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18 Issue (04): 146-155   PDF    

0

文章信息

姜含春, 丁以寿, 宛晓春
国际贸易视野下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比较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04): 146-15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9-15
国际贸易视野下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比较研究
姜含春1,2, 丁以寿1, 宛晓春1    
1. 安徽农业大学 茶与食品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2. 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摘要:本文对茶叶之路及丝绸之路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分别绘制出两路完整的线路图,并以此为基础,在国际贸易视野下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两路的共同点是启始及昌盛的"六要素"具有国际贸易优势;两路有联系,茶叶之路因茶叶功效、茶文化及其贸易方式的创新对历史上丝绸之路中断的激活及延续起了重大作用;两路在起缘、兴衰、标的物、起终点、覆盖区域、路线特点等多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茶叶之路   丝绸之路   茶叶贸易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说,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为东西方国家之间政治、文化、贸易往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是茶的原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及茶叶之路(简称两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和推广,并为茶叶成为世界性饮料奠定基础。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概念,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名称,以及1990年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等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不断地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专家学者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的关注。但已有文献对茶叶之路全面系统的研究尚未见,仅有两本以“茶叶之路”命名的专著:2007年(美)艾梅霞著,范蓓蕾等译的《茶叶之路》及2008年邓九刚著《茶叶之路》,所说“茶叶之路”指始于北京,经蒙古至俄国圣彼得堡的商路,可知两书写的也只是万里茶路,更不用说可见在国际贸易视野下对两路全面系统比较研究的文献。据史料记载,“1886年之前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中国几乎是唯一的茶叶供给国”[1]。之后,印度、斯里兰卡红碎茶逐渐超过中国茶叶,发展至今红碎茶市场占有率为80%左右。这与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历史地位及其独特丰富的国际贸易资源禀赋极不相称。因此, 本文拟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及比较研究法,回顾两千多年中国对外交往贸易史, 探讨两路贸易兴衰,比较两路共同点、联系与区别,以史为鉴进而提出建议,以期对复兴中国茶叶贸易,再创中国茶业辉煌有所借鉴。

二、丝绸之路概述

丝绸之路始于秦汉,跨越2000多年历史,按交通工具和地理走向不同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简称陆上丝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见图 1

图 1 丝绸之路路线汇总图 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 等相关资料整理编制。
(一) 陆上丝绸之路

“从考古资料来看,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就有了从中原地区出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交通路线”[2-3],这是最初的陆上丝路。“汉武帝派张骞成功出使西域,标志着陆上丝路全线贯通。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东汉时为洛阳)为起点”。陆上丝路在西汉末年曾中断过58年,东汉时班超又重新打通。“陆上丝路又可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4]。北方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往西方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往西南至波斯再西行,另一支向西翻乌拉尔山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汇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后者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延续千余年,全长7000多公里,自长安至葱岭(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至罗马,远涉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4]。南方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印度古称)间开辟了一条丝路,作为民间商道延续两个多世纪”[4]。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了北方丝绸之路之后,又打通了“蜀身毒道”。因此,可认为南方丝路始于先秦、历经秦汉至唐宋,由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西亚、西欧、非洲,是中国最古老、最短的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该通道全长2000多公里,后来转型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

(二)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指,“古代中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5]。“虽然海上丝路以丝绸命名,但实际上中国著名的陶瓷、茶叶等,也由海上丝路销往世界各国。因此,‘海上丝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叶之路’等”[1, 6]。它始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唐宋,明初因郑和七下西洋壮举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进入鼎盛时期。“自16世纪欧洲殖民者东来,沿线许多国家变成其殖民地,尤其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外贸和关税自主权,名扬四海2000多年的‘海上丝路’自此衰落”[6]。海上丝路从中国沿海出发,分三大航线通达亚欧非:(1)向东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东海航线,在海上丝路中占次要地位;(2)向南航行通往马来半岛、南洋群岛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路主线;(3)通往印度半岛、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各国,远至欧洲、南北美洲等国的西海岸航线。

