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董静曦, 郭辉军, 张子翼, 吴霞, 黄甫则
- Dong Jingxi, Guo Huijun, Zhang Ziyi, Wu Xia, Huang Puze
- 近10年来我国松脂资源的动态变化——基于“连清”数据的动态评估
- Dynamic Change of Pine Resin Resources in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Based on the Data of Continuous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
- 林业科学, 2016, 52(12): 112-12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6, 52(12): 112-122.
- DOI: 10.11707/j.1001-7488.201612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8-20
- 修回日期:2015-10-11
-
作者相关文章
2. 云南省林业厅 昆明 650021
2. 云南省林业厅 昆明 650021
目前,我国松香产业年产值达150多亿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达6.4亿美元,其在我国林业行业的位置极其重要。松香、松节油的生产均是以几种特定松树树种上采割的分泌物——松脂为原料分解而得的,松香产业是典型的森林资源型行业。虽然松香产业的目标产品是松脂及深加工,但松林是采脂的基础,松脂资源由可采脂松林的数量和贮脂量2部分构成,松林的数量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松脂资源(董静曦,2010)。 测算我国松脂资源的方法很多,董静曦等(2009a)基于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我国2002年时的松脂资源进行了数量化估测,为松香产业界提供了基础数据。2013年底,我国正式公布了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同样的测算方法对我国2012年时的松脂资源进行数量化估测,对比2002和2012年的测算结果,得出近10年来我国松脂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论证松脂资源变化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对指导我国松香产业的实际生产将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础数据采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6次和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结合全国各省(市、区)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修正后)进行估测计算、研究分析并得出评价和分析结果。
1.2 研究方法现实生产中,松脂产量是按照产脂松树树种以每株年产脂量和单位面积株数相乘计算得出的,同时按照林业行业标准《松脂采集技术规程》(LY/T 1694—2007),胸径≥18 cm以上的松树才可进行采脂,而“连清”数据中恰好有松树树种、径阶及株数的统计数据,因此可推算出现有松脂资源量(董静曦等,2009a)。在可用于采脂的松树树种中,松脂资源包括4部分: 1)可采脂松树资源总量; 2)考虑分类经营时可采脂松树资源量,含后续和现可采脂松树资源2类; 3)松脂的总贮量; 4)考虑分类经营时松脂的可采贮量。将2002和2012年2期的松脂资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近10年来我国松脂资源的变化趋势,对我国松香产业基础松脂资源发展现状做出评估(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7)。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产脂松树种类的变化对比我国松林资源丰富,树种众多,但进行生产性采脂的只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思茅松(P. kesiya)和南亚松(P. latteri)4个本土松树树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种推广种植的加勒比松(P. 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近年来也进入了采脂树种的行列(潘新明等,2005; 李漪,2002)。2002年 “连清”数据中只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3个树种的数据,但2012年除上述3个树种外,又新增加了湿地松的面积、蓄积数据,我国生产性采脂的树种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了4种。
2.2 可采脂松树资源的变化对比 2.2.1 可采脂资源总量与龄组基于2012年“连清”数据,结合全国各省(市、区)的森林资源数据,修正后目前全国可采脂的松树林分面积为1 499.6万 hm2、蓄积为114 184万m3,较2002年分别减少33.2%,5.4%。其中,近、成、过熟林面积为526.7万hm2,占现总量的35.1%,较前期增加13.0%,蓄积为65 126万m3,占现总量的57.0%,较前期增加12.8%,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6.2%,36.1%; 幼、中龄林面积为972.9万 hm2,占现总量的64.9%,较前期减少13.0%,蓄积为49 057万m3,占现总量的43.0%,较前期减少12.8%,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44.4%,-18.9%。详见表 1。
