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胡艳英, 曹玉昆
- Hu Yanying, Cao Yukun
- 基于利润共享契约的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协调管理设计——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例
- The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Design of Under Forestry Economy Products by Sharing Contracts: 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State-Owned Forestry Reform as an Example
- 林业科学, 2018, 54(8): 165-17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8, 54(8): 165-172.
- DOI: 10.11707/j.1001-7488.2018081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2-07
- 修回日期:2017-06-28
-
作者相关文章
2. 东北林业大学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 150040
2. Under Forestry Economy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Center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2014年起,我国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经济转型使加工型企业转产或关闭,大量林区职工面临重新就业,林区居民生活水平难以保障(王慧等,2016)。在这种情况下,林下经济作为吸纳富裕职工、支撑林区职工和群众家庭生计、维护林区社会安定的新型林业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受传统观念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林下经济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分散经营、独立决策、自产自销的小规模产供销体系。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经营,生产者凭各自偏好决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不稳定,难以获得稳定利润;生产者自行组织的物流时间长,物流成本高、损耗严重;林下经济产品多数是初级产品,利润率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供应与销售渠道成员之间关系松散,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胡艳英等,2017)。薛彩霞等(2013)、曹玉昆等(2014)认为,“单个家庭”生产方式很难掌握产业的前沿技术,缺少购买和维护大型设备的资金,难以组织产业化生产;生产、销售环节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利益收益不均衡,流通机制、服务体系不健全,林下经济产业链条脆弱(许俊萍等,2016)。
在其他领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竞争,通过协调从生产到销售各节点企业的内外资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得到了大范围应用,然而在林下经济产业却尚未广泛开展。以福建省为例,截至2015年,省内林区总人数为1 436万人,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143万人,不到总数的10%。引入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升级的一种合理选择。张蕾等(2016)、朱震锋等(2016)提出了通过合作组织,加强金融信贷,利用政府组织及监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思路;胡艳英等(2014)研究林下经济产品——食用菌供应链,提出了有利于保护生产者的供应链组建模式。目前,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还在初期探索中。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与林下经济产品相近的农产品,得出了供应链的形成办法。林略等(2010)对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的协调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收益共享可以实现协调和稳定农产品供应链;曹武军等(2014)、张晓林等(2014)从公平关切、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双渠道、供应链成员间风险规避等多个角度对鲜活农产品采用共享契约协调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采用利润共享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销售渠道、利润公平、降低风险等问题;符少玲等(2015)、浦徐进等(2016)对“农户+公司”的供应链构建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具有借鉴意义。