三、茶叶之路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传播也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贸易路线进行的。根据贸易运输方式及地理走向,茶叶之路也分为陆上茶路和海上茶路,陆上茶路主要有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见图 2

图 2 茶叶之路路线汇总图 资料来源:根据蒋太旭《从丝绸之路到万里茶道》及周重林等《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相关资料整理编制。
(一) 海上茶叶之路及其发展历程

海上运输既提高了运输速度,又降低了贸易运输成本。因此,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茶叶传播不再限于陆地。“许多国家和地区饮茶、种茶、制茶,都是海上茶路传播所至,由此奠定了茶叶成为世界性饮料的地位”[7]

最先是隋唐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路到达朝鲜、日本。隋唐始,中国茶叶包括茶籽、制茶技术、制茶器具通过外交、商贸,“经由中国东部沿海登州(今山东蓬莱市)、扬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不断输入朝鲜和日本,并成就了闻名世界的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五代时期(907—960年),福建泉州逐渐发展成茶叶出口的主要港口。宋代,随着指南针的发明,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海上丝路十分繁荣。《宋史本纪》记载,淳化三年(992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丝织品、茶叶和瓷器等。元祐二年(1087年),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茶叶为重要商品之一,“泉州成为两宋茶叶出口的最大港口,远及非洲、西亚、东南亚”[8]。元代,大批宋朝遗民及人口移居南洋,形成了茶叶侨销的基础[8]。“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和发展对外贸易,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派郑和七下西洋(今南洋及印度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更远至非洲东海岸”[6]。加之,新航线开辟,“资本主义及殖民体系的发展,中国茶开始通过海上丝路大批量远距离的国际贸易,进而替代丝织品垄断国际市场,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一枝独秀”[9]。“1602年成立的荷属东印度公司于1610年首先将绿茶运到西欧,遂由荷兰传至法、德及英国。1669年英国立法禁止茶叶由荷兰输入,授予经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的英属东印度公司茶叶专卖权,当年该公司即开始中英茶叶直接贸易”[6]。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港口对外贸易,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垄断茶叶出口经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诏,广州成为华茶出口唯一口岸。继而福建、江西、安徽等内地茶运至广州,经由洋行(行商)销往西欧及美洲”[10]。美洲有英、法及荷属殖民地,“1773年英国颁布茶叶法,授权英属东印度公司直接运输茶叶至美洲殖民地,因每磅抽税三便士,引发了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茶叶事件,酿成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4年美国商船经由纽约开往广州,开启中美茶叶直接贸易”[10]

(二) 茶马古道及其发展历程

茶马古道是一条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以运茶为主要目的,以马帮运输,穿行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千年古驿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随着唐朝前后,茶叶传入藏区成为藏民生活必需品,逐步形成了由民间商帮踏出的从茶叶产区到藏区的最初的茶马古道”。“宋、元、明、清各朝的行政力量不断拓展,茶马古道从最初因茶马互市而形成于藏滇川陕甘五省,后因恃茶行为的传播扩大到亚欧非等国”“逐步成为亚洲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空间分布最为庞大复杂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商业交通网络”[11],是中国西南对外经济贸易和文明传播,尤其是华茶对西亚、南亚、东南亚开展贸易的古驿道。

“茶马古道是由三条主要线路为主脉及其相连许多支线形成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它不仅覆盖了历史上的蜀身毒道、五尺道、永昌道等,还包括西南丝绸之道和草原丝绸之道”。“三条主要线路始点不同, 滇藏道始于云南西双版纳产茶区,马帮驮着普洱茶等货物先北后西经丽江等地到西藏昌都与川藏路汇合;向南和东南经普洱等地进入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川藏道以四川雅安产茶区为起点,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等地抵达昌都,南线从康定向南经芒康等地至昌都与北线汇合后向西到达拉萨,经亚东、聂拉木、吉隆等边境向西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继续向西到西亚、西非红海岸和欧洲、非洲古文明通道连接。陕藏道由陕西紫阳经西乡、汉中、西安、咸阳、兰州至西宁、玉树、唐古拉山口、那曲到西藏和主道相连”[12-14]

