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徐凤兰, 杨伦增
- Xu Fenglan, Yang Lunzeng
- 商品林外部性问题的内在化
-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y Problem of Commercial Forest
- 林业科学, 2010, 46(12): 137-143.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 46(12): 137-14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0-09-25
- 修回日期:2010-10-11
-
作者相关文章
2.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州 350002
2.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各种生态系统中获得生态环境供给服务。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林产品、林副产品等有形的经济产品,而且还提供无形的生态服务,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曹喜发,2009)。在当今全球面临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下,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显得十分重要(孙馗力等,2009)。如果这些森林生态效益得不到经济主体或社会团体的合理付费(或补偿)便形成了外部性(张长江等,2009)。外部性是指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某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影响(王南,2002)。如果外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森林资源就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森林外部性(刘春发,2008)、森林保护外部性(唐忠,1998)、森林采伐外部性(林舒舒等,2006)、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张长江等,2009)、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高建中等,2007)、林业外部性(陈钦等,1999; 赵志江等,2007; 王泊,2009; 贺晓国等,2010)、公共林业外部性(王南,2002;时薛原,2006)、林业资源外部性(曹喜发,2009;孙亚东,2006; 孙馗力等,2009)、林业经济外部性(聂华,1995)、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周经纬等,2003;吴伟光等,2003; 周经纬,2004)等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有关商品林外部性的研究未见报道。中国政府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依据主要经营目的不同而人为地把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大类。商品林虽然是以生产木材为目的营造的,但它同样是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森林,只不过是它的生态功能远不如天然林而已(划为商品林的高质量的混交人工用材林并不比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劣质的次生天然杂灌林差)。由于商品林可以采伐利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商品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不被重视,其外部性被忽略也就不足为奇了。对商品林的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 商品林外部性的正负效应 1.1 商品林生产中的外部正效应现象商品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林产品和林副产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在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环境服务供给。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营造商品林给社会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在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生态效益)要比直接生产林产品的效应大得多。商品林资源所有者虽然可以砍伐林木,以出售林产品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物质供给,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一定的直接经济报酬(物质供给),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商品林资源最为重要的提供服务供给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却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得到补偿,而是全部外溢给社会,人们在消费商品林发挥的生态效用时无需付费,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可见,比采伐林木生产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得多的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全部都外部化了,商品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即存在外部经济性。这是商品林生产中最普遍存在的外部正效应现象。例如,福建省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115.93万hm2,蓄积量8 639万m3,年均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林产品供给的直接经济价值(经济效益) 88.154亿元,年均带来的生态环境服务方面的间接经济价值(生态效益)达到548.924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237.214亿元、保育土壤价值183.459亿元、固碳释氧价值72.118亿元、净化空气价值56.133亿元)。由此可见,营造速生丰产林给社会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是其直接经济价值的6.2倍。但是,用材林经营单位通过市场交易只能获得提供林产品供给的直接经济价值88.154亿元,而548.924亿元的间接经济价值全部都外溢给社会了,经营单位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任何补偿(徐凤兰等,2010)。再如,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年价值量为10.80亿元,其中木材产品价值5.81亿元,占53.82%;非直接经济价值4.99亿元,占46.18%。海南省的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在全省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对海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重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晓晖等,2006)。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称为外部经济(外部收益、外部正效应) (王南,2002)。
