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侯世星, 温俊宝, 庞华
- Hou Shixing, Wen Junbao, Pang Hua
- 新疆果树害虫香梨优斑螟研究进展
- Research Progress of Euzophera pyriella
- 林业科学, 2011, 47(9): 148-15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9): 148-15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0-07-03
- 修回日期:2010-11-01
-
作者相关文章
2. 新疆农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0;
3. 新疆阿克苏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阿克苏 843000
2.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Urumchi 830000;
3.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jiang Aksu Prefecture Aksu 843000
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angensis)仅产于新疆南疆地区,已有1 300多年栽培历史,是新疆名副其实的特色果品,也是新疆唯一获准进入北美市场的水果。库尔勒香梨已成为栽培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其销售市场已拓展到国内71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美洲、澳洲的20多个国家,2008年新疆出口库尔勒香梨达1万t,货值1 700余万美元(唐伟杰,2008; 李琴,2006; 努尔·巴合提,2009)。
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属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优斑螟属,1994年由杨集昆命名,是库尔勒香梨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新疆特有的果树蛀干害虫。目前已对该虫的发生与危害、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香梨优斑螟已遍布天山南北且危害严重。本文对香梨优斑螟的基本情况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指出其研究和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1 发生与危害 1.1 分布与寄主香梨优斑螟分布于新疆的乌鲁木齐、塔城、博乐、伊宁、昌吉、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和阿克苏等地,主要寄主为梨(Pyrus spp.)、苹果(Malus pumila)、无花果(Ficus carica)、枣(Ziziphus jujuba)、杏(Ameniaca vulgaris)、巴旦杏(A.communis)、桃(A. persica)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和新疆杨(P. alba)等(宋美杰等,1994; 1998; 陆承志等,2003)。
1.2 危害特点香梨优斑螟主要蛀食寄主主枝、主干的韧皮部,也蛀食果皮、果肉、果心和种子; 对成年库尔勒香梨树为害严重,而对2 ~ 4生未挂果树为害较轻; 在树干的树皮翘皮处为害严重,树干的光滑处为害较轻。该虫在寄主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成不规则隧道,隧道内充满黄褐色或黑褐色颗粒状粪便(宋美杰等,1998)。该虫在库尔勒地区1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寄主的主干、主枝,第2,3代幼虫除为害树干、主枝外还为害梨、苹果等果实,笔者调查发现该虫的蛀果率小于2%。幼虫主要为害寄主的主干和第1层主枝,从剪口、锯口等伤口或翘皮裂缝处及腐烂病病疤处钻蛀,尤其喜在主干或主枝的新生大裂缝内蛀食,大量虫粪布满危害处(宋美杰等,1994); 幼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依树龄、树势不同而异,30年生的梨树主要为害第1层主枝,而15年生左右的梨树主要为害主干(孙红艳等,2010)。
