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12, Vol. 48 Issue (6): 112-117   PDF    
0

文章信息

曾祥谓, 王昌海
Zeng Xiangwei, Wang Changhai
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核算
Forest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林业科学, 2012, 48(6): 112-117.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2, 48(6): 112-1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11-04
修回日期:2012-01-12

作者相关文章

曾祥谓
王昌海

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核算
曾祥谓1, 王昌海2    
1. 中国林学会 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摘要: 以江西省的森林资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森林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调研的一手资料和文献检索二手资料,获取了江西省林业资源的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专家对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进行分类,采用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CVM)、市场价值法以及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森林社会效益的定量核算。结果表明:2008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总货币量约280.08亿元人民币,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森林游憩效益为122.72亿元,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森林脱贫效益为28.64亿元,森林科学文化价值为36.72亿元。
关键词:江西省    森林社会效益    核算方法    
Forest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Zeng Xiangwei1, Wang Changhai2    
1. 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2. 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 CAF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Forest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has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among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quite a long time, b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still far away from adequacy. The index,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forest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will be reference for the staff working in the frontiers to do similar evaluations and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The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d: the total revenue of social benefit generated by forest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28.008 billion RMB which in turn could be grouped into: forest tourism revenu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erimeter zones was 12.272 billion RMB, employment revenue was 9.2 billion RMB, revenue of shaking off poverty was 2.864 billion RMB, and science & culture value was 3.672 billion RMB.Taking the forest materials of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subject which was collected through the first hand materials of survey and second hand materials of documents retrieval,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forest social benefit, this paper has classified the Jiangxi forest social benefit by means of examining documents and consulting related specialist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orest social benefit was carried out by employ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travelling expenditure method, CVM, market value method and HR cost method.
Key words: Jiangxi Province    forest social benefit    accounting method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森林的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以独特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定量研究较多,如李忠魁等(2001)采用替代法对北京市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核算,结果为2 119.88亿元人民币,是森林经济效益的13.3倍。尽管有少数学者对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做了定量分析(张祖荣,2001; 刘元直,2007; 慕长龙,2000),但是目前关于社会效益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钟昌福等,2006; 王迪海,1998; 徐蕊等,2009; 孙景翠等,2010),定量研究的较少,特别是计量方法及指标体系缺乏。随着社会生产水平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开展对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研究,能正确反映森林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林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以江西省的森林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在分析森林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调研的一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二手材料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为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区域。江西省是中国的森林资源大省,也是森林游憩资源的大省,地处中国中部偏南,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量位置24°07′—29°09′N,114°02′—118°28′E。土地总面积16万km2,人口4 456.75万人(2010年),由11个地级市组成,省会位于南昌市。全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多样,河流众多,森林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根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土地总面积1 66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062.7万hm2,占63.7%;活立木总蓄积量35 357.2万m3,森林覆盖率为60.05%(江西统计局,2010)。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于2010年7月5日—7月20日对江西省部分森林公园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48份。同时对江西省林业厅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部门(国土局、水利厅以及统计局等)的统计年鉴进行收集汇总; 另外,在调研的过程中专门进行了江西省林业厅相关领导访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管理者问卷调查以及口头提问。

2 森林社会效益内涵分析

森林社会效益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社会效益,也有与经济活动无关的社会效益,既有有形的社会效益,也有无形的社会效益(王昌海等,2010)。中国开展森林社会效益的评价起步较晚,特别是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张颖(2007)认为,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游憩、保健、风景、疗养、文化娱乐等社会服务方面的有效功能; 袁琳等(2003)认为,森林社会效益是指森林的各种直接、间接或隐藏的功能和作用,作用于人,从而使人的各种生存因素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效益,包括人体健康状况的进步、精神状态的改变和社会关系的改进等一系列与森林有关的效益; 李忠魁等(2010)认为,森林社会效益评估的内容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价值、防灾减灾和森林文化; 侯元兆(2005)认为森林社会效益包括科学文化价值、防灾减灾价值、国防价值、增加社会就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效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中,认为社会效益包括防灾减灾、科学文化价值、增加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国防等方面,森林除了提供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外,还有提供就业、维护稳定、增加社会凝聚力和改变人们的观念等多项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的发挥,会对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孟祥江,2010); 岳上植(2008)认为,森林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森林对社会文明进步的益处、森林对人类健康的益处、森林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益处等。研究森林的社会效益必须首先明确其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内涵,纵观学者们关于森林社会效益概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森林社会效益定量核算至少包括森林游憩效益、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森林脱贫效益以及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四大部分的效益。