全国有马尾松林分面积985.5万hm2,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65.7%,较前期减少11.7%,蓄积58 212万m3,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51.0%,较前期减少11.0%,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49.9%,-13.3%。其中,幼、中龄林面积708.3万 hm2,占现总量的71.9%,较前期减少9.4%,蓄积32 971万m3,占现总量的56.6%,较前期减少9.5%,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49.9%,-25.7%; 近、成、过熟林面积277.3万hm2,占现总量的28.1%,较前期增加9.5%,蓄积25 242万m3,占现总量的43.4%,较前期增加9.5%,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14.6%,10.8%(中国树木志编委会,1983)。
全国有云南松林分面积447.8万hm2,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29.9%,较前期增加9.8%,蓄积49 475万m3,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43.3%,较前期增加10.3%,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0.6%,38.5%。其中,幼、中龄林面积227.7万 hm2,占现总量的50.9%,较前期减少16.6%,蓄积13 485万m3,占现总量的27.3%,较前期减少10.7%,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25.2,-0.7%; 近、成、过熟林面积220.1万hm2,占现总量的49.1%,较前期增加16.6%,蓄积35 989万m3,占现总量的72.7%,较前期增加10.7%,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50.3%,62.6%(吴征镒,1997)。
全国有思茅松林分面积55.8万hm2,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3.7%,较前期增加1.2%,蓄积5 982万m3,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5.2%,较前期增加0.2%,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12.0%,8.7%。其中,幼、中龄林面积27.9万 hm2,占现总量的49.9%,较前期减少6.5%,蓄积2 206万m3,占现总量的36.9%,较前期减少9.4%,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12.0%,-13.4%; 近、成、过熟林面积27.9万hm2,占现总量的50%,较前期增加6.5%,蓄积3 776万m3,占现总量的63.1%,较前期增加9.4%,面积和蓄积数量较2002年变化13.9%,27.8%(徐永椿,1991)。
全国有湿地松林分面积10.5万hm2,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0.7%,蓄积515万m3,占现可采脂松树总量的0.5%。其中,幼、中龄林面积9.2万 hm2,占现总量的86.9%,蓄积395万m3,占现总量的76.9%; 近、成、过熟林面积1.4万hm2,占现总量的13.1%,蓄积119万m3,占现总量的23.1%。2002和2012年全周可采脂松树树种-面积、树种-蓄积变化对比详见图 1和图 2。
2002和2012年全国和各省(市、区)可采松树资源变化对比如表 2所示。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可采脂松树资源面积排序及相对2002年的变化为: 云南354.1万hm2,减7.42%; 四川132.9万hm2,减15.78%; 广西125.9万hm2,减47.89%; 江西113.5万hm2,减55.57%; 湖北113.1万hm2,减22.16%; 湖南111.9万hm2,减44.44%; 贵州97.1万hm2,减9.51%; 重庆82.5万hm2,增10.59%; 福建82.5万hm2,减54.45%; 浙江79.9万hm2,减52.10%; 广东64.7万hm2,减66.35%; 西藏57.1万hm2,增197.40%; 江苏1.4万hm2,减62.16%; 安徽55.3万hm2,减33.21%; 陕西14.5万hm2,增22.88%; 河南13.2万hm2,减32.99%。与2002年的排序相比,云南、江西、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湖北、贵州、安徽、重庆、河南、西藏、陕西、江苏和海南有了较大的变化,只有西藏、陕西、重庆可采脂松树资源面积增加了197.40%,22.88%,10.59%,其他省(市、区)都在减少。2012年全国具规模采脂松树资源面积的省(市、区)有16个,较2002年减少了1个,2002年有规模采脂松树资源面积的海南省在2012年已没有了规模采脂松树资源。我国松香传统主产区的广东、江苏减幅达66.35%,62.16%,江西、福建、浙江减幅达50.00%以上,广西、湖南、安徽、河南减幅达40.00%左右。
