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恩斌, 施拥军, 李永夫, 周国模, 杨东
- Liu Enbin, Shi Yongjun, Li Yongfu, Zhou Guomo, Yang Dong
- 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 Non Spat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Moso Bamboo Forest and Its Dynamics in Zhejiang Province
- 林业科学, 2013, 49(9): 1-7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3, 49(9): 1-7.
- DOI: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2-08-15
- 修回日期:2013-07-19
-
作者相关文章
2.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临安 311300;
3. 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37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3.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我国南方最重要、最典型的竹林资源类型,占全国竹林面积的70%左右(漆良华等,2009),具有生长快、适生性广以及多方面生态效益等特点(江泽慧,2002)。毛竹林分结构包括: 1) 空间结构指毛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毛竹空间分布格局、竞争和年龄隔离度等(汤孟平等,2011); 2) 非空间结构与毛竹空间位置无关,包括毛竹测树因子的分布结构、立竹度与物种多样性等。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是毛竹林经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子,也是毛竹林分发展过程如更新方式、自然稀疏和经历干扰活动的综合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分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曾思齐等,2012)。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地区大力发展毛竹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由于缺乏经营理论的指导及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使毛竹林分结构不够合理,严重影响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刻认识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对发展毛竹产业,发挥毛竹生态经济效益及实现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毛竹林非空间结构的研究集中在胸径结构(刘恩斌等,2009; 尤添革等,2004)、年龄结构(郑郁善等,1998; 白尚斌等,2012)、测树因子二维结构(葛宏立等,2008; 刘恩斌等,2010)、立竹度(江泽慧,2002)和生物量预测(周国模等,2011; Federici et al.,2008)等领域,这些成果对合理经营毛竹林,发挥毛竹林的生态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都是对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揭示出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主导因子及毛竹林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浙江省森林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的主导因素、毛竹林经营模式的缺陷及毛竹林分生物量、株数及平均胸径的动态变化,为合理经营毛竹林提供科学依据,为毛竹林演替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1 数据来源浙江省于1979年建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5年为1个复查周期。共设置固定样地4 250个,样点格网为4 km×6 km,样地形状为正方形,边长28.28 m,面积800 m2。本研究利用2004与2009年两期的森林连续清查数据,2004年毛竹样地数为249块,2009年清查了全省2/3的固定样地及其他样地(数量为固定样地的1/3、大小与固定样地相同),在2009年所有调查样地中基本属于毛竹纯林的样地有176块。2004年毛竹样地的基本情况为:毛竹株数18~461,胸径5~15 cm,年龄1~≥4度(当年生竹记为1度竹; 2~3年生竹记为2度竹,4~5年生竹记为3度竹,≥6年生竹记为≥4度竹)。2009年毛竹样地的基本情况为: 毛竹株数22~538(其中有1块样地株数为897),样地胸径5~16 cm,年龄1~≥4度。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林分密度、年龄、胸径和生物量作为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基础指标。由于两期毛竹样地数都大于150,属于大样本数据,满足多元方差分析的正态性假设,故本研究应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两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林分生物量是林分非空间结构各指标的综合反映,应用核密度法描述两期毛竹林分生物量及其主导因子的概率分布,以便观测林分生物量与各主导因子的变化趋势; 应用因子分析找出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主导因素; 应用相关分析研究林分非空间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聚类分析,对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进行类型划分,通过两期数据的对比,找出目前经营措施的缺陷。