1.2 商品林生产中的外部负效应现象商品林采伐更新,除了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暂时消失外,集材道修建、溜山集材、炼山整地、除草松土抚育等特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果商品林的经营规模过大、生产周期过短等,由于频繁的或过多的采伐作业、营林作业等,会对资源体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还会使地力急剧下降,林地生产力大幅度降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南方水热条件好,林下植被繁杂丰富,但大多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山场采伐剩余物较多,炼山是采伐迹地清理简单、迅速、经济、有效的手段,炼山能较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使造林整地、幼林抚育等技术措施较易实施。虽然炼山对土壤具有短期激肥效益,有利于林木早期生长,促进林木提早郁闭,还可以切断病虫害的食物和寄主,降低螨类等虫病危害,但是炼山作业对林地的灼烧程度比森林火灾还强,对土壤有机质和结构的破坏也比火灾还严重,所以炼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甚至比森林火灾的危害还重。根研究,新造林地1 ~ 3年的水土及其养分流失总量如表 1(中国民主同盟三明市委员会,2010)所示,炼山林地的水、土、有机质、N、P、K流失总量分别是不炼山的6,37,10,9,11和8倍。同时,炼山作业还会产生大量含有CO2、CO、CN化合物、S化物、HO化物等成分的烟雾,炼山时可燃物产生的CO2为3 680 m3·t-1。每年造林3万hm2的福建省三明市仅因炼山作业造成的林地水、土、有机质、N、P、K流失总量就分别达到2.053亿m3、108万t、2.676万t、720 t、246 t和1.215万t,产生1.104亿m3的CO2。可见,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中国民主同盟三明市委员会,2010)。这种影响是负面的,称为外部不经济(外部成本、外部负效应) (王南,2002)。
商品林外部性的正负效应是会转变的。森林资源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保证森林资源结构合理、质量上乘,使其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供给能力,会持续不断地给社会带来正效应。如果森林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频繁的采伐作业、营林作业以及纯林化,不仅使原来具有强大生态服务供给能力的森林变成生态服务供给能力不大的幼林或纯林,而且会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可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不好,就会不断减少正效应、增加负效应。
基于商品林存在外部性问题,在政府没有给予经营者补偿的情况下,经营者考虑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和环境效益,提高经营的经济效益,往往是选择经营超短轮伐期(频繁采伐与营林作业)的树种、短平快的经济林(类似农作物那样频繁作业的经营管理),由于人工费比较高,所以一般采取的作业方式是全面皆伐、炼山整地、营造纯林等。经营者通过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的经营措施(例如,修建集材道时只考虑如何方便集材作业,不管是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陡坡也开,开挖的土壤顺坡滚去; 采伐时不管坡度如何、位置如何,能否造成水土流失,都进行全面皆伐; 集材时不考虑是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只选择靠山坳的陡坡溜山集材,使表土严重流失,留下无表土的深沟; 整地造林时不考虑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采取炼山方式把地被物和采伐剩余物全部烧成灰,挖大穴造林,林地土壤失去覆被物而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来降低经营成本,就可以使外溢的外部效益(正效应)减少,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表面上看,商品林采伐后通过造林又更新了,林地面积没变,还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实际上,森林资源外部性的正负效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采伐作业和营林作业已经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负效应增加),而且这样频繁的掠夺性作业,造成林地的地力明显下降,人工林的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森林质量也严重下降,其生态服务功能极其弱化(正效应减少),从而导致本来就不理想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 商品林外部性的隐形影响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消亡、古文明区域衰退的历史告诉我们,消亡或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由此引起水土流失、风沙、干旱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例如,欧洲学者研究认为: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期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之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早期农耕对森林的破坏和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和开发,使得支撑这些文明的生态环境受到彻底的破坏。