3 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核算 3.1 森林社会效益核算原则及方法

森林社会效益的核算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是计量指标的选取要符合计量的原则,因此,森林社会效益核算的原则主要有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系统动态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徐兆权,2009)。本研究在确定了森林社会效益核算的内容后,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Chakraborty et al., 2000; Kling, 1997; Alvarez-Farizo et al., 2001; 王昌海等,2011),采用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CVM)、市场价值法以及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森林社会效益的定量核算。

3.2 森林社会效益分类核算 3.2.1 森林游憩效益核算

1) 核算方法分析以往的森林游憩效益核算中,通常以旅游收入或者景点门票收入作为衡量森林游憩效益的主要指标; 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根据效用价值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商品的经济价值是由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支付意愿来衡量的,包括消费者实际支出价值和消费者剩余价值2部分。从森林社会效益的内涵分析看,森林社会效益不同于一般商品,不能通过市场直接确定其价格。根据文献(陈应发等,1994; 于雯雯,2008),森林游憩服务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森林资源为当代人提供的游憩使用价值,可以用个体为了获得森林游憩服务的支付意愿表示; 非使用价值是游憩价值中被当代人所使用的价值,包括遗产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旅游景区作为典型案例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昌市西北郊,1993年建园,总面积为15 000 hm2,属于依托于中型城市,以旅游观光、避暑、度假、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公园。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省略了问卷调查中游客基本信息的描述,直接用SPSS17.0软件对使用价值进行统计分析。

2) 案例区核算利用SPSS17.0软件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游憩使用价值的游客支付意愿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江西省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憩使用价值游客支付意愿频数 Tab.1 Frequency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recreational values in Mei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表 1中,取每一区间最大值与对应的生存函数值,同时取400以上的概率值为0。在实际数值分析中,为了避免无法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本研究将百分比转为小数,作散点图如图 1所示。

图 1 S(z)散点图 Fig.1 Scatter diagram of S(z)

根据图 1,可以推测出区间的最大值z的生存函数S(z)大致为二次、三次模型或者指数模型,用“曲线估计”分别进行上述3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可得到如表 2所示结果。

表 2 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Tab.2 Parameters of regression models

表 2表明,3个模型中F值均通过检验,说明3个模型的整体系数均不全为0,模型有效。但在方差分析中,三次模型的二次项系数和三次项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是0.647,0.810,指数模型系数的T检验值均小于0.05,说明这2个模型可以适用,具体该选择哪个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比较分析。从系数R2看,分别为0.958和0.935,二次模型系数R2稍大,可以近似选择二次模型较好。

图 2可以看出,在区间(0,400)之间,二次模型的拟合曲线与观测值更接近,所以在此区间选择二次模型是最合适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区间最大值大于400时,二次模型是否依然有效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因为U形的二次曲线在降低至最低点后将会上扬,而根据游客支付意愿可以推测出,随着z值的增大,S(z)将会逐渐接近于0,当z>400时,指数模型更符合理论假设。因此,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可以建立分段函数来反映不同区间支付意愿的变化,表达式如下:

图 2 拟合曲线 Fig.2 Curving fitting between WTP and z
(1)

S(z)=0.5时,WTP中值为z=136.77元; 平均=162.76+15.60=178.36元。

根据与使用价值类似的核算步骤,森林社会效益游憩价值核算中,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分别为148.46和154.85元。

