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何介南, 徐杰, 康文星, 徐伟平, 汪晓菲
- He Jienan, Xu Jie, Kang Wenxing, Xu Weiping, Wang Xiaofei
-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程度演变动态特征
- Evolu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Zoige County, China
- 林业科学, 2016, 52(1): 159-165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6, 52(1): 159-165.
- DOI: 10.11707/j.1001-7488.201601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3-17
- 修回日期:2015-10-25
-
作者相关文章
2. 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08
2.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现代工(农)业文明的冲击、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气候的变迁,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沙化是土地表面沙土裸露的过程(王涛等,2004),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侯向阳,2010; 李平等,2012)。因此,对土地沙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环境学以及资源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Mchrady et al., 2000; Stephen et al., 2000; Tilman et al., 2006;Bai et al., 2004)。
我国不少学者对中囯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如: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王涛等,2011),草原沙化已由零星分布恶化为局部集中连片(张龙生等,2001),沙化土地面积呈指数形式增加(袁宏波等,2006),高寒草甸沙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陈文业等,2013),黄河上游红原地区沙化变化态势等。也有学者对若尔盖土地沙化动态进行分析(Lehmkuhl et al., 1997; 王文丽等,2008; 李敏蕊等,2011),而且魏振海等(2010)在野外考察基础上对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以沙丘分布重心、沙丘面积年均增长率、沙丘面积增加或减少数量等指标分析得岀若尔盖高原1966—2006年间沙丘扩张,分布重心向东南偏移的时空变化规律。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大都只是对沙化地分布、扩展速率、沙化地类型及沙化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很少涉及沙化地演变过程中,沙化程度减轻和恶化的动态特征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研究若尔盖高原1994—2009年土地沙化程度演变趋势,定量分析其沙化程度恶化或减轻的动态特征,为若尔盖县沙化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地理坐标为102°08'—103°39'E,32°56'—34°19'N,平均海拔3 500 m。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给源之一,被誉为"黄河蓄水池",是我国"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纯牧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9%,半农半牧区占31%。
若尔盖地质母岩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灰岩和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其形成的土壤含沙量高。境内土壤共有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褐土等10大类22个亚类,其中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3.1%和30.15%。
若尔盖县东部和西部分属2个气候区,东部为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温度4.5~5.2 ℃,年均日照时数约2 500 h,无霜期约60天; 年降雨量500~600 mm,年蒸发量1 050~ 1 300 mm,相对湿度69%左右,平均风速2.4 m ·s-1。西部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区年均气温0.7 ℃,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日照2 389 h; 年均降雨量656.8 mm,年均蒸发量1 232 mm,年均湿度69%; 平均风速2.4 m ·s-1,最大风速40 m ·s-1。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沙化程度分级及相应解译标志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和四川省林业厅发布的《沙化土地监测技术细则》的规定,参考有关研究成果(韩广等,1997; 胡梦珺等,2012; 石承苍等,2009),把土地沙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地4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 1。
![]() |
若尔盖县于1994,1999,2004,2009年先后开展了4次土地沙漠化监测,每次获得的数据包括了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地面积及其变动情况,新增的沙化地面积及其中的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地面积。
采用生物统计学的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沙化程度的演变动态过程(康相武等,2009; 李敏蕊等,2011)。转移时间尺度为5年1个尺度(1994—1999年,1999—2004年,2004—2009年),转移概率是指某沙化程度的沙化地面积,经过5年后仍有多少面积仍维持其沙化程度,以及转化为其他程度的沙化地面积。在本项研究中,将沙化程度演变分为轻微减轻、明显减轻、稳定、轻微恶化、严重恶化5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程度演变的判定标准见表 2。
![]() |
