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18 Issue (01): 1-11   PDF    

0

文章信息

雷明
论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01): 1-1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0-20
论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
雷明    
北京大学 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十八大以来有关扶贫攻坚系列讲话,特别是在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扶贫实践,对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认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下的精准扶贫,五个基本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关键词习近平战略思想   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到“四个自信”,从新发展理念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扶贫攻坚到绿水青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正是这一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大约三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产业扶贫方兴未艾,精准扶贫持续发力。截至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

不过还应清醒地看到,直至目前,我国贫困分布还比较广。到2016年,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4335万贫困人口。“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如何搞好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如何让脱贫成效显现?这是问题的核心,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扶贫攻坚思想精神,很好地把握并落实到行动上。

习近平自从政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 [3-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5]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3-4]。2015年11月27至28日,在中央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的承诺[6]。放眼全中国,这一承诺正在稳步成为现实。“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5]。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5]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

通过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十八大以来有关扶贫攻坚系列讲话,特别是在十八大和十九大所做的报告,我们认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

一、一个核心

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下的精准扶贫。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 7]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此后,他又多次形象地解释何为“精准”:要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不能拿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3-4]。习近平指出,“扶贫攻坚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4]

这里精准扶贫中的精准,包含了三个层面上的内涵:

一是准, 即对象要准,方法、工具要准。实践中的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就是就着准字去的。扶贫必须精准识别工作的对象,真正弄清楚扶持谁,帮扶谁,让谁脱贫,既要把现有的贫困家庭确定出来,又要把已经脱贫的家庭退出去,把返贫的家庭纳为帮扶对象。这是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精准识别了扶贫对象,才可能确保扶贫资金、扶贫资源和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户到人。

二是精, 即专精,到位,职业化,看菜吃饭,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政策措施、工作方法,人员、项目、资金不仅要准确到位,而且要切实有效、精益求精,个性化施策。习近平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4]。这里精准不仅包括方式、方法的既准又精,还包括思想、体制、机制、组织的既准又精。

三是精准, 只准不精不是精准,只精不准也同样不是精准,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具备了可持续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精准实现。因此,精准扶贫的最高层次是减贫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减贫[8]的实现。这里的可持续性包括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其中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是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是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最终目的。

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实现,通常又是在实现扶贫效果可持续性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呈现的。而精准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脱贫的可持续性,主要就是收入的稳定增加, 生活的持续性改善,持续的收入来源,持续的就业岗位,或者持续的转移支付,此所谓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其二是不返贫的可持续性,打造不返贫的空间,不给返贫的机会(主要可能在生态、教育、医疗卫生、自然灾害四大方面出现),建立健全教育、卫生、医疗、防灾、救助、保险等基本保障体系,此所谓三保障(保障其义务教育、保障其基本医疗、保障其住房)。只有二者都实现了才可以说扶贫真正有了可持续性的效果,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而二者的真正实现又都离不开发展,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国家在确定的扶贫对象上经历了多次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扶贫主要针对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国家扶贫重点对象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11年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2, 9]。这种以区域为对象推进扶贫工作,实践表明有助于在短期内集中政策和资金资源,有助于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助于让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同时,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争取到国家贫困县或者贫困村或者贫困地区而放“鞭炮”的时候,农村仍然有几千万人口需要脱贫,可见公共的和社会的资源配置在扶贫脱贫方面存在错位,需要新思想。如果说过去国家确定的扶贫对象往往以区域为主,而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突破点体现在扶贫脱贫对象由区域转到精准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让扶贫攻坚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十八大以来, 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指引下, 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

精准扶贫看似是一句工作层面的提法, 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渊源, 这是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终极奋斗目标—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一脉相承, 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一脉相承, 是和中华文化文明价值诉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共产党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因此说,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扶贫攻坚战略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实现伟大中国梦道路的庄严承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体现,当然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五个基本点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从新发展理念角度,对扶贫攻坚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也同样构成了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的五个基本点。

(一) 创新

创新是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五个基本点中的第一个。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对于扶贫工作更是这样。

这里的创新,包含两个基本要点:一个是创,一个是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创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拼命干,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能切切实实地推进,不过只是光干还不够,面对日益变化的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还要有新招、新点子、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要通过创新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益。只干不新不行,只新不干更不行,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干出实效、干出效益。

