定。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脱贫攻坚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家庭内生脱贫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动力、参与主体和受益群体,始终坚持把让贫困人口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脱贫攻坚的直接目标,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目标。在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依然向人民表达了兑现承诺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24]。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增加了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其人力资本的质量。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思想引导,增强脱贫意愿、信心和能力。通过实施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坚持脱贫攻坚靠人民,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树立脱贫光荣、扶贫光荣的良好风尚;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促进贫困群体就地就近就业;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扶贫资金分配在中央部门和省市县本级公告,扶贫项目在乡村公示,在年度考核和脱贫退出时了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满意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激发内生动力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贫困人口参与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和提升贫困群众可持续的内生脱贫动力。

第五,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的中国政治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高位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发挥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精准方略;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和超常规举措;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聚焦“三区三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挂牌督战,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脱贫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问题。四是坚持完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持续加大各行各业扶贫力度,包括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军队扶贫、民营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公民个人扶贫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不断丰富发展。五是坚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尊重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注重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六是坚持较真碰硬的考核评估。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综合运用考核评估结果,建设完备的监督体系。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同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领导、改革创新、社会动员和贯彻落实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脱贫攻坚中党的组织领导能力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党中央建立并完善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脱贫责任。脱贫责任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责任体制等三个方面来实现。脱贫攻坚在扶贫理论、扶贫方略、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社会动员能力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社会动员和宣传体系建设,凝聚全社会参与的新社会扶贫格局。各地各部门的贯彻落实能力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增加投入、完善政策、严格考核、加强监督、作风能力建设等方面。

四、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世界贡献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书写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伟大传奇。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极大地坚定了全球减贫的决心信心,习近平扶贫论述引领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成功实践展示了全球减贫的中国智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一,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展减贫树立了“标杆”。从减贫速度看,中国明显快于全球。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中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百分点,年均下降2.6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32.2百分点,年均下降0.9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00多万人,7年减少9300多万人[27]。这有力地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标杆,成为榜样,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在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政府是贫困识别、贫困干预、贫困退出以及脱贫成效评估等减贫全过程的主导性主体。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政府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通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多层级政府间合力协作制度安排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并形成扶贫合力,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以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凝聚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中国政府发挥减贫主导作用为全球应对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普遍弱化的挑战树立了典范。

第二,习近平扶贫论述是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最大的理论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扶贫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最新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扶贫论述具有丰富内涵:一是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制定新时代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五级书记抓扶贫,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坚持精准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实施“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达到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加大投入,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做到阳光化管理。五是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脱贫攻坚。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凝聚更大扶贫合力。六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把扶贫工作的从严要求和干部作风治理结合起来,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和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七是坚持激发贫困群众主体内生动力。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出来,不断提高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八是坚持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习近平扶贫论述指引下,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这套思想体系的科学性、普遍性、指导性,成为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核心内容。

第三,中国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为解决贫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按照精准扶贫方略的顶层设计,中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标规模控制、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瞄准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构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的工作机制,为解决一系列贫困治理难题提供了方法。此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强调要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从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其中包含的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论及实践,对于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高度肯定中国的减贫方略,他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28]。可以说,中国巨大减贫成就坚定了全球减贫信心,而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设计及其实践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承伟. 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我国制度优势[J]. 红旗文稿, 2020(8): 29-32.
[2]
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06-18).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3/01/content_37908434.htm.
[3]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2-28).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1/c64094-20638535.html.
[4]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N]人民日报, 2017-06-25(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6]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5-10-1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45.htm.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0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190.
[9]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1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139.
[11]
胡锦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快扶贫开发进程[EB/OL]. (2005-05-28). http://news.china.com.cn/txt/2005-05/28/content_5874399.htm.
[12]
黄承伟.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N].光明日报, 2018-09-25(15).
[13]
唐任伍.脱贫攻坚: 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EB/OL]. (2020-02-04). http://politics.rmlt.com.cn/2020/0204/567776.shtml.
[14]
吴传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彰显制度优势[EB/OL]. (2020-03-1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11/c40531-31626484.html.
[15]
张琦.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N].光明日报, 2020-03-10(2).
[16]
聂鑫.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深刻内涵[N].光明日报, 2020-05-11(6).
[17]
黄承伟.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N].光明日报, 2018-09-25(15).
[18]
张峰.从曲水实践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意义[EB/OL]. (2018-12-04).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1204/c422603-30442164.html.
[19]
许徐琪.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性意义[N].经济日报, 2020-04-16.
[20]
张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EB/OL]. (2020-02-26). http://politics.rmlt.com.cn/2020/0226/570171.shtml.
[21]
杨秋宝.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突出成就和重大意义[N].经济日报, 2017-09-19.
[22]
张朋辉, 赵益普, 张远南, 等."推动人类共同的发展事业不断进步"——国际人士坚信中国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 2020-03-08(3).
[23]
书写全球减贫史重要篇章(和音)——世界瞩目中国"两会时间"[N].人民日报, 2020-05-27.
[24]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0-03-07(1).
[25]
黄俊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进度不变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780个宣布摘帽[EB/OL].(2020-05-19).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5/19/t20200519_34934055.shtml.
[26]
贾希为. 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革命[J]. 前线, 2020(2): 28-31.
[27]
黄承伟.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J]. 党建, 2020(6): 25-27.
[28]
国家统计局.扶贫开发持续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EB/OL].(2019-08-1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12_169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