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空间结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毛竹林分各非空间结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动态变化,应用Matlab软件对两期重复样地的14个指标做相关分析,相关矩阵见表 1。在表 1中,S09为2009年毛竹样地株数,Ⅰ09,Ⅱ09,Ⅲ09和Ⅳ09分别为2009年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D09表示2009年毛竹样地平均胸径,B09为2009年毛竹样地生物量,S04为2004年毛竹样地株数,Ⅰ04,Ⅱ04,Ⅲ04和Ⅳ04分别为2004年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D04表示2004年毛竹样地平均胸径,B04为2004年毛竹样地生物量。从表 1可以看出: 1) B09与S09,B04与S04的相关系数最大且为正相关,说明样地株数是影响样地生物量的最主要因素; 2) B09与S09的相关系数小于B04与S04的相关系数,主要是由于2009年毛竹样地株数比2004年显著增加所致; 3) 样地平均胸径对样地生物量的影响居第2位; 4) 由于2004年的1,2,3和≥4度竹过了5年后成为2009年的4度及以上度竹,使得Ⅳ09与Ⅰ04、Ⅱ04、Ⅲ04和Ⅳ04的相关系数比年龄结构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要大; 5) D04与S04的相关系数为0.089,D09与S09的相关系数为-0.244,表明样地株数较少时,林分平均胸径与样地株数几乎没有相关性,随着毛竹林的生长与毛竹株数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
![]() |
为了说明浙江毛竹林非空间结构的主导因子,应用SPSS软件分别对2004和2009年的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 2和3。
![]() |
![]() |
从表 2可以看出: 1) 提取的前3个主因子含有原始数据81.296%的信息; 2) 与第1主因子相关性最大的是样地生物量,其次是样地株数,而样地生物量与样地株数的相关性极大(相关系数为0.873 8),因此把第1主因子命名为生物量因子; 3) 1度竹所占比例、3度竹所占比例与第2主因子相关性最大,而2度竹所占比例、≥4度竹所占比例与第3主因子相关性最大,由于毛竹出笋有大小年之分,故第2和3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大年年龄结构因子和小年年龄结构因子; 4) 第2和第3主因子的贡献率和为45.993,大于第1主因子的贡献率。因此,毛竹林的年龄结构是林分非空间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样地生物量与样地株数,这一结论也可以从表 3中得到验证。
表 3表明: 1) 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与第1主因子相关性最大,因此第1主因子为年龄结构因子; 2) 样地株数、样地生物量与第2主因子相关性最大,故第2主因子为生物量因子或株数因子; 3) 样地平均胸径与第3主因子相关性最大,故第3主因子为胸径因子。综合表 2与3可见,林分平均胸径在毛竹生长过程中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3.3 毛竹固定样地聚类分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两期重复样地的14个林分结构指标进行聚类,当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5时,得到8种样地类型,具体分类结果见表 4。
![]() |
结合两期连续清查样地的实测数据,对表 4作如下分析: 1) 第1类样地前后两期株数都很多,生物量都比较大,1和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降低了20%,3度竹所占比例略有提高,≥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增加了近44%,平均胸径在后期也略有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该类样地在2007至2009年挖笋较严重,而2005至2006年挖笋较少,同时,2004至2009年对老竹的采伐比较少,使林分结构呈现老龄化; 2) 第2类样地前期株数比较少,但后期株数较前期增加了154%,林分平均胸径后期也明显增大,1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降低了11.3%,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降低了35%,3度竹所占比例前后期变化不大,≥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了42%,这说明2004—2009年该类样地的采伐量与挖笋量都很少,同时,1,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是由样地毛竹株数显著增加所致; 3) 第3类样地前后期株数比2004,2009年样地平均株数略高,且1,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都显著下降,3度竹所占比例变化不大,≥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明显提高,林分胸径在后期略有增大,说明该类样地的采伐与挖笋与第1类样地类似; 4) 第4类样地前后期株数、生物量都超过第1类样地、林分胸径变化不大,1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了19.1%,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了35.5%,3度竹所占比例后期略有提高,≥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了41%,这说明该类样地在2005和2006年挖笋比较少,在2007和2008年挖笋特别严重,2004—2009年采伐比较少; 5) 第5类样地的数量最多,前期株数很少且后期株数增加了76%,但仍小于2009年样地平均株数; 且林分平均胸径后期增加了0.716 