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田新辉, 孙荣喜, 李军, 赵长海, 杨敏生
- Tian Xinhui, Sun Rongxi, Li Jun, Zhao Changhai, Yang Minsheng
- 107杨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Effects of Stand Density on Growth of Populus × euramericana 'Neva' Plantations
- 林业科学, 2011, 47(3): 184-188.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3): 184-18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9-08-04
- 修回日期:2010-10-17
-
作者相关文章
2. 河北省衡水市林业局 衡水 053000
2. Forestry Bureau of Hengshui Prefecture Hengshui 053000
107杨(Populus × euramericana‘Neva’)是欧洲黑杨和美洲黑杨的杂交品种,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绮纹等科技人员经过10多年引育成功的欧美杨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易管理,耐旱,耐寒及抗病虫等特性,是造纸的优质原料,还可制作密度板、家具、火柴、筷子等,用途十分广泛(高俊华,2008)。107杨已在我国黄淮以北、辽河以南广泛种植,区域包括山东、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席忠诚等,2008),已成为营造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的首选杨树品种之一。
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制约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因素,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林营造,密度确定是很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造林密度能够使造林地适时郁闭,增强林分的生长稳定性和抗逆性,既能保持林分个体和群体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改善树干质量、直径生长和材积生长,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使得林分获得最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因此,探索合理的林分密度就成为森林培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沈国舫,2001)。国内外许多学者就生产上主栽的南抗杨(Populus del cv.)、赤峰-36(Populus × Simopyramidalis cv.)、小钻杨(Populus × xiaozhuanica)、小黑杨(Populus ×xiaohei)等杨树无性系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等速生树种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证明栽植密度对人工林冠幅、冠长、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等均产生影响,但因不同树种和品种、不同年龄及不同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最适配置模式(童书振等,2002; 邹桂霞等,2002; 刁淑静等,2005; 刘杏娥等,2007; 杨文斌等,2007; Mehari et al.,2006),这些研究为以上树种营林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107杨是衡水地区栽植面积最大的杨树品种,而对107杨林分密度效应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就107杨人工林的个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107杨的营林培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衡水市桃城区杨树万亩丰产林基地和衡水市武邑县,这2个地区107杨栽培面积较大,分布集中。在造林时有目的地设置不同的造林密度,以研究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桃城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处于37° 36′—37° 49′ N,115° 25′—115°51′ E,为冀东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雨量集中。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 642.8 h,年平均气温12.7 ℃,极端低温-23.0 ℃,年均无霜期194天。年均降雨量为496.4 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6—8月。土壤质地主要为潮土,pH值7.0 ~ 8.5。土层深厚,以轻壤土为主,部分为砂质和粘质土。土壤矿质养分较为丰富,地下水分充足。
武邑县与桃城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相近,处于37°37′—38°00′ N,115°45′—116°08′ E,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 573.4h,年平均气温12.5 ℃。年积温4 771.3 ℃,年平均降水量531.1 mm,无霜期196天。土壤质地主要为潮土,水肥条件良好。
2 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于2003年在衡水市桃城区和武邑县,结合造林任务营造不同密度的107杨试验林。在两地各选择有代表性的6个地段作为标准地,依次编号为1,2,3,4,5,6,7,8,9,10,11,12,每个标准地面积均为900 m2。桃城区造林密度分别为1 667,1 500,833,2 000,1 667和758株·hm-2; 武邑县造林密度分别为635,889,1 429,833,714和1 250株·hm-2 (表 1)。