(三) 万里茶道的兴衰

万里茶道即中俄万里茶路,是华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俄茶叶贸易正式开始”“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定,使中俄茶叶贸易迅速发展”[10]。在此背景下,以晋商为代表的茶商开辟了南茶北销贯通亚欧大陆的中俄万里茶叶之路。这条由晋商开辟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中俄万里茶道的繁荣一直维持到光绪年间。晋商每年南下福建武夷、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等茶区收购茶叶,“并在当地设厂制作便于长途运输的茶砖。茶砖集中到汉口水运到襄樊至社旗后以骡马驮运,经洛阳过黄河,经晋城、太原至张家口完税”,再经库伦运到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出口;“或从玉右杀虎口入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恰克图交易”[15]

万里茶道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路线:雍正、乾隆朝(1723—1795年),晋商将闽北茶叶先集中武夷山下梅村至汉口装船至恰克图;咸丰朝(1851—1861年),由于太平军在长江下游的军事活动,福建茶区遭受兵燹,晋商便改以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羊楼洞等地为主就地加工茶砖,抵张家口转恰克图出口。“据徐珂《清稗类钞》载:‘夏秋两季运输以马和牛车为主,每匹马可驮80公斤,牛车载250公斤,由张家口至库伦马队需行40天以上,牛车需行60天。冬春两季由骆驼运输,每驼可驮200公斤,一般行35天可达库伦,……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16]。咸丰时,“185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后,晋商又辟西线茶路,即专门购安徽建德产珠兰花茶从西北出口俄国”[16],此线贸易不足10年。后期路线:中俄不平等通商条约签订,中国茶商受到俄商、清政府双重挤压,以至难以为继。因此,据《山西献征》卷8《程先生化鹏事略》载:“先生讳化鹏……赴都上疏……华商入俄境进行贸易略陈华茶出口之利。”经清政府批准后,晋商得以深入俄境。1874年左右俄商将砖茶厂陆续从湖北蒲圻羊楼洞一带迁往汉口,先后采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雇工数千人,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武汉地区第一批近代工厂,砖茶成为华茶出口俄国的主要茶种。“1894年,由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1470万公斤,俄商占其总数85%”[16],英商终于败北,转移到印度开辟印度红茶市场。“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后,俄商在湖南湖北生产的茶叶从汉口由轮船运至海参崴交铁路,使得晋商在对俄蒙贸易的中介作用丧失”[9],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万里茶道落下了历史帷幕。

总之,通过茶叶之路中国茶叶五世纪出口亚洲,十一世纪出口非洲,十六世纪出口欧洲,十七世纪出口美洲,至清乾隆末期(1790—1794年)茶叶出口价值占国内出口总值的88.8%, 1840年前,茶叶出口约占全部出口商品60%左右;同治末年(1873年), 茶叶占全部出口商品比重为52.7%, 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92.4%;光绪十二年(1886年)茶叶出口量高达13.4万吨,创历史新高。但清朝末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颠覆了中国大国、强国形象,连带影响中国产品形象;加之自1880年英国在印度找到大规模工业化加工茶叶生产模式后,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失去,世界贸易重心向欧美发达国家转移[1]。中国茶叶出口比重不断下降, 至1920年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6.2%, 国际茶叶市场逐渐为印度、锡兰等国所占据。

四、国际贸易视野下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比较

通过上述两路的梳理考述,在国际贸易视野下进一步对两路进行比较,可看出两路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在贸易发展中不仅相互联系,而且茶叶之路对丝绸之路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一)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共同点

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迈克·波特“钻石”模型对两路比较分析不难看出,茶叶之路及18世纪末之前的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是十分兴盛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四要素”及“两因素”(以下简称“六要素”)的国家竞争优势是两路的共同点。