从表 3看出,1994—2009年若尔盖县沙地面积为16 136.7~72 550.9 hm2,其中:轻度沙化地11 126.0~54 876.1 hm2,占沙地总面积68.95%~75.64%; 中度沙化3 023.3~7 606.6 hm2,占沙地总面积18.73%~10.38%; 重度沙化1 395.3~4 365.9 hm2,占沙地总面积8.65%~6.02%; 极重度沙化592.1~5 702.3 hm2,占沙地总面积3.67%~7.86%。由此可见,若尔盖县土地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土地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
![]() |
从表 4可见,1994—2009年,若尔盖县沙地以每年11.08%的速率扩展。不同沙化程度沙化地面积的年增率不相同,就平均而言,其大小排序是:极重度(24.49%)>轻度(12.03%)>重度(7.80%)>中度沙化地(6.68%)。
![]() |
不同程度沙化地面积的年变化特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1994—2009年內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发展较快,各种程度沙化地的扩增速率都较大。正是由于这些年内如此高的沙化递增速率,才使得2009年的沙化面积比1994年提高了3.50倍。二是各种程度沙化地面积扩增的年变化规律不一样,重度沙化地扩增速率其年变化曲线都是一直向下的,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化地增加的年变化曲线都呈现单波峰形,波峰岀现在1999—2004年。2004年后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化增长速率都在下降,但下降速率彼此不同,轻度沙化速率虽下降,但依然以每年2 965.0 hm2的速率在增加,中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不仅未增加,2009年的沙化面积比2004年反而减少,这意味着在2004—2009年内中度和极重度沙化地向其他程度转化的面积大于其他程度转化为中度和极重度的面积。
3.3 土地沙化程度演变表 5,6,7列出了1994—1999年、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3个时段的不同沙化程度沙地的演变动态。例如,在1999—2004年沙地沙化程度的演变中(表 6),1999年有极重度沙化地1 238.2 hm2,到2004年有994.3 hm2(80.30%)保持原有状态,轻微减轻为重度116.0hm2(9.39%),明显减轻为中度114.7 hm2(9.26%)和轻度12.4 hm2(1.00%); 在1999年的2 607.7 hm2重度沙化地中,到1999年轻微恶化为极重度的有1 265.2 hm2,保持不变的1 087.0 hm2,轻微减轻为中度237.2 hm2,明显减轻为轻度18.3 hm2,分别占48.51%,41.69%,9.09%,0.71%; 1999年的4 870.1 hm2中度沙化地中,到1999年有43.09%即2 099.2 hm2保持不变,轻微减轻为轻度1 571.5 hm2,占32.26%,轻微恶化为重度493.8 hm2,占10.14%,严重恶化为极重度705.6 hm2,占14.49%; 1999年的16 858.2 hm2轻度沙化地,在5年的演变中有13 410.5 hm2保持原有状态,1 897.6 hm2轻微恶化为中度,明显恶化为重度和极重度分别是596.1,952.0 hm2,分别占79.55%,11.26%,3.55%和5.64%。
![]() |
![]() |
![]() |
从1994—2009年的不同沙化程度沙地的演变动态中看出,沙化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沙化程度在不断变化,而且,无论是恶化还是减轻,在5年的尺度上都存在渐变和跃变2个过程。如1994年的11 126.0 hm2轻度沙化地,到1999年时,其中,渐变恶化为中度2 033.7 hm2,跃变恶化为重度695.7 hm2; 1994年的极重度沙化地,到199 9年,渐变减轻为重度152.1 hm2,跃变减轻为轻度91.4 hm2。又如,2009年的4 365.9 hm2重度沙化地,其中,2 451.4 hm2是2004年的重度沙地保存下来的,412.8 hm2和388.7 hm2分别来自2004年轻度沙地的跃变恶化和中度沙地的渐变恶化,444.9 hm2来自2004年极重度沙化地渐变减轻,668.1 hm2为新增的; 2009年存在的极重度沙地(5 702.3 hm2)中,除新增的(398.1 hm2)和2004年保留下来的极重度沙地(3 715.0 hm2)外,其余由2004年轻度、中度跃变恶化的分别占13.32%(759.5 hm2)和9.70%(553.4 hm2),由2004年重度渐变恶化的占8.45%(276.3 hm2)。
从表 8看岀,若尔盖沙化地沙化程度演变过程中,大部分沙化地的沙化程度仍保持其原有状态,如,1994—1999年、1999—2004和2004—2009年3个时间段内,沙化程度演变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沙地分别为61.53%(9 930.9 hm2),68.77%(17 589.5 hm2)和83.06%(48 608.3 hm2),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化程度保持稳定的比例不断上升,1999—2004年比1994—1999年提高了7.24个百分点,2004—2009年又比1999—2004年上升14.29个百分点。由此看岀,若尔盖沙化地沙化程度演变在时间系列上逐渐趋向稳定。
![]() |
1994—1999年恶化的沙地为26.05%(轻微恶化占17.92%,严重恶化占8.13%),1999—2004年减少到23.13%(轻微恶化占14.30%,严重恶化占8.83%),2004—2009年下降到5.24%(轻微恶化占2.29%,严重恶化占2.95%)。可见在沙化程度演变过程中,进一步恶化的现象逐步减少,尤其在2004—2009年。
1994—1999年、1999—2004和2004—2009年,沙化程度减轻的沙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2.42%,8.10%和11.70%,沙化程度的减轻演变还处于不稳定态势。然而,从3个不同时期沙化程度的恶化和减轻演变所占比例看岀,1994—1999和1999—2004年,沙化程度恶化的沙地比例分别是沙化程度减轻的2.10和2.86倍,2004—2009年恶化沙地只有减轻的44.79%。若尔盖沙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正朝着减轻的方向发展。
沙化地经过15年(1994—2009年)的演变,沙化程度的结构比发生变化。1994年轻度沙化所占比例为68.94%,2009年增加到75.69%,提高6.75个百分点; 中度沙化1994年占沙化总面积18.73%,15年后下降到10.38%,降低8.35个百分点; 重度沙化在沙化总面积的比例2009年(6.04%)比1994年(8.65%)下降2.61个百分点; 极重度沙化地1994年占沙化总面积3.67%,2009年上升到7.88%,提高4.21个百分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1994—2009年,若尔盖县沙地以每年11.08%的速率扩展,但轻度沙化面积比例增加明显,极重度沙化面积比例有所增加,而中度,重度比例有所下降。目前该县沙地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75.69%),土地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正是沙化治理的有利时期。