2012年全国可采脂松树资源单位蓄积量达76.1 m3·hm-2,较2002年(48.3 m3·hm-2)增加了27.8 m3·hm-2,增幅为57.56%,全国可采脂松林质量有所提高。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可采脂松树资源单位蓄积量排序及相对2002年的变化为: 西藏307.1 m3·hm-2,减19.80%; 福建86.2 m3·hm-2,增56.73%; 云南86.0 m3·hm-2,增28.94%; 四川85.7 m3·hm-2,增21.91%; 重庆82.9 m3·hm-2,增58.81%; 贵州70.7 m3·hm-2,增44.58%; 安徽59.2 m3·hm-2,增63.99%; 广西58.4 m3·hm-2,增39.38%; 湖北55.3 m3·hm-2,增52.76%; 陕西51.8 m3·hm-2,增59.38%; 浙江49.0 m3·hm-2,增59.09%; 广东48.5 m3·hm-2,增53.48%; 河南45.3 m3·hm-2,增45.66%; 湖南40.9 m3·hm-2,增23.56%; 江苏31.4 m3·hm-2,减21.50%。仅西藏和江苏减少,其他各省(市、区)单位蓄积均在增加,安徽、陕西、浙江、重庆、福建、广东、湖北的增幅达50.00%以上,河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均达到了20.00%以上。
2.2.4 考虑分类经营时可采脂松树资源量在实际生产中,松脂采集主要在用材林和薪炭林中进行。2012年全国和各省(市、区)采脂松树用材林、薪炭林面积和蓄积如表 3所示。目前我国可用于采脂的4种松树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为889.7万hm2,占总量的59.3%,数量较2002年减少38.2%,单位蓄积为67.6 m3·hm-2,较2002年增加52.2%。其中,现阶段可直接采脂的近、成、过熟林面积为302.6万hm2,较2002年减少4.4%,单位蓄积为106.5 m3·hm-2,较2002年增加28.9%; 后续可采脂的幼、中龄林面积为587.1万hm2,较2002年减少47.7%,单位蓄积为47.5 m3·hm-2,较2002年增加41.3%。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剧减,但单位蓄积增加,林分质量提高较大; 近、成、过熟林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比例提高了12.0%,相应的,幼、中龄林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比例也减少了12.0%(董静曦等,2009b)。
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可采脂松树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排序为云南、广西、湖北、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浙江、贵州、安徽、重庆、西藏、陕西、河南、江苏,而2002年却是广西、湖南、湖北、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四川、贵州、安徽、云南、河南、陕西、重庆、西藏、江苏、海南,各省(市、区)的面积变化较大。与2002年相比,云南的面积增长了168.0%,而广西却降低了48.5%,云南由原11位上升到了第1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云南20世纪末营造的大批云南松进入幼、中龄林,同时通过3次公益林界定调整增加了用材林的比例而形成的;相反广西在此间由于重点发展人工桉树纸浆速生丰产林,造成了马尾松被桉树大面积替代而松树面积锐减的局面(董静曦等,2009c)。
2.3 松脂贮量的计算和变化对比采用与2002年相同的方法进行松脂贮量计算,松脂总贮量由单株符合采脂条件的松树年可采脂量汇总而成。根据现行林业行业标准《松脂采集技术规程》(LY/T 1694—2007)的采脂条件——近、成、过熟林中胸径≥18 cm的采脂松树,“连清”调查可提供近、成、过熟林的小(6~12 cm)、中(14~24 cm)、大(26~36 cm)、特大(>38 cm)径组的株数数据。由于胸径≥18cm的采脂松树为中径组的4/6径阶,因此将小径组到4/6中径组的株数舍去,不计入松脂的贮量计算。各种松树单株的采脂量参数根据实际生产中的平均值确定,经调查分析测算,本次马尾松、思茅松、湿地松、云南松按每株4.5,4.5,4.5,3.0 kg·a-1的指标值进行选取计算。
2.3.1 我国的松脂资源总贮量按此方法和标准计算,在不考虑分类经营的情况下(表 4),全国可供采脂松树的松脂贮量为624.6万t·a-1,扣除10%的杂木树种组成和地形等不可采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可供采脂松树的松脂贮量实际应为562.1万t·a-1,较2002年增加118.4%。构成我国松脂贮量的树种主要是马尾松占62.1%,较2002年增加5.8%,其次是云南松占26.8%,较2002年减少9.7%,思茅松占5.4%,较2002年减少1.8%,湿地松从无到有占5.7%。这与上述近、成、过熟林增加,幼、中龄林减少的计算结果一致。全国采脂松树的近、成、过熟林中,中、大、特大径组≥18 cm的株数较2002年增加109.5%,单位面积贮脂量增加89.1%,其中马尾松的增长率最高,分别为141.2%和178.5%。从分布区域看,云南省贮脂量最大,占全国的20.9%,然后是四川、福建、湖北、广东、重庆、西藏、广西、浙江、湖南和贵州,分别占全国的13.7%,9.3%,8.5%,8.1%,8.1%,5.4%,5.4%,4.8%,4.5%和4.4%,而2002年全国的排序却是云南、福建、四川、广西、西藏、广东,各省(市、区)的贮脂量变化较大(吴水荣等,2009)。
