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吕卫林, 温作民
- Lü Weilin, Wen Zuomin
- 基于前景理论的林农创业行为实证研究
- Stud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s of Forest Farmers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
- 林业科学, 2017, 53(5): 134-145.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7, 53(5): 134-145.
- DOI: 10.11707/j.1001-7488.201705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5-31
- 修回日期:2017-03-11
-
作者相关文章
林农创业,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是解决林业、林区、林农问题的一条出路。鼓励林农创业,对于加快林区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林农创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困难重重,如创业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林农创业心理,进而影响林农的创业行为。王婧等(2012)认为,林农普遍有一定创业意向,但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光,创业素质不高。薛永基等(2012)研究发现,林农个体环境认知对创业意向具有重要影响,林农个体是否具备对外部环境良好的机会认知、林农对自己拥有创业资源的预期都会影响其创业意向。郭军盈(2006)将创业失败的主因归于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对于机会的识别能力欠缺,凭主观感觉确定投资方向。陈军民(2010)证实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可促进投资创业行为。李岭梅等(2005)指出,回乡农民创业失败在于培训没有跟上,导致素质不高。赵西华等(2006)指出,农民培训供给薄弱、供求错位,不能有效衔接,培训态度、培训价格、培训质量抑制了农民培训需求,从而素质无法提高。
国外学者对农民创业行为的研究较早,理论较为成熟,主要从受教育水平、农村社会文化以及女性农民创业者等方面展开。
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成功创业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Kaushik等(2006)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创业意向。Fafchamps等(2003)调查研究后发现,巴基斯坦农村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与从事非农劳动具有相关性,受教育越多,人力资本就越富足,与市场活动就越接近。Vanetha等(2013)研究心理维度和农民创业特质关系时发现,知识水平高的农民大多数选择积极创业。
农村社会文化也显著影响着农民创业。Eckert等(1999)认为,文化和经济因素对喀麦隆农民创业轨道变迁的影响非常大。Lafuente等(2007)研究得出,农民创业榜样的存在对于增加其他农民创业意向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Aidis等(2011)发现,创业氛围和创业意识及其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创业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农民创业意识越强,创业活动也越活跃。Zarafshani(2007)在研究伊朗农民面对干旱的危机管理及创业中指出,文化是影响农民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农民创业应对挑战的能力之一。Martin等(2010)研究企业家角色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时,例举外来企业家领导肯尼亚农民创业成功受益于群体的文化学习。Mikko Vesala等(2007)认为,在资本活跃的农村,创新、冒险、成长文化氛围下的农民更倾向于创业。
性别特征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主要方向,女性的性别特征是促使农村女性走向创业的原因之一。Dasgupta等(2006)认为,在印度,农村女性由于合法权利和福利无法实现、生活贫困而走上了创业之路。Xavier等(2008)在验证了农村女性创业成功的基本要求时,通过路径分析模型得出要有家庭支持与鼓励的结论。Lourenço等(2014)指出,乌干达女农民由于性别不平等,获得知识和教育缺乏,更加注重创业相关的培训经验。
由此可见,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创业心理,进而影响创业行为,但未见对影响创业的心理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创业所涉及的心理因素众多,有许多无法准确、直接地测量,使用传统统计技术难以了解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潜在意义。本研究将无法准确、直接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在变量,其可由多重观测指标即观测变量来反映。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可以建立模型及假设,分析观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模型与搜集资料的配适程度,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及准确度,因此近年来在社会科学、行为研究及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在农业产业链、环境及评估等方面,已有很多学者运用SEM进行研究。张永忠等(2012)在分析农户接受信息行为时,运用SEM建立模型验证了农户感知的信息质量、有用性和易用性对使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吕超(2011)通过SEM揭示了我国蔬菜主要产地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政策,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投入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对策。张晟义(2010)通过SEM验证发现“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对涉农“企业绩效”影响较大,为我国涉农企业供应链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由于本研究属于潜在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探讨林农创业。
1 模型构建 1.1 理论基础前景理论是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提出的,其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Kahneman等(1979)将心理学融入到经济学研究中,尤其注重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前景理论有如下3个性质:1) 参照依赖——人们进行决策时,会预先确定一个参照点,并以此点的水平判断自己的收益或损失,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决策;2)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性不对称,面对一定量的损失所产生的敏感性要比面对等量的收益所产生的敏感性更大;3) 敏感性递减——人们感知事物价值量的多少与其距参照点的远近负向相关,即离参照点越近,人们感受的价值水平就越大,离参照点越远,人们感受的价值水平就越小。
另外,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态度、意向与行为存在相关性,态度、意向影响人的行为。本研究认为前景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林农创业中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具体如表 1所示。
