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建明, 余雅玲, 游丽兰
- Yang Jianming, Yu Yaling, You Lilan
-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市场细分--基于游憩动机的因子-聚类分析
- Segmentation by Visitor Motivation in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A Factor-Cluster Approach
- 林业科学, 2015, 51(9): 106-116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5, 51(9): 106-116.
- DOI: 10.11707/j.1001-7488.201509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9-26
- 修回日期:2015-01-27
-
作者相关文章
2.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泉州 362000;
3. 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福州 350108
2.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3.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持续增温。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标志着我国的大众化休闲时代已经来临。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空气清新、环境静谧、负氧离子高,是城镇居民逃避喧嚣、暂忘烦忧和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统计资料,2013年我国拥有森林公园2 948处,总面积1 758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80处,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人数达5.89亿人次,总收入达590.52亿元(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lgy/s/2452/content-669507.html)。虽然我国有关森林公园旅游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杨财根等,2009),但迄今专门探讨森林游客的市场细分研究仍非常匮乏。本研究以福建省最负盛名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根据游客的游憩动机变量对森林游客进行市场细分,有关研究结论可以为当地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参考。
1 文献回顾 1.1 游憩动机“动机”的英文为“motivation”,其词来源于拉丁文的“movere”,具有移动、运动的意思(Dann,1981)。Murray(1964)指出,动机是激发、引导和集成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既是行为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一种被刺激的需求(刘俊亿等,2010),因而动机在人们的需求和行为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是连接需求和行为的桥梁。一般认为,当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和不安的不平衡心理,此时就会促使个体采取行动来满足需求,因而动机是诱发人们付诸行动的原动力(Crompton,1979)。
旅游动机的理论解释常涉及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1943)、Dann的“推-拉理论”(Dann,1977)和Iso-Ahola的“逃-寻理论”(Iso-Ahola,1982)等,其中被运用得最广泛的是“推-拉理论”(Kim et al.,2003a;Uysal et al.,1994; Yoon et al.,2005)。“推-拉理论”的“推”是指使潜在旅游者产生旅游愿望的心理动因,如逃避、怀旧等心理驱动力,“拉”则是指旅游目的地属性,如海滩、娱乐设施、自然风光等外部环境要素对潜在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
关于旅游动机,不同研究者赋予的定义略有不同。如邱扶东(1996)认为“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因或动力”;Crompton等(1997)将旅游动机定义为“使个体产生紧张和不平衡状态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的动态过程”;张宏梅等(2005)指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启动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 Park等(2009)则认为“旅游动机是导致个体参与旅游活动的一组需求”。
考虑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周边的城镇居民,他们所从事的主要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因而本文所讨论的动机主要属于游憩动机。考虑到游憩与旅游和休闲的概念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本研究将游憩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推动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
1.2 市场细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的概念最早由Wendell R. Smith 于1956年(Smith,1956)提出,其强调市场细分应该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市场细分就是根据某些变量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划分为若干个次级市场的过程。旅游市场细分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有效区分游客群体,了解主要游客的消费特征,进而为市场定位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迄今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参与旅游市场细分的研究工作(王中雨,2008;芮田生等,2009),所依据的市场细分变量主要包括游客的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特征变量4类(Tkaczynski et al.,2009)。
关于旅游市场细分的方法,可分为事前方法与事后方法2类(Park et al.,2009)。其中事前方法是根据预先知道的显变量划分游客群体,如按国籍将游客划分为国内游客、国外游客,按年龄将游客划分为老年游客、中年游客、青少年游客,按职业将游客划分为退休游客、在职游客和无固定职业游客等。事后方法则是根据游客问卷调查所反馈的潜变量划分游客群体,这些变量包括利益诉求(Weaver et al.,2001)、价格敏感性(Masiero et al.,2012)、动机(Cha et al.,1995)、满意度(Andriotis et al.,2008)、忠诚度(Petrick et al.,2004)等。由于事前方法所依据的变量是事先已经知道的,因而其市场细分过程比较简便有效。而事后方法则需要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聚类分析(Lee et al.,2006)、因子-聚类分析(Andriotis et al.,2008)、人工神经网络模型(Kim et al.,2003b)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其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研究结论更具实际意义。