在考虑分类经营的情况下(表 5),全国可供采脂松树用材林和薪炭林的松脂贮量为449.7万t·a-1,扣除10%的杂木树种组成和地形等不可采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可供采脂松树用材林和薪炭林的松脂贮量实际应为404.7万t·a-1,占总量的72.0%,数量较2002年增长150.3%。构成用材林和薪炭林松脂贮量的树种仍主要是马尾松占69.2%,较2002年减少8.3%,其次是云南松占17.0%,较2002年增加2.5%,思茅松占6.1%,较2002年减少1.9%,湿地松从无到有占7.7%。全国采脂松树用材林和薪炭林的近、成、过熟林中,中、大、特大径组≥18 cm的株数较2002年增加153.3%,单位面积贮脂量增加161.9%,其中马尾松的增长率最高,分别为122.5%和275.1%。从分布区域看,云南省贮脂量最大,占全国的18.1%,然后是福建、广东、四川、广西、湖北、浙江、湖南、重庆、江西、安徽、贵州、西藏、河南和江苏,分别占全国的17.8%,10.1%,9.9%,8.5%,8.3%,5.5%,5.1%,4.3%,4.2%,3.6%,2.8%,1.8%,0.3%和0.2%,而2002年全国的排序却是云南、广西、广东、云南、湖南、四川、西藏,各省(市、区)的贮脂量变化较大。
我国采脂松树资源近1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 可供采脂树种增加,过去只有马尾松、云南松和思茅松,现在通过多年的引种推广种植,湿地松也进入了采脂树种的行列,并且对我国松香产业的贡献作用日愈显著。新采脂树种的推广应用,增强了我国松香产业发展的后劲(卢兰万,2006)。
2) 采脂松树资源面积减少,林分质量提高。可采脂松树资源面积为1 499.6万 hm2,较2002年减少33.2%; 蓄积为114 184万m3,较2002年增加5.4%; 林分单位蓄积为76.1 m3·hm-2,较2002年增加57.56%; 单位面积贮脂量为1 090.5 kg·hm-2,较2002年增加89.1%。
3) 可采脂松树资源中,近、成、过熟林比例大幅增加,面积由原占22.1%增至占35.1%,蓄积由原占44.2%增至占57.0%,幼、中龄林大幅减少,这对我国采脂资源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4) 马尾松面积锐减,由1 739.2万hm2减至985.5万hm2,只有原来的56.7%; 云南松面积略有减少,思茅松面积减少了12.0%,但3个树种的单位蓄积量显著增加为59.1,110.5,107.2 m3·hm-2,分别为2002年的152.9%,139.4%和109.3%(周志春等,2004)。
5) 主要用于采脂的松树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减少至889.7万hm2,仅为2002年的61.8%,但单位蓄积增加到67.6 m3·hm-2,是2002年的152.2%。
6) 目前我国采脂松树的松脂总贮藏量为562.1万t·a-1,较2002年增加118.4%。其中,采脂松树用材林的松脂贮藏量为404.7万t·a-1,较2002年增长150.3%。形成我国松脂贮量剧增的主要因素有2个: 一是本期我国采脂松树近、成、过熟林剧增,幼、中龄林占比较少,而贮脂量是以近、成、过熟林中的达标单株来计算的,2012年我国采脂松树近、成、过熟林的面积、蓄积分别较2002年增加了6.2%,36.1%; 二是采脂标准的改变,现行的林业行业标准《松脂采集技术规程》(LY/T 1694—2007)中规定采脂条件是近、成、过熟林中胸径≥18 cm的松树,而前期(2002年)的采脂条件是近、成、过熟林中胸径≥20 cm的采脂松树,由于本期降低了一个径阶采脂,大大增加了可采脂的株数,同时上期大量中龄林进入本期的近熟林形成了较多胸径在18 cm左右的采脂单株,而松脂贮量是以可采脂株数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因此松脂贮量值较高。据测算,将采脂径阶由≥20 cm降为≥18 cm,可增加贮脂量40%以上。
7) 云南省的贮脂量最大为130.8万t·a-1,然后是四川、福建、湖北、广东、重庆、西藏、广西、浙江、湖南和贵州,分别占全国的20.9%,13.7%,9.3%,8.5%,8.1%,8.1%,5.4%,5.4%,4.8%,4.5%和4.4%,而2002年全国的排序却是云南、福建、四川、广西、西藏、广东,各省(市、区)的贮脂量变化较大。我国松脂贮量的重心向西南地区偏移,松香的生产条件不如过往的沿海地区好。
我国采脂松树资源近10年来总体上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面积数量减少、林分质量提高、松脂单位面积贮量增加;但由于资源分布向边远地区转移,受限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约束和采脂条件生产成本的制约,贮脂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产脂量,实际生产松脂产量也不可能大幅增长。由于中、幼林的锐减,今后应加强采脂松树后续资源的投入建设,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乡土采脂良种松树——马尾松近期减少太多,而马尾松松香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品质,历来享有盛誉(曹世恩,1992),因此应加大发展马尾松力度,为我国松香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
曹世恩. 1992. 森林资源管理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05 -186.