2008年3月,采用标准地每木检尺法,对107杨人工林进行胸径、树高、冠幅测定(孟宪宇,1996)。对两地测得的胸径、树高、冠幅试验数据分别与不同密度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Duncan新复极差法)。统计分析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单株材积利用107杨立木二元材积表计算(陈章水,1989; 张存异等,2009)。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107杨人工林的林分特征对衡水地区不同密度107杨人工林各生长指标调查表明:林分密度与林木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是决定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移小勇等,2006)。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的平均胸径、株高和冠幅减小。例如,6年生107杨人工林林分密度为2 000株·hm-2时,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均达到最小,分别为10 cm,10.5 m和89.3 cm,而密度63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分别为15.2 cm,13.6 m和132.9 cm(表 1)。
3.2 不同密度对胸径和冠幅生长的影响从图 1看出,桃城区和武邑县的杨树人工林平均胸径随着林分密度变化趋势相似,林分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相关系数较大。林分密度为833株·hm-2的林木平均胸径达到最大值(15.8 cm),密度增加到1 250株·hm-2林分的林木平均胸径降低33%,而当密度增大到2 000株·hm-2,林分的林木平均胸则降低58%。
林分密度影响树冠的郁闭状况,不同的林分密度可以限制林木的营养空间,而林木个体占据的营养空间对树冠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林分平均冠幅的生长与平均胸径生长呈正相关关系(侯坤龙等,2006; 时明芝等,2005),从图 2看出,密度与冠幅同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林分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758株·hm-2密度下的林木平均冠幅最大(135.4cm),密度增加到1 250株·hm-2,平均冠幅降低13%;密度增加到1 500株·hm-2,平均冠幅降低16%;密度增加到2 000株·hm-2,平均冠幅降低52%。
武邑县林木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的生长情况要好于桃城区。通过Duncan,s检验可知,武邑县密度小的林分平均胸径显著高于密度大的林分平均胸径。例如:密度为635,889,833和714株·hm-2的林分平均胸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密度为1 250株·hm-2和1 429株·hm-2的林分平均胸径; 桃城区各林分密度差距较大(758 ~ 2 000株·hm-2),林分平均胸径生长大小不一; 除了密度为1 500株·hm-2和1 667株·hm-2的林分平均胸径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存在显著差异。密度对两地林木平均冠幅的影响与对平均胸径的影响相似,武邑县受密度影响产生的差异小于桃城区。这主要是武邑县整体林分密度小于桃城区,受密度影响较弱; 在密度小的林分,林木的枝干可以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和光照条件,胸径生长比较快; 在密度大的林分,由于林地土壤水分条件和光照条件受到严重影响,林木争夺地上生长空间和林地土壤营养物质较为激烈,林木生长缓慢,这与密度竞争效应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徐勃等,2002)。
3.3 不同密度对树高生长和高径比的影响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高的影响比较复杂,结论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表明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较弱,相对其他生长指标而言可以认为不受密度的影响(丁贵杰等,1996; 1997; Hummel,2000)。有的认为树木高生长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徐勃,2002)。从图 3可以看出,林分平均树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童书振等,2002)。如,林分密度为889株·hm-2的林木平均树高为14.0 m,密度增加到1 250株·hm-2,平均树高降低12%;密度增加到1 500株·hm-2,平均树高降低22%;密度增加到2 000株·hm-2,平均树高降低33%。通过Duncan's检验可知,107杨人工林林分平均树高在各处理间显著差异; 总体来看,武邑县受密度影响的程度小于桃城区。
高径比是林分平均高和平均直径的比值,反映树干的通直度和圆满度。林分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图 4),随密度的增加,高径比增大。这是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随密度变化的结果。
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和它对胸径生长的影响是一致的。107杨人工林随密度的增加单株材积递减(图 5),林分密度889株·hm-2,单株材积为0.114 m3; 密度增加到1 250株·hm-2,单株材积为0.078 m3; 而当密度增加到2 000株·hm-2,单株材积最小为0.030 m3。这是因为在林木生长进程中,可以把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视为同步过程,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林木的胸径(张连翔等,2001)。密度对树高的作用如前所述是较弱的,而胸径受密度影响较大,因而它就成为不同密度下单株材积的决定因子。
林分蓄积则受单株材积大小和样地株数2个因子所制约,在幼龄林阶段通常株数为主导因子。从图 6中可见,林分密度为1 500株·hm-2时林分蓄积量最大(103.5 m3·hm-2),这是立木株数作用的结果; 林分密度为889株·hm-2时林分蓄积量次之(103.5 m3·hm-2),这是林木平均单株材积和立木株数作用的结果。大量的密度试验证明,造林条件相同时,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密度的竞争效应增强,过密引起个体生长衰退,造成产量下降。(朱慧,2004)。
