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11, Vol. 47 Issue (2): 111-117   PDF    
0

文章信息

张智光
Zhang Zhiguang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
Symbiosis Mechanism of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Supply Chain
林业科学, 2011, 47(2): 111-117.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2): 111-1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9-07
修回日期:2009-11-21

作者相关文章

张智光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
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37
摘要: 研究造纸工业和林业协调运行的结构和原理,以便在运作层面上为我国林纸一体化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支持。首先,分别研究林纸一体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演进趋势;然后,分析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共生模式与特性。据此,运用共生理论和循环经济原理,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研究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构建包含绿色供应链的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林纸一体化三链共生运行机制模型,以及由此展开的物质循环模型。研究表明:供应链是林纸一体化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绿色共生是林纸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为实现绿色共生,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三者不仅各自循环运行,而且三链之间还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发展的绿色共生机制;其中,资源链是基础,生态链是支撑,而价值链是动力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林纸一体化    绿色供应链    共生    循环经济    
Symbiosis Mechanism of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Supply Chain
Zhang Zhigu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aper industry and forestry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FPI).First of all,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FPI organizational patter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are researched.Then, the symbiosis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PI green supply chain (GSC) are analyzed.On these grounds, GSC operation models of FPI are researched on macro and micro levels, according to symbiosis theory and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As a result, an operating mechanism model of FPI three-chain symbiosis i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and value chain of GSC.Afterwards, the model is further unfolded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GSC substance cycles.It is concluded that supply chain system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PI organization, and green symbiosis is an effectiv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FPI.For realizing the green symbiosis,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and value chain not only circulate severally, but also are interwoven together, and promot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green symbiosis mechanism for cooperated development.Each of the three chai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SC:resources chain as a foundation, eco-chain as a support, and value chain as a motive power or a bond.Neither of them is dispensable.
Key words: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green supply chain    symbiosis    circular economy    

我国林纸一体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宏观层面,关于林纸一体化的理念、战略、对策和政策等方面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过(杨李双,2001崔平,2008),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理论研究了林纸一体化在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王德勇,2006)。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纸一体化的经营规模和布局(陈国明,1995),林纸企业集团的组建(孙春雷等,1999),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投资结构、收益与成本分析、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经验总结等。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林纸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张智光,2008a)、动力机制(邹毅实等,2006a)、组织和运行模式(邹毅实等,2006b张智光,2008b)、环境核算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的视角,将林纸一体化的宏观要求与微观运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林纸一体化的绿色共生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从而为我国林纸一体化的实施提供更为有效和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持。

1 林纸一体化组织模式的演进趋势:供应链模式

我国林纸结合具有合作经营、订单收购、扶持营林大户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逐步发展为林纸一体化形式。前几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纸一体化(崔平,2008),而后一种形式还具有多种不同的一体化模式(邹毅实等,2006b)。从企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总结我国林纸一体化组织模式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我国林纸一体化经历了公司模式、集团模式和供应链模式3个发展阶段。目前,供应链模式正在形成,并将成为未来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 公司模式

人们对林纸一体化最初的认识是单纯的纵向一体化,即林纸一体化的单体公司或集团公司,其中,林纸集团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通过拥有各子公司足够的股份,而具有决定性的表决权,进而控制整个公司的运营。这种紧密型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又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2种类型。前者以营林公司或林场为核心,组建自己的造纸企业(又称为林办纸),后者以造纸企业为核心,组建自己的原料林公司(又称为纸办林)。

林纸一体化公司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保障原料供应,实现市场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企业控制力强。但是,这类林纸一体化公司的组建需要大量资金,难以做大,原材料供应难以自给;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由于林、纸产业管理的差异性大,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运营成本增加,运行效率降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将变弱。