本研究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建立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体系,应用计量经济学构建不同契约形式下各参与方利润模型,对比分析不同交易决策模式下的生产者、销售商利润及系统效率,利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某林下经济生产基地真实数据对模型进行解析,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 模型描述当前林下经济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有“生产者+农贸市场”、“生产者+批发商”、“生产者+龙头企业”“生产者+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生产者+供应商+超市”等形式。本研究将其归纳为2种:一是生产者自产自销,即“生产者+农贸市场”形式;二是生产者群体与批发商、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形成的“生产者+销售商”形式。以二级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市场中有多个生产者和1个销售商。生产者可以将产品销售给销售商或者自行到批发市场销售,n为与销售商合作的人数,t为自产自销生产者人数,n≥t。
假设2: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风险偏好中性,信息对称,不会造成决策差异。
假设3:生产者生产能力相当,单个生产者生产产品数量为qp,无生产技术差异,生产成本相同,为co。
假设4:生产者销售产品给销售商,销售商采购产品数量为qs,采购价格(w)由销售商制定。在最终消费市场上,2种形式销售的产品价格一致,均为p。
假设5:销售阶段的利润率为γ,若由销售商组织销售与物流过程,则1个生产者为单位的产品平均边际成本为cs;若由生产者自产自销,则组织销售与物流过程的产品平均边际成本为cp,生产者因增加销售环节而造成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为ct。
假设6: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具有时间衰变特性,其质量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假设7:市场需求采用乘法模式进行构造:D(p) = aφp-kε,(a为常数,代表市场规模的度量; φ为产品时间衰变系数,0 < φ≤1;ε为连续随机因子,0≤ε≤1;k为市场需求对零售价格的弹性指数,本研究令k>1,即产品是富有弹性的)。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为f(x)和F(x)。
2 模型推导根据假设条件,对供销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签约、签订非共享契约、签订共享契约和签订有惩罚约束的共享契约4种情况进行模型推导。
2.1 未签约情况下供应链内各方利润模型在未签约情况下,二级供应链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各自决策,即构成分散决策模式下的供销模型。生产者以获得最优利润为出发点决定卖给销售商或自产自销;而销售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基础决定采购数量和价格。根据Stackelberg博弈可知,销售商优先做出决策,其期望利润为:
$ {\pi _{{\rm{RMS}}}} = p{\rm{E}}\left[ {{D_1}\left( p \right)} \right] - \left( {w + {c_{\rm{s}}}} \right){q_{\rm{s}}}。$ | (1) |
式(1)中D1(p)为消费者从销售商处购买产品需求函数,在自产自销规模极小情况下,式(1)整理得:
$ \frac{n}{{n + t}}\left\{ {\int_0^{D\left( P \right)} {p{\rm{E}}\left[ {{D_1}\left( p \right)} \right]{\rm{d}}x} - \left( {w + {c_{\rm{s}}}} \right)q} \right\}。$ | (2) |
当满足条件w≥(1-γ)p-ct-cp时,生产者会优先选择与销售商合作。
这时令z = q/(Ap-k),z为库存因子,将z代入式(2)化简可得:
$ \begin{array}{*{20}{c}} {\frac{n}{{n + t}}\left\{ {{{\left( {a\varphi z} \right)}^{\frac{1}{k}}}{q^{1 - \frac{1}{k}}}\left[ {1 - \int_0^z {1 - \frac{x}{z}f\left( x \right){\rm{d}}x} } \right] - } \right.}\\ {\left. {\left( {w + {c_{\rm{s}}}} \right)q} \right\}。} \end{array} $ | (3) |
根据肖勇波等(2008)的研究,引用公式:
$ \int_0^z {\left( {k - 1} \right)xf\left( x \right){\rm{d}}x} = z\left[ {1 - F\left( z \right)} \right]。$ |
式(3)经过变换可得:
$ \begin{array}{*{20}{c}} {{\pi _{{\rm{RMS}}}} = \frac{n}{{n + t}}\left\{ {{{\left( {a\varphi {z_0}} \right)}^{\frac{1}{k}}}{q^{1 - \frac{1}{k}}}\frac{{k\left[ {1 - F\left( {{z_0}} \right)} \right]}}{{k - 1}} - } \right.}\\ {\left. {\left( {w + {c_{\rm{s}}}} \right)q} \right\}。} \end{array} $ | (4) |
式(4)中z0为最优库存因子,当∂πRMS/∂p = 0且∂2πRMS/∂2p < 0时存在最大值。对式(4)求导,则有:
$ \frac{{{\partial ^2}{\pi _{{\rm{RMS}}}}}}{{{\partial ^2}p}} = - \frac{n}{{k\left( {n + t} \right)}}{\left( {a\varphi {z_0}} \right)^{\frac{1}{k}}}{q^{ - \frac{1}{k} - 1}}\left[ {1 - F\left( {{z_0}} \right)} \right]。$ | (5) |
式(5)中所有系数均为正数,因此有∂2πRMS/∂2p < 0成立。由此可知,销售商存在最优采购数量和最优采购价格:
$ {q^ * } = a\varphi {z_0}{\left[ {\frac{{1 - F\left( {{z_0}} \right)}}{{w + {c_{\rm{s}}}}}} \right]^k},{p^ * } = \frac{{w + {c_{\rm{s}}}}}{{1 - F\left( {{z_0}} \right)}}。$ |
此时销售商的利润为:
$ \pi _{{\rm{RMS}}}^ * = \frac{{na\varphi {z_0}}}{{\left( {n + t} \right)\left( {k - 1} \right)}}{\left[ {1 - F\left( {{z_0}} \right)} \right]^k}{\left( {w + {c_{\rm{s}}}} \right)^{1 - k}}。$ |
由于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大,因此在销售商优先确定采购数量和价格后,生产者只能被动接受,剩余产品只能自产自销,自身利益难以保障,分散决策模式下的供应链对生产者权益保障不利,容易打击生产者信心,且分散决策模式下生产者很难了解消费市场需求情况,易盲目生产,结果造成产量忽高忽低,所有损失由生产者自行承担。
当c0 < w < (1-γ)p-ct-cp时,生产者会首先选择自销以获得最大利润,此时有:
$ \begin{array}{*{20}{c}} {{\pi _{{\rm{RMS}}}} = \int_0^{D\left( p \right)} {p{\rm{E}}\left[ {{D_1}\left( p \right)} \right]{\rm{d}}x} - }\\ {\int_0^{D\left( p \right) - {D_1}\left( p \right)} {p \cdot {\rm{E}}\left[ {{D_1}\left( p \right)} \right]{\rm{d}}x - \left( {\omega + {c_{\rm{s}}}} \right) \cdot \frac{n}{{n + t}}q} 。} \end{array} $ |
仍将z及引用公式代入,经变换可得:
$ \begin{array}{l} {\pi _{{\rm{RMS}}}} = \frac{n}{{n + t}} \cdot {\left( {a\varphi z} \right)^{\frac{1}{k}}}{q^{1 - \frac{1}{k}}}\left\{ {\frac{{l - F\left( {{z_0}} \right)}}{{k - 1}} - } \right.\\ \left. {\frac{t}{{n - t}}\left[ {1 - F\left( {Z - {Z_1}} \right)} \right]} \right\} - \\ \left( {w + {c_{\rm{s}}}} \right)\frac{n}{{n + t}}q。\end{array} $ | (6) |
式(6)中z0为销售商最优库存因子,Z-Z1为自产自销的生产者最优库存因子。在生产者优先满足自行销售的库存因子基础上,销售商无法获得最优采购数量,因此无法获得最优利润。而在整个市场中,生产者虽然通过自产自销方式获得了此情况下的最优利润,但因cs < ct+cp,供销系统中造成大量物流成本浪费,产品最终利润受损,系统整体效用下降,所有参与者皆无法获得最优利润。
2.2 签订非共享契约情况下供应链利润模型通过签订契约固定生产者与销售商的关系,即形成了集中决策下的非共享契约模式。在不考虑供应链内各成员转移支付的情况下,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为:
$ {\pi _{{\rm{RMW}}}} = \left( {p - {c_0} - {c_{\rm{s}}}} \right){\rm{E}}\left[ {{D_1}\left( p \right)} \right]。$ |
整理后得:
$ {\pi _{{\rm{RMW}}}} = \int_0^{\frac{{D\left( {{p_1}} \right)}}{{D\left( p \right)}}} {\left( {p - {c_0} - {c_{\rm{s}}}} \right){\rm{E}}\left( {D\left( {{p_1}} \right)} \right){\rm{d}}x} 。$ | (7) |
由式(7)可知,当n = n+t,即D1(p)/D(p) = 1时,πRMW有最大值。同理仍将库存因子和引入公式带入式(7),则有:
$ \begin{array}{*{20}{c}} {{\pi _{{\rm{RMW}}}} = \frac{n}{{n + t}}\left[ {{{\left( {a\varphi {{z'}_0}} \right)}^{\frac{1}{k}}}{q^{1 - \frac{1}{k}}} - \left( {{c_0} + {c_{\rm{s}}}} \right)q} \right] \cdot }\\ {\frac{{k\left[ {1 - F\left( {{{z'}_0}} \right)} \right]}}{{k - 1}}。} \end{array} $ |
同理可证∂2πRMS/∂2p < 0时有最大值存在,求得:
$ {q^ * }^\prime = \left( {a\varphi {{z'}_0}} \right){\left[ {\frac{{\left( {{c_0} + {c_{\rm{s}}}} \right)k}}{{k - 1}}} \right]^{ - k}},{p^ * }^\prime = \frac{{\left( {{c_0} + {c_{\rm{s}}}} \right)k}}{{k - 1}}。$ |
由此可得销售商的利润为:
$ {\pi _{{\rm{RMS}}}} = \frac{{k{c_0} - kw' + {c_{\rm{s}}} + w'}}{{k - 1}} \cdot a\varphi {{z'}_0}{\left( {\frac{{k - 1}}{{{c_0} + {c_{\rm{s}}}}}} \right)^k}。$ |
生产者的利润为:
$ \left( {w' - {c_0}} \right){q_{\rm{p}}}。$ |
其中w′ = rp*′-ct-cp。
在集中决策模式下,若采购价格不变,单个生产者生产数量不变,则生产者收益不变,集中决策对生产者没有吸引力。若q*′>q*,则说明签订契约后,销售商采购产品数量增加,更多产品通过销售商组织销售与物流过程,供销系统损耗降低,消费市场实际供应量增大。而增大的市场供应量会导致市场价格降低,间接导致采购下降,生产者收益下降,生产者违约意愿增强,违约机率增大,供应链不稳定。由此可知非共享契约模式不能保证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存在。