2009年7—8月,笔者调查了阿克苏市0.75 hm2的库尔勒香梨果园内的312株树,有虫株率达100%,受害严重者主干的虫害面积达50%以上,枝干常出现无韧皮部的中空现象,树干也有被蛀食1周而死亡者。随机选取60株12年生库尔勒香梨树进行刮皮查虫,发现每处为害部位多有1 ~ 2头幼虫,少数达5头以上; 单株树最多有虫26头,平均每株有虫数10.3头。在香梨优斑螟危害处常有梨树腐烂病(Valsa ceratosperm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苹果蠧蛾(Cydia pomonella)、介壳虫(Drosicha contrahens)等复合危害。被害处还留存大量的香梨优斑螟蛹壳,每株最多蛹壳数达170个,平均每株69.4个,说明香梨优斑螟对库尔勒香梨树的同一被害部位可以连续危害,这使得树干受害面积越来越大,直至韧皮部被蛀断,造成整株树或整个枝干死亡,因此而被砍掉枝干的占20%以上。
2 形态特征卵: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暗红色,椭圆形,表面密布网纹; 老熟幼虫:体色多深灰色或灰黑色,头部棕褐色,上唇赤褐色,触角浅黄褐色,头两侧各具单眼6个。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式; 臀足趾钩双序、中带。蛹:腹面黄褐色,背面褐色,臀棘12 ~ 13个,蛹翅后第4腹节有一深色纵沟,雌虫纵沟短,并与翅后第3腹节相连; 雄虫纵沟长于雌虫,并与翅后第3腹节分离; 成虫:呈灰褐色至暗褐色,被鳞光滑。前翅狭长灰褐色,2条灰白色横线之间颜色较暗,中室端及下方具灰白色斑,翅端色较淡,外缘有1列小黑点,缘毛灰色。后翅灰褐色,外缘色较深,缘毛灰白色。前翅R2起自中室前缘端部,R3短,R4 + 5合并,M2与M3共柄; 后翅M3与Cu1同出自中室下角,M2退化。腹部灰褐色,各节的后缘色淡(宋美杰等,1994; 陆承志等,2003; 杨集昆,1994)。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香梨优斑螟在库尔勒地区1年发生3代,阿克苏地区有少量发生4代(孙红艳等,2010),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的翘皮、裂缝、树洞中结灰白色纺锤形薄茧越冬,部分在粗枝被害处或苹果、梨的果实内越冬。越冬代幼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同时间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第1,2代成虫羽化高峰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10月份幼虫逐渐进入越冬状态。3月到10月期间均可发现幼虫危害,4月中旬到9月中旬均有成虫羽化并产卵,世代重叠(宋美杰等,1994; 1998; 陆承志,2004; 陆承志等,2003; 朱红祥等,2009)。
3.2 生活习性香梨优斑螟第1,2,3代的全历期分别为56.04,46.73,213 ~ 273天,其中卵期分别为5.70,4.76,5.13天,幼虫期分别为38.52,26.72,178 ~ 238天,蛹期分别为6.88,5.75,20.46天,成虫期分别为4.94,8.50,10.33天。幼虫脱皮4次,共5龄,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也有脱皮6,7次或难以脱皮的现象。各代的各龄幼虫历期依次为:第1代8.70,8.53,7.4,8.23,5.66天; 第2代5.00,4.88,4.86,5.31,6.67天; 第3代(越冬代)为5.40,5.50,5.25,12.60,150 ~ 210天。越冬代雌蛾寿命平均11天、雄蛾8天,第1代雌蛾寿命平均5天、雄蛾4天(宋美杰等,1994; 1998)。
幼虫脱皮后立即自食其蜕、只留头壳,有时连头壳也吃掉,室内饲养发现幼虫有自相残杀习性。老熟幼虫多在蛀道内化蛹,或在果实内化蛹,在树干上化蛹时常头部向下。成虫可昼夜羽化,但白天羽化较多,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但多在羽化后2 ~ 5日交配,雌雄比1: 0.77。成虫趋光性弱,对糖醋液趋性强。宋美杰等(1998)的试验表明糖醋液的诱杀效果是黑光灯的3倍。成虫交尾后1 ~ 4天开始产卵,卵散产或数粒堆集一处产于树干或主枝的裂缝、翘皮和伤口处。室内每头雌蛾产卵最多98粒,最少11粒,平均42.7粒(宋美杰等,1994; 1998; 陆承志,2004; 陆承志等,2003)。