( Chao S E. 1992.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 105 -186. [in Chinese] ) |
[] |
董静曦, 郭辉军, 赵元藩, 等. 2009a. 我国的产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研究. 林业科学 , 45 (6) : 178–182.
( Dong J X, Guo H J, Zhao Y F, et al.2009a.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fat tree resources and rosin storage in China.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 45 (6) : 178–182. [in Chinese] ) |
[] |
董静曦, 郭辉军, 李鹏, 等. 2009b. 云南松脂资源及发展容量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4 (1) : 157–160.
( Dong J X, Guo H J, Li P, et al.2009b. Oleores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Yunnan.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 24 (1) : 157–160. [in Chinese] ) |
[] |
董静曦, 张剑, 郭辉军, 等. 2009c. 云南与广西产脂松树资源的对比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 (3) : 85–87.
( Dong J X, Zhang J, Guo H J, et al.2009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ources of Yunnan and Guangxi. Forestry Resources Management (3) : 85–87. [in Chinese] ) |
[] |
董静曦. 2010. 松香产业经济.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3 -26.
( Dong J X. 2010. Rosin industry economy.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 3 -26. [in Chinese] ) |
[] |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2007. 森林调查手册.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47 -89.
( Academy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2007. Handbook of forest surveys.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 47 -89. [in Chinese] ) |
[] |
李漪. 2002. 浅谈我国松香的生产与出口. 国际农产品贸易 (3) : 24–25.
( Li Y.2002. On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 of rosi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3) : 24–25. [in Chinese] ) |
[] |
卢兰万. 2006.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模型研究. 林业科学 , 42 (2) : 88–92.
( Lu L W.2006.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 42 (2) : 88–92. [in Chinese] ) |
[] |
潘新明, 李红兰. 2005. 浅谈中国松香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林产化工通讯 , 39 (3) : 28–32.
( Pan X M, Li H L.2005.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the Chinese gumrosin industry and trade.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 39 (3) : 28–32. [in Chinese] ) |
[] |
吴水荣, 顾亚丽. 2009. 国际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世界林业研究 , 22 (4) : 11–16.
( Wu S Y, Gu Y L.2009.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 22 (4) : 11–16. [in Chinese] ) |
[] |
吴征镒. 1997. 云南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Wu Z Y. 1997. Yunnan flora. Beijing: Science Press . [in Chinese] ) |
[] |
徐永椿. 1991. 云南树木图志.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
( Xu Y C. 1991. Tree map of Yunnan. Kunming: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in Chinese] ) |
[] |
周志春, 金国庆, 秦国峰, 等. 2004. 马尾松纸浆材重要经济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林业科学 , 40 (4) : 52–57.
( Zhou Z C, Jing G Q, Qin G F, et al.2004. Analysis of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terosis of main economic traits of Pinus massoniana for pulp productio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 40 (4) : 52–57. [in Chinese] ) |
[] |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1983.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85 -109.
( Chinese Tree Annals Editorial Board. 1983.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of main tree specie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 85 -109. [in Chine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