1.3 基于游客动机的市场细分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均证实,旅游动机是进行游客市场细分的有效的变量之一(Crompton,1979;张宏梅等,2010)。动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对旅游动机进行调查,可以准确地反映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有利于景区的经营管理。
通过文献搜索,可以发现大量基于旅游动机的游客市场细分研究文献,表 1仅列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表 1中的7篇英文文献均刊载于国际三大权威旅游英文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中;而6篇中文文献则均刊载于国内比较著名的期刊中。从宏观看,表 1文献的有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入境旅游者、出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市场细分;从微观看,包括节事旅游者、国家保护区旅游者、乡村旅游者、老年女性旅游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赌博旅游者的市场细分。
![]() |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福州市晋安区北郊新店镇赤桥村,距市中心7 km,总面积2 891 hm2,属南亚热带北缘低山丘陵地貌,公园内已经建成榕树园、桃花园、梅花园、竹类观赏园、棕榈园、紫薇园、珍稀植物园等12个专类植物园区,还有鸟语林、登山道、森林博物馆、榕荫观鱼等多个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及完善的旅游设施设备,如:交通设施、宾馆、饭店、烧烤区和商店、游人服务中心、公厕、环保游览车等,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方面的人工服务(林道茂,2007)。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地理环境和森林的防护形成了园区内特有的小气候。这里冬暖夏凉,早晚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比福州市区低3~5 ℃,是避暑的好地方,而且森林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负氧离子,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感受“森林浴”,被誉为“福州市最大的天然氧吧”、“福州之肺”。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2009年9月免收门票以来,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均达300万人次以上,2013年更达到451万人次,在全国位居第10,是福建省最重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截至2013年,福建省拥有29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也是福州居民首选的休闲游憩理想场所。
3 研究方法 3.1 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为一结构性调查问卷,问卷共分2个部分:第1部分为游客游憩动机的Likert 调查量表,主要采纳杨建明等(2013)设计的38个游憩动机问项,并以“1~5分”分别代表游客对某项动机的“非常不赞同、不赞同、中立、赞同、非常赞同”的回答;第2部分是调查样本的个人信息情况,包括客源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个人月收入6个变量。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2014年2—3月期间,利用周末时间对研究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现场发放问卷,并现场跟踪回收。共发放问卷490份,并全部回收。剔除无效问卷5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431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7.96%。
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量化处理,涉及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等。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问卷第2部分有关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游客在性别方面人数很接近,男性占50.81%,女性占49.19%;游客以中青年为主,15~44岁之间的游客占总调查人数的85.62%;游客的文化程度以高中至本科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82.14%;游客的职业以学生最多(35.96%),公司职员次之(34.57%),此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也占有一定比例(10.21%);游客以中低收入为主,个人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游客占总调查人数的42.92%,2 000~5 000元之间的占47.80%;大部分游客来自本省(73.09%),省外游客亦具一定比例。总体来看,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的游客以中低收入的中青年游客为主,省内游客占多数,省外游客略超过四分之一的比例,反映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首先采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估计方法对问卷第1部分有关游憩动机量表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检验。计算获得38个游憩动机问项调查结果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3,达到“非常理想”的水平,表明整个量表信度“甚佳”(吴明隆,2010)。
关于量表的结构效度,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吴明隆,2010)。将问卷第1部分游憩动机量表的调查结果输入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首先从输出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看,KMO系数达0.874,达到“良好”水平,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5 721.614,df=703,P=0.000 < 0.05,表明变量间具有公共因子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中经过多次探索,删除了8个问题,最后保留30个问题组成6个公因子构面,经检验这些问项形成了因子的最佳结构(具体见后述),因而可以认为保留下来的问项通过了结构效度检验。