创新,最主要的是更加注重解决培育扶贫新动力问题。这不仅包括思想上的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更有组织保障上的创新。随着扶贫攻坚列车驶入深水区、爬坡道,可持续减贫对“动力”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凸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升级“动力”,实现扶贫动力转换。必须坚持扶贫攻坚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可持续减贫为根本目的,以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扶贫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高扶贫攻坚的效率和效益。切实把扶贫动力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扶贫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扶贫全局的核心位置,加速构建多主体、多形式、多纬度的大扶贫格局。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扶贫; 紧紧抓住扶贫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创业创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拓展扶贫新空间,培育扶贫新动力,加快实现扶贫动力转换。

按照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就是要创新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扶贫方式和方法,创新组织保障。组织动员并整合扶贫资金,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推动扶贫攻坚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攻坚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既作用于贫困地区,更要作用于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这样才能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组织动员并整合人才和人力资源,集中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

围绕精准扶贫方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创新性提出了“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十项行动”(即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扶贫生态移民行动、教育扶贫行动、医疗健康扶贫行动、财政金融扶贫行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党建扶贫行动等十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2, 6, 10]

目前,我们又到了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扶贫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创新。我们将贫困二字拆开来看, 贫困中的贫字主要是从缺少收入、物资匮乏来讲的;困字则是迷茫,困惑的一层含义,思想精神上的问题。反贫主要是解决第一层面上的问题,反贫困则不仅要解决第一层面上的问题,更要解决第二层面上的问题;不仅要依靠物资手段,更要依靠精神手段;既要依靠硬实力,更要依靠软实力。

从人类反贫困来看, 过去我们强调反贫的多, 强调反贫困的少, 将反贫与反贫困自觉不自觉画上等号,这是不对的!扶贫, 解决温饱, 提高收入, 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解困才是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挖掉贫困根子, 实现可持续减贫和可持续增收, 永续脱贫的关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在山西吕梁考察时适时发出了深度扶贫的指示,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可以说,深度扶贫是当前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效途径,是决胜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也是精准扶贫思想中又一大创新。

(二) 协调

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第二个基本点是协调。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延伸到扶贫领域, 协调同样是一重要的基本点[1]

这里的协调,包含两个基本要点:一个是协,一个是调。干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但只是自己干还不行,扶贫工作诸要素中各个单一要素发力还不够,还要大家一起干,各个要素共同发力,协同作战,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样效果才显著。习近平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4]。协就是这个意思,齐心协力一起干,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能真有实效、大实效。另外,大家一起干究竟怎么干?怎么干才能真正焕发出巨大的合力?这必须要规划周全,统筹兼顾,相互协作,这是调之本意。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1]。协调,最重要的就是要补齐扶贫攻坚工作中各个要素协作时存在的“补短板”,这不仅包括目标、组织以及方法上的短板,同样包括思想上的短板,全力解决扶贫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企业扶贫、社会事业扶贫、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民生保障扶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为此,要正确处理扶贫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坚持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推进、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与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在协调扶贫中拓展扶贫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扶贫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首先就是要解决一个扶贫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的协调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事实上,习近平在形成精准扶贫思想时就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切忌喊口号,又不能有畏难情绪,畏首畏脚,回避逃脱。要因时而异,随势而为,制定切实符合环境要求的目标。对现阶段2020目标,按照习近平后来的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就是指农村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到贫困标准线以上。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按2010年贫困标准确定的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9]。习近平在十九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11]。事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仅是一个指标和标准的问题,更是人心向背的大问题。我们曾经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让老百姓失望。这次到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不仅各项指标要实现,更要让中国老百姓满意,让世界心服口服。

其次,在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同时,在全面协调的同时,切实实现四大资本的和谐和协调。按照世界银行的界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四类资本支撑的:第一是物质资本,包括厂房机器、现金、人造资本;第二是自然资本;第三是人力资本;第四是社会资本。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四大类资本必须有机地协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既要强调先进的生产力,同时要强调先进的生产关系[12-13]。对扶贫攻坚以及贫困地区发展来说,要实现四大资本的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减贫和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五个方面做好协调。

一是战略上的协调。在推进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具体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具体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战略。比如,在贫困地区初级发展阶段,实施导入性战略,这个阶段我们强调的是增加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生存的需要,使人们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要适时考虑各类资本的协调,这个时候,就应该实施持续性战略。持续性战略不仅考虑单一资本的增长,同时要考虑四大资本同时增值,否则不可能实现持续的发展。同时要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产业上的协调。市场经济中产业扶贫是实现可持续减贫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强调产业扶贫的时候,我们经常谈到创新业态,三大产业融合。在贫困地区,最初始的产业业态就是第一产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减贫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业态、产业融合更合适,这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市场情况和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产业间、产业内部、产业与市场、产业与劳动者(主要为广大贫困群体)、产业与环境间的协调,必须要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反复不断的摸索,寻求最佳的结构。