从生产要素来看,丝绸之路主要代表物丝绸、瓷器,以及茶叶之路主要代表物茶,皆因是中国原产地产品,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具备世界领先的生产、加工技术,使之形成难以超越的对外贸易优势。从需求来看,正是这些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饮食、穿衣、生活用品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品产业的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对外贸易之需。从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商贩、商行来看,无数个从产地到贸易集散地直至跨国从事这些产品对外贸易的商贩、商行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且有相关联的种植业、加工业支持,保证了这些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从机遇来看,这些产品既能满足亚欧非一些国家的生活之需,又符合治国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外双方贸易往来需要,航海线路开通等交通条件不断优化、中国国力的强大、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是两路发展的极好机遇。最后,政府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产品外贸政策大力支持,先后派张骞、班超、郑和打通对外交往的海陆交通路线等等,促进了这些产品的对外贸易。不仅如此,两路在发展中外贸易的同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是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

1.起始时间不同。据前文对两路的梳理考述来看,以丝绸为主要标志物的丝绸之路,无论是海上的,还是陆地的起始时间都早于茶叶之路(见表 1):陆上丝路,始于公元前13世纪,汉武帝时陆上丝路已全线贯通。海上丝路始于周王朝, 形成于秦朝。而海上茶路是自隋唐始,也有资料说明,在公元6世纪中国已有茶叶出口[15]。陆上茶马古道始于唐代,晚于丝绸之路约1千年;万里茶道更晚,始于雍正年间。这是因为茶原产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高原,其发现和利用的时间晚于蚕桑丝绸瓷器,并且中国古代政治权利中心一直位于北方,并且饮茶习俗的形成及由南向北传播,包括向世界传播有一个过程。

表 1 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兴衰原因比较
时期及原因 丝绸之路 茶叶之路
陆上丝路 海上丝路 海上茶路 陆上茶路
茶马古道 万里茶道
起始
(主要原因)
公元前2世纪统治者国际交往需要产品独特经济技术领先 秦汉统治者国际交往需要航海技术发明产品独特技术领先 隋唐饮茶之风兴起航海技术发明 唐朝饮茶恃茶行为兴盛茶马互市 雍正《恰克图条约》签订饮茶恃茶行为兴盛
鼎盛时期
(主要原因)
元朝沿途国家政治局势稳定各国间关系和谐 唐宋元明环球航线开通中国是世界交往中心宽松政策、郑和下西洋饮茶行为盛行 宋清中国茶叶不可替代性茶叶消费全球化 明代至二战中后期饮茶恃茶行为国内外盛行茶马互市 道光俄国盛行饮茶恃茶行为
衰落时期
(主要原因)
明代中后期闭关政策海丝路繁荣 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后西方列强远侵中国 清朝末期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世界贸易重心转向欧美 民国末期现代文明冲击交通业的发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印度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竞争优势
兴衰时长 2千多年 2千多年 1千多年 1千多年 200年

2.衰落时间及其原因不同。以丝绸、瓷器为主要标志物的海上及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时间皆早于茶叶之路(见表 1)。除了与国家衰败有直接关系,丝绸、瓷器等皆属于奢侈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养蚕、制丝、造瓷器的技术外传后本土化了。那么,在环境不利的背景下,贸易自然逐渐衰落。而茶叶之路不同,无论是海上的还是陆地的,由于中国茶的饮用价值,尤其是对以肉食为主的地区如西伯利亚一带其必需品性质和难以替代性,而逐渐被世界认可。茶叶对外贸易除了具有上述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及国际市场需求等机遇,还有茶商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茶叶之路从开创之后即一直兴旺,并衰落时间晚于以丝绸、瓷器为标志的丝绸之路;而最终衰落的原因是国家政治的不利和现代交通条件、工具的先进性,以及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不便性而被印度等国红碎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