4.3 森林游客的游憩动机构面对问卷第1部分有关游憩动机38个问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技术,其目的在于揭示测量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尽可能保留原有资料信息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维度来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
本文的因子分析过程采用主成分法和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萃取公因子,并利用最大方差法对所抽取的公因子进行直交转轴,以利于公因子的解释。从第1次因子分析结果来看,共萃取9个公因子,但输出的碎石图并不支持9个公因子的结论;进一步观察输出的旋转成分矩阵,发现有的因子构面仅由1个问项组成,属于不稳定结构,有的问项因子载荷较小,达不到要求,另外也存在跨因子问项,显然需要删除某些问项进行新的因子分析。其实,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探索”二字即表示因子分析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探索才有可能获得变量的最佳结构,而不是仅仅进行一两次因子分析就能获得有关结果(吴明隆,2010;杨建明等,2013)。本文通过多次因子分析,在探索过程中共删除了8个问题,最后保留了30个问题,并组成6个公因子构面(表 2)。
![]() |
从表 2的最终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所有问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0,各问项可以解释指标变量的方差达25%以上;各公因子至少由3个问项组成,结构稳定。另外,6个公因子累积解释方差达到53.71%,超过50%的最低要求;各公因子构面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60,表明各公因子的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较高。在输出的碎石图中可以在第6和第7个特征值之间找到转折点(图 1),支持提取6个公因子的结论。因而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公因子所包含问项的共同特征对公因子进行命名。
![]() |
图 1 因子分析碎石分布 Fig. 1 Scree plot of factor analysis |
第1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11.12%,由6个问项组成,解释了森林游客具有回归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学习的基本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回归和学习自然”因子;第2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10.46%,由5个问项组成,反映森林游客具有喜好享受方面的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享受乐趣”因子;第3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9.98%,由6个问项组成,反映了森林游客具有逃避日常生活的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逃避现实”因子;第4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8.58%,由5个问项组成,揭示森林游客具有寻求新奇的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探新求奇”因子;第5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7.38%,由5个问项组成,反映森林游客具有追求身体健康和学习更多知识方面的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康乐与求知”因子;第6个公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20%,由3个问项组成,解释了森林游客具有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动机,因而将之命名为“兴趣爱好”因子。
根据各公因子所包含问项的调查均值,可以得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各方面游憩动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康乐与求知>探新求奇>兴趣爱好>享受乐趣。
4.4 基于游憩动机的游客市场细分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被调查对象在6个公因子构面的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由于未能事先知道将游客划分为几类比较合理,因而首先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尝试,即先将游客分别划分为2类、3类、4类和5类,通过比较和权衡,发现将游客划分为3类比较合适。于是,最后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游客划分成3类。表 3列出了聚类分析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回归和学习自然、享受乐趣、探新求奇、兴趣爱好构面的方差齐性,因而使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逃避现实、康乐与求知构面的方差不齐,因而使用Dunnett’s C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可以看出,3个类别市场在6个动机构面的差异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表明将游客划分为3类是合理的。
![]() |
进一步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判别分析(表 4),以判断聚类结果的正确性。所建立的2个判别函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个函数特征值为1.662,可以解释方差的59.7%;第2个函数特征值为1.121,可以解释方差的40.3%。
![]() |
各细分市场判别分析结果(表 5)说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99.30%被正确分类,错判率仅0.70%。其中,以第Ⅱ类游客(n=153)的正确分类率最高,达到100%,第Ⅲ类(n=151)和第Ⅰ类游客(n=127)的正确分类率分别达99.34%和98.42%。
![]() |
分析结果显示,第Ⅰ类市场拥有游客12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9.47%;该细分市场游客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诉求比其他2类游客强烈,探新求奇方面的动机在3类游客中居于第2位,而其他4个构面的动机均弱于其他2类游客(表 3);考虑到本类游客的最主要动机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因而可以将之命名为满足兴趣爱好型游客群体。第Ⅱ类市场拥有游客15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50%;该细分市场游客在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探新求奇、享受乐趣4个方面的动机都比其他2类游客强,康乐与求知的动机在3类游客中处于第2位,而兴趣爱好的动机则弱于其他2类游客,因而可以将之命名为多目的寻求型游客群体。第Ⅲ类市场拥有游客15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03%; 该细分市场游客仅在康乐与求知方面的动机强于其他2类游客,在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享受乐趣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在3类游客中均居于第2位,而探新求奇的动机则弱于其他2类游客;由于此类游客到森林公园游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个人的身体健康和获取新知识,因而可以将之命名为自我提升型游客群体。
