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18, Vol. 54 Issue (10): 132-142   PDF    
DOI: 10.11707/j.1001-7488.20181016
0

文章信息

杨水生, 徐秀英, 石道金.
Yang Shuisheng, Xu Xiuying, Shi Daojin
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Impacts of the Aging Labor Force on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ediation Effect
林业科学, 2018, 54(10): 132-14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8, 54(10): 132-142.
DOI: 10.11707/j.1001-7488.20181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8-07
修回日期:2018-04-19

作者相关文章

杨水生
徐秀英
石道金

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杨水生1, 徐秀英1,2, 石道金3     
1.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杭州 311300;
2. 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杭州 311300;
3.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诸暨 311800
摘要:【目的】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方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6个行政村112户农户256块竹林地块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劳动力老龄化、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利用效率三者间的影响路径,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所构路径进行实证验证。【结果】劳动力老龄化不仅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而且通过竹林地投入量这一中介变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间接正向影响;效应测算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率的直接效应为0.288,竹林地投入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96。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经营竹林地面积、竹林地距家距离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健康水平、受教育年限、竹林收入占比及竹林地质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竹林地块数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结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并不是提高竹林地利用效率的障碍因素,老龄劳动力从事竹林生产提高了竹林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竹林地的利用效率,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受到林业现代水平不断提高的冲击。基于此,提出提高竹林生产的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加强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竹加工产业的发展、改善竹林地立地质量及细碎化程度等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老龄化    竹林地利用效率    中介效应    安吉县    
Impacts of the Aging Labor Force on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ediation Effect
Yang Shuisheng1, Xu Xiuying1,2 , Shi Daojin3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2. Research Center of Zhejiang Farmers Development Hangzhou 311300;
3.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Zhuji 311800
Abstract: 【Objectiv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aging labor force on forest land-use efficiency i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forest land.【Method】Using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256 bamboo plots of 112 surveys from 6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Anj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influence path among the aging of labor force, bamboo land investment and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Then, the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model was used to test the rationality of influence.【Result】Not only was there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by the aging of labor force, but also the indirect positive effect through bamboo land investment on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by the aging of labor force was significant. Measuring result of the influencing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direct influence was 0.288 and mediating effect by bamboo land investment was 0.196. In control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bamboo land investment were found for factors such as family labor force, income ratio for bamboo production compare to total income; while the following eleme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for bamboo land investment:the total area of bamboo plot, the distance to home. Health status and the years of education of labor force, income ratio for bamboo production compare to total income, and site quality of bamboo plot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and the number of bamboo plots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it.【Conclusion】The ag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was not an obstacle to improve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and aging labor force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bamboo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intensification of bamboo production and improved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but this advantage may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forestry produ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mechanization of bamboo production, increase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f aging labor forc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ite quality and fragmentation of bamboo land.
Key words: aging labor force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mediating effect    Anji county    

20世纪80年代初期林业“三定”以来,农户逐渐成为重要的林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体林权制度在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长远来看,集体林改带来的“制度红利”主要依靠农户对林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及林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最终决定着农户林业收入增长水平(孔凡斌等,2014)。农户的林业生产行为和经营方式直接关系着林地利用效率,但由于林业生产的特殊性,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长期以来林地粗放经营较为严重,如何提高林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青年劳动力加速外流,导致大量老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催生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Rawski et al., 1998李旻等,2009Song et al., 2010),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曲兆鹏等,2008),因此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成为林业经济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中的林地利用效率指单位面积的林地产出水平。学者们围绕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及效率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有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负向影响,制约了农业发展,主要是因为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及传统观念束缚了其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李澜等,2009陈锡文等,2011何小勤,2013徐娜等,201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并没有对农业生产产生负向影响(林本喜等,2012胡雪枝等,2012刘景景等,2017);甚至有部分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彭代彦等,2013成德宁等,2015),劳动力年龄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倒“U”形关系(Li et al., 2013)。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及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林业经济研究领域,学者们围绕林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利用农户调查数据从多视角、多层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部分学者基于南方集体林区或某一省份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林地细碎化程度、地形与区位、劳动力转移程度等对农户林地投入与产出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孔凡斌等,20122014廖文梅等,2015)。部分学者从林地投入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社会政治资本、林地规模、林地产权、林改配套政策等对林地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王文烂等,2011Yi et al., 2014曹兰芳等,2015张寒等,2017),也有学者从林地产出视角,研究发现林地资源禀赋、农药肥料等林地投入对林地单产产生显著影响(徐秀英等,2014吴伟光等,2016洪燕真等,2017)。