三是素质的协调。人的素质提高,不是仅仅关注领导干部素质,民众特别是广大贫困群体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这包括观念的转变。只有干部素质提高与民众素质提高保持协调,才能够真正维持扶贫效果的持续性。

四是体制与机制的协调。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体制的设计和安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机制的调整往往可以短期完成,可以先从政策调整到机制调整入手,实现体制的合理化,实现可持续减贫和区域持续和谐的发展。

五是政策的协调。从实现可持续减贫和区域持续和谐的发展方面来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综合协调的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单一的倾斜政策。一定要克服政出多门、政策重复、政策打架等问题。

(三) 绿色

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第三个基本点则是绿色。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

扶贫是解决当代人的公平性问题,即解决代内公平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代人和下一代人或下几代人的公平问题,即解决代际公平问题。绿色扶贫,则是将这两个看似矛盾冲突的公平问题统一在一起一并解决,即解决代内公平又同时实现代际公平。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的绿色基本点,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实现有可持续效果的绿色扶贫。绿色扶贫是永续扶贫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要从国家和民族永续扶贫的高度,从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历史担当和对人民期盼的时代回应的高度,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精髓,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从无节制地向自然单向索取,转向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考虑生态和环境后果,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政绩和经济效益,但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势必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持久戕害。

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经济扶贫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低碳循环可持续扶贫,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扶贫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系列表述,其实质就是减贫富民强国,构筑美丽中国梦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也是当下治国理政核心理念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逐渐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找到一条减贫富民,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减贫富民强国、美丽中国伟大梦想的新型现实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谋求发展、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按现有贫困标准,我国尚有4335万的贫困群体,而这些贫困群体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仍然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潮中,在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制定绿色减贫战略,是突破现实扶贫减贫瓶颈,实现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可持续性脱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一方面,暂时缓解收入上的贫困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减贫,必须关注人类的长期发展问题,以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重新返贫,同时尽量减小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风险;另一方面,消除贫困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有机融合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等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才有助于每个目标的最终实现[8, 12]

如何实现绿色减贫,其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的两条底线,真正找到一条减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一是不仅要帮助广大贫困群体形成造血机制,而且要形成好的造血机制,形成良性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二是要勇于、善于、专于、精于资源向资本和财富的转换,打造切实可行的自然资源向资本和财富的绿色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将青山绿水转化为绿色的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发展的共赢。只有将资源变为资本,资本创造出财富,才是减贫富民的根本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的根本要义在于守住两条底线,在于树立底线思维。因此说,减贫发展和生态保护是须臾不能松劲的两件大事,目前减贫发展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减贫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至关重要。

(四) 开放

开放构成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的第四个基本点。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延伸到扶贫领域, 开放同样是必须的,开放自然构成又一重要的基本点。

扶贫攻坚作为大系统工程必须开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结朋友,积极动员全社会加入扶贫攻坚事业中,并辅之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此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囊。

这里的开放,一个是开,一个是放,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开放也是如此。扶贫不是自说自话的事,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更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它是整个社会的事,是全社会各个主体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这就要求扶贫一定是一个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但是这里的开放又不是简单的开放,它包含两个层面之含义,第一层面就是放开不封闭,第二层面则不仅打开大门,拆除围墙, 同时赋予各个社会主体在扶贫攻坚中的“国民待遇”,这就要有放权,通过有效的放权授权,激发各个主体自我能动性。

精准脱贫的开放性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实现精准扶贫的最高层次目标,是可持续性减贫的关键之一。从理论上说,动员组织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让每个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开放,就是要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注重解决好扶贫的内优外联问题[15]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环境下,对外开放必须从软件硬件上全面“提速升级”,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只有在“提速升级”中增强驾驭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本领,才能在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因此,必须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引进来”,就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重点吸收外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就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带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作为这种开放性的具体分解和支撑,开放式扶贫则体现在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反贫困行动新战略,即反贫困工作领域与工作目标开放、反贫困行动模式开放、反贫困参与机制开放三个方面。