1.2 集团模式

面对紧密型林纸一体化企业组建和运行的困难,有学者提出应当组建半紧密型的纵向一体化林纸企业集团(孙春雷等,1999)。企业集团并不是独立法人,其核心企业通过行使股东权或通过集团协调机构控制或影响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这种林纸一体化模式可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加一体化组织的经营灵活性,并能够很好地调动成员企业积极性。但是,在集团模式下,林纸一体化的组织构架庞大而复杂,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增加,加上林、纸成员企业不同管理体制的冲突,将导致林纸集团运作困难,运营成本更高,运行效率更低。而且,由于集团原料来源有限,原料自给仍然难以保证。

1.3 供应链模式

鉴于以上问题,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供应链等新型组织方式(张智光等,2002)取代纵向一体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方法已被用于林纸一体化的研究(Carlsson et al.2005)。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生产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下游成员的关联组成的网络结构。与纵向一体化企业上、下游各环节之间一般具有产权关系不同,供应链上的多个独立企业之间通常不具有产权关系,它们通常以建立在共同理念基础上的默契关系或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

由于林纸一体化的特殊性,其供应链模式与一般供应链结构有所区别。根据我国林、纸产业的具体情况,笔者曾提出多层次半虚拟的林纸一体化组织结构模式,这是一种包含了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和协同层的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组织模式(张智光,2008b)。其中,核心层通常由制浆造纸公司或林纸集团公司构成;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关系类似于林纸一体化企业集团;核心层、紧密层和半紧密层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战略联盟;松散层与以上层次的关系相当于动态联盟或虚拟组织;而协同层则是指以核心层企业为主导的多层次林纸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单元。可见,林纸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不是对公司模式和集团模式的否定,而是包容并拓展了以上模式。

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既有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紧密型组织结构,又有以契约为纽带的松散型组织结构;既有整体的战略协作,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既保障了稳固的原料供应,又扩大了原料来源;既保留了公司模式和集团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缺陷;2)构筑了多层次的原料供应体系:以紧密层自我供应为后盾,以供应链内部交易为主体,以市场交易为补充;3)便于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集成化管理;4)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增强了成员企业的竞争实力;5)集成化管理便于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压缩原材料和产品库存,提高物流效率;6)整个供应链的生产经营均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驱动力,各成员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加快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7)各成员企业既能够保持个体特性,又为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合作,进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2 林纸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演进趋势:绿色供应链的共生机制 2.1 中国林业发展的视角

林业不仅是一项提供林产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公益事业。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1999—2003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75亿hm2,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m3;人工林面积0.53亿hm2,居世界首位,蓄积量15.05亿m3。在世界森林资源呈总体下降的趋势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林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 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2)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 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龄结构不合理,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 cm;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3)森林经营水平低。一方面林木过量采伐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重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4)林业企业发展水平低。我国林业企业普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研发和经营能力弱,整体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此外,还有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地流失严重、林业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

单纯地就生态抓生态,单纯地就产业抓产业,都是行不通的,也是有害的(贾治邦,2006)。目前人们认识到,需要在保护森林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拉动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时反过来,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来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从而构建一个林业产业和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共生系统(张智光,2008b)。

2.2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视角

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纸的消费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已跨入纸产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造纸强国。与国际造纸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人均消费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料结构中草类纤维的比例仍然较高,导致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等问题;世界造纸工业发达国家都以木材为主要造纸原料,而我国木材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制浆和造纸的耗水量是国外先进企业的3~6倍等。我国造纸工业正面临着木材资源供应、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造纸工业必须优化原料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大力发展人工林,解决木材原料的供应问题。需要运用绿色供应链和共生理论,建立“资源-产品-价值-回馈资源”的良性循环机制,将造纸工业发展与资源培育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转变为相互促进和共生发展的关系。