综上所述,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关于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路径方面的研究更为薄弱。本研究考察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重点关注以下2个问题:一是劳动力老龄化通过何种途径影响林地利用效率;二是林地投入量能否成为劳动力老龄化影响林地利用效率的解释机制,即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本研究利用浙江省安吉县农户及地块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路径,测算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主要贡献有2点:一是基于农户及地块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二是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路径。

1 理论分析

林地利用效率是衡量林业生产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衡量指标主要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2种,由于生产函数存在着不足, 参数估计值同要素份额相似性的理论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顾秀林,2007),因此,本研究采用单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主要沿用Carletto等(2013)的土地利用效率概念,即单位面积林地的产值,也就是林地生产率。

1.1 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奥多·W·舒尔茨(1987)的经典研究表明,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劳动力老龄化主要表现在人的体能、经验等人力资本方面的变化,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其从事林业生产的时间越长,“干中学”积累的生产经验越丰富,林业经营活动也越容易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同时老龄劳动力比年轻劳动力更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Feng et al., 2010),从而导致资本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另外,林业生产作物遵循一定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同的季节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而老龄劳动力相较于年轻人其兼业机会较少,往往能够根据需要,在最佳时间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彭代彦等,2013),从而导致林地利用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素质也随之下降,而林业生产属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老龄劳动力在林业生产劳动强度上不如年轻人,劳动效率往往相对较低,进而降低了林地利用效率。因此,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的方向尚不明确,需要通过实证加以检验。

1.2 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

劳动力老龄化可能会通过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间接地影响林地利用效率。林地投入量主要包括林地的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林本喜等,2012)。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也可能存在方向相反的2方面:一方面,老龄劳动力与年轻劳动力相比,由于其人力资本的限制,外出打工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及报酬较低,其从事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较低,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林业生产中;尤其是在非农就业机会较多、非农收入较高的地区,年轻劳动力往往在林业生产投入方面会大大低于老龄劳动力。虽然机械设备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劳动力投入量,但是由于林业生产经营一般在地形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区,阻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来友等,2015)。同时,老龄劳动力拥有较强烈的恋土情结,依靠土地养老的思想在农村也较浓厚(李澜等,2009),因此老龄劳动力对土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对林地会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经营,劳动及资本要素的投入量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当家中的年轻劳动力在外闯荡时,一些老龄劳动力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家庭收入应以年轻人非农收入为主(Li et al., 2013),因此,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对林地进行生产性投入,从而会减少林地上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1.3 林地投入量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产出来自于投入的贡献,即林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的投入量来改变林业产出水平(乔志霞等,2017)。根据刘莹等(2010)提出农户的生产决策是基于利润最大、风险最小和劳动力投入最少等多目标的观点,作为“理性人”的林业生产经营主体,不仅会考虑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利润,还会考虑社会保障、稳定收入来源等。但是林业生产理论需要简化农户家庭目标,单一考虑农户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水平,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林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最有效的产出取决于投入水平,林业生产者会选择不同的投入方式,即对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等做出决策。一方面,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其边际报酬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并且会出现小于0。另一方面,当同比例增加所有要素的投入量时会带来产量相对变动,即产生规模报酬的变化。在现实中,林业生产各要素投入并非按同比例增加,不同的投入量会带来不同的产出水平,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性人”的林业经营者,一般会选择林地的边际产量大于0时进行生产。由此,可以认为:林地投入量增加一般有利于林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劳动力老龄化由于受经验积累及体能下降等的影响,导致劳动效率及资本利用效率发生变化,从而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也可能由于老龄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降低等原因,从而影响林地上劳动及资本要素投入数量等中介变量,进而间接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