2.3 签订共享契约情况下供应链利润模型在签订契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方式,即在采购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将销售收入中(1-β)p″返还给生产者,其中0 < β < 1,由此实现共享。生产者的期望收益为:
$ \pi {_{{\rm{RMP}}}^ * } ''= \int_0^{\frac{{D\left( {{p_1}} \right)}}{{D\left( p \right)}}} {\left( {p'' - w - {c_{\rm{s}}}} \right){\rm{E}}\left( {D\left( {{p_1}} \right)} \right){\rm{d}}x} 。$ |
约束条件为:
$ {\rm{St}}{\rm{.}} = \left\{ \begin{array}{l} \pi {_{{\rm{RMP}}}^ * }'' \ge \pi {_{{\rm{RMP}}}^ * }'\\ 0 < \beta \le 1\\ {\pi _{{\rm{RMP}}}}'' \ge \max \left( {{\pi _{{\rm{RMP}}}},{\pi _{\rm{P}}}} \right)\\ {q^ * }'' = {q^ * }' \end{array} \right. $ |
由此求得:
$ \max \left( {\tau ,\xi } \right) \le \beta \le 1。$ | (8) |
其中:
$ \begin{array}{*{20}{c}} {\tau = \frac{{n{{\left( {{c_0} + {c_{\rm{s}}}} \right)}^k}}}{{n + t}}{{\left( {\frac{k}{{k - 1}}} \right)}^k}{{\left( {w + {c_{\rm{s}}}} \right)}^{1 - k}}\frac{{1 - F\left( {{z_0}} \right)}}{{k - 1}} \cdot }\\ {\frac{{r\left( {k - 1} \right)}}{{k\left( {{c_{\rm{s}}} + {c_{\rm{0}}}} \right)}} + \left( {w' + {c_{\rm{s}}}} \right) \cdot \frac{{r\left( {k - 1} \right)}}{{k\left( {{c_{\rm{s}}} + {c_{\rm{0}}}} \right)}};}\\ {\xi = 1 - \frac{{\left( {w + w'} \right)\left( {k - 1} \right)}}{{\left( {{c_0} + {c_{\rm{s}}}} \right)k}}。} \end{array} $ |
在β满足式(8)时,销售商利润不会减少,而生产者利润略有增加。通过计算可知,利润共享契约模式能提高生产者收益,增加供应链稳定性,但是生产者仍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生产者会首先以获得自身最大收益选择遵守契约或违约;同时,林下经济产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品质量易出现波动,若销售商没有有效监管机制,则无法保障自身利润,这将伤害销售商积极性,会选择放弃供应链管理,不再与生产者利益共享。
2.4 签订有惩罚约束的共享契约情况下供应链利润模型在实现利润共享后,还应通过协调设计修正β,对生产者的供给和违约行为进行约束,形成惩罚性的共享契约模式。β应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 {\rm{St}}{\rm{.}} = \left\{ \begin{array}{l} {\pi _{{\rm{RMS}}}}^{\prime \prime \prime } = {\pi _{{\rm{RMS}}}}^{\prime \prime }\\ {\pi _{\rm{p}}}^{\prime \prime \prime } = {\pi _{\rm{p}}}^{\prime \prime }\\ 0 \le \beta ' \le \beta \\ {c_0} \le w''' \le w'\\ w''' \ge p''' - {c_{\rm{t}}} - {c_{\rm{p}}} \end{array} \right. $ |
约束条件中πp为自产自销生产者的期望利润,将各参数代入上述约束条件,求解得:
$ \beta - \beta ' = \frac{{w'' - w'''}}{{p''}}。$ |
式中:β, β′∈(0, 1),w''', w'', p''>0。
通过降低采购价格,提高返还比例,既能保证生产者收益,又可通过提高返还比例增加对违约的惩罚力度。在此基础上,增加惩罚机制,制定具体惩罚条款,既可保护销售商利益,还能实现供应链的稳定。
3 实证分析我国是黑木耳主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东宁县是我国黑木耳生产第一县,占全国总产量的1/4。根据2014—2016年连续3年对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的调查,拟结合东宁县绥阳林业局黑木耳产业供销应体系发展情况对上述模型进行解释。
绥阳林业局是东宁县黑木耳种植基地,年种植规模约1.7亿袋,从业人员1.6万人,占全局总劳动资源的71%。从业人员中黑木耳种植者占绝大多数,且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加工的大型企业有3家(注:东宁县黑木耳加工企业共有18家)。主要有2种销售渠道:一是由加工企业负责收购,加工、包装、仓储后统一送往零售市场销售;二是经销渠道由小经销商或生产者自行组织物流环节,进入批发市场销售。本研究以一家大型加工企业为例进行分析。
某大型企业年加工、销售黑木耳3 000 t,年创产值3.6亿元。其原料提供者为企业周边生产者,企业与大多数生产者每年都签订买卖合同或口头约定,数量在400户左右;除此之外,企业还会从未签约农户手中收购黑木耳以满足生产需求。企业的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者不稳定。根据2015年调查结果,与企业有约定的生产者421户,收购黑木耳4 700万袋,其中338户的年种植规模在8万~12万袋之间。从未签约农户手中收购1 300万袋黑木耳,农户约80户。