1994—2009年若尔盖县大部分沙化土地仍保持稳定态势,只有少部分沙化程度发生了变化。1994—1999和1999—2004年,沙化程度恶化演变的沙地比例分别是减轻演变沙地的2倍以上,而2004—2009年恶化演变的沙地比例只有减轻演变沙地的44.79%。若尔盖沙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正朝着沙化程度减轻演变方向发展。
4.2 讨论若尔盖县沙地扩展较快,可能由2个主要原因引起的。其一是若尔盖县为扩大可利用草原面积,加快发展畜牧业,兴起了疏干沼泽、扩大牧场的运动;在20世纪70和90年代,开挖排水沟长250多km,许多沼泽被排干,造成湿地水位下降,水土大量流失,沼泽植物群落退化,加速了由沼泽—半沼泽—草甸—草原—沙漠化发展方向演变。其二是超载过牧。若尔盖县80.84万hm2天然草地中有65.20万hm2可利用草地,其理论载畜量186.5万个羊单位。1994年若尔盖县牧养牲畜量261.6万个羊单位,2009年上升到371.3万个羊单位,1994年放牧超载率40.27%,2009年超载率高达99.09%。过度放牧牲畜反复践踏草地,对土壤造成强烈的机械挤压,这样极易破坏很薄的土壤表层,使下面沙层露出,从而促使草原沙化。
若尔盖土地沙化演变中存在渐变和跃变过程。跃变的原因有可能是开挖排水沟,疏干沼泽、扩大牧场等。此外,若尔盖县沿古河道有多条流动沙地条带,由于流动沙地缺乏管理,不断地向周边侵蚀,周边原来可能是轻度或中度沙化草地,被风沙覆盖后,有些就形成新的流动沙地(极重度沙化地)。另外,在若尔盖县丘状高原的亚高山草甸草地上,迎风坡面山垭口,是沙化容易发生跃变的地方,因若尔盖高原经常岀现大风天气,有时瞬时风速高达40 m ·s-1,风力对地表具有较强的侵蚀搬运作用,如果在大风的天气情况下,风助沙势,沙借风威,导致风沙流蔓延,周边的草地被流沙侵蚀逐渐成为了极重度沙化地。也正由于跃变过程的存在,意味着若尔盖的非沙化草地(土地)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沙化草地(土地)会演变为程度严重的沙化地,那些活跃的流动沙地(丘)四周的草地就时刻面临着这种潜在危险。同样,程度严重的沙化地可以跃变改善为非沙化土地。例如阿西乡喜马拉也沙丘的流沙经治理后,己有133 hm2的沙地恢复为草地。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正是沙化治理的有利时期,而且已有沙化治理成功范例。如若尔盖县六道班的流动沙地种植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露沙地种植乡土牧草,围栏、封禁或轮放牧草地等,遏制了流动沙地的进一步的危害; 在西昌村和文戈村,填沟堵渠,已治理沙地71.2 hm2。由此看来,若尔盖沙化地是完全可以治理的。
[1] |
陈文业,张瑾,戚登臣,等.2013.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动态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定量分析.草业学报,22(2):11-21. (Chen W Y,Zhang J,Qi D C, et al.2013.Desertification dynamic change tren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of alpine meadow in Maqu County in first meander of the Yellow River.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22(2):11-21.[in Chinese])( ![]() |
[2] |
郭亨孝,孟宏伟,陈昌久,等.2010.关于川西北沙化问题调研报告.四川林业科技,31(2):1-5. (Guo H X,Meng H W,Chen C J, et al.2010.The research report on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Sichuan.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31(2):1-5.[in Chinese])( ![]() |
[3] |
韩广,杨文斌. 1997.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国沙漠, 17(3):237-242. (Han G, Yang W B.199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grading sandy-desertified land.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17(3):237-242.[in Chinese])( ![]() |
[4] |
侯向阳. 2010.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国草地学报,(4):1-9. (Hou X Y.2010. Developing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ettle the dilemma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4):1-9.[in Chinese])( ![]() |
[5] |
胡梦珺,田丽慧,张登山,等.2012.遥感与GIS支持下近30a来青海湖环湖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研究.中国沙漠, 32(4):901-904. (Hu M J,Tian L H,Zhang D S,et al.2012. Study on dynamics change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lakes around Qinghai lake in recent 30 year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32(4):901-904.[in Chinese])( ![]() |
[6] |
康相武,吴绍洪,刘雪华. 2009.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3(1):2-6. (Kang X W,Wu S H, Liu X H.2009.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Hunshandake.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3(1):2-6.[in Chinese])( ![]() |
[7] |
李平,侯向阳.2012.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经济研究,(9):173-174. (Li P,Hou X Y.2012. An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and intensive livestock husbandry. Economic Research Guide,(9):173-174.[in Chinese])( ![]() |
[8] |