4 生态学特性 4.1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1.1 与腐烂病的关系腐烂病病疤处是香梨优斑螟的钻蛀途径之一,虫伤又导致腐烂病入侵为害,病斑塌陷处恰好是香梨优斑螟幼虫化蛹的适宜场所,虫病共同作用,加重危害(宋美杰等,1998; 杨明禄等,2009)。2009年笔者调查60株12年生库尔勒香梨树共有腐烂病病斑357个,其中316个病斑处有香梨优斑螟为害、占总数的88.5%。Connell等(2005)发现:美国梅螟(Euzophera semifuneralis)在为害扁桃(A.communis)树过程中传播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当有效控制美国梅螟危害后,园内甘薯长喙壳菌危害明显减轻。香梨优斑螟钻蛀造成的伤口可能是香梨腐烂病(Valsa ceratosperma) (王旭丽等,2007; 李学春等,2007)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但香梨优斑螟本身是否带菌尚不清楚。
4.1.2 与冻害的关系冬季最低气温达- 22 ℃时库尔勒香梨花芽受冻,达- 25 ℃时1 ~ 2年生枝受冻,- 28 ℃时树干受冻纵裂,- 31 ℃时成年树木整株冻死(罗建国等,2009)。香梨优斑螟与冻害关系密切。香梨优斑螟发生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冻害也重,冻伤严重的库尔勒香梨树其腐烂病也严重(陆承志,2004; 宋美杰等,1998)。2002年冬季冻害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2003年香梨优斑螟为害严重; 2007年新疆发生大面积冻害后,2008年香梨优斑螟大面积发生(新疆自治区林业厅,2008; 热沙来提·买买提等,2010)。冻害能够促进腐烂病发生,但冻害是否对香梨优斑螟的危害产生直接影响尚不清楚。
4.1.3 与栽培模式和管理水平的关系密植的香梨园不利于防治措施的实施,盛果期树冠严重交接,郁闭度大,通透性差,园内湿度增大,可能是香梨优斑螟大发生的原因。另外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的、过度的修剪都会造成香梨优斑螟大发生。夏剪口和嫁接口等都是香梨优斑螟的侵入口,都会导致香梨优斑螟危害严重(杨明禄等,2009)。
4.1.4 与树种、树龄和危害部位的关系香梨优斑螟对梨树和扁桃危害严重,而对其他寄主危害较轻。对不同品种梨树的危害程度也有差异,最喜危害库尔勒香梨,其次是巴梨(P.communis)、鸭梨(P. bretschneideri)、砀山梨、京白梨(P.ussuriensis)、酥梨等品种。随着树龄的增大香梨优斑螟危害趋于严重。香梨优斑螟危害扁桃时,对侧枝危害较重,其次是主枝,主干危害较弱(杨明禄等,2009; 梅闯等,2010)。
4.2 天敌 4.2.1 捕食性天敌卵期的主要天敌有小枕异绒螨(Allothrombium pulvinum),其成、若螨捕食香梨优斑螟各虫态,越冬后的成螨对第1代卵抑制效果显著。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有草蛉[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和白线草蛉(Chrysopa albolineata) ]与蜘蛛[新疆逍遥蛛(Philodromus xinjiangensis)、蒙古花蟹蛛(Xysticus mongolicus)、合古卷叶蛛(Archaeodictyna consecuta)和塔里木管网蛛(Filistata tarimuensis)等]。蛹期主要捕食性天敌有金星步甲(Calosoma auropunctatum dsungaricum) (宋美杰等,1998)。
4.2.2 寄生性天敌香梨优斑螟各世代中以越冬代的蛹和幼虫的寄生率最高,1993年达20%,其中姬蜂类寄生率达17.42%,金小蜂类、绒茧蜂类和寄蝇类寄生率只达1%左右,其他世代的寄生率仅达1.35% ~ 2.28%。一种营单寄生的姬蜂(种名待定)占寄生性天敌总量的87.10%。1994年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对第2、3代幼虫的寄生率只有0.96% ~ 1.38% (宋美杰等,1998)。
5 防治措施 5.1 防治策略香梨优斑螟是库尔勒香梨园内众多有害生物中的一种,根据其蛀干危害的特点和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的要求,并考虑到香梨优斑螟的发生与腐烂病和冻害等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防治香梨优斑螟时提倡以监测、预防为基础,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在发生高峰期以化学防治为适当的辅助手段,将其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