林分密度对衡水地区的107杨人工林各生长因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中密度对胸径生长的效应比较大,这是因为胸径生长主要是受营养空间决定。林分各生长因子中林分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都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高径比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林分蓄积随密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
通过对桃城区和武邑县两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比较,发现武邑县的林分总体生长状况较好。这主要是武邑县各标准地林分密度相对于桃城区来说较小,林木的生长空间大,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水、养分资源,生长良好。综合密度对林木生长和蓄积量的影响,认为桃城区和武邑县林分密度分别为1 000 ~ 1 200株·hm-2和800 ~ 1 000株·hm-2时,密度适宜,林分生长稳定,各生长指标相对较大,经济利益高; 因此,可以作为107杨6年生人工林密度选择的合理范围。对于经营密度大的林分(1 429 ~2 000株·hm-2),可以通过适度间伐来调整林分密度,以促进林分生长; 对于经营密度小的林分(635~ 758株·hm-2),应增大初始造林密度,以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获得最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本试验的林分密度范围为635 ~ 2 000株·hm-2,结果是一个静态变化,只能初步确定107杨林分6年生时的合理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林分内树种种间关系及外界环境要求在不断变化,因此不同造林密度对107杨生长的影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应进行长期动态研究。
陈章水. 1989. 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J]. 林业科学研究, 2(1): 78-83. |
刁淑青, 沈海龙, 潘建中, 等. 2005. 樟子松人工幼林密度与个体生长指标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3(6): 4-7. |
丁贵杰, 周政贤. 1996. 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利用方式经济效果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 24-29. |
丁贵杰, 周政贤, 严仁发, 等. 1997. 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进程及经济效果影响的研究[J]. 林业科学, 33(1): 67-75. |
高俊华. 2008. 速生杨中幼林抚育管理及林下种养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 (2): 61-62. |
侯坤龙, 周德滨, 李海珠, 等. 2006. 营造白桦人工林最佳初植密度研究[J]. 林业勘查设计, (2): 65. |
刘杏娥, 汪佑宏, 徐斌, 等. 2007. 栽植密度对小黑杨树木生长因子和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34(2): 226-231. |
孟宪宇. 1996. 测树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5-64.
|
沈国舫. 2001. 森林培育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64-70.
|
时明芝, 张凡东. 2005. 107杨树阳性冠幅与胸径关系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32(4): 97-98. |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2002.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5(1): 66-75. |
杨文斌, 卢琦, 吴波, 等. 2007. 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木生长过程的关系[J]. 林业科学, 43(8): 54-59. |
移小勇, 赵哈林, 崔建垣, 等. 2006. 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面积)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J]. 生态学报, 26(4): 1200-1206. |
徐勃, 张仕清. 2002. 同仁地区青杨速生丰产林几种常用造林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8-10. |
席忠诚, 何天龙, 乔小花. 2008. 欧美杨107号和108号引种育苗实验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6(3): 111-116. |
邹桂霞, 李华东, 孙清华, 等. 2002. 三北地区河滩地杨树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 12-13. |
张存异, 杨春梅, 王东方, 等. 2009. 欧美107杨立木二元材积表的编制与应用[J]. 造林与经营, (1): 15. |
张连翔, 黄丽华, 李杰. 2001. 林木胸径与材积的关系———Logistic衍生模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9(2): 99-101. |
朱慧, 洪伟, 吴承祯. 2004. 闽东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与生长关系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6(1): 51-55. |
Hummel S. 2000. Height, diameter and crown dimensions of Cordia alliodora associated with tree densit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27(1 /3): 31-40. |
Mehari A, Habte B. 2006. Influence of initial spacing on growth and bran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rdia africana trees established on Eritrean highland[J]. Springer Netherlands, 31(2): 185-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