李敏蕊,张岩,卢路,等. 2011.川西北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动态变化.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9(2):168-172. (Li M R, Zhang Y, Lu L, et al. 2011.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of Ruoergai County in north-west Sichuan.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9(2):168-172.[in Chinese])( ![]() |
[9] |
Lehmkuhl F,刘世建. 1997. 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荒漠化.山地研究, 15(2):119-123. (Lehmkuhl F,Liu S J.1997.Desertification in Zoige Basin in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Mountain Research, 15(2):119-123.[in Chinese])( ![]() |
[10] |
石承苍,涂军. 2009.近40年四川省若尔盖高原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西南农业学报, 22(6):1662-1664. (Shi C C,Tu J.2009. Remote sensing monitory study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Ruoergai Plateau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40 years.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2(6):1662-1664.[in Chinese])( ![]() |
[11] |
王涛,吴薇,薛娴,等.2004.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地理学报, 59(2):203-212. (Wang T,Wu W,Xue X,et al.2004.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land during last 5 decades in norther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59(2):203-212.[in Chinese])( ![]() |
[12] |
王涛,宋翔,颜长珍,等. 2011. 近35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 中国沙漠, 31(6):1351-1356. (Wang T,Song X, Yan C Z,et al.2011.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n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trend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75-2010.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31(6):1351-1356.[in Chinese])( ![]() |
[13] |
王文丽,董治宝,胡光印,等. 2008. 若尔盖高原近30 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中国沙漠, 28(4):617-621. (Wang W J, Dong Z B,Hu G Y,et al. 2008.Analyses on change trend of sandy land in Zoige Plateau in last 30 year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8(4):617-621.[in Chinese])( ![]() |
[14] |
魏振海,董治宝,胡光印. 2010. 近40 a来若尔盖盆地沙丘时空变化.中国沙漠, 30(1):26-32. (Wei Z H, Dong Z B, Hu G Y. 2010.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and dunes in Zoige Basin in last 40 year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30(1):26-32.[in Chinese])( ![]() |
[15] |
袁宏波,王辉,李晓兵,等. 2006. 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动态及现状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 41(1):73-78. (Yuan H B, Wang H, Li X B, et al.2006.Analysis on desertification dynam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atural grassland in Maqu County.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41(1):73-78.[in Chinese])( ![]() |
[16] |
张龙生,马立鹏. 2001. 黄河上游玛曲县土地沙漠化研究.中国沙漠, 21(1):84-87. (Zhang L S, Ma L P. 2001.Study on desertification in Maqu County, upstream of Huanghe River.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1(1):84-87.[in Chinese])( ![]() |
[17] |
Bai Y,Han X,Wu J,et al.2004.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Nature,431:181-184.(![]() |
[18] |
Mchrady S, Teedj H L. 2000. Biodiversity, density compens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populations and functional groups. Ecology,81(2):361-373.(![]() |
[19] |
Stephen H R. 2000. Stability and coexistence in a lawn community: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actual community.Oikos, 88:409-423.(![]() |
[20] |
Tilman D,Reich P B,Knops J M H.2006.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in a decade long grassland experiment.Nature,441:629-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