根据江西统计局(2009)的数据,江西省2008年森林旅游的人数为25 478 151人次,计算可得到江西省2008年森林游憩价值为122.72亿元。

3.2.2 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

1) 核算方法分析森林提供就业效益主要有直接就业效益和间接就业效益。直接就业效益主要表现在木材产品的生产、经营和运输,如森林的抚育等; 林业副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竹藤棕草制品和非木质产品的生产等; 林业系统的后勤保障,如林业建筑业、零售业等。对于林业系统提供的直接就业效益的核算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经过查阅文献(张颖,2001; 2004),比较实用的是“人力资本法”,即用劳动力的价值来反映林业系统提供直接就业效益。具体为:

(2)

森林除了提供直接就业效益外,还有间接就业的效益。例如,退耕还林工程不但在生态和经济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间接就业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下式计算:

(3)

2) 案例区核算根据2003—2008年江西省林业统计年报,江西省森林系统吸收就业的能力呈现基本稳定且略有上升的趋势,稳定在10万人左右,同时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收入近几年明显上升,从2001年的人均年收入5 000元到2008年的2.3万元。本研究取2008年的人均年收入2.3万元作为地区平均工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林业系统提供直接就业的增值系数是2.2~4.2(邢美华等,2007),本研究取3.0。因此根据式(2),(3)可得:

直接就业效益=10万人×2.3万元/人=23亿元,

间接就业效益=10万人×3.0×2.3万元/人= 69亿元。

综上所述,江西省每年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

3.2.3 森林脱贫效益

森林直接或者间接增加了人均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能够核算出江西省森林脱贫效益,本研究主要采用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户的收入变化来核算。国内学者研究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有学者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前期农户的收入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王春梅,2009),因为退耕还林项目一般在5年左右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达到一定年限后(一般是5年),农户收入会呈现快速增长阶段,同时摆脱贫困。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退耕还林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为7 500~15 000元·hm-2(孔忠东,2009)。本研究取江西省退耕还林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为10 000元·hm-2。从图 3可以看出,农户2001—2005年的纯收入都是负值; 但从2006年开始,由于退耕还林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农户纯收入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呈现出稳定状态,此后基本不变。江西省每年退耕还林工程给农户带来的脱贫效益至少为28.64亿元。

图 3 江西省退耕还林农户纯收入变化 Fig.3 Farmers' net income variation i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project in Jiangxi Province
3.2.4 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

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主要有2种核算方式:一种是社会对森林的科学文化的支付意愿; 另一种是森林科学文化利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家环境保护部,1998)。本研究采取与游憩效益类似的核算方法,用支付意愿法来核算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原理同本研究中森林游憩效益的核算原理,最终得到的拟合函数为:

(4)

S(z)=0.5时,WTP中值为z=92.48元; 平均=132.59+11.55=144.14元。

根据江西统计局(2009)的数据,江西省全省2008年森林旅游的人数为25 478 151人次,计算可得到江西省2008年森林科学文化价值为36.72亿元。

4 计量结果分析

根据本研究对江西省2008年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中森林游憩效益、森林就业效益、森林脱贫效益以及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的核算,最终得到2008年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年均总和约为280.08亿元人民币,其中森林游憩效益为122.72亿元,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森林脱贫效益与科学文化价值相差不大,分别为28.64亿元和36.72亿元。因此,整体来说,江西省森林资源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契机。

但从个别社会效益计量指标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森林游憩效益为122.72亿元,占总体社会效益的比重最大(43.82%)。从江西森林游憩的总效益构成分析,森林游憩的直接使用价值约占37%,非使用价值则占大部分,此结果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基本是国内游客的调查,其中有2份外国友人的调查也只能作为参考使用。根据江西统计局(2009)的数据,2008年江西省国外游客的旅游收入仅占总旅游收入的4.5%,因此,本研究认为国外游客的森林游憩效益对总体研究影响不大。

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是森林社会效益里最主要的效益之一,本研究中森林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约占总收入的32%。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除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肥沃土壤以及保护家园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就业效益。就业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社会生存压力下,江西省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就业能力为江西省解决了一大批人就业,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就业效益核算应用的是“人力资本法”,这个核算方法在国内外基本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森林就业效益核算方法。