2.3 中国林纸一体化发展的视角

林纸一体化是解决我国造纸业和林业发展重大问题一举两得的有效途径。我国林纸一体化最初的尝试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杨李双,2001崔平,2008),但一直进展艰难而缓慢。进入21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林纸一体化的推进政策和措施,例如,2001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制定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等;同时,许多省份都制定了相应的林纸一体化的战略规划。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我国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制约因素,例如,原料林建设投资风险大、资金筹措困难、原料林培育技术落后、采伐限额的约束、林权制度的制约、林地难以落实、林改后土地分散、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林纸管理体制的分割等(张智光,2008a)。这些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林纸一体化组织和供应链的形成和运行。主要表现为林纸“结”而不“合”,“一体”而不“共生”,表面上或形式上实行了一体化,但实质上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有机结构,未形成林纸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因此,只有解决了林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实现了林业、纸业、生态和环境共赢的综合目标,才能真正调动林业、纸业和政府等各方的积极性,林纸一体化才有了真正的动力,才有可能克服上述各种障碍因素。可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共生理论为林纸一体化提供了有效管理思想和方法。

以上从中国林业发展和造纸工业发展2个方面归结出绿色共生是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突破传统的“现状-问题-对策”的思维路径,对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的绿色共生特性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3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共生模式与特性分析 3.1 林业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模式

所谓“共生(symbiosis)”是指2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有机体之间紧密的和长时间的协同生存与发展。共生理论最初源自生物学,以后被推广至各类系统共生关系的研究,如工业共生、企业集群共生、供应链共生、金融共生、银企共生、城市群共生和社会共生等(何自力,2006)。运用共生理论,可以将林业产业和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为共生关系和非共生关系2类。

3.1.1 共生关系(正作用)

林业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是指两者具有正的相互作用。共生关系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2种模式。偏利共生模式(commensalism)是指2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对林业产业有利,而对生态没有什么影响,记作(+, 0)。互利共生模式(mutualism)是指2个系统相互促进和双赢的关系,记作(+, +),它又分为对称互利共生和非对称互利共生2种模式。对称互利共生模式(symmetrical mutualism)是指林业产业和生态系统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双方得利的大小相同;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unsymmetrical mutualism)是指一方得利较大,另一方面得利较小。如果林业产业得利较大,称为产业优先的互利共生模式;反之,称作生态优先的互利共生模式。

3.1.2 非共生关系(负作用)

非共生关系是指林业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偏害、寄生和捕食等几种模式。竞争模式(competition)是指林业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因利用同一资源(如土地资源等)而相互抑制,记作(-, -)。根据相互抑制程度的对等与否,竞争模式也分为对称竞争模式和非对称竞争模式。偏害模式(amensalism)是指相互作用的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破坏,但自己并不获利。其中,对产业造成破坏的偏害模式记作(-, 0),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偏害模式记作(0, -)。寄生模式(parasitism)是指林业产业寄生于生态系统而获利,并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记作(+, -)。捕食模式(predation)是指林业产业从生态系统中掠取利益,并对生态造成致命的破坏,同样记作(+, -)。

根据上述林业产业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正负关系及其程度的差异,可以用图 1来表示这些共生和非共生关系。图中,我们把林业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3种互利共生关系称为绿色共生。

图 1 林业产业与生态系统的共生与非共生关系 Figure 1 Symbiotic and non-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industry and ecology
3.2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特性

传统供应链主要考虑物流链和价值链的整体优化,而林纸一体化供应链除此而外还强调其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这就是林纸一体化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特性;而且,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与一般绿色供应链的特性也是不同的。一般绿色供应链仅仅为了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保健”目标,即在“资源-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资源”的整个闭合周期中考虑节约资源、减低污染和环境保护等目标,而不考虑生态和环境的“成长”目标。而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将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制造,拓展到可再生资源培育的环节,将营林业作为林业制造业的“第一车间”,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统一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是一种“泛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其目的是实现林纸产业和林业生态系统“从苗圃到森林”的协同发展。这里的“从苗圃到森林”不仅是指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同时也包括林纸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是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的绿色共生特性,也即,在实现绿色制造(含森林资源培育业)、绿色采购、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等环节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4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宏观运行机制:三链共生模型