![]() |
由表 1可知,前景理论可分为3个子系统,包括厌恶损失、敏感性递减和参照依赖。其中,厌恶损失可细化为心理账户闭合、自我控制、运算规则和自负账户;敏感性递减可细化为时间贴现、拖延和有限意志;参照依赖可细化为交易效应、关联效应、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通过心理学量表测量发现,心理账户闭合、自我控制、运算规则、自负账户、时间贴现、拖延可影响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有限意志、交易效应、关联效应、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可影响创业态度及创业行为。所以从前景理论角度来分析,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探讨林农创业问题。
将前景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联系融合在一起,前景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林农创业中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可进一步形成以下林农创业心理行为的理论模型。
1.2 理论模型林农创业行为是一个复杂过程,受到诸如创业心理因素影响;而测量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要考虑直接呈现出来的创业心理,还要考虑隐藏在创业心理之后的潜在心理。因此,本研究以前景理论中的心理因素表示林农的潜在心理,根据上述关于林农创业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得出林农创业行为的机制分析,见图 1。
![]() |
图 1 理论模型 Fig.1 Theory model |
从模型上看,前景理论影响创业心理,进而影响创业行为。该模型将前景理论分为厌恶损失、敏感性递减和参照依赖3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对应着创业态度或创业意向。创业心理分为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2个维度,心理测量沟通着前景理论与创业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态度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影响创业行为,而创业态度也影响创业行为。这个模型完整地阐释了前景理论是如何正向或者负向影响创业行为的。
1.3 潜在变量的选择根据图 1的理论模型,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时所需的潜在变量,进一步分析结构。前景理论中含有3个子系统,潜在变量也可按照这3部分来选择,即厌恶损失、敏感性递减和参照依赖。
在厌恶损失子系统中,潜在变量为“厌恶损失”,林农创业受到的心理影响经归纳整理为4类观测变量,即“心理账户闭合”、“自我控制”、“运算规则”和“自负账户”。潜在变量“厌恶损失”通过观测变量“心理账户闭合”、“自我控制”、“运算规则”和“自负账户”来度量。
在敏感性损失子系统中,潜在变量为“敏感性损失”,林农创业受到的心理影响经归纳整理为3类观测变量,即“时间贴现”、“拖延”和“有限意志”。潜在变量“敏感性损失”通过观测变量“时间贴现”、“拖延”和“有限意志”来度量。
在参照依赖子系统中,潜在变量为“参照依赖”,林农创业受到的心理影响经归纳整理为4类观测变量,即“交易效应”、“关联效应”、“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潜在变量“参照依赖”通过观测变量“交易效应”、“关联效应”、“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来度量。
1.4 结构模型的构建结构模型描述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其构建即是对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假设。
本研究探求前景理论层面的“厌恶损失”、“敏感度递减”和“参照依赖”对心理层面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影响度,以及“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度。
根据前景理论,其一,人们会预先以现状或期望设立参照点,决策时以实际结果和现状或期望作比较。当结果优于现状或满足预期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固有观念,从而做出积极决策;反之亦然。这种心理思维定式称作参照依赖,很明显其会影响以后的决策和对事件的态度,反对或认可。比如在企业奖金制定上,员工因为参照依赖这种心理定式,根据不同参照点对奖金进行评价,其结果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所以参照依赖对创业态度有正向影响。
其二,敏感性递减是指人们感知事物价值量时也会设立参照点,价值量的多少与其距参照点的远近负向相关。在创业中可理解为,越靠近创业初期,人们越愿意创业,同时人们对失败经历的敏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比如相对于周期长、获利大的创业项目,人们更愿意选择周期短、获利少的创业项目。所以敏感性递减对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其三,因为厌恶损失,获得100元的快乐和失去100元的痛苦,人们对于后者更加敏感。在创业上,人们普遍谨慎,但好的机遇出现时,人们还是会积极计划,因为错过良机即是损失。所以厌恶损失对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根据行为计划理论,人的态度、意向与行为存在相关性,态度、意向影响人的行为,所以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3个变量有正向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1——参照依赖对创业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2——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3——敏感性递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4——厌恶损失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5——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6——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厌恶损失、敏感性递减与参照依赖3个变量为外因潜变量,分别用YW、MG、YL来表示;创业态度、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3个变量为内因潜变量,分别用TD、YX、XW来表示。外因潜变量YW、MG、YL通过TD、YX对XW产生影响,TD、YX为模型的中介潜变量。用回归方程来表达结构方程如下:
![]() |
(1) |
![]() |
(2) |
![]() |
(3) |
式中:α1和α2分别为潜变量MG、YL对TD的影响度;β1和β2分别为潜变量YW、MG对YX的影响度;θ1和θ2分别是TD、YX对XW的影响度;ξ1、ξ2、ξ3分别为3个方程的残差项。
2 林农创业心理行为的实证研究 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问卷综合众学者对前景理论的定义及相关文献,作为本研究变量的依据,同时借鉴其他信度、效度较好的创业调查,发展出了林农创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调查问卷,从前景理论角度侧重了解林农创业心理的情况。
心理因素答卷题目以表 1的观测变量为框架设计,题目皆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测量,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无选项设置,即5=强烈同意,4=比较同意,3=一般,2=比较不同意,1=强烈不同意;另一类为有选项设置,设A、B选项,5=强烈同意B,4=比较同意B,3=A和B一样,2=比较同意A,1=强烈同意A。
采用实地调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实地调查点为江苏省林业经济较为发达、林农创业也较多的地区,如扬州、无锡、盐城,涵盖了江苏南、中、北部地区。历经3个月的调查,心理因素问卷发放229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0份。