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2.1 数据来源

安吉县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46.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26万人;60岁以上人口9.56万人,占总人口的20.6%;土地总面积18.86万hm2,森林覆盖率71.1%,林地面积13.83万hm2,其中竹林面积6.97万hm2。竹林面积中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面积5.66万hm2,占林地总面积和竹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0.93%、81.21%,毛竹蓄积量1.8亿株,年采伐量0.3亿株,年产竹笋5.6万t,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产量均名列全国第一,具有“中国竹乡”等美誉。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04亿元,其中林业增加值6.3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7月对浙江省安吉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的农户调查,为确保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抽取的3个乡镇为县内毛竹资源较丰富的孝丰镇、杭垓镇、报福镇。样本村和样本农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乡镇选取2个行政村,每个村选取20户农户,共调查农户120户,剔除无效样本后,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率达93.33%。对有经营毛竹林(以下简称竹林)的农户进行详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2014年的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状况、竹林地的资源特征等。同时每户农户选取其经营最好的1~3块竹林地进行调查,共调查256块竹林地,主要内容为竹林地块2013—2014年的投入产出状况。

2.2 劳动力老龄化状况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重点关注从事竹林生产劳动力的老龄化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定义,以60岁及以上作为反映劳动力老龄化的指标。112个样本农户中,共有448人,60岁及以上人数为64人,占总人数的14.29%。其中劳动力320人,占总人数的71.43%;从事竹林生产的劳动力14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25%;其中即将步入老龄化(劳动力年龄在55~59岁之间)27人,60岁及以上劳动力为38人,分别占从事竹林生产劳动力总数的18.24%、25.6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样本地区从事竹林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3 模型及变量选取 3.1 理论模型构建

解释变量通过影响变量M而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温忠麟等,2014)。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在竹林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老龄化(A)通过竹林地投入量(I)来影响竹林地利用效率(E)。因此竹林地投入量(I)就是中介变量,可用下列回归方程来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图 1为相应的路径图):

$ {E_{ij}} = {\alpha _0} + {\alpha _1}{A_{ij}} + {\alpha _2}{\rm{Contro}}{{\rm{l}}_{ij}} + {\mu _{ij}}; $ (1)
$ {I_{ij}} = {\beta _0} + {\beta _1}{A_{ij}} + {\beta _2}{\rm{Contro}}{{\rm{l}}_{ij}} + {\varepsilon _{ij}}; $ (2)
$ {E_{ij}} = {\gamma _0}{\gamma _1}{A_{ij}} + {\gamma _2}{I_{ij}} + {\gamma _3}{\rm{Contro}}{{\rm{l}}_{ij}} + {\varphi _{ij}}。$ (3)
图 1 中介模型路径 Figure 1 The mediating model path map

式中:ij表示农户i(i=1,2, …,112)的第j(j=1,2, …,256)块竹林地;α1表示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总效应;β1表示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投入量影响的效应;γ1表示在控制了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后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γ2表示在控制了劳动力老龄化的影响后竹林地投入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效应;系数乘积β1γ2表示劳动力老龄化通过竹林地投入量作用于竹林地利用效率的效应,即间接效应;3个效应之间存在如下关系:α1γ1+β1γ2,即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另外,Controlij表示其他影响竹林地投入量或竹林地利用效率的控制变量;μijεij$φ$ij为随机扰动项。

3.2 模型检验与测算

判断竹林地投入量是否产生了中介效应作用,或者说中介效应理论模型的分析路径是否合理,必须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由Baron等(1986)提出的逐步法,不过近年来该方法受到诸多学者的批评与质疑(Edwards et al., 2007Hayes,2009Zhao et al., 2010),甚至有学者认为应该停止使用依次检验法,采用目前认为更好的Bootstrap法检验系数乘积的显著性(Zhao et al., 2010),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新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综合了依次检验法和Bootstrap法的优点,弥补了以往检验方法的不足(温忠麟等,2014)。因此,本研究采用新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检验竹林地投入量的中介效应。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检验式(1)的系数α1是否显著,若显著,按中介效应立论,否则按遮掩效应立论。

第二步,检验式(2)的系数β1和式(3)的系数γ2是否显著,若都显著,则间接效应显著,转到第四步,若至少有一个不显著,则继续第三步。

第三步,用Bootstrap法检验原假设H0β1γ2=0,若显著,则间接效应显著,继续第四步,否则停止检验。

第四步,检验式(3)的系数γ1,若显著,则直接效应显著,继续第五步,否则停止检验,表示竹林地投入量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第五步,比较系数γ1β1γ2的符号,如同号,表示竹林地投入量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β1γ2/α1;若异号,表示竹林地投入量具有遮掩效应,计算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比例的绝对值|β1γ2/α1|。