再如,1929年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森林和森林草原。根据大量的考察研究和历史资料证实,如今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却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现在呈现干旱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说明到汉代还都是大林区。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森林外部性是一种隐形的影响,所以往往要等到后人对其文明消亡或衰退的原因进行历史考证研究之后,才会得知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森林外部性无论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其影响都是隐形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享受其正效应,却浑然不知或知道却不予理睬,往往要等到其负效应造成严重后果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认可它。例如,海河流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海河流域的太行山、燕山自古以来就以林木资源丰富享有盛名,直到明初仍有大面积森林覆盖。历史上这里曾有着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水源丰沛、气候调匀的生态环境。后来,随着山林破坏的日益加剧,水灾、旱灾频数愈来愈多,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危害程度愈来愈烈。马文升在《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中述及明成化以前森林的分布状况为:自偏头、雁门、紫荆,历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关一带,延袤数千余里,山势高险,林木茂密,人马不通。直到成化年,恒山、太行山北段以至燕山山脉,仍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隋唐时期,太行山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 清代由15%降至5%左右,民国再降至5%以下,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寸草不生。自明中叶以后,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人为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永定河因河水清澈见底,汉魏时期有“清泉河”之美称。1965年以来,永定河连续断流,已经面目全非了。20世纪50年代,南运河、卫运河、子牙河、大清河、蓟运河等河道常年有水,是盛极一时的航运黄金水道,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中下游河道失去了有源之水,相继枯竭断流,整个河道基本全部成为季节河流。在海河平原南部先秦汉唐时代以大陆泽为代表的湖淀群,也大多淤平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荒山绿化并在永定河上中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对调节洪峰流量、补给灌溉用水作用很大,使下游地区基本上从洪水威胁下解脱出来。但是,由于流域内宜林荒山的绿化工作滞后,永定河绝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致使新建水库面临淤塞的危险。这说明历史上的海河流域山区曾经草深林密,但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后,森林的外部效应消失了,不仅累积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且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刘洪升,2005)。
等到森林外部性隐形影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后,即使通过人工造林,使森林资源的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大不如前。在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之后,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1998年的特大洪灾促使政府下决心保护和恢复植被,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据报道(罗道海,2010),20世纪50年代前,甘肃省舟曲县的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经过数十年的砍伐,该县覆盖率最低时达到30%左右。据成都商报消息,1998年舟曲全面停止砍伐林木。真正的生态恢复开始于2000年,当地人称“造血工程”。10多年的“造血工程”后,舟曲增加了0.93万hm2的植被; 也经过10多年的生态治理,舟曲森林覆盖率是44%,但与数十年前的70%相差甚远。今年的灾害与舟曲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人们尚未真正重视商品林的外部效应,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大多是只是重视治标而没有真正做到治本,只是等到洪灾发生时去加固堤坝而平常并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去保护和恢复流域的植被(如给予私人造林全额补贴、购买私有林青山等),只愿意花钱去清理水库的泥沙而没有花钱去保护和恢复库区的森林(如投资库区造林、人工促进更新、森林保护等)。这是因为商品林外部性效应是隐形影响的缘故。
4 商品林外部性的内在化研究为了消除因外部性而引起的市场失灵,就要将外部费用引进到价格中,从而激励市场中的买卖双方改变理性选择,生产或购买更接近社会最优的量,纠正外部性的效率偏差,这种纠正过程称为外部性的内在化。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提高森林覆被率、优化森林结构、增加生态服务供给尤为重要。由于森林自身所固有的生态特性,无论是公益林还是商品林,两者都会产生外部收益,同时也都会带来外部成本。商品林与公益林一样,能够发挥多种效能,社会上的任何团体或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却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所以商品林在这方面的外部效益是全部自动“外溢”给消费者了。同时,商品林经营者生产的林产品也是以极不合理的较低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林产品的部分效益也自动地“外溢”给消费者了(张敏新等,1997)。这说明商品林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巨大的外部性。最早系统研究外部效应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庇古指出:一旦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外部效应,经济运行的结果将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黄亚钧等,2000)。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进行商品林外部性的内在化,让商品林经营者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经营活动。否则,社会就无法得到经营商品林外部性最优水平的产出。