结合2015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成本和销售情况,公式中各参数的值为:w = 25,p = 59,c0 = 15,cs = 5,qp = 5×103,ct+cp = 20,γ = 0.2,na/(n+t) = 3×106,φ = 1。销售商的绝对优势以0.5≤n/n+t≤0.95表示。本研究不对企业在销售市场的占有份额进行规定,而以n/n+t = 5%为跨度,计算不同市场份额下企业周边的生产者数量和市场规模,具体数值如表 1所示。除物流和销售成本外,加工企业还有生产成本和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只会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不会改变整体趋势,因此暂不计入。
根据表 1及已知常数,可得在分散决策模式下销售商的利润。由表 2可知,销售商的利润与其在市场所处地位和产品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大,相同情况下的销售利润越小,市场占有率越低,其利润越低,因此扩大市场占有率,将更多的生产者纳入到自身供应体系中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对策。
若采用供应链管理,可将更多的生产者纳入到供应体系中,销售商和生产者的决策都以供应链获得最大利益为基础。假设形成供应链,则产品的销售价格、供应链内产品的采购价格、集约决策模式下产品销售数量和销售商利润如表 3所示。
根据已知系数及表 1-3计算可得黑木耳的k在1.8左右,超过2则不具有现实意义。由表 3可知,集中决策模式下以加工企业为主的供应链销售数量有所提高,加工企业的收益提高,但采购价格下降,由此说明集中决策管理能够提高大企业利润,但不能保护小供应商利益,这样的合作必然导致违约频发。若希望在保证销售商利润不减的基础上,通过共享契约增加生产者利润,则约束系数τ、ξ的取值范围如表 4所示。
当max(τ, ξ)≤β < 1时,可通过共享提高生产者利润且不损害销售商利润,但是当max(τ, ξ)≥1时,则不能共享。
由表 4可知,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率越高,与生产者可共享的利润越少,企业变大虽然有利于产品供应链形成,但对于保护小生产者利益却非常不利,这一点需要另行研究。在表 4基础上,只有当β-β′ = (w''-w''')/p''满足时,才能通过降低采购价格,并将其以最终利润返还生产者的方式实现对生产者的有效管理,β临界值如表 5所示。
1) 当前,林下经济产品供销模式确实存在成本高、损耗大、参与者均不能获得最优利润的弊端,可以通过参与供应链、签订契约的方式获得改善。
2) 签订非共享契约并不能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生产者违约意识明显,销售商利益得不到保障。
3) 共享契约理论能有效改善林下经济产品以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经营、独立决策、抗风险能力弱的低端产业生产格局。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利用共享契约可稳定生产者收益,减少选择产品种类及生产数量的决策盲目性,减少低效率的物流运作和仓储过程。
4) 签订满足约束条件的共享契约是保障林下经济生产者与销售商互利共赢的有效措施。实例验证得出,通过约束共享系数,降低采购价格,提高返还比例,并设置惩罚制度,明确惩罚细则,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利润均不低于分散决策和其他类型契约模式下的收益水平,且可实现稳定收益。
4.2 建议林下经济是我国在保林、护林前提下大力发展的产业,加速林下经济发展,促进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体系形成意义重大。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对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作用的认识。我国有众多林业局与绥阳林业局一样,全部劳动人口的半数以上从事林下经济生产、销售和辅助工作,成千上万的家庭依靠林下经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因此要学习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知识,这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效率意义重大,更是保护生产者和销售商利润、增加林区居民收入、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实现林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有利保障。
第二,设计完善的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协调管理操作体系。首先,应完善和细化共享契约。在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中,小生产者与大企业不仅在自身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供应链的存在对于双方的意义也不同。小生产者可通过违约自销的方式实现利益自保,而大企业更希望供应链长期稳定(耿宁等,2014)。契约中应对采购价格,返还利润时间、周期、返还方式,惩罚方式及金额等做出详细分类和说明,这不仅能够明晰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还可以应对市场变化,稳定行业发展。
其次,应建立多种类型的激励和惩罚约束机制。总体利润增加是吸引生产者加入并参与供应链的基础条件,然而若要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还应让生产者有归属感,主动选择合作。因此不应将金钱作为唯一手段,而应通过多种方式管理协调,如增加技术支持、增强技能培训、增加林木生长所需物料供给、扩大林业机械设备租借等予以激励,这样即使降低采购价格,生产者也容易接受。而在返还共享利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期返还的方式,这样既可减轻一次性返还造成的资金紧张,又可加大对生产者的行为约束。针对违约的惩罚,也不要仅停留在扣罚返款这一种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生产辅助资料收回、法律追索、培训滞后等方式。通过不同方式的激励和惩罚,其目的旨在与生产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双方利润的同时,增加消费者效用,加快产业发展。