3.3 变量选取 3.3.1 劳动力老龄化

劳动力老龄化用劳动力老龄化率来表示,指家庭从事竹林生产60岁及以上劳动力所占比重,模型中用Aij表示。这样做的理由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从事竹林生产60岁及以上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素质等方面随之下降,家庭从事竹林生产60岁及以上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表明农户家庭老龄化程度越高。另外,采用另一个指标来衡量劳动力老龄化,即老龄劳动力数量,指家庭从事竹林生产60岁及以上劳动力数量,模型中用Anumij表示。

3.3.2 竹林地投入量

竹林地投入量主要包括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等资本投入,计量单位统一采用当时市场价格下的资金价值。竹林地块劳动力投入包括竹林地日常管护、挖笋及竹材采伐的自投工及雇工,自投工按照当时市场上雇工价格进行换算;竹林地块资本投入为主要农资投入,包括种苗、化肥、竹笋覆盖物费用及其他资本费用。为了使分析过程中量纲统一,采用单位面积的资金投入量来表示,即竹林地投入量为该地块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总和,模型中用Iij表示。由于竹林生产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竹林地的投入量采用被调查竹林地块2013—2014年的年平均值。

3.3.3 竹林地利用效率

竹林地利用效率就是指竹林地生产率水平,即指单位面积竹林地的产值,包括竹笋产值和竹材产值,模型中用Eij表示。总产值也采用被调查竹林地块2013—2014年的年平均值。

3.3.4 控制变量

结合已有研究(孔凡斌等,2014廖文梅等,2015),选择劳动力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竹林地块特征变量和乡镇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劳动力特征变量选取从事竹林生产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及是否参加竹林生产技术培训,模型中分别用Healthij、Educationij、Techtrainij表示。家庭特征变量选取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家庭经营竹林地总面积及竹林地块数,模型中分别用Laborsizeij、Incomeratioij、Areaij、Landnumij表示。竹林地块特征变量选取被调查竹林地块距家距离、竹林地块距公路距离及竹林地块质量,模型中分别用Disthouseij、Distroadij、Qualityij表示。另外,设置Town1ij和Town2ij为乡镇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安吉县的杭垓镇、报福镇,以考察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模型中的变量界定及描述统计见表 1

表 1 模型中变量界定及描述统计 Tab.1 Interpretation and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model variables
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1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运用Stata 14.2软件,利用112户农户256块竹林地块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过程如下:首先,以竹林地利用效率为被解释变量,模型(1)中放入解释变量劳动力老龄化率和控制变量;接着,以竹林地投入量为被解释变量,模型(2)中放入解释变量劳动力老龄化率和控制变量;最后,以竹林地利用效率为被解释变量,模型(3)中放入解释变量劳动力老龄化率、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及控制变量。经检验,模型中的单位面积投入及产出不符合正态分布,为增强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对模型中投入及产出变量进行对数处理,经过运算后得到如表 2所示的估计结果,模型估计结果均通过稳健性检验。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F分别为7.60、8.21及18.10,对应的P均小于0.01,说明模型估计结果整体解释能力较强。尽管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优度R2相对较小,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属于正常范畴,并不影响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

表 2 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 Tab.2 The estimated resul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ing labor force on the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流程,第一步,检验解释变量劳动力老龄化对被解释变量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是否显著。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知:劳动力老龄化率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484,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劳动力老龄化提高了竹林地利用效率。第二步,检验解释变量劳动力老龄化对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是否显著。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可知:劳动力老龄化率对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系数为0.321,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增加了竹林地投入量。第三步,检验中介模型是否成立。从模型(3)的估计结果可知:在引入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后,劳动力老龄化率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288,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竹林地投入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结合模型(1)和模型(2)的估计结果可知:竹林地投入量在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另外,从模型(1)和模型(3)的拟合优度R2来看,在加入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后,模型拟合优度显著提高,由0.254增加到0.504,表明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的引入提高了模型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解释力度;并且劳动力老龄化的估计系数由0.484下降为0.288,进一步说明竹林地投入量在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劳动力老龄化通过竹林地投入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因此,竹林地投入量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说明上述中介效应理论路径是正确的。在验证了中介效应理论路径设置的合理性后,进一步测算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值,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知,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288,间接影响效应为0.196,总效应为0.484,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0.50%。表明竹林地投入量的中介传导机制在解释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表明老龄劳动力由于经验丰富而提高劳动及资本生产要素效率的效应,超过了由于体力下降而导致劳动效率下降的效应。老龄劳动力由于从事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较低及较强的恋土情结,从而增加竹林地投入量的效应,超过了其认为应该安享晚年、家庭收入主要应来源于年轻人的非农收入,从而减少竹林地投入量的效应。