4.1 解决商品林外部性问题的理论依据导致市场失灵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性问题的存在使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失造成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庇古提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法则是:如果要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极大化,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相等。对于带来外部收益的经济人来说,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额等于边际外部收益,以补偿外部经济生产者的成本和他们应得的利润,从而增加外部经济的供给,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也就是说,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不会主动去考虑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鼓励生产者提高产出水平,政府应该通过给予补贴的方法来鼓励生产者的生产决策,使整个市场的产出达到最优水平、社会福利达到理想水平(黄亚钧等,2000)。
4.2 解决商品林外部性问题的具体措施商品林的生态服务供给是无形的产品,外部效益是自动“外溢”给消费者,经营者无法通过市场获得任何补偿。商品林经营者通过物质供给进行市场交易,只能得到一小部分的效益———产品生产的直接经济效益,商品林资源最为重要的服务价值却无法通过市场获得报酬,商品林经营单位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可以减少其产出服务(频繁采伐具有较大外部效益的森林生产林产品通过再造林使之变成外部效益较小的幼林,或使之变成外部效益较小的纯林而减少外部效益较大的混交林或近自然林面积),使私人费用接近理论上的社会费用。这样,其最佳产出(利润最大且不考虑外部经济性)就低于社会考虑的最佳产出(社会利润最大且考虑外部经济性),即存在低效率或市场失灵的现象。也就是说,商品林的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经营者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报酬,需要政府对社会有益的商品林经营行为主体进行干预,即给予经济补偿,才能使其达到帕累托最优,确保人类生存环境不至于日益恶化。商品林生产既可以产生生态效益,同时也带来生态破坏。虽然商品林生产会带来生态破坏,从理论上来说产生负外部性是应该征收庀古税,对破坏环境的商品林经营措施给予惩罚,但是天然林资源已严重枯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需要林产品,所以商品林生产还必须继续进行。再说商品林是以木材生产为主,其生态作用是外部性的,商品林生产整体的外部性一般来说是正的,所以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其负效应。商业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经营管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无利可图或回报极低,商人是不会做的。为了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减少生态破坏,同时又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政府应以鼓励为主,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商品林经营措施给予补贴。政府可以考虑森林认证的方式,对商品林进行可持续经营管理给予补贴。对商品林进行可持续经营管理给予补贴是为了使外部成本内在化,补偿因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而增加的营林成本。为了得到经营商品林最佳的外部效应,政府干预的措施可以有很多。具体来说,至少有如下几种政策措施(生态补偿)可以考虑。尽管这些措施不可能马上能够实现,但至少应该说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4.2.1 对营林作业给予差额补偿林业生产过程中营林作业的方式不同,带来的负效应差异巨大。由于商品林经营者如果采取低负效应的作业措施将会大幅度增加其作业成本,所以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是采用低成本高负效应的措施。如果政府出资购买因作业方式不同而失去的外部性(给予差额补偿,减少负效应),使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不至于因此而降低,社会将得到更优化的生态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极为有利。炼山是一种负外部性极大的营林措施。炼山虽是短暂的,但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则是长期和复杂的。商品林采伐迹地炼山后林地裸露,加上人工整地造林,破碎的土体直接受雨水打击和径流水冲刷,幼林郁闭前,林地的水、土、肥流失严重,炼山整地会使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有机质毁于一炬,使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中断,大量有机质、C、N、S、P和盐基离子损失,从而导致人工林地力下降,直接影响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虽然从长远来看不炼山造林的生产效益以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炼山的,但是炼山却是南方林区便于营林操作、降低营林成本的营林措施,具有一定的短期效益(中国民主同盟三明市委员会,2010)。保留林下植被和采伐剩余物能够减缓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刘立武,2010),一旦炼山烧毁了就会增加林地水土流失强度; 采伐的剩余物和砍劈的杂灌腐烂之后可以增加林地的土壤肥力。但是,不炼山,营林操作很不方便,会使营林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给予营林作业差额补贴,强制执行不炼山的营林整地方式,不进行全面整地、挖大穴造林,而用一锄法挖穴造林。同时,建议不进行全面除草松土而采用穴状除草松土、劈草砍灌的抚育方法,确保林地土壤始终不裸露,减少林地水土流失,降低土壤系统功能退化速度。