cm,1,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都下降了20%多,3度竹所占比例后期下降了0.6%,≥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了近43.7%,这说明该类样地的挖笋与采伐也类似于第1类样地; 6) 第6类样地数量少,前后期毛竹株数非常少且后期株数显著增加,1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降低了16.3%,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降低了31.54%,≥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了40.9%,3度竹所占比例增加了7.1%,且林分平均胸径后期增加1.106 cm,这说明该类样地在2007和2008年挖笋特别严重,2005和2006年挖笋很少,2004—2009年采伐很少; 7) 第7类样地数量少,前后两期样地毛竹株数变化不大且都低于2004和2009年样地株数的平均值,1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最多,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也有所下降,≥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了近46%,3度竹所占比例略有降低,且林分胸径变化不大,这说明该类样地在2009年挖笋特别严重,2005—2008年也有大量挖笋,2004—2009年对样地毛竹采伐较少; 8) 第8类样地数量少,前期毛竹株数低于2004年样地株数平均值,后期相反,1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了21.92%,2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下降了40.63%,≥4度竹所占比例在后期提高50.4%,3度竹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且林分平均胸径后期增加了1.511 cm,这说明该类样地在2007和2008年挖笋严重,在2005,2006和2009年有少量挖笋使后期样地株数显著增加,2004—2009年采伐很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 不管哪类样地,1,2度竹所占比例后期都显著下降,≥4度竹所占比例后期明显变大,林分平均胸径都有所增大,样地后期株数较前期明显增多; 2) 虽然对某类样地而言前后期3度竹所占比例有些波动,但该类样地数量非常少,不影响3度竹所占比例总体变化不大的趋势;3) 朱锦懋等(2000)的研究表明: 合理的毛竹龄级结构应该是1,2,3和≥4度竹株数的比例为3: 3: 3: 1,从这个比例关系可以看出,浙江现有毛竹林分的各龄级所占比例极不合理; 4) 浙江毛竹林老龄化比较严重,新竹留养较少,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不够合理及目前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缺陷,致使林分生产力下降。
3.4 毛竹林非空间结构的多元方差分析毛竹具有很多独特属性,经过5年的生长,其林分非空间结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需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 5所示。
![]() |
SPSS软件用4种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检验,如果4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不一致,则以Pillai’s Trace计算结果为准,当F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从表 5可以看出,2004与2009年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显著性差异由哪些指标造成的,还需对各个指标进行一元方差分析。
3.5 毛竹林分各指标的方差分析用SPSS 软件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各个指标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6。
![]() |
从表 6可以看出,≥4度竹所占比例差异最大,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存在差异是由样地株数、样地生物量、林分平均胸、≥4度竹所占比例、2度竹所占比例及1度竹所占比例造成的。3度竹所占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3.6 生物量主导因子概率分布的变化生物量数据是研究林业与生态问题的基础,而毛竹样地株数(立竹度)及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毛竹林分生物量最主要的2个因素,为了更好地揭示毛竹林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有必要研究它们的概率分布动态。测树因子概率分布的研究方法有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两种: 参数检验需要事先给定某种分布函数,然后再对拟合分布进行检验,该方法的缺陷是事先给定何种分布,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非参数检验对概率分布的描述,完全取决于给定的数据,不含任何人为主观因素。核密度估计是最常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事实证明它对测树因子概率分布的描述优于Weibull分布(崔恒建等,1996)。因此,本研究用核密度估计描述毛竹测树因子概率分布动态。
从图 1a可以看出: 1) 两条曲线交点的横坐标所示样地株数大约为197,因此在2004年与2009年的毛竹林中,样地株数为197的林分所占比重是相等的; 2) 样地株数小于197的林分随着毛竹的生长所占比重在减少,样地株数大于197的林分在增加,这也说明2009年样地株数比2004年显著增加。
![]() |
图 1 立竹度(a) 、平均胸径(b) 和生物量(c) 概率分布动态
Fig. 1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 density (a), average DBH(b), and biomass(c)
|