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如何有效运行是该系统能否实现绿色共生目标的关键因素。根据以上分析,通过总结和研究国内外各类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共生理论,我们构建了如图 2所示的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三链共生运行模型。从宏观运行机制上看,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系统包含了核心结构(制浆造纸子系统)、支持结构(污染处理子系统)、资源链拓展结构(森林资源子系统)、生态链拓展结构(生态环境子系统)和价值链拓展结构(社会经济子系统)。从横向上看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逐步拓展,从纵向上看反映了共生层次的逐步提升,从循环结构上看反映了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良性循环和共生发展关系。

图 2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三链共生运行机制模型 Figure 2 Operating mechanism model of three-chain symbiosis in FPI green supply chain
4.1 核心结构和支持结构

核心结构和支持结构体现了制浆造纸企业内部的共生运行机制。其主要作用包括:通过制浆造纸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减少物料的使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对污泥和废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和生态化利用,形成一系列循环利用系统等。

4.2 资源链拓展结构

在此基础上,资源链拓展结构将制浆造纸与资源培育结合起来,实行多种模式的林纸结合,将造纸原料的种植、制浆和造纸,以及造纸废水和污泥的处理和循环利用等连接起来,形成多个相对封闭的资源链循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作为造纸原料的林木培育已成为制浆造纸供应链的“第一车间”,为造纸过程提供了交易成本和风险较低的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且稳定性较差的木材市场交易渠道只作为一种辅助的原料来源。

4.3 生态拓展结构

林纸一体化的生态拓展结构通过生态与环境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等手段发挥出林纸一体化系统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持。在此基础上,再借助资源链和价值链,通过制浆造纸污泥和废水的生态化利用、自然界的碳循环、生态补偿等途径实现生态链的良性循环。

4.4 价值链拓展结构

价值链拓展结构是将林纸一体化融入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在这一结构中,除了制浆造纸业外,还包含了一些相关的林业产业(木材加工、林业第三产业等)、浆纸产品和木材产品市场、林纸产品消费系统、政府管理部门等。这是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系统的高级共生形态,也是该系统协同运行的关键动力系统(邹毅实等,2006a)。通过利益分配,可以激励制浆造纸和木材加工企业、其他投资者、林场和林农等持续投入森林资源培育业,形成价值链的良性循环。价值链的循环一方面要借助资源链和生态链,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等方式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及其循环运行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构成了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

5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微观运行机制:物质循环模型

图 2为揭示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宏观运行机制,简化了其中相对微观的物质循环关系。为了对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系统进行更加实质性的构建和优化,还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在物质运动机制的层面上研究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物质循环关系。图 3以常用的碱法制浆工艺为例,对图 2的资源链和部分生态链进行了进一步展开,给出了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物质循环模型。该模型将绿色原料生产、绿色制浆造纸、绿色消费和绿色物流等环节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描述了制浆造纸、森林资源培育、生态和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图 3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物质循环模型 Figure 3 Substance cycles model of FPI green supply chain

图 3所示的模型包含了多条循环链,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5种循环类型。

5.1 制浆造纸循环链(化学加工循环链)

木材原料用于制浆造纸,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形成了纸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纸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再次作为制浆造纸的原料,循环使用。

5.2 木材加工循环链(物理加工循环链)

木材经过机械加工形成木制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木制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一部分仍可用于其它木制品的加工,形成木材加工循环链;另一部分则作为木材原料用于制浆造纸,进入制浆造纸循环链重复使用。

5.3 制浆造纸原料和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

木材纤维制浆造纸过程中所投入的化学物品、水、能源等都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回收。经过处理后,除一部分损耗外,大部分仍可以循环使用。这些循环利用包括:碱回收、石灰回收、能源回收、水回收、蒸汽回收等。