4.2.2 对林道修建作业给予适当补偿在林分郁闭之后,林冠层的延展覆盖和长在林道上的草灌能够有效阻碍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对林道、集材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刘立武,2010)。但是,从林道、集材道开挖修建到林分郁闭这段时间,伐区新修的林道、集材道,失去了植被覆盖。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林区又大多是山高坡陡,新修林道、集材道的水土流失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对不符合或破坏环境的林道修建作业给予禁止或惩罚,对符合环境要求的林道修建作业给予适当补偿。具体来说,除了在修建林道、集材道过程中注意控制坡度并在林道、集材道旁设置排水沟外,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规定林道、集材道修建必须在采伐前1 ~ 2年进行,让林道、集材道边的心土生长草灌恢复植被; 要求采伐时在林道、集材道边受采伐作业影响而失去植被的地方立即种植适宜的护坡草,确保采伐后能够降低雨水对林道、集材道及其周边土壤的冲刷作用,从而减少其水土流失。
4.2.3 对优化伐区设计给予适当补偿江河、溪谷、山涧等岸边,坡度一般都比较大,这些林地经过采伐再造林作业,不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会使其地力大幅度下降,经过几个周期的经营,不仅可能出现没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再造林了,甚至可能变成无法生长植被的岩石裸露地。山脊、山顶以及很陡的山坡,也是进行林业生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因此,政府应该规定山顶、山脊、山脚一定范围内的林木一律要求不进行采伐再造林生产,政府给予经营者适当的生态补偿,即实行俗话说的那样“穿鞋、戴帽、贴膏药”的方式进行采伐设计,以减少商品林经营生产作业带来的负效应。
4.2.4 对延长轮伐期给予适当补偿近自然的成熟林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净化水质、净化空气、降低高温、增加湿度等功能,对改善商品林经营区周边城镇的生态环境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城镇周边商品林经营区现有森林不采伐而在林下进行套种生产非木质林副产品的商品林经营者,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生态补偿(可以采取减免税费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考虑免除一切税费; 对考虑环境和社会利益而延长部分商品林的轮伐期,使整个经营区的采伐量远低于生长量的林业生产,政府应该给予商品林经营者适当的生态补偿,确保林农的收入不至于因此而降低,而社会可以得到更多的商品林外部正效应。
4.2.5 对木材生产给予减免税费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很低、回收期很长; 再加上商品林的外部性大且又未得到合理补偿,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较低,所以政府宜采用轻税赋的做法,甚至可以考虑免除一切税费(育林基金、营业税等) (周经纬等,2003)。在整个林业生产过程中,木材生产过程时间很短,而森林培育过程是占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这个林木成长漫长的培育过程中,经营者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益,已经免费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供给,所以政府应该给予木材生产减免税费,不宜对最后的木材生产再收取任何税费。林业生产不仅采伐林木,同时还要进行再造林,经营者已开始进行投资更新造林的,政府不仅应尽快把育林基金返还给经营者,同时还应该给予一定的造林补贴,确保营林资金及时到位,尽快恢复植被。采伐迹地营造针阔混交林、低产林进行人工促进更新改造等,政府也应该给予经营者一定补贴,以便鼓励人们去营造森林,营造和培育具有较大生态服务供给能力的森林,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供给量。
4.2.6 对荒山造林给予全额投资为了减少荒山荒地,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该鼓励商品林经营者进行荒山荒地造林。人们常说:年年都在进行消灭荒山,但是荒山却还是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荒山荒地一般来说都是地力衰退比较严重的山地,虽然进行了人工造林,但是造林成活率很低,即便成活,树也长不大,无法成林。所以,经营者一般是不会在这样的宜林荒山上进行造林的。如果要使其造林能够成林,就必须加大投入,只有采取一些人工辅助措施(比如混交或套种速生、落叶植被,使土壤增肥,人工施肥等),将来能够生产商品材给经营者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树种(一般是针叶树)才能够长大成林。这样的荒山荒地又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地处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城镇周边),因此政府应该对其进行投资造林。对商品林经营者在荒山荒地上进行造林及其抚育管理给予全额资助,购买商品林的外部效应,确保经营者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能够得到该森林所发挥的生态效益。这对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4.2.7 对现有林分进行出资购买水库汇水区域内的森林对水库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极为重要; 江河流域一重山的森林对保持水土、水源涵养起到重要作用; 城镇周边的森林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立地条件差的森林经过一两个经营期的经营,不仅产生的负效应大而且立地条件会显著恶化。这些区域的森林质量的下降、森林覆被率的降低,所带来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增加的影响后果要比其他地方的大很多。所以,可以考虑出资购买(补贴性的,并非买断)这些区域现有的商品林,保留青山,林分不进行皆伐,只进行轻度择伐,让这些森林外部性发挥正效应作用,使社会得到最优化的生态产出。
曹喜发. 2009. 简述林业资源外部性与补偿机制. (2009-02-12) [2010-08-23]. http://www.chinaqking.com/%D4%AD%B4%B4%D7%F7%C6%B7/2009/26301.html.