2.2 CFA分析CFA信度评估能正确反映构面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模型有效。CFA检验测量模型,必须满足因子负荷量大于0.7。本研究有3个二阶构面“厌恶损失”、“敏感性递减”和“参照依赖”,包含心理因素若干次构面,还有“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3个一阶构面。通过对每个构面的CFA逐一分析发现,运算规则构面的GZ5、自负账户构面、拖延构面的TY5、有限意志构面的YZ4和YZ5、框架效应构面、关联效应构面的GL4和GL5不符合因子负荷量大于0.7的要求,予以删除,其余构面均符合要求,予以保留。
对总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 2。
![]() |
由表 2可知,因子负荷量(标准系数)最低为GL2,其值为0.669,另有TX1的因子负荷量为0.674,二者均接近0.7的标准;因子负荷量最高为BH2,其值为0.943;剩余因子负荷量均达到0.7,未超过0.95的标准;并且所有因子的P值都非常显著,表示指标变量能被潜变量解释的部分较多,指标变量均能反映潜在变量。
2.3 收敛效度本研究的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法。根据标准α系数的临界值设为0.6,信度系数低于0.6,表示不能接受。在计算Cronbach’s α系数之前使用纠正测量题项的总相关系数(corrected-item total correlation,CITC),评判的标准是原则上要大于0.5。
对本研究中的潜在变量采用Cronbach’s α测量收敛效度,具体结果见表 3。
![]() |
由表 3可知,各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且CICT值均大于0.5,表明各个变量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4 中介效应检验如果自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Y,则M被称为中介变量。本研究中,假设:1) 创业意向是厌恶损失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2) 创业意向是敏感性递减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3) 创业意向是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4) 创业态度是参照依赖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图 2中a、b、c、c′均表示相应的标准回归系数。
![]() |
图 2 中介效应模式 Fig.2 Model of medium effect |
本研究采用Sobel检验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通过结构方程分析,对厌恶损失而言,a和b分别为0.275和0.500,对应的标准误为0.063和0.113,c′为0.269;对敏感性递减而言,a和b分别为0.436和0.401,对应的标准误为0.172和0.119,c′为0.058;对创业态度而言,a和b分别为0.563和0.238,对应的标准误为0.062和0.164,c′为0.340;对参照依赖而言,a和b分别为0.442和0.474,对应的标准误为0.179和0.099,c′为0.001。带入Sobel检验,检验结果见表 4。
![]() |
由表 4可知,检验结果表明了中介变量的显著作用:1) 厌恶损失可以通过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与创业行为发生间接联系,其中,对厌恶损失来说,中介效应为0.138(a×b),总效应为0.407(a×b + c′,下同),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为0.339,结合c′1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进一步判断创业意向在厌恶损失和创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 敏感性递减可以通过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与创业行为发生间接联系,其中,对敏感性递减来说,中介效应为0.175,总效应为0.232,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为0.754,结合c′2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进一步判断创业意向在敏感性递减和创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 创业态度可以通过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与创业行为发生间接联系,其中,对创业态度来说,中介效应为0.134,总效应为0.474,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为0.283,结合c′3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进一步判断创业意向在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 参照依赖可以通过创业态度的中介作用与创业行为发生间接联系,其中,对参照依赖来说,中介效应为0.200,总效应为0.211,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为0.948,结合c′4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进一步判断创业态度在参照依赖和创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证实了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在心理因素和创业行为之间确实存在中介作用,心理因素不同程度地通过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影响着创业行为。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在心理因素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发现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一方面,心理因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会受到其他因素(如态度、意向)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中介作用的发现将促进林农创业行为,可以从态度、意向层面入手,通过改善林农心理因素从而有效地促进创业。此外,本研究中所考察的变量(敏感性递减、厌恶损失、参照依赖、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创业行为)间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作为相关研究来说,本研究并不能从严格意义上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只是提供了这些变量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为研究者提供一种选择,严格的因果关系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才能获取。
2.5 整个模型的拟合本研究选用χ2/df、NFI、GFI、CFI、RMSEA、AGFI几个拟合指数来检定整个模型,拟合结果见表 5。
![]() |
由表 5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赋范拟合指数(NFI)大于0.8的标准,比较拟合指数(CFI)大于0.9的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8的标准,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勉强符合标准,结果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说明整个模型的拟合很好。
2.6 结构模型的结果由上文分析,整个模型的拟合都很好,可进一步得出模型路径系数,见图 3。
![]() |
图 3 模型路径系数 Fig.3 Coefficient of model pathway |