5.2 具体措施 5.2.1 加强检疫为阻止该虫的传播蔓延,应加强苗木、果品及包装物的检疫。
5.2.2 预测预报在香梨优斑螟性引诱剂开发成功之前,利用诱虫灯或糖醋液对香梨优斑螟进行监测,为防治措施的实施时机提供依据。
5.2.3 农业防治1) 越冬前树干绑纸诱杀越冬幼虫,11月到次年2月间用稻草把或麦草把捆住树干; 开春时解绑烧毁,既可防冻,又可诱杀优斑螟越冬幼虫。2) 2 ~ 3月人工刮除枝干老翘皮,杀死越冬代幼虫,刮除树皮后,涂抹4%的843康复剂(腐殖酸铜)原液等防治腐烂病; 疏除病枝,采取回缩和落头、或桥接等修剪措施,增强树体抗病力、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和恢复树势(王丽香等,2007; 王杰君等,2004; 陆承志等,2005; 陆承志,2004; 朱红祥等,2009)。3)开花期及幼果期以施氮肥为主,7月后以施磷、钾肥为主; 果实采收前后施入有机肥,延缓叶片衰老,增加树体贮藏营养。
5.2.4 生物防治1) 在库尔勒香梨园内有大量香梨优斑螟天敌,在害虫防治和梨园管理中应注意保护。2)在果园内喷洒白僵菌防治香梨优斑螟(朱红祥等,2009; 罗建国等,2009)。
5.2.5 物理和机械防治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高度为1.5 ~ 2.5 m。2) 4月上中旬和6月中旬每株挂2 ~ 3个糖醋液罐(糖:醋:酒:水为6 : 20: 3: 80)进行预测预报,诱杀香梨优斑螟成虫,减少成虫数量(陆承志,2004; 宋美杰等,1994; 1998; 陆承志等,2003; 朱红祥等,2009)。
5.2.6 化学防治在香梨优斑螟羽化盛期喷洒2%阿维菌素3 000至5 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200至1 500倍液杀死成虫,羽化高峰后5 ~ 6天喷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杀卵。香梨树生长期使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至1 500倍液等触杀性农药涂抹于香梨优斑螟危害处直接毒杀其幼虫,然后在危害处涂4%的843康复剂(腐殖酸铜)原液等防治腐烂病(朱红祥等,2009; 罗建国等,2009)。发展有机果园或无公害果园时应参考国家农药使用规范。
5.3 综合管理实施方案对以上防治措施应协调使用,提倡无香梨优斑螟危害地区加强检疫,阻止该虫传播; 香梨优斑螟危害地区利用物理和机械方法进行监测,主要运用农业措施,不提倡化学防治,只是在羽化盛期喷施少量化学农药予以辅助。
以库尔勒香梨园为例,具体措施如下: 11月到次年2月间用稻草把或麦草把捆住树干,开春时解绑烧毁; 2—3月开花前人工刮除枝干老翘皮,杀死越冬代幼虫,刮除树皮后,涂抹4%的843康复剂(腐殖酸铜)原液; 3月中旬悬挂诱虫灯或糖醋液对香梨优斑螟实施监测直至10月越冬为止; 4月上、中旬开花期施氮肥,5月幼果期再施氮肥1次,以增加树势; 通过监测,在羽化盛期(4月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喷洒2%阿维菌素3 000至5 000倍液或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200至1 500倍液,注意交替使用; 7月后施磷、钾肥; 在开花期(4月)及果实快速膨大期(8月)注意水肥管理; 9、10月进入采摘期后,注意清理落果及虫害果。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注意天敌的保护,并适时喷施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协助防治。