再次,应规范销售商行为,增加公平性。在实施激励和惩罚过程中,其主要管理者是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销售商,虽然与生产者相比,销售商更希望通过稳定供应链实现其最优利润,但是也应看到,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参与者利用其优势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在这种情形下,弱势参与者出于自我保护放弃供应链也是一种无奈选择。因此规范自身行为,在公平前提下实施管理是双方合作的又一基础,再好的策略如果操作者出现行为偏颇,也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第三,政府的监督和组织作用对供应链意义重大。国有林区富余职工向非林业行业转移是林区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政府宣传、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等方式扶持林下经济产业供应链建设,可以实现稳定的用工需求市场,有利于人员就业与富余职工的安置。这不仅能加快林区非林业行业发展,还能实现林区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此外,监督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的日常运作、打击行业潜规则操作也可以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及林下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建立林下经济产品生产者合作组织、组建网络销售平台、兴建生产基地等方式,形成各种形式的生产者与销售商合作形式,减少区域垄断、行业寡头出现,通过公平竞争方式生产和销售林下经济产品,形成健康有序的林下经济体系。
林下经济是我国林业产业在新常态下的重要新举措,因此其发展顺畅与否对于我国林业产业、林区经济及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仅涉及二级供应体系,在后续研究中还应结合三级供应体系,针对信息不对称情况、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并行条件下的生产者参与供应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曹武军, 李新艳. 2014. 收益共享契约下考虑公平关切对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研究[J]. 物流技术, 33(10): 397-389,343. (Cao W J, Li X Y. 2014. Study on coordin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e bi-channel supply chain with fairness concern under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J]. Logistics Technology, 33(10): 397-389,343. [in Chinese]) |
曹玉昆, 雷礼纲, 张瑾瑾. 2014. 我国林下经济集约经营现状及建议[J]. 世界林业研究, 27(6): 60-64. (Cao Y K, Lei L G, Zhang J J. 2014. Situation and advices on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China[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7(6): 60-64. [in Chinese]) |
符少玲, 孙良媛. 2015. 公司资源依赖、信任及关系承诺农户对公司与农户信息共享影响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47-52. (Fu S L, Sun L Y. 2015. Impact of company's resource dependence, trust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company and farmer households[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47-52. [in Chinese]) |
耿宁, 李秉龙. 2014. 产业链整合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激励:技术路径与机制设计[J]. 农业经济问题, (9): 19-27,110. (Geng N, Li B L. 2014. Incentive of agri-food qua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technical path and mechanism design[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9): 19-27,110. [in Chinese]) |
胡艳英, 刘颖. 2014. 构建黑龙江省食用菌供应链的探讨[J]. 北方园艺, (12): 193-196. (Hu Y Y, Liu Y. 2014.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of edible fungi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J]. Northern Horticulture, (12): 193-196. [in Chinese]) |
胡艳英, 曹玉昆. 2017. 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探讨[J]. 学术交流, (3): 134-139. (Hu Y Y, Cao Y K. 2017. Probe into th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upplying chain of under-forest economic products[J]. Academic Exchange, (3): 134-139. [in Chinese]) |