从图 1b可以看出: 1) 2条曲线交点的横坐标所示平均胸径大约为8.7 cm,因此在2004年与2009年的毛竹林中,平均胸径为8.7 cm的林分所占比重是相等的; 2) 平均胸径小于8.7 cm的林分随着毛竹的生长所占比重在减少,平均胸径大于8.7 cm的林分在增加,这也说明2009年林分平均胸径比2004年显著增大。
从图 1c可以看出,林分生物量的变化与林分株数、林分平均胸径变化趋势一致。
4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利用浙江省两期毛竹连续清查样地,对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作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 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主导因子依次是年龄结构因子、样地生物量因子与林分平均胸径因子; 影响毛竹林分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毛竹株数与林分平均胸径。2) 样地生物量、样地株数、平均胸径及1,2和≥4度竹所占比例前后期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3度竹所占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3) 毛竹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株数的相关性不大,但随着毛竹的生长,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4) 平均胸径较小的林分随着毛竹的生长在减少,而平均胸径较大的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样地株数与林分生物量也有类似的趋势。5) 浙江现有毛竹林老龄化问题较突出,林分中各龄级毛竹所占比例极不合理,现有经营措施存在较大缺陷,使林分生产力出现衰退。
本研究认为年龄结构是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最主要的因素,而朱锦懋等(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成竹数量和竹林密度是毛竹林分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者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所用材料不一样,本研究使用的是连续清查的两期毛竹样地,样地数量大,代表性强,而朱锦懋等(2000)所用资料是人为典型调查样地且数量少。由于年龄结构是各度竹所占比例,它实际上是样地株数的再分配,所以年龄结构是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既符合毛竹林是异龄林的属性,也符合毛竹林的实际情况。
林分非空间结构的7个指标中只有3度竹所占比例在2004和2009年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不合理的挖笋与采伐造成的,也可能是固定样地所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造成的,关于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1] |
白尚斌,周国模,王懿祥,等.2012.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散过程的林分结构变化研究.西部林业科学,41(1):77-82.(![]() |
[2] |
崔恒建,王雪峰.1996.核密度估计及其在直径分布研究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8(2):67-72.(![]() |
[3] |
葛宏立,周国模,刘恩斌,等.2008.浙江省毛竹直径与年龄的二元Weibull分布模型.林业科学,44(12):15-20.(![]() |
[4] |
江泽慧.2002.世界竹藤.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3-4.(![]() |
[5] |
刘恩斌,周国模,葛宏立,等. 2009.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多尺度毛竹胸径分布统一模型构建及应用. 生态学报, 29(8):4070-4077.(![]() |
[6] |
刘恩斌,周国模,施拥军,等.2010.测树因子二元概率分布:以毛竹为例.林业科学,46(10):29-36.(![]() |
[7] |
漆良华,刘广路,范少辉,等.2009.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生态学杂志, 28(8): 1482-1488.(![]() |
[8] |
汤孟平,徐文兵,陈永刚,等. 2011.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 林业科学,47(8):1-6.(![]() |
[9] |
尤添革,林秀琴. 2004.毛竹林的连续型直径分布变化方程.生物数学学报, 19(4): 453-456.(![]() |
[10] |
曾思齐,李俊,李东丽,等.2012.南方集体林区南酸枣次生林林分结构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32(4):1-6.(![]() |
[11] |
郑郁善,洪伟.1998.毛竹林丰产年龄结构模型与应用研究.林业科学,34(3): 32-38.(![]() |
[12] |
周国模,刘恩斌,施拥军, 等.2011.基于最小尺度的浙江省毛竹生物量精确估算.林业科学,47(1):1-5.(![]() |
[13] | 朱锦憋,黄茂提,陈由强,等.2000.笋材两用毛竹林林分结构数量关系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4(4):483-488. |
[14] |
Federici S, Vitullo M, Tulipano S, et al.2008. An approach to estimate carbon stocks change in forest carbon pools under the UNFCCC: the Italian case. Forest 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1(1): 8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