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艳, 姜培坤, 许开平, 李永夫, 吴家森, 刘娟
- Zhang Yan, Jiang Peikun, Xu Kaiping, Li Yongfu, Wu Jiasen, Liu Juan
-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年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 Annual Dynamic of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Intensively-ManagForests of Phyllostachys praecox
- 林业科学, 2011, 47(6): 17-2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6): 17-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0-03-12
- 修回日期:2011-03-04
-
作者相关文章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其碳贮量约为1500×109t, 大约是大气碳贮量的2~3倍(Jenkinson et al.,1991), 是陆地植被碳贮量的2倍(Watson et al.,2000)。土壤呼吸是土壤碳释放的一个主要途径。据估计, 全球土壤每年向大气释放碳量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碳量的10倍以上(Raich et al.,1995)。森林土壤呼吸量占森林生态系统呼吸总量的40%~80%, 其较小的变幅都会导致大气CO2浓度较大的波动。因此, 研究森林土壤呼吸对于准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 土壤有机质控制着土壤生物的异养呼吸, 植物光合产物控制着根系的自养呼吸, 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微生物种群等都直接影响着不同组分的土壤呼吸。
雷竹(hyllostachys praecox)是优良的笋用竹种。因其产量高、成林快、出笋早、味道鲜、销路好等特点而被大范围引种栽培(杨芳等, 2006)。雷竹集约经营技术的核心是冬季在竹林地表覆盖稻草和竹叶(可增加土壤温度, 从而提早出笋时间)(汪祖潭等, 1995), 并通过大量施用肥料提高产量(化肥用量超过3000 kg·hm-2, 有机肥达100t·hm-2, 不同农户间施肥量和用肥类型有一定差别)。然而, 雷竹集约经营产生了诸如土壤有机质过多积累但有机质结构不稳定(Li et al.,2008)、土壤养分不平衡等土壤问题, 造成大量CO2进入大气。本研究在浙江临安市雷竹主产区设置定位试验, 监测1年内各组分土壤呼吸动态, 旨在探明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特征, 为研发减排生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雷竹主产区浙江省临安市三口乡葱坑村(119°42'E, 30°14'N), 海拔150m, 属中亚热带温润型季风气候区, 气温适中, 日照充足, 雨量丰沛, 四季分明,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平均降水量1613.9mm, 年降水日158天。受地形、气候诸因素制约,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汛期4—10月多梅雨和台风。夏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 气温高、雨量少、易伏旱, 或伏秋连旱, 年平均气温15.8 ℃, 全年无霜期236天。土壤为发育于粉砂岩的红壤土类的黄红壤亚类, 地形以丘陵为主。
该研究区雷竹林林龄6年, 立竹密度2.8株·m2, 立竹平均胸径3.55 cm。研究区雷竹林从2003年开始采取覆盖措施。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鲁如坤, 2000)见表 1。
![]() |
按照当地竹农栽培习惯, 2008年11月下旬进行雷竹林地表覆盖, 地表先盖10cm稻草, 再覆盖20cm的竹叶,翌年4月中旬揭去未腐烂的覆盖物。分别于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5月中旬和9月下旬施肥,3次肥料用量比例分别控制在35%~40%,30%和30%~35%,肥料以尿素和复合肥(N:P2O5:K2O=15:15:15)为主, 尿素用量1.125t·hm-2, 复合肥用量2.25t·hm-2。施肥后,结合翻耕1次。2009-11—2010-01没有再覆盖、施肥。
2008年11月在试验区分别设置切断根系(挖壕沟)和保留根系(不挖壕沟)2种处理, 各重复4次。切断根系的具体操作是在随机选定的1m×1m小样方四周挖掘1m深的壕沟后, 用4块1m×1m的硬塑料板贴在壕沟周围后将土回填, 以阻止根系内外生长(Bond-Lamberty et al.,2004); 每个切断根系处理区附近设1块1m×1m的保留根系处理区。
土壤呼吸测定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 仪器为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8100。测定时间自2009-01—12, 每月选择15日左右一天早上8:00进行测定, 8个小样方同时进行测定。土壤隔离环永久安放在不同处理雷竹林样方中, 从而避免了由于安置土壤隔离环对土壤扰动而造成的短期内呼吸速率波动。测定时要先移开土壤环上的覆盖物, 然后把气室罩在土壤环上, 测定结束后, 再把原来的覆盖物盖上去, 尽量不改变覆盖物的状态。测定土壤呼吸的同时, 用LI-8100红外气体分析仪自带温湿度探头测定地下5cm土深处的温湿度, 同时测定距地面1.5m处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 并采集每个样方周边0~20cm土层, 采用多点混合取样。分析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称鲜土20.00g(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 水土比为2:1, 用蒸馏水浸提, 在25℃下振荡0.5h, 再在高速离心机中(8000r·min-1 )离心10min, 后抽滤过0.45μm滤膜, 在岛津TOCVcpH有机碳分析仪上测定抽滤液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测定方法:称鲜土20.00g(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 水土比为2:1, 用蒸馏水浸提, 在25℃下振荡0.5h, 再在高速离心机中(8000 r·min-1)离心10min, 后抽滤过0.45μm滤膜, 在岛津TOC-VcpH的TN单元上测定抽滤液的水溶性氮含量;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中国土壤学会, 1999)测定。
土壤呼吸速率Rs(μmol·m-2s-1)计算公式为Rs=aebT, T为温度(℃), a为0℃时的土壤呼吸速率, b为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反应系数。温度敏感性指数Q10是指温度升高10℃时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倍数Q10=e10b(Luo et al.,2001)。