森林脱贫效益和森林科学文化价值相差不大,分别为28.64亿元和36.72亿元。森林产生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效率。根据经济学理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GDP的提高,江西省宜春市(林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2000年退耕还林开始,农户人均年收入2 451.85元,到2008年,宜春市农户人均年均收入达到4 969.65元(江西统计局,2009),这也从侧面说明,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给社会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逐渐走上小康生活,摆脱贫困。另外,森林的科学文化价值对社会认识森林、研究森林具有一定意义,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的森林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洪灾等)也从正面说明了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它教育人类要善待森林,提高了人类的文化素养。

5 结论与建议

1) 江西省的森林资源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对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2008年江西省林业总产值为760.22亿元,森林社会效益总值为280.08亿元,约占林业总产值的36.84%。因此,全社会,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注重森林社会效益的发挥。

2) 进一步促进森林游憩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森林游憩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森林游憩的良好发展是生态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人才建设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需要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生产率中人是关键,当然林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更需要人力资本建设,这是达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应发, 陈放鸣. 1994. 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6(3).
[] 国家环境保护部. 1998.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侯元兆. 2005. 森林环境价值核算.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江西统计局. 2009. 江西省统计年鉴2009.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江西统计局. 2010. 江西省统计年鉴2010.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孔忠东. 2009.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质量评价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李忠魁, 周冰冰. 2001. 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初报. 林业经济(2): 48–50.
[] 李忠魁, 侯元兆, 罗惠. 2010. 森林社会效益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林业科技(5): 98–103.
[] 刘元直. 2007. 关于森林社会效益价值核算的探讨.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30(5): 67–72.
[] 孟祥江, 侯元兆. 201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世界林业研究, 23(6): 8–12.
[] 慕长龙, 龚固堂. 2000. 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四川林业科技, 21(1): 13–19.
[] 孙景翠, 岳上植. 2010. 国有林区森林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林业经济(6): 26–32.
[] 王昌海, 温亚利, 杨莉菲. 2010. 基于公共物品特征视角的自然保护区政策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30(4): 292–297.
[] 王昌海, 温亚利, 李强, 等. 2011.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社会效益计量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1(7): 113–121.
[] 王春梅. 2009. 退耕还林的成本-效果分析和经济影响评价——以敦化市为例. 生态环境学报, 18(2): 549–553.
[] 王迪海. 1998. 森林社会效益观测与评价方法. 河北林业科技(3): 22–25.
[] 邢美华, 黄光体, 张俊飚. 2007. 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综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7(5): 30–35.
[] 徐蕊, 王芹, 王岩. 2009. 森林社会效益内涵及主要指标的计量方法. 林业科技, 34(4): 70–73.
[] 徐兆权. 2009. 农垦扶贫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中国农业会计(12): 9–13. DOI:10.3969/j.issn.1003-9759.2009.12.019
[] 于雯雯. 2008. CVM方法在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袁琳, 刘存仓. 2003.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初探. 林业经济(7): 43–45.
[] 岳上植. 2008. 森林社会效益核算.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6): 16–22.
[] 张颖. 2001. 绿色核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张颖. 2004. 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张颖. 2007. 绿色财富-森林社会效益评价与核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张祖荣. 2001. 我国森林社会效益经济评价初探. 重庆师专学报(3): 23–26.
[] 钟昌福, 万志芳. 2006. 森林社会效益内涵界定分析. 中国林业(05A): 32.
[] Alvarez-Farizo B, Hanley N, Barberan R. 2001. The value of leisure time:a contingent rating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4(5): 681–699. DOI:10.1080/09640560120079975
[] Chakraborty K, Keith J E. 2000. Estimating the recreation demand and economic value of mountain biking in Moab, Utah:An application of count data mode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3(4): 461–469. DOI:10.1080/713676570
[] Kling C L. 1997. The gains from combining travel cost and contingent data to value non-market goods. Land Economics, 73(3): 428–439. DOI:10.2307/314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