表 6列出各动机问项的游客评价平均得分。可以看出,满足兴趣爱好型游客群体(第Ⅰ类游客)仅在兴趣爱好构面的动机得分高于其他2类游客;多目的寻求型游客群体(第Ⅱ类游客)在回归和学习自然、享受乐趣、逃避现实、探新求奇4个动机构面的得分均高于其他2类游客;而自我提升型游客群体(第Ⅲ类游客)仅在康乐和求知构面的动机得分高于其他2类游客。游客评价得分进一步佐证了根据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结果。
![]() |
为了尽可能找出各细分市场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同时精简分析结果,将人口统计学特征6个变量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组数做了适当合并后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表 7)。3个细分市场在客源地、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4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职业和收入2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自我提升型游客群体中以无固定职业(包括学生、待业和下岗)和低收入者(平均月收入≤2 000元)所占比例较大;多目的寻求型游客群体以职业者和中、高收入者(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 001~5 000元和>5 000元)所占比例较大;而满足兴趣爱好型游客群体则处于居中状况,职业者略多于无固定职业者,中等收入者略多于低收入和高收入者。
![]() |
从上述的有关研究可以归纳如下几点基本结论:1)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的游客以中低收入的中青年游客群体为主,省内游客占多数,省外游客亦占有一定比例;2)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游憩动机可以归纳为6个构面,按其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康乐与求知、探新求奇、兴趣爱好、享受乐趣;3)基于动机的聚类分析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可以划分为三大群体,分别为满足兴趣爱好型游客群体(29.47%)、多目的寻求型游客群体(35.50%)和自我提升型游客群体(35.03%)。4)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表明,三大游客群体在职业和收入2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客源地、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4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5.2 对策建议 5.2.1 景区经营管理对策针对本研究发现的三大游客群体,提出如下几点有关景区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开发多样化休闲游憩项目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中数量最大的是多目的寻求型游客群体,这类游客对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探新求奇、享受乐趣等方面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目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活动项目仍然比较单调,特别是缺乏深度体验的休闲游憩产品,因而很难满足此类游客的基本需求。从表 6所列游客评价可以看出,此类游客对以上4个动机构面的心理需求又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在对回归和学习自然、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较高(评价得分基本在4.0以上),对探新求奇和享受乐趣的心理需求相对较低,因而建议公园经营管理者可以在公园内选择一些幽静场所,建设自然风味浓厚的小木屋、树屋、茅草屋等,优先满足此类游客的融入自然和逃避现实的动机诉求,其次可以开发泡温泉、动物表演等新产品,以满足该游客群体的探新求奇和享受乐趣的心理需求。2)改善公园游憩设施和引进新物种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中自我提升型游客群体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此类游客比较重视通过游憩活动来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和通过游憩学习新的知识。从表 6可以看出,此类游客在“锻炼身体”、“参加野外活动”、“追寻舒适的环境”和“了解本土文化”等方面的诉求均高于其他2类游客,因而公园经营管理者应该增设有关康乐型游憩设施,另外,应该引进更多的动植物物种以供游客观赏,以利于此类游客在游憩中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在物种的引进方面应该大胆尝试,如可以学习台湾新竹的“绿世界生态农场”,引进一些热带物种以供游客观赏。另外,还要想方设法将本土文化融入游憩活动项目中,以满足此类游客希图了解本土文化的动机需求。3)保护和美化公园环境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中满足兴趣爱好型的游客群体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此类游客具有怀旧情结,比较喜欢旧地重游、追求时尚,以及选择公园中环境幽静场所进行摄影和写生等活动。从表 6可以看出,此类游客在“风光摄影、绘画写生”和“旧地重游”方面的诉求均高于其他2类游客。目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治理不容乐观,如竹类观赏园的竹子经常被游客刻划得字迹斑斑,造成视觉污染,因而公园经营管理者应该重视杜绝环境污染的现象和行为发生,尽力美化公园环境,以满足此类游客的兴趣爱好。台湾新竹“绿世界生态农场”的天鹅湖每年可以吸引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过冬,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湖泊却仅具有划船功能,显然公园的生态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
5.2.2 研究局限与建议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这些局限也形成后续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1)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时间仅限于周末,这可能是导致样本中学生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同时在节假日和工作日进行调查,以使调查样本更具有代表性;2)本研究主要根据游客的游憩动机进行市场细分,而目前有关研究正在走向依据多种变量进行市场细分,因而后续的研究应该考虑依据其他变量,甚至结合其他变量进行市场细分;3)本研究仅针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更多的类似研究加以证实。