林略, 杨书萍, 但斌. 2010. 收益共享契约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 系统工程学报, 25(4): 484-491. (Lin L, Yang S P, Dan B. 2010.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of fresh and l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25(4): 484-491. [in Chinese]) |
浦徐进, 范旺达, 吴亚. 2016. 不同契约下的农户与公司双边努力投入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 31(2): 242-253. (Pu X J, Fan W D, Wu Y. 2016. Comparison analysis on bilateral efforts of farmers and company considering different transaction modes[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31(2): 242-253. [in Chinese]) |
王慧, 张海鹏, 徐晋涛. 2016.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分析[J]. 林业科学, 52(4): 83-90. (Wang H, Zhang H P, Xu J T. 2016.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key state-owned forestry reform on employment[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52(4): 83-90. [in Chinese]) |
肖勇波, 陈剑, 徐小林. 2008. 到岸价格商务模式下涉及远距离运输的时鲜产品供应链协调[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 19-25, 34. (Xiao Y B, Chen J, Xu X L. 2008. Fresh product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IF business model with 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 19-25, 34. [in Chinese]) |
许俊萍, 李江, 王磊, 等. 2016. 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41(1): 120-124. (Xu J P, Li J, Wang L, et al. 2016. Study on 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Pu'er city[J].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41(1): 120-124. [in Chinese]) |
薛彩霞, 姚顺波, 于金娜, 等. 2013. 退耕还林农户经营非木质林产品的技术效率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9(16): 255-263. (Xue C X, Yao S B, Yu J N, et al. 2013. Technical efficiency analysis on non-wood forest products managed by SLCP household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9(16): 255-263.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16.032 [in Chinese]) |
张蕾, 黄雪丽. 2016.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4): 131-137. (Zhang L, Huang X L. 2016. Effect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after deepening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property right system[J].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6(4): 131-137. [in Chinese]) |
张晓林, 李广. 201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基于风险规避的收益共享契约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 13-17. (Zhang X L, Li G. 2014.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research——based on risk analysis of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J].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 13-17. [in Chinese]) |
朱震锋, 曹玉昆, 王非. 2016. 中国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经济, 32(11): 103-107. (Zhu Z F, Cao Y K, Wang F. 2016.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key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J]. Ecological Economy, 32(11): 103-107. DOI:10.3969/j.issn.1671-4407.2016.11.021 [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