6 研究展望 6.1 国内外相关研究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优斑螟属是三岔型斑螟中的一大类群,主要分布在古北区,已知42种,我国有5种,分别是沙枣暗斑螟(E.alpherakyella)、皮暗斑螟(E.batangesis)、香梨优斑螟、双线暗斑螟(E. bigella)、喜树优斑螟(E.sp.) (杨集昆,1994; 赵剑霞等,1986; 许伟东,2002; 杨振江等,1995; 黄劼,2000; 李宗顺等,2002)。温秀军等(2009a; 2009b)对皮暗斑螟的性信息素成分进行了鉴定、合成,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刘满光等(2009)利用性引诱剂对皮暗斑螟进行了准确的测报,在未开发出香梨优斑螟性引诱剂前,可选用其他对香梨优斑螟有引诱活性的引诱剂进行监测,例如艾合买提·艾克拜尔(2009)利用进口型苹果蠹蛾迷向丝就诱到了香梨优斑螟; 黄金水(1995)测定了白僵菌对木麻黄皮暗斑螟的致病力,及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皮暗斑螟的生物防治效果,另外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喜树优斑螟、沙枣暗斑螟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李宗顺等,2002; 黄金水,1995; 罗建国等,2009)。国外优斑螟属的重要种类包括E.pingüis、E.fuliginosella、E.cinerosella和E.semifuneralis等,Kain等(1999)报道了2种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和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对美国梅螟有一定防治效果; Ortiz等(2004)鉴定出E.pinguis的性信息素成分为二烯醇和二烯酸的混合物; Estefania等(2005)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橄榄园中1 300多种捕食天敌腹内猎物残渣,证明了橄榄园中蜘蛛是E.pingüis的主要天敌。
6.2 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我国在香梨优斑螟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监测和防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开展如下研究: 1)进行针对全国各地的香梨优斑螟风险分析(PRA)。除新疆外,国内其他省市尚无香梨优斑螟报道,但该虫有人为传播的潜在风险。2)开发香梨优斑螟性诱剂。利用性诱剂诱集雄蛾是最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手段,但香梨优斑螟的性诱剂开发尚未完成,目前所使用的苹果蠹蛾性诱剂对香梨优斑螟的针对性差。3)各类防治措施的开发与改进。①频振式杀虫灯对香梨优斑螟的诱杀效果差(宋美杰等,1998),可进一步研究不同波长的灯光诱杀效果,找到效果最好的波长。②新疆阿克苏等地区打造的有机果品库尔勒香梨基地主要用于出口,而国外对化学杀虫剂的检测很严格,应该对市面上众多药剂进行筛选,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找出恰当的施药时间。③引进新的天敌。笔者室内试验发现:中华甲虫蒲蟎(Pyemotes zhonghuajia)对香梨优斑螟幼虫控制效果良好,需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还可以尝试引进其他非本地天敌。4)加强基础研究。①目前香梨优斑螟的分布和寄主资料仍然是10年前的调查结果,应进一步明确其最新的分布与寄主情况。②香梨优斑螟与腐烂病和冻害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③进一步研究香梨优斑螟的发育温度,确定最适温度、致死温度等。5)其他方面。①选育抗虫品种。②创建基于气候因子的种群预测模型,根据当年越冬代种群密度和气候因子推测来年香梨优斑螟种群密度。③在开发性诱剂的同时研究其他准确监测的方法。④注意数据积累,记录香梨优斑螟越冬代每年开始活动的时间、各世代高峰期和进入越冬的时间等。
艾合买提·艾克拜尔. 2009. 不同性诱剂对果树害虫防效试验[J]. 农村科技, (4): 45-46. |
黄劼. 2000. 喜树幽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2): 97-100. |
黄金水. 1995. 木麻黄皮暗斑螟的发生与研究[J]. 林业科学, 31(5): 421-427. |
李茂春, 赵敬业, 陈平, 等. 2004. 香梨腐烂病害发生的成因与防治[J]. 农业与技术, 24(6): 70-71. |
李琴. 2006. 库尔勒香梨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2006-09-24). http://www.tianshannet.com.cn/xinjiang/content/2006-09/24/Content1199004.htm.