3.贸易的主要货物不同。如前所述,茶叶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茶,丝绸之路上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茶由茶叶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最初的奢侈品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甚至“不可一日无”,而丝绸等作为奢侈品,丝绸技术传播至英法等国之后逐渐本土化了。因此,茶叶之路的流通贸易基本没有中断,而丝绸之路则因动乱、宗教冲突等多种原因而多次中断,宋明代之后,茶叶占比越来越大,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17]。关于两路起始地、路线,海上丝路与海上茶路均无大的不同。因此,以下主要讨论陆上丝路和陆上茶路的不同,见表 2

表 2 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货物、起始点、路线比较
类别 丝绸之路 茶叶之路
陆上丝路 海上丝路 海上茶路 陆上茶路
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万里茶道
主要货物 先期:丝绸、瓷器、茶叶;后期:以茶为主 先期:丝绸、瓷器、茶叶;后期:以茶为主 先期:丝绸、瓷器、茶叶;后期:以茶为主 绿茶、红茶 砖茶、绿茶 砖茶、红茶
起始点 商品集散地(西安、洛阳) 商品集散地(成都) 沿海港口:登州、扬州、明州、杭州、泉州、广州 沿海港口:登州、扬州、明州、杭州、泉州、广州 普洱、雅安、咸阳等产茶区 产地(闽武夷山、湘安化、鄂蒲圻、皖建德)
目的地 亚欧非各国 南亚、西亚、西欧、北非 亚欧非各国 亚欧非各国 中国西藏,及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 俄国
运输方式 骡马骆驼驮运 骡马骆驼驮运 帆船海运 帆船海运 马、骆驼 水陆舟船挑夫骡马牛驮转运铁路
全程 7000多公里 2000多公里 环球 环球 数千公里 6000多公里
路线特点 最古老的穿越蒙古高原、沙漠通达中亚、西亚、南亚、欧洲陆路交通贸易线 古老的最短的通往南亚、东南亚、西亚、西欧、非洲的国际陆路交通贸易线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海上交通航线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海上交通航线 跨越世界屋脊沟通欧亚大陆,最长、地势最高、最艰难、最庞大复杂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商业交通网络 连接产茶区至俄国及东欧国际通路

4.起始地不同。茶马古道或万里茶道的起始地皆为茶叶产地,如滇藏路云南的普洱茶产区,川藏路雅安等绿茶产区,陕藏路紫阳绿茶产区咸阳砖茶产区;万里茶道的起始地先后为中国南端武夷山、安溪、安化、蒲圻、建德等茶叶产地,将贸易流通的商品产销直接连接,产需直接对接。和茶叶之路不同的是,无论是北方丝绸之路的西安、洛阳,还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成都,其起始地皆为流通贸易商品的集散地。

5.道路网络区位不同。茶马古道与陆上丝路不同:如茶马古道名称提出者陈保亚指出,“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通道,但北方丝绸之路绕开了青藏高原和世界屋脊,而茶马古道却因高原民族全面喝茶习俗的推动艰难地翻越这块高险极地,成为世界上地势最高、通行难度最大、距离最远的古道”[18]。与南方丝绸之路相比,茶马古道分别从中国南方普洱、雅安、北方咸阳等茶叶产地起始先向北再向西在拉萨等地汇合向西贯穿欧亚大陆。万里茶道与陆上丝路不同:万里茶道先后从中国南端武夷山、安化、蒲圻、建德等茶叶产地收集并加工茶叶至汉口集中装船后一路向北穿越西伯利亚至莫斯科。

(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1.丝绸之路亦是茶叶之路。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比较分析可见, 丝绸之路亦是茶叶之路。第一,从国际贸易来看,历来国际贸易的产品是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中国茶叶与丝绸、瓷器一样都是原产地产品,在20世纪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被作为具有民族独特性和代表性的贸易产品,通过陆地或海上丝路销往世界各地”,都被作为世界珍稀产品,“成为当时中国国家形象的物质表征,传递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1]。第二,从贸易路线来看,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通道,如史学家所言,古代中国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古代中国的茶叶当然也是通过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运往世界各国。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同样是茶叶之路。