开放式扶贫就是以开放为中心, 通过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的力量, 构建一个扶贫主体开放、扶贫领域开放、扶贫资源开放、扶贫方式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式扶贫治理结构, 探索开放式扶贫的多元模式。在目前脱贫攻坚关键阶段, 需要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大扶贫开发框架下, 完善激励多元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 化解开放式扶贫的资源困境, 建立科学严谨的监控手段, 开展因地制宜的扶贫实践, 才能发挥出开放式扶贫的社会效能, 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并同步小康。

可以说,开放式扶贫是减贫的重要理念,是开放和扶贫的辩证统一。在贫困地区发展道路上,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开放能促进扶贫攻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改善,促进扶贫攻坚的机制创新,促进扶贫社会治理结构完善。实践证明,开放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高科教文卫水平的活力源泉,由此改善贫困区域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就业、提升区域福利,同时为扶贫机制创新提供基础。开放和扶贫的辩证统一,是扶贫模式创新、提高扶贫效果、实现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原则。实现开放式扶贫,将更有效增进社会活力、促进社区发展、增强社会稳定,为贫困地区形成更具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供支持。

(五) 共享

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中第五个基本点是共享。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其本质就是共享思想的充分体现。

这里的共享,一个是共,一个是享。各社会主体不仅一起共同参与扶贫攻坚,同甘苦共患难,实施参与式扶贫, 这是共。同时还应共同一起分享扶贫成果,分享扶贫成绩,分享扶贫攻坚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红利,这就是享。扶贫攻坚中共享两字缺一不可。只参与不分享不行,只分享不参与、不参加干更不行, 坚决杜绝扶贫攻坚中的“懒人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通过大规模扶贫攻坚,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全国仍然有4335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规模庞大,更加严峻的是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相当大,而且这些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

共享,就是要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不仅如此更要把“蛋糕”分配好,注重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扶贫成果,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扶贫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为此,必须坚持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扶贫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入手,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形成人人共享扶贫成果的良性生态链[16]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所谓深度贫困地区,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多样复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普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发展条件严重不足,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因发展能力不足返贫常见,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严重缺失。

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后来这一理论突破了“又大又公”的认识局限,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先富后富再共同富裕,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经济的所有人能够脱贫致富,也不能让没有能力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条件发展的人被忽略,这就需要对每个困难人口开展参与式扶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所在。

三、总结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下的精准扶贫, 而作为精准扶贫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核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基本点,又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六个精准”“六个进村入户”“五个一批”“十项行动”精准扶贫内涵中[6]。切实将扶贫工作融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 4],“十三五”规划和2020—2030,2020—2050中长期规划之中[10]

在未来三年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攻坚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核心,紧紧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基本点,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目标的最终实现。大胆改革创新,践行“两山理论”,努力走出一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精准脱贫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扶贫攻坚的新路。为此,围绕下一步精准扶贫,我们必须要有五个方面的坚持。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和创新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全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创造精准脱贫的新途径。树立扶贫攻坚新思维,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确保扶贫工作科学有效、精准发力。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和协调式扶贫,促进贫困地区持续健康发展。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人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推动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向集镇集中、向县城集中;解决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问题。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重点抓好特色小镇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大乐园,带动旅游富农。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式扶贫,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科学把握资产的有效转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扶贫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和开放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打通开放道路。加速建立更加开放的社会大扶贫格局,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干线公路和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畅通区域开放通道;开放的文化思想是扶贫的关键,要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的理念,加强招商引智,大力引进信息、产业、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努力打造农产品“上行”通路。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和共享式扶贫,加大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打造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共享式扶贫环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农合整合,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健康脱贫“351”“180”政策,推行健康扶贫分级诊疗,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健康网”建设;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后,引用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作为全文的结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扶贫攻坚战略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正是中国式扶贫攻坚经验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党代表大会报告[N/OL]. [2017-10-19]. http://news.xinhuanet.co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中国外文出版社, 2014.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4.
[5]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OL]. [2017-12-07]. http://news.xinhuanet.com/.
[7] 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11-30.
[8] 雷明. 路径选择——脱贫的关键[J]. 决策科学, 2006(7).
[9] 《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编写组. 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1]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OL]. [2017-10-25]. http://news.xinhuanet.com/.
[12] 雷明. 两山理论与绿色减贫[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16).
[13] 雷明. 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14] 雷明, 李浩. 探索生态保护脱贫新路径[M]//叶韬, 黄承伟. 脱贫攻坚省级样板.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15] 雷明.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开放式扶贫[M]//吴大华, 叶韬, 张学立, 等. 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6] 雷明. 共享发展与可持续减贫[R]//张琦. 中国共享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