模型路径系数结果见表 6。由表 6可知:1) 参照依赖与创业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464,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参照依赖对创业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 创业态度与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489,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3) 敏感性递减与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307,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敏感性递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4) 厌恶损失与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231,显著性概率为0.001,说明厌恶损失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5) 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216,显著性概率为0.014,说明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6) 创业态度与创业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355,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 |
SEM分析中产生的路径系数代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一般以总效果来说明。总效果是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之和。间接效果代表着一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传导给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是对总效果与直接效果之间看不见部分的解释。
根据表 7,参照依赖对创业行为的总效果最大,对创业态度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接近0.5),同时也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贡献了最大的间接效果;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的总效果最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也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贡献了最大的间接效果。此外,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的总效果最大,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一定的直接效果。
![]() |
所以,参照依赖对创业态度有显著的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创业态度显著影响创业意向。由此得出模型的关键路径,详见图 4。
![]() |
图 4 模型关键路径 Fig.4 Important model pathway |
综上所述,林农创业心理因素模型的关键路径为参照依赖→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创业行为。
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如果林农具有非常积极的创业态度,表现出对创业的极大喜欢及认可,比如非常认可创业,强烈觉得创业能够成功,非常期待能通过创业来检测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升地位和威望,则越有可能关注、实践创业甚至影响他人创业。
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体现在,如果林农有了充分的创业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经验,甚至做好多次创业的打算,则越有可能关注、实践创业甚至影响他人创业。
结合图 4和表 7可以得出,参照依赖同时影响着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抓住关键心理因素不仅要注意创业态度、创业意向,更要注重参照依赖,参照依赖影响模型的每一条路径,即关联效应、锚定心理、交易效应涉及创业环境包括有力的政策、培训、他人经验等都会对林农创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对这些关键因素加以激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今后林业经济发展的引擎,林业繁荣离不开林农的不断创业实践。针对林农创业的现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目前,多数前景理论研究是进行群体的消费、投资行业性决策,如企业投资管理、国家政策制定等,而对个体决策关注较少。前景理论作为风险下决策的描述性模型,其应用价值非常大,应用范围也非常广,可以拓展到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决策。本研究将前景理论运用到林业创业中,对创业林农的心理进行解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林农心理因素和创业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与创业行为联系紧密的关键心理因素“参照依赖”以及关键路径:参照依赖→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林农对创业越喜欢和认可,则越可能从思想上准备创业,或者参加创业教育及培训课程。创业意向影响创业行为体现在,林农越是做好了充分的创业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经验,甚至做好多次创业的打算,则越有可能关注、实践创业甚至影响他人创业。
2) 关键心理因素“参照依赖”涉及创业环境包括有力的政策、培训、他人经验等都会对林农创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对这些关键因素加以激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林农“参照依赖”的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制定政策,出台针对创业林农的相关优惠措施,努力为其提供配套的创业支持服务及金融财政支持;另外,针对林农自身的心理特点,开设创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开展创业交流活动,提高林农的创业素质和创业积极性。除了林农自主寻找创业机会和创业项目之外,政府也应积极引导和帮助林农创业,寻求一些门槛不高、创业启动资金较少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林农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不仅有利于林农创业活动的进程,解决林农就业和增收问题,而且可加快推进农村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研究可为后续政府激励机制在林农创业行为中的研究奠定基础,提出了解决林农创业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其创业热情和成效。
本研究分析了林农创业行为的众多影响因素,但各因素之间关系复杂,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数据采集误差等。另外,本研究选取江苏三地进行采样,虽有一定代表性,但不能代表江苏林农创业的总体水平,受时间、精力所限,未采集林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数据。鉴于以上分析,今后研究将完善数据收集面,同时研究林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林农创业情况,探索当地林业经济不发达原因,是否有空间提升林农创业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
[] |
陈军民. 2010. 农民创业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河南省200个创业农民的调查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38(17): 9271–9274.