模型估计结果还显示,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对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而家庭经营竹林地面积、竹林地距家距离对竹林地投入量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规模和竹林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户竹林地投入量也随之增加;竹林地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距家越远,经营管理越不方便,影响了农户对竹林地投入的积极性,减少了竹林地投入量。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竹林收入占比及竹林地质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在不同程度上均显著为正,而竹林地块数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表明劳动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竹林地利用效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较为容易,有利于提高竹林地利用效率;农户竹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对竹林生产的依赖性就越大,农户越重视竹林生产,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竹林地;地块质量越好越有利于提高竹林地利用效率;而农户家庭经营的竹林地块数越多,劳动力在不同地块之间奔波时间的增加,导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竹林地的利用效率。

4.2 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

为使模型估计结果更加可靠,采用老龄劳动力数量代替上文所用劳动力老龄化率指标重新进行检验,得到如表 3所示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显示,老龄劳动力数量对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6)估计结果显示,在引入中介变量竹林地投入量后,家庭老龄劳动力数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竹林地投入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再次验证了竹林地投入量在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过程中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同时,老龄劳动力数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表 3 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 Tab.3 The robust estimation resul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ing labor force on the bamboo land-use efficiency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安吉县农户竹林地块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劳动力老龄化、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利用效率三者间的影响路径,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所构路径进行实证验证,得到以下结论:

1) 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采用劳动力老龄化率作为劳动力老龄化的衡量指标,测算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总效应为0.484,其中,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288,表明调研地区在竹林生产中,老龄劳动力由于经验丰富而提高劳动及资本生产要素效率的效应,超过了由于体力下降而导致劳动效率下降的效应。同时,劳动力老龄化通过增加竹林地的投入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了间接的正向影响,间接影响效应为0.196,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0.50%。表明竹林地投入量在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劳动力老龄化通过竹林地投入量这一中介变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采用老龄劳动力数量指标作为劳动力老龄化的替代指标,实证结果同样显示,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包括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和通过增加竹林地投入量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2) 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对竹林地投入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经营竹林地面积、竹林地距家距离对竹林地投入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健康水平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竹林收入占比及竹林地质量的提高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有利影响,而竹林地块数的增加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老龄劳动力在竹林地利用效率上具有优势,老龄劳动力从事竹林生产提高了竹林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竹林地的利用效率;相反,年轻劳动力往往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导致竹林地利用效率较低。但调研过程中发现,样本地区竹林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民生产经验的积累,林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竹林生产大多小规模经营,且当地年轻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较多、非农收入较高,竹林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这是造成老龄劳动力在竹林地利用效率上具有优势,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对竹林生产采取粗放经营的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林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林业生产中不断推广应用,年轻劳动力更容易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且林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带来的林业比较效益提高,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使用的是浙江省安吉县农户竹林生产的微观截面数据,并且地域特征较明显,这一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和其他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5.2 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提高竹林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需要提高竹林生产的科技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农民依靠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竹林生产的状况,并不断提高林业的机械化水平。为此,应加大竹林生产技术的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省级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在竹林生产技术研究中的优势作用,提升竹林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使科技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大林业机械化产品研发与生产应用的资金扶资力度,大力研发适合山区和丘陵作业的中小型林业生产机械,降低林业生产对劳动的需求量,以资本来替代劳动,降低年轻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投入不足,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

2) 加强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随着林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劳动力主要依靠生产经验积累的优势会逐渐丧失,为此,需加大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首先,加强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定期安排医疗队伍下乡进行医疗服务,对农村老龄人定期开展体检,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老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其次,加强对老龄劳动力竹林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老龄劳动力能尽快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避免由于现代科技和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 加快竹加工产业的发展。竹林收入占比的提高有利于农户增加竹林地投入,进而促进竹林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此,当地要加快发展竹加工产业,对竹材和竹笋进行深加工,延长竹产业链,增加竹材和竹笋的附加价值;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提高农民生产的竹材和竹笋价格,提高农民的竹林收入水平,激发农民对竹林地投入的积极性,促进竹林地的集约化经营。