计算处理及作图采用Excel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及其动态变化由图 1可知, 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 变化幅度较大。1月15日土壤呼吸速率为7.46μmolCO2·m-2 s-1, 2月.05μmolCO2·m-2s-1, 增加了21.31%, 3月15日骤降至3.42μmolCO2·m-2s-1。4—7月, 土壤呼吸速率曲折地回升到7.53μmolCO2·m-2s-1, 达到第2个峰值, 从7月开始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下降, 到12月降至最低1.08μmolCO2·m-2s-1。雷竹林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年平均值为5.42μmolCO2·m-2s-1。经计算, 雷竹林地土壤年释放CO2量为73.40t·hm-2。
![]() |
图 1 土壤各组分呼吸年动态 Figure 1 Annual dynamic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soil respiration |
根系自养呼吸速率增减趋势和土壤呼吸速率完全一致, 在0.71和6.80μmolCO2·m-2s-1之间, 波动较大。第1个峰值(6.80μmolCO2·m-2s-1)出现在2月, 第2个峰值(4.88 μmolCO2·m-2s-1)出现在7月, 最小值出现在12月(0.71μmolCO2·m-2s-1), 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58倍, 雷竹林地根系自养呼吸速率平均值为2.89μmolCO2·m-2s-1。
土壤生物异养呼吸速率年动态曲线较平缓, 波动相对较小(0.37~3.44μmolCO2·m-2s-1), 最大值出现在5月, 最小值出现在12月。1月土壤生物异养呼吸速率为2.96μmolCO2·m-2s-1, 2月略有下降, 3月份开始回升, 5月达到最大值, 之后开始下降, 12月降至0.37μmolCO2·m-2s-1。雷竹林地土壤生物异养呼吸速率年平均值为2.24μmolCO2·m-2s-1。
由表 2可见, 根系自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略大, 平均为54.33%, 且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 变化规律不明显, 在31.00%和75.20%间波动, 1, 2和7—12月根系自养呼吸所占比例高于土壤生物异养呼吸, 3—6月根系自养呼吸所占比例低于土壤生物异养呼吸。土壤生物异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较小, 均值为45.67%, 其增减变化和根系自养呼吸相反, 1, 2和7—12月较小, 3—6月较大, 最大值为69. 00%, 最小值为24. 80%。
![]() |
以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地下5cm土深处温度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出的Q10值为1.48~1.86(表 3), 根系自养呼吸的Q10值最小, 土壤生物异养呼吸的Q10值最大, 土壤呼吸的Q10值居中, 和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大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出的Q10值的变化规律一致。
![]() |
土壤呼吸的Q10值、土壤生物异养呼吸的Q10值和根系自养呼吸的Q10值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一致, 都是对地下5cm处温度的敏感性大于大气温度的敏感性。
3.3 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每次测得的5cm土深处地温和大气温度与对应的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图 2和3分别为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及5cm土深处地温的拟合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和5cm深处地温均呈二次线性相关, 与5cm深处地温和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1和0.8489, 相关性呈极显著水平(P<0.01), 集约经营雷竹林CO2排放与5cm深处地温相关性最好。
![]() |
图 2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地下5cm)的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soil temperature in 5cm depth |
![]() |
图 3 土壤呼吸速率与8:00气温的关系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t 8:00 |
对每次测得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与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图 4, 5), R2分别为0.2667和0.2152, 相关不显著, 这表明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环境因子。
![]() |
图 4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Figur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
![]() |
图 5 土壤呼吸速率与8: 00大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relative humidity at 8:00 |
对每次测得的土壤水溶性碳、水溶性有机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与雷竹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从图6, 7和8可以看出, 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二次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20 0和0.8070, 相关性极显著(P<0.01), 这表明土壤水溶性碳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是反映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而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关系数R2为0.4205, 表明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较小。
![]() |
图 6 土壤呼吸速率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Figur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water soluble organic C content |
![]() |
图 7 土壤呼吸速率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关系 Figure 7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water soluble organic N conten |
![]() |
图 8 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Figure 8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total organic C content |