(Chen J M. 2010.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entrepreneurship-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200 entrepreneurial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8(17): 9271–927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0.17.165[in Chinese]) |
[] |
郭军盈. 2006. 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 现代经济探讨(5): 77–80.
(Guo J Y. 2006.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5): 77–80. [in Chinese]) |
[] |
李岭梅, 赵鹏程. 2005. 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64–67.
(Li L M, Zhao P C. 2005. Based on agriculture TV broadcast school in counties, establishing new model of fostering pathbreakers-about investigation of Wusheng County.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6): 64–67. [in Chinese]) |
[] |
吕超. 2011. 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Lü C. 2011. Th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s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in China. Nanjing:PhD thesis of Nanjing Agricutural University. [in Chinese]) |
[] |
王婧, 申宁. 2012. 基于山东省沾化县林农创业的调查报告. 新财经:理论版(1): 8–9.
(Wang J, Shen N. 2012.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forest 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in Zhanhua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New Finance Economics(1): 8–9. [in Chinese]) |
[] |
薛永基, 翟祥. 2012. 资源获取预期对林农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个体心理特征的中介作用. 农业技术经济(7): 103–110.
(Xue Y J, Zhai X. 2012.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xpected influence about forest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resource acquisition: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7): 103–110. [in Chinese]) |
[] |
张晟义. 2010. 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Zhang S Y. 2012. Construction of theory system of ARSCM. Chengdu:PhD thesis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Chinese]) |
[] |
张永忠, 王小宁, 郝渊晓. 2012. 农户接收信息行为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财经论丛(1): 109–114.
(Zhang Z Y, Wang X N, Hao Y X. 201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ural residents.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1): 109–114. [in Chinese]) |
[] |
赵西华, 周曙东. 2006. 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江海学刊(1): 217–222.
(Zhao X H, Zhou S D. 200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1): 217–222. [in Chinese]) |
[] | Aidis R, Marek Mickiewicz T, Sauka A. 2011. Small-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growth expectation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Latvia:Does Ethnicity Matter?. 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 42(3): 359–378. DOI:10.1080/01629778.2011.597130 |
[] |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DOI:10.1016/0749-5978(91)90020-T |
[] | Dasgupta T, Roy A, Chattopadhyay R. 2006. Gender justice in the frame of joint forest management in Indian context:a case-study from nayagram block of west Midnapore, West Bengal. Anthropologist, 8(3): 161–166. |
[] | Eckert A. 1999. "A showcase for experiments":local government reforms in colonial Tanzania, 1940s and 1950s. Africa Spectrum, 34(2): 213–235. |
[] | Fafchamps M, Quisumbing A R. 2003. Social roles, human capital, and the intra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evidence from Pakista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5(1): 36–80. DOI:10.1093/oep/55.1.36 |
[] | Kahneman D,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2. DOI:10.2307/1914185 |
[] | Kaushik S K. 2006. How higher education in rural India helps human rights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7(1): 29–34. DOI:10.1016/j.asieco.2006.01.004 |
[] | Lafuente E, Vaillant Y, Rialp J. 2007.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comparing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rural Catalonia. Regional Studies, 41(6): 779–796. DOI:10.1080/00343400601120247 |
[] | Lourenço F, Sappleton N, Dardaine-Edwards A, et al. 2014.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for female farmers to stimulate entrepreneurship in Uganda. Gender 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9(7): 382–401. DOI:10.1108/GM-05-2013-0054 |
[] | Martin J S, Novicevic M. 2010.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mong Kenyan farmers:a case example of acculturation challenges and program suc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4(5): 482–492. DOI:10.1016/j.ijintrel.2010.05.007 |
[] | Mikko Vesala K, Peura J, McElwee G. 2007. The split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of the farmer.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4(1): 48–63. |
[] | Vanetha K P, Senthil A. 2013. A study on profile of farmers in utilization of farm equipments in Tamil Nad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1(5): 284–288. |
[] | Xavier M J, Raja J, Usha Nandhini S.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a rural women's micro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using path analysis models. ⅡMB Management Review, 20(2): 215. |
[] | Zarafshani K, Gorgievski M J, Zamani G H. 2007. Dealing with drought:a comparison of percep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ranian farmers from regions with different drought intensit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 Extension, 13(1): 6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