|
陈钦, 黄和亮. 1999. 试论林业外部性及补偿措施[J]. 林业经济问题, 19(3): 20-21. |
高建中, 唐根侠. 2007. 论森林生态产品的外在性[J]. 生态经济, (2): 109-112. |
贺晓国, 关英智. 2010. 小议林业外部性问题及解决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9): 200. |
黄亚钧, 郁义鸿. 2000. 微观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7-304.
|
林舒舒, 张春霞, 苏时鹏. 2006. 森林采伐的外部性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 26(1): 5-8. |
刘春发. 2008. 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 林业经济问题, 28(2): 109-112. |
刘洪升. 2005. 明清滥伐森林对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 河北学刊, 25(5): 134-138. |
刘立武. 2010. 浅谈海南岛浆纸林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010-02-11) [2010-08-23]. http://acf.com.cn/news/Newsdetail.aspx?id=408.
|
罗道海. 2010. 生态环境恶化是舟曲泥石流爆发的重要原因. (2010-08-13) [2010-08-23].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hhxh/s/276/content-435449.html.
|
聂华. 1995. 论林业经济的外部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7(2): 88-92. |
时薛原. 2006. 公共林业的外部性及配置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 (9): 173. |
孙馗力, 张绪成. 2009. 林业资源的外部性分析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4): 195-197.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09.24.134 |
孙亚东. 2006. 林业资源外部性和补偿机制探讨[J]. 活力, (2): 65. |
唐忠. 1998. 论长江上游森林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6): 52. |
王泊. 2009. 论林业的外部性和制度安排[J]. 河北林业科技, (3): 40-43. |
王南. 2002. 公共林业的性质与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J]. 林业经济问题, 22(3): 151-154. |
吴伟光, 徐秀英, 王传昌, 等. 2003.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及解决途径[J]. 绿色中国, (12): 40-42. |
徐凤兰, 卢健, 杨伦增. 2010. 速生丰产用材林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6(9): 122-126. |
张长江, 温作民. 2009.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J]. 科技与经济, 22(1): 67-69. |
张敏新, 肖平. 1997. 政府干预林业的理论支持一政府对林业干预问题的研究之一[J]. 林业经济问题, (5): 6-11. |
张晓晖, 余雪标, 黄金城. 2006. 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热带林业, 34(3): 25. |
赵志江, 戴聪兰. 2007. 我国林业的外部性问题探讨[J]. 集团经济研究, (2): 179-180. |
中国民主同盟三明市委员会. 2010. 关于改变传统营林方式, 实行不炼山造林的建议. (2010-02-21) [2010-08-23]. http://www.fjsmmm.com/news.asp?id=1215.
|
周经纬, 文冰, 沈西林. 2003.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及激励政策的经济分析[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3(4): 42-45. |
周经纬. 2004. 公益林"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分析[J]. 江西林业科技, (1):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