[1] |
陈德广,苗长虹.2006. 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 旅游学刊,21(6): 22-28. (Chen D G, Miao C H. 2006.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domestic tourism motivations of urban inhabitants: the case study of Kaifeng, Henan Province. Tourism Tribune, 21(6): 22-28[in chinese]).( ![]() |
[2] |
林道茂. 2007.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对策与思考.福建林业科技,34(1): 209-211. (Lin D M. 2007. Countermeasures and thoughts of constructing 5A tourist attraction for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4(1):209-211[in chinese]).( ![]() |
[3] |
刘俊亿,吴淑祯,张康聪. 2010.华侨青年对台湾发展医疗观光的参与动机与意愿之研究.台湾观光学报,(7): 17-38. (Liu C I, Wu S C, Chang K T. 2010. A study of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of the overseas compatriots youths for Taiwan's medical tourism. Journal of Taiwan Tourism Research, (7): 17-38.[in chinese])( ![]() |
[4] |
刘力,吴慧. 2010. 旅华韩国游客旅游动机细分研究--以九华山市场为例. 资源科学,32(5): 892-898. (Liu L, Wu H. 2010.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otivations of South Korean visitors to China: a case of Jiuhua mountain. Resources Science, 32(5): 892-898[in chinese]).( ![]() |
[5] |
邱扶东. 1996. 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19(6): 367-369. (Qiu F D. 1996. Study on tourism motiv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6): 367-369[in chinese]).( ![]() |
[6] |
芮田生,阎洪.2009. 旅游市场细分研究述评.旅游科学,23(5): 59-63. (Rui T S, Yan H. 2009. Review on research methods in tourist market segmentation. Tourism Science, 23(5): 59-63[in chinese]).( ![]() |
[7] |
苏勤. 2004. 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 地理科学,24(4): 506-511. (Su Q. 2004. A study on the types of tourists and their experience quality: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4(4):506-511[in chinese]).( ![]() |
[8] |
孙梦阳,石美玉. 2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动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旅游学刊,27(12): 95-102. (Sun M Y, Shi M Y. 2012.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creational visitors and its market segmentation. Tourism Tribune, 27(12):95-102[in chinese]).( ![]() |
[9] |
王中雨. 2008. 国内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综述. 现代农业科技,(4): 213-214. (Wang Z Y. 2008.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segment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13-214[in chinese]).( ![]() |
[10] |
吴明隆. 2010.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Wu M L. 2010.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of questionnaire:SPSS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in chinese])( ![]() |
[11] |
杨财根,郭剑英. 2009.近10年我国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37(3): 1278-1280. (Yang C G, Guo J Y. 2009. A summary of studies on forest park tourism in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7(3): 1278-1280[in chinese]).( ![]() |
[12] |
杨建明,余雅玲. 2013. 基于EFA方法的森林游客游憩动机研究--以福州市森林公园为例. 林业经济问题,33(4): 366-372. (Yang J M, Yu Y L. 2013. A study on the recreation motivations of forest visitors based on EFA method:a case of the forest parks in Fuzhou city.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33(4):366-372[in chinese]).( ![]() |
[13] |
袁利,赵振斌,岳晓梅. 2011. 老年女性旅游动机与市场细分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7(1): 100-104. (Yuan L, Zhao Z B, Que X M. 2011. Research on travel motivation of female senior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 case study on Xi'an.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7(1): 100-104[in chinese]).( ![]() |
[14] |
张宏梅,陆林. 2005. 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4(2): 60-64, 69. (Zhang H M, Lu L. 2005. Summary on the study of tourist motivation abroa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Ar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4(2): 60-64, 69[in chinese]).( ![]() |