4) 改善竹林地的立地质量和细碎化程度。高质量的竹林地有利于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而细碎化程度高会降低竹林地的利用效率。为此,要保护竹林地生态环境,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改善竹林地的立地质量。另外,积极鼓励农户间采取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减少农户经营竹林地的地块数量,降低竹林地的细碎化程度,进而提高竹林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曹兰芳, 王立群, 曾玉林. 2015. 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资源科学, 37(2): 391-397.
(Cao L F, Wang L Q, Zeng Y L. 2015.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forestry production behaviors that support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policy in Hunan. Resources Science, 37(2): 391-397. [in Chinese])
陈锡文, 陈昱阳, 张建军. 2011.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 39-46.
(Chen X W, Chen Y Y, Zhang J J. 2011. An analysis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s effect on agricultural output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 39-46. [in Chinese])
成德宁, 杨敏. 2015. 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4): 19-26.
(Cheng D N, Yang M. 2015. Research on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structure change on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5(4): 19-26. [in Chinese])
顾秀林. 2007. 经济学数量模型的选择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中国农村观察, (1): 2-10.
(Gu X L. 2007. Matching of econometric models with data and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China Rural Survey, (1): 2-10. [in Chinese])
何小勤. 201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 人口与经济, (2): 69-77.
(He X Q. 2013. A study on the aging of agriculture labor for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Zhejiang rural areas. Population & Economics, (2): 69-7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3.02.009 [in Chinese])
洪燕真, 杨仙艳. 2017. 油茶林经营投入产出关系分析——基于2008年前后新旧油茶林的比较. 林业经济, (1): 31-35.
(Hong Y Z, Yang X Y. 2017.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management——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planted before and after 2008. Forestry Economics, (1): 31-35. [in Chinese])
胡雪枝, 钟甫宁. 2012.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7): 29-39.
(Hu X Z, Zhong F N. 2012. The impact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on grain produc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Chinese Rural Economy, (7): 29-39. [in Chinese])
孔凡斌, 廖文梅. 2012. 集体林分权条件下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及与农户林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基于江西省8县602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林业科学, 48(4): 119-126.
(Kong F B, Liao W M.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oodland fragmentation, farmers' productivity i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property investment and forest right system: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602 households survey in 8 counties of Jiangxi province.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48(4): 119-126. [in Chinese])
孔凡斌, 廖文梅. 2014. 地形和区位因素对农户林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影响——基于8省(区)1790户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林业科学, 50(11): 129-137.
(Kong F B, Liao W M. 2014.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terrain and geographic factors on farmers' input and output of forestland from 1790 households in 8 provinces of China.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50(11): 129-137. [in Chinese])
李旻, 赵连阁. 2009.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10): 12-18.
(Li M, Zhao L G. 2009.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phenomenon and th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Liaoning province.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10): 12-18. [in Chinese])
李澜, 李阳. 2009.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3): 61-66.
(Li L, Li Y. 2009. Analysis and reflect on the problem about aging labor engaged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statistics in China.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3): 61-66. [in Chinese])
廖文梅, 孔凡斌, 林颖. 2015. 劳动力转移程度对农户林地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基于江西省1 178户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林业科学, 51(12): 87-95.
(Liao W M, Kong F B, Lin Y. 2015. The impact of labor transfer level on input and output of household forestland-based production——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1 178 households in Jiangxi province.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51(12): 87-95. [in Chinese])
林本喜, 邓衡山. 201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中国农村经济, (4): 15-25.
(Lin B X, Deng H S. 2012.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on land use efficiency——based on the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data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ese Rural Economy, (4): 15-25. [in Chinese])
刘景景, 孙赫. 2017. 老龄化是否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基于三大粮食品种的观察. 西北人口, 38(1): 71-76.
(Liu J J, Sun H. 2017. Does aging impact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bservations based on wheat, rice and corn.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 38(1): 71-76. DOI:10.3969/j.issn.1007-0672.2017.01.010 [in Chinese])
刘莹, 黄季焜. 2010. 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 经济研究, 45(1): 148-157.