本试验雷竹林土壤总呼吸CO2量为73.40t·hm-2a-1, 是我国热带林(6.93t·hm-2a-1)、落叶阔叶林(4.90t·hm-2a-1)、硬叶常绿阔叶林(3.92t·hm-2a-1)和暖性针叶林(3.75t·hm-2a-1)(周玉荣等, 2000)的10~20倍, 也远远高于(褚金翔等,2006)测得的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量, 是位于湖南省会同县(109°53'E, 27°03'N)、同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土壤年释放CO2量(33.94 t·hm-2a-1)的2倍多(范少辉, 2009)。早产高效栽培下的雷竹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CO2释放量, 主要与覆盖物大量分解释放CO2和大量施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活性增加(Li et al.,2008)有关, 也与雷竹种植密度大、地下竹鞭密集、笋芽分化多有关。
根系自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54.33%)略高于土壤生物异氧呼吸贡献率(45.67%), 这与Helal(1991)和Thierron(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学者研究发现, 各呼吸组分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有很大不同。Epron等(1999)发现, 土壤呼吸中有60%来源于根系呼吸, Hogberg等(2001)认为根系呼吸对整个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54%, 然而也有许多研究认为土壤微生物呼吸构成了土壤呼吸的大部分(70%)(Kelting et al.,1998; Buchmann, 2002; Anarey, 2002)。本试验出现这样的结果和雷竹属笋用竹有关, 雷竹其地下竹鞭、根系发达, 根系自养呼吸就较大。本试验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是土壤呼吸速率和根系自养呼吸速率在1年中的2和7月分别出现了峰值, 7月出现的峰值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是由气温升高造成; 2月的峰值主要是受覆盖增温和覆盖物分解释放出热量的影响。
本试验测定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5cm土深处温度的Q10值为1.70。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深处温度的平均Q10值为1.94(方晰等, 2005), 彭少麟等(2002)和Luo等(2001)研究认为全球范围森林植被的Q10值平均为1.5, 周海霞等(2007)认为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Q10值为3.07~3.61, (杨金艳等,2006)对我国东北东部地区估算的Q10值为2.57~3. 55。可见, Q10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纬度位置越高, Q10值越大。本试验结果符合上述地带性规律。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受温度与水分共同调控(Davison et al.,2000; Kang et al.,2003), 土壤水热条件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过程, 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时, 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67.5%~90.6%(Kang et al.,2003)。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气温与土温(特别是地下5cm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 而且呼吸速率与土温的相关性比与气温的相关性要好。本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与大气温度及地温均显著相关(P<0.01), 且与地温的相关性高于与大气温度的相关性, 这与刘建军等(200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土壤呼吸与含水量的关系通常用一元二次方程、双曲线方程和指数方程来描述, 但研究结论缺乏一致性(张慧东等, 2008)。在水分含量成为限制因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分含量与土壤温度共同起作用(Mathes et al.,1985; 刘绍辉等, 1997)。本试验研究区为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土壤含水量高达36.43%~52.16%, 水分不会成为土壤呼吸的限制因子。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总有机碳是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 用来反映环境条件的变化。杜丽君等(2007)研究表明, 水田、果园、林地和旱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本试验研究发现,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极显著(P<0.01), 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研究还发现,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总有机氮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这与雷竹林采取集约经营措施, 大量施用氮肥, 从而改变了土壤的自然特性有关。
褚金翔, 张小全. 2006. 川西亚高山林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动态及组分区分[J]. 生态学报, 26(6): 1693-1700. |
杜丽君, 金涛, 阮雷雷, 等. 2007. 鄂南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红壤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8(7): 1607-1613. |
范少辉, 肖复明, 汪思龙, 等. 2009. 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林地的土壤呼吸[J]. 生态学报, 29(11): 5971-5977.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9.11.027 |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等. 2005. 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2释放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林业科学, 41(2):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201 |
刘建军, 王得祥, 雷瑞德, 等. 2002. 秦岭林区天然油松、锐齿栎林细根周转过程与能态变化[J]. 林业科学, 38(4): 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401 |
刘绍辉, 方精云. 1997.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J]. 生态学报, 17(5): 469-476. |
鲁如坤. 2000.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06-226.