5.4 造纸污泥和废水的再利用循环链

在造纸污泥的利用方面,一方面可以采用施胶和高压工艺,生产高强度包装板,用于成品纸或其他产品的包装,以节约木材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污泥中的木质纤维素和氮素等有用物质,开发速生材专用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用于造纸原料林的培育。此外,制浆造纸的废水经过处理后,除去了有害物质,并保留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灌溉林地,有利于林木生长。

5.5 自然界的碳循环链

在自然系统中,碳以木材的形式进入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的循环过程,废液和能源的燃烧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中所形成CO2,由树木吸收回到林木中。这种碳的大循环对抑制大气中CO2浓度增高、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人类生存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森林是一个多功能的、可再生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片森林都有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和效益,仅仅强调其中一种功能是不够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活动就与自然系统的运动密不可分。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完全掠夺式的森林利用和完全割裂式的森林保护都是不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林业生态系统、林业产业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者的协调和共生发展是一条十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纸一体化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林纸一体化组织是以经济和环境效益为综合目标,以纸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浆造纸企业为核心,以纸浆原料林基地为依托,以利益分配为驱动力,通过营林和造纸投入的资本纽带和共同利益的契约纽带将制浆造纸企业、营林企业或其他投入主体联系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良性循环的多层次绿色供应链系统。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促进和共生发展,其中资源链是基础,生态链是支撑,价值链是动力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以及林纸一体化组织在制定经营决策时,都要同时考虑三链协调的问题。在林纸一体化组织构建和运行方面,政府的推动、政策扶持和监管要与企业的自主经营、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在林木采伐方面,作为造纸原料的人工林的采伐,应制定比生态林适当宽松的采伐政策,以调动企业和林农的营林积极性。同时,人工林的培育与采伐也不能毫无约束,也要注意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价值。此外,生态林的禁伐也不能绝对化,这不符合森林管护的自然规律,一些抚育性采伐和优胜劣汰式的间伐是森林抚育的重要手段。在生态建设和营林激励方面,一方面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向和法律约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态林和发挥了显著生态作用的人工林的贡献者或地区要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另一方面要完善营林投资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各类营林投资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营林方式方面,要鼓励人工混交林的培育,以避免单一树种的生态风险,并提倡自然力和人力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近自然林业。在造纸工业发展方面,要牢固树立绿色共生的战略思想,摆脱污染产业的制约,走上绿色产业的康庄大道。在供应链拓展方面,需要将产、加、销、林、工(纸)、商等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并不断延伸林纸产业链,增强该供应链系统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国明. 1995. 松花江沿江林区林纸一体化经营规模与布局的研究[J]. 林业经济, (1): 34-40.
崔平. 2008. 林纸一体化:我国林纸结合的发展方向[J]. 林业经济, (6): 27-29, 44.
何自力. 2006. 生物共生学说的发展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11): 132-135.
贾治邦. 200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努力把我国林业推向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林业, (6): 4-11.
孙春雷, 任启芳, 陈国梁. 1999. 林纸一体化企业总体构架和运作模式的基本思路[J]. 中华纸业, (6): 16-21.
王德勇. 2006.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林纸一体化发展[J]. 林业经济, (4): 29-31.
杨李双. 2001. 中国的林纸结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J]. 湖南造纸, (4): 20-23.
张智光, 蔡志坚. 2002. 管理学原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张智光. 2008a. 多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体系结构研究[J]. 中国造纸, 27(1): 67-71.
张智光. 2008b. 林业产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 林业经济, (12): 57-62.
邹毅实, 张智光. 2006a. 林纸一体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4): 33-37.
邹毅实, 杜姗姗, 张智光. 2006b. 林纸一体化模式分析与探讨[J]. 中国造纸, 25(7): 60-64.
Carlsson D, Rōnnqvist M. 2005.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forestry-case studies at Södra Cell AB[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6(3): 589-616.
Pirard R, Irland L C. 2007. Missing links between timber scarcity and industrial overcapacity:lessons from the Indonesian pulp and paper expansion[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9(8): 1056-1070. DOI:10.1016/j.forpol.2006.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