[15] |
张宏梅, 陆林, 朱道才. 2010. 基于旅游动机的入境旅游者市场细分策略--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 人文地理,(4): 126-131, 119. (Zhang H M, Lu L, Zhu D C. 2010. Segmentation inbound tourists by their motivation:a case study of inbound tourists in Guilin and Yangshuo. Human Geography, (4):126-131[in chinese]).( ![]() |
[16] |
Andriotis K, Agiomirgianakis G, Mihiotis A. 2008. Measur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4(3): 221-235.(![]() |
[17] |
Beh A, Bruyere B L. 2007. Segmentation by visitor motivation in three Kenyan national reserves. Tourism Management, 28(6): 1464-1471.(![]() |
[18] |
Bieger T, Laesser C. 2002. Market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the case of Switzerla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1(1): 68-76.(![]() |
[19] |
Cha S, Mccleary K W, Uysal M. 1995. Travel motivations of Japanese overseas travelers: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4(1): 33-39.(![]() |
[20] |
Crompton J L. 1979.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6(4): 408-424.(![]() |
[21] |
Crompton J L, McKay S L. 1997. 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425-439.(![]() |
[22] |
Dann G M S. 1977.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4): 184-194.(![]() |
[23] |
Dann G M S. 1981. 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2):187-219.(![]() |
[24] |
Dey B, Sarma M K. 2010. Information source usage among motived-based segments of travelers to newly emerg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31(3): 341-344.(![]() |
[25] |
Iso-Ahola S E. 198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s: a rejoinde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2): 256-262.(![]() |
[26] |
Kim S S, Lee C K, Klenosky D B. 2003a. 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24(2): 169-180.(![]() |
[27] |
Kim J, Wei S, Ruys H. 2003b. Segmenting the market of West Australian senior tourists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urism Management, 24(1): 25-34.(![]() |
[28] |
Lee C K, Lee Y K, Bernhard B J, et al. 2006. Segmenting casino gamblers by motivati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Korean gamblers. Tourism Management, 27(5): 856-866.(![]() |
[29] |
Lee C K, Lee Y K, Wicks B E. 2004. Segmentation of festival motivation by nationality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5(1): 61-70.(![]() |
[30] |
Masiero L, Nicolau J L. 2012. Tourism market segmentation based on price sensitivity: finding similar price preferences on tourism activiti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1(4): 426-435.(![]() |
[31] |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
[32] |
Murray E J. 1964.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64.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
[33] |
Park D B, Yoon Y S. 2009.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a Korean case study. Tourism Management, 30(1): 99-108.(![]() |
[34] |
Petrick J F, Sirakaya E. 2004. Segmenting cruisers by loyal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2): 472-475.(![]() |
[35] |
Smith W R. 1956.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21(1): 3-8.(![]() |
[36] |
Tkaczynski A, Rundle-Thiele S R, Beaumont N. 2009. Segmentation: a tourism stakeholder view. Tourism Management, 30(2): 169-175.(![]() |
[37] |
Uysal M, Jourowski C. 1994. Testing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4): 844-846.(![]() |
[38] |
Weaver P, Kaufman T J, Yoon Y. 2001. A market segmentation study based on benefits sought by visitors at heritage sites. Tourism Analysis, 6(3/4): 213-222.(![]() |
[39] |
Yoon Y, Uysal M.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6(1): 4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