|
彭少麟, 李跃林, 任海, 等. 2002.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17(5): 705-713. |
汪祖潭, 方伟, 何均潮. 1995. 雷竹笋用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5-30.
|
杨芳, 吴家森, 姜培坤, 等. 2006.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动态变化[J]. 浙江林业科技, (3): 34-37. |
杨金艳, 王传宽. 2006. 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组分的分离量化[J]. 植物生态学报, 30(2): 286-294. DOI:10.17521/cjpe.2006.0038 |
张慧东, 周梅, 赵鹏武, 等. 2008. 寒温带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呼吸特征[J]. 林业科学, 44(9): 142-145.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925 |
中国土壤学会. 1999.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46-226.
|
周海霞, 张彦东, 孙海龙, 等. 2007. 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J]. 应用生态学报, 18(12): 2668-2674. |
周玉荣, 于振良, 赵士洞. 2000.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 24(5): 518-522. |
Anarey H. 2002. Annual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componentsin a coppice oak forest in Central Italy[J]. Global Change Biology, 8: 851-866. DOI:10.1046/j.1365-2486.2002.00521.x |
Bond-Lamberty B, Wang C K, Gower S T. 2004. The contribution ofroot respiration to soil surface CO2 flux in a boreal black spruce chronosequence[J]. Tree Physiology, 22: 993-1001. |
Buchmann. 2002. Biotic and a biotic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respirationrates in Picea abies stand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2: 1625-635. |
Davison E A, Trumbore S E, Amundson R. 2000. Soil warming andorganic carbon content[J]. Nature, 408: 789-790. DOI:10.1038/35048672 |
Epron D, Farque L, Lucot E, et al. 1999. Soil CO2 efflux in a beech forest the contribution of root respiration[J]. Annais of Forest Science, 56: 289-295. DOI:10.1051/forest:19990403 |
Helal H M, Sauerbeck D. 1991. Short term determination of the actualrespiration rate of intact plant roots[J]. Plant Roots and TheirEnvironment, 22: 88-92. |
Hogberg P, Nordgren A, Buchmann N, et al. 2001. Large-scaleforestgirdling shows that currentphotosynthesis drives soil respiration[J]. Nature, 411: 789-792. DOI:10.1038/35081058 |
Jenkinson D S, Adams D E, Wild A. 1991. Model 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from soil in response to globalwarming[J]. Nature, 351: 304-306. DOI:10.1038/351304a0 |
Kang S Y, Doh S Y, Lee D S, et al. 2003. 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ontrols on soil respiration in six temperate mixed-hardwood forest slopes, Korea[J]. Korea.Global Change Biology, (9): 1427-1437. |
Kelting D L, Burger J A, Edwards G S. 1998. Estimating root respirati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the rhizosphere, and root-free soil respiration in forest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0: 961-968. DOI:10.1016/S0038-0717(97)00186-7 |
Li Y F, Luo A C, Wei X H, et al. 2008. Changes in phosphorus fractions, pH, and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rihizosphere of two rice genotypes[J]. Pedosphere, 18(6): 785-794. DOI:10.1016/S1002-0160(08)60074-0 |
Luo Y, Wan S, Hui D, et al. 2001. Acclimatizion of soil respiration to warming in a tall grass prairie[J]. Nature, 413: 622-625. DOI:10.1038/35098065 |
Mathes K, Schriefer T. 1985. Soil respiration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7(2): 205-211. DOI:10.1016/0038-0717(85)90116-6 |
Raich J W, Potter C S. 1995. Global pattern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soils[J]. 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9): 23-36. |
Thierron V, Laudelout H. 1996. Contribution of root respiration to totalCO 2 efflux from the soil of a deciduous forest[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6: 1142-1148. DOI:10.1139/x26-127 |
Watson R T, Noble I R, Bolin B, et al. 2000. IPCC special report on landuse[J].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20: 9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