|
李学春, 朱佳虎, 李彦军, 等. 2007. 香梨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 70-74. |
李宗顺, 李秋生, 赵修协, 等. 2002. 喜树优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J]. 江西植保, 25(1): 13-15. |
刘满光, 温秀军, 张秀红, 等. 2009. 性信息素对枣树皮暗斑螟测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5(14): 104-107. |
陆承志, 邓永贵. 2003. 新疆果树害虫香梨优斑螟发生危害及防治的研究[J].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15(4): 23-26. |
陆承志. 2004. 香梨优斑螟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 中国果树, (3): 38-39. |
陆承志, 胡新云, 陈恢彪, 等. 2005. 束纸法在果树害虫诱集和天敌保护中的作用[J]. 塔里木大学学报, 17(2): 13-15. |
罗建国, 赵新英, 张振军, 等. 2009. 库尔勒香梨栽培技术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梅闯, 钟仕荣, 马兰菊, 等. 2010. 香梨优斑螟危害调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33(5): 405-408. |
努尔·巴合提. 2009. 库尔勒香梨成就梨城辉煌. (2009-08-05). http://www.ddzg.com/shownews.asp?id=362.
|
热沙来提·买买提, 孙红艳, 覃伟铭. 2010. 香梨优斑螟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山东农业科学, (7): 84-85. |
宋美杰, 周娜丽, 刑虎田, 等. 1994. 香梨优斑螟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护, 20(3): 13-15. |
宋美杰, 周娜丽. 1998. 香梨优斑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新疆农业科技, (1): 22-24. |
孙红艳, 王杰珺. 2010. 香梨优斑螟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 北方果树, (1): 30-31. |
唐伟杰. 2008. 新疆库尔勒香梨成功开拓欧洲市场. (2008-05 - 10). http://www.chinanews.com.cn/cj/cyzh/news/2008/05-10/1244844.shtml.
|
王杰君, 孙红艳. 2004. 库尔勒香梨冻害、腐烂病、优斑螟综合防治措施[J]. 山西果树, (6): 50-51. |
王丽香, 陈秀清. 2007. 苹果腐烂病的综合防治[J]. 河北果树, (2): 42. |
王旭丽, 康振生, 黄丽丽, 等. 2007. ITS序列结合培养特征鉴定梨树腐烂病菌[J]. 菌物学报, 26(4): 517-527. |
温秀军, KalinovaB, 刘满光, 等. 2009a. 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J]. 林业科学, 45(1): 83-89. |
温秀军, 孙朝辉, 刘满光, 等. 2009b. GC × GC / TOFMS技术在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中的应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30(2): 53-56. |
新疆自治区林业厅. 2008. 关于开展灰暗斑螟(暂定)调查的通知. (2008-11-04). http://www.xjlyt.gov.cn/Get/ywxx/174348660.htm.
|
许伟东. 2002. 枇杷枝干新害虫皮暗斑螟观察初报[J]. 华东昆虫学报, 11(1): 107-108. |
杨集昆. 1994. 库尔勒香梨优斑螟新种记述[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3(6): 560-562. |
杨明禄, 熊仁次. 2009. 香梨优斑螟大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 落叶果树, 41(4): 28-30. |
杨振江, 史贺奎, 李玉莲. 1995. 皮暗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 昆虫知识, 32(6): 340-342. |
赵剑霞, 王玉兰. 1986. 沙枣暗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步研究[J]. 昆虫知识, (6): 35-37. |
朱红祥, 吴东升, 黎天剑, 等. 2009. 阿克苏香梨优斑螟无公害防治技术[J]. 新疆林业, (2): 46. |
Connell J H, van Steenwyk R A, Gubler W D.2005.Almond trunk injury treatment following bark damage during shaker harvest∥Oliveira M, Cordeiro V.Options Méditerranéennes: Série A.Séminaires Méditerranéens.Zaragoza: CIHEAM-IAMZ, 199-202.
|
Estefania R, Carlos L, Mercedes C. 2005. Detection of predation on Euzophera pingüis (Lepidoptera: Pyralidae) using an enzyme -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 Eur J Entomol, 102: 793-796. DOI:10.14411/eje.2005.108 |
Kain D P, Agnello A M. 1999. Pest status of american Plum Bor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and fruit tree borer control with synthetic insecticides and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in New York State[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92(1): 193-200. DOI:10.1093/jee/92.1.193 |
Ortiz A, Quesada A, Sanchez A. 2004. Potential for use of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for mating disruption of the olive pyralid moth, Euzophera pinguis[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5(30): 991-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