2.茶叶之路对丝绸之路有重大贡献。历史统计数据显示,“在二十世纪以前西方人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唯有茶叶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自公元前2世纪中国丝绸和瓷器的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意大利、英、法等国后,“至l8世纪便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尤其法国成为近代丝绸机器工业的发祥地,生产的丝绸向欧洲各国出口”[1]。因此,丝绸和瓷器对外贸易逐渐失去了生产要素优势。并且,丝绸、瓷器其奢侈品需求的性质又限制了国内外市场扩展,加上沿线政治文化冲突,战争、自然灾害发生,使得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时断时续,甚至大中断,输向亚欧市场的销量18世纪末开始迅速下滑。而茶叶在亚欧由最初的奢侈品发展为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随着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行为向丝绸之路扩散,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兴起,使丝绸之路上很多民族或国家形成了饮茶、恃茶的习惯”,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民族甚至达到“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丝绸之路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19]。茶叶日渐成为丝绸之路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成为丝绸之路保持活力、赖以延续的主要因素。“到宋时, 最初的丝绸之路已逐渐演变成为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20]

3.茶叶之路对丝绸之路有重大发展。在秦汉至清朝的2000多年间,中国还先后开辟了两条以运茶为主的著名国际商道(见图 3图 4)。如前所说,第一条由晋商开辟的自福建武夷山茶产地,“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经蒙古至中俄边界恰克图,通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贯通亚欧大陆的中蒙俄万里茶叶之路。这不仅是中国茶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也是东西方国家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21]。第二条即茶马古道,不仅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的桥梁,它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东南亚及西非红海海岸,远达欧洲,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古代国际大通道[22],是不同宗教、文化传播之道、各民族交往之道。与丝绸之路不同的是,这两条国际性茶叶之路都始于茶叶产区,尤其是万里茶道, 中外商人都深入茶叶产区建厂,实施跨国一体化经营创新模式。显然,这两条国际性以茶为主的经贸交流商道是对丝绸之路的重大发展。

图 3 丝绸之路构成
图 4 茶叶之路构成
五、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比较结果及对复兴中国茶叶贸易的建议 (一) 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比较结果

1.“六要素”皆胜于他国,两路贸易则兴盛。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说明一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能否取胜取决于该国商品的“六要素”。由前文可见,两路的启始及兴盛皆因:第一,生产要素禀赋独特。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为原产地产品,生产技术世界领先、商品文化丰富,贸易优势十分独特。第二,国内需求旺盛。丝绸、瓷器在上层社会流行,茶叶在唐时已发展为“比屋皆饮”,在西藏等高原地区已是“不可一日无”,对茶产业发展有极大促进。第三,商人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因为两路商人尤其是茶马古道商人依靠马及骆驼运输货物,穿越世界屋脊,行走于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距离最远的古道,还要应对时事变迁、文化冲突、战乱等人为风险和威胁,如此不畏艰险,不懈努力、勇于创新造就了两路的辉煌。第四,产业优势。中国较早地实现了商业贸易,丝绸茶叶瓷器国内外消费需求促进了这些产品生产加工不断发展,形成了对外贸易的供货保障。第五,国内外良好机遇。两路开创之时以及兴盛之期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为当时的世界中心,加之亚欧国家对丝绸瓷器茶叶及其生活方式的追求等,为两路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机遇。第六,政府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打通陆上和海上交通路线等等,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保障。两路因为这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2000多年的辉煌。