(Liu Y, Huang J K. 2010. A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odel of farmers' crop production.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5(1): 148-157. DOI:10.3969/j.issn.1005-913X.2010.01.065 [in Chinese])
彭代彦, 吴翔. 2013.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视角. 经济学家, (9): 68-76.
(Peng D Y, Wu X. 2013. A study on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TFP——A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rural labor force. Economist, (9): 68-76. [in Chinese])
乔志霞, 霍学喜. 2017.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5): 61-73.
(Qiao Z X, Huo X X. 2017.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aging on farmland use efficiency.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6(5): 61-73. [in Chinese])
曲兆鹏, 赵忠. 2008. 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经济研究, (12): 85-99.
(Qu Z P, Zhao Z. 2008.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2): 85-99. [in Chinese])
王文烂, 银小柯, 林斌. 20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造林农户的社会政治资本分析——基于福建的调查. 技术经济, 30(1): 122-127.
(Wang W L, Yin X K, Lin B. 2011. Study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apital of afforestation farmers after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based on survey in Fujian. Technology Economics, 30(1): 122-127. DOI:10.3969/j.issn.1002-980X.2011.01.023 [in Chinese])
温忠麟, 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5): 731-745.
(Wen Z L, Ye B J. 2014. Analyses of mediating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and model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731-745. [in Chinese])
吴伟光, 曹先磊. 2016. 毛竹林经营投入产出关系与经营效益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3): 108-114.
(Wu W G, Cao X L. 2016.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outpu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moso bamboo plant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40(3): 108-114. [in Chinese])
(美)西奥多·W·舒尔茨. 1987.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32-153.
((Theodore W S. 1987.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ranslated by Liang X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32-153. [in Chinese]))
徐娜, 张莉琴. 2014. 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4): 227-233.
(Xu N, Zhang L Q. 2014. Impact of aging labor for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4): 227-233. [in Chinese])
徐秀英, 付双双, 李晓格, 等. 2014. 林地细碎化、规模经济与竹林生产——以浙江龙游县为例. 资源科学, 36(11): 2379-2385.
(Xu X Y, F S S, Li X G, et al. 2014. Forestland fragment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bamboo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Anji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36(11): 2379-2385. [in Chinese])
张寒, 刘璨, 刘浩. 2017. 林地调整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因果效应分析——基于异质性视角的倾向值匹配估计. 农业技术经济, (1): 37-51.
(Zhang H, Liu C, Liu H. 2017. Analysis on the causal effect of forestland adjustment on farmers' plantation initiative——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heterogeneity.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1): 37-51. [in Chinese])
周来友, 仇童伟, 周冬, 等. 2015. 丘陵山区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识别. 中国土地科学, 29(10): 35-41.
(Zhou L Y, Qiu T W, Zhou D, et al. 2015. The impact of labor force aging on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e hilly area: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direct effect and indirect effect. China Land Sciences, 29(10): 35-41. [in Chinese])
Baron R M,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DOI:10.1037/0022-3514.51.6.1173
Carletto C, Savastano S, Zezza A. 2013. Fact or artifact: the impact of measurement errors on the farm size-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103(1): 254-261.
Edwards J R, Lambert L S. 2007.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A general analytic framework using moderated path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2(1): 1-22. DOI:10.1037/1082-989X.12.1.1
Feng S, Heerink N, Ruben R, et al. 2010. Land rental market, off-farm employ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outheast China: a plot-level case study. China Economic Review, 21(4): 598-606. DOI:10.1016/j.chieco.2010.06.002
Hayes A F. 2009. Beyond Baron and Kenny: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6(4): 408-420. DOI:10.1080/03637750903310360
Li M, Sicular T. 2013.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rop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5(3): 342-359. DOI:10.1108/CAER-01-2012-0001
Rawski T G, Mead R W. 1998. On the trail of China's phantom farmers. World Development, 26(5): 767-781. DOI:10.1016/S0305-750X(98)00012-6
Song Y, Vernooy R. 2010. Seeds of empowerment: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Gend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14(1): 25-44. DOI:10.1177/097185241001400102
Yi Y, Köhlin G, Xu J. 2014. Property rights, tenure security and forest investment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China's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1): 48-73. DOI:10.1017/S1355770X13000272
Zhao X, Lynch J G, Chen Q. 2010. Reconsidering Baron and Kenny: myths and truths about medi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2): 197-206. DOI:10.1086/6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