2.“六要素”有弱于他国之处,两路贸易则衰弱。从两路代表性货物丝绸瓷器茶叶贸易兴衰变迁历史来看,18世纪末丝绸、瓷器对外贸易量之所以下降,并且贸易时断时续,一是因为丝绸、瓷器生产加工技术传播至英法等国之后逐渐本土化了, 失去了生产要素优势;二是作为奢侈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有限性;至于茶叶在20世纪初由于英国政府对印度红碎茶实施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模式,其饮用的便利性及低成本的优势更能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使中国茶叶失去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陆上丝路交通环境的艰险、交通工具的落后,相比航海路线的通达性及航海技术的先进性,促使海上丝路兴起,导致陆上丝路衰弱;两路于清朝衰败则是与清政府闭关政策、世界贸易重心向欧美转移等密切相关。

(二) 对茶叶企业复兴茶叶贸易的建议

由迈克·波特“钻石”模型比较两路得到的结果来看,根据决定国际贸易优势的“六要素”采取相关措施,有利于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复兴中国茶叶贸易。从政府、需求、机遇、产业等方面来看,已经并将进一步为发展中国茶叶国际贸易提供或形成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以下主要对茶叶企业提出复兴茶叶贸易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全面推进,实现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使茶叶贸易通关便利化并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支持;“一带一路”沿线蕴藏着广阔的茶叶市场和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因此,茶叶企业宜紧抓这极好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茶叶贸易。发扬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两路商人勇于开创、坚忍不拔精神,坚持不懈积极开发“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市场及新的国际市场,改变世界茶叶市场以红碎茶为主的局面。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细分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推出顺应国际或西部地区目标市场需求的茶产品,包括茶文化旅游产品,使目标市场和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差异性,以开拓和占领市场。立足于中国地理标志茶叶产品独有的历史自然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努力拓展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理标志绿茶、特种茶国际市场,打响中国茶叶品牌。

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根据消费趋势,茶叶贸易模式需要创新。第一,借助正在兴起的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及特色村镇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模式发展中国茶业及茶叶休闲文化旅游贸易;第二,借助政府倡导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贸易模式,多种渠道方便茶叶交易,扩大销路;第三,宜采取产业联盟方式,共同拓展茶叶国际市场;第四,跨界联合升级运营模式,走出茶界,跨国界跨行业积极寻求著名品牌零售商、批发商、加工商进行双商标联营、合资(商标)联营、交叉(商标)联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龚为纲, 罗教讲. 大数据视野下的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与茶叶的文化影响力为中心[J]. 学术论坛, 2015(12).
[2] 林梅村.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8.
[3] 王炳华.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2-168.
[4] 大百科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5] 龚缨晏. 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J]. 海交史研究, 2014(2).
[6] 司徒尚纪, 许桂灵.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J]. 热带地理, 2015(5).
[7] 王建荣, 冯马英. 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茶的传播[J]. 农业考古, 2014(2).
[8] 陶德臣. 论华侨华工对世界饮茶文化的积极贡献[J]. 农业考古, 2005(5).
[9] 刘秋菊, 杨载田, 张红艳, 等. 试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新机遇[J]. 农业考古, 2015(5).
[10] 司马倩. 茶马古道与陆海丝路——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J]. 学术探索, 2016(5).
[11] 周重林, 凌文锋, 张娟. 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 中国文化遗产, 2010(4).
[12] 陈保亚, 许凡. 茶马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特征浅析[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1(2).
[13] 周敬国. 茶马古道征服世界屋脊的文明通道[J]. 科学24小时, 2015(3).
[14] 陈保亚. 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J]. 思想战线, 1992(1).
[15] 刘晓航. 中俄茶路与汉口[J]. 农业考古, 2002(2).
[16] 齐运东. 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 中国茶叶, 2006(12).
[17] 陈保亚. 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18] 伍俊东.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 哪个更牛?[J]. 风景名胜, 2015(12).
[19] 陈保亚, 刘青.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联合考察答问[J]. 科学中国人, 2013(5).
[20] 陈炎.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1] 杨永生, 李永宠, 刘伟. 中蒙俄文化廊道——"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万里茶道"[J]. 经济问题, 2015(4).
[22] 陈炎. 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陆地转向海洋[J]. 瞭望周刊, 19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