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于颖, 范文义, 李明泽, 杨曦光
- Yu Ying, Fan Wenyi, Li Mingze, Yang Xiguang
- 利用大光斑激光雷达数据估测树高和生物量
- Estimation of Forest Tree Heights and Biomass from GLAS Data
- 林业科学, 2010, 46(9): 84-87.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 46(9): 84-8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9-05-16
- 修回日期:2009-11-26
-
作者相关文章
森林垂直结构参数的定量测量,如树高、生物量等,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物质与能量交换,尤其是森林碳储量、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Dixon et al., 1994; Perry, 1994)。传统的遥感技术尽管在林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大多数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冠层的水平分布信息,无法获取垂直信息; 并且在森林郁闭度很高时,对森林生物量的反演精度也变得很困难(Dubayah et al., 1997)。随着激光雷达主动遥感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它利用多次回波技术,获取森林结构的三维信息,估计森林的垂直参数。国内外学者已成功地运用这一技术提取森林的垂直结构信息(Harding et al., 2001; Dubayah et al., 2000; Weishampel et al., 2000; Means et al., 1999; Sun et al., 2008)。本文采用大光斑激光雷达全球观测数据GLAS(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反演树高和生物量,为后续的森林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介于121°11′—135°05′ E,43°26′—53°33′ N。地势西北和东南高,西南为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 126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8.9%。有林地面积1 919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5亿m3,森林覆盖率达41.9%,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天然林资源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部分半山区县(市)。本文在黑龙江省内选择几个典型林场—帽儿山、凉水、孟家岗、二十二站等林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内的主要乔木植物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Pice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落叶松(Larix)、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lica)、椴树(Tilia)、色木(Acer mono)、榆树(Ulmu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杨树(Populus)等。
2 数据与方法 2.1 地面数据获取收集黑龙江省各林业局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还获取黑龙江省内的一些样地数据。2007年8月,在帽儿山、凉水、孟家岗、二十二站等林场根据ICEsat GLAS的光斑位置,随机选取并设置31个与激光光斑位置对应的圆形样地,样地半径为30 m,郁闭度在0.8左右,每个样地的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冠幅、生物量等。
2.2 GLAS数据GLAS传感器是搭载在美国科学实验卫星ICEsat(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上的第1个激光雷达传感器。该卫星于2003年1月12日发射成功,目的是为了观测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的变化(Harding et al., 2005)。卫星轨道高度590 km,倾角94°,回归周期183天。GLAS传感器记录的是一个椭圆光斑的激光能量的回波信号,光斑直径大约为60 m,光斑间隔为172 m。GLAS的数据产品依次是卫星记录数据(1A),包括GLA01-GLA04;初级数据产品(1B),包括GLA05-GLA07;应用数据产品(2),包括GLA08-GLA15。本研究是针对陆地应用,所以采用GLA01波形数据、GLA05基于波形的高程数据、GLA06高程数据和GLA14陆地/植被高度数据。
本研究获取覆盖中国黑龙江省的GLAS第三激光器Laser3I数据,时间为2007年的10月。图 1为黑龙江省内的激光光斑数据分布图。
![]() |
图 1 黑龙江省内的激光光斑数据分布 Figure 1 GLAS data distribu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GLA01数据文件是记录激光雷达回波数据的原始文件,1 s内接受40个激光光束回波信号,解压信号后每一个激光光束有1 000帧,1帧的大小为1 ns或15 cm,并记录每个激光光束的经纬度坐标、记录号和光束号。从GLA01数据文件中可以提取原始波形信号、噪声均值、噪声标准差和发射脉冲波形,为后面处理波形提供参数。GLA14数据文件除了记录与GLA01文件对应的经纬度坐标和记录号外,还有信号开始位置、结束位置、波形中心位置和拟合后的高斯波峰等信息(图 2)。GLA05是高程数据文件,可以与SRTM DEM或已有的DEM数据结合对激光光斑位置进行校正,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当相关程度达到最大时光斑地理位置得以最后确定。
![]() |
图 2 激光波形及参数 Figure 2 GLAS waveform and its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area |
本研究用IDL和MATLAB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树高。处理流程: 1)对原始的波形数据采用高斯低通滤波去掉高频噪声,高斯窗口大小与发射脉冲宽度相近,以此达到平滑数据的目的。2)从GLA01数据中计算背景噪声的均值与标准差,因为信号开始时的噪声比信号结束时的噪声低,所以要分别计算。3)确定信号的开始与结束位置,条件为大于背景噪声均值加上3倍的标准差。4)用高斯波峰拟合波形的多峰,计算出多峰参数的初始值振幅、波峰位置、宽度。泰勒级数展开方程,采用最小二乘非线性拟合求出新的参数的改正数,进而得到6个高斯波峰的最优解。波峰的各个参数也可以从GLA14文件中直接获取。5)地面回波波峰位置的确定,从信号的结束位置开始查找波峰,如果波峰位置与信号结束位置很近,小于发射脉冲的半宽,继续查找,直到满足条件为止。6)波形的长度是波形开始位置与地面回波波峰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求出树高,图 3中波形长度为12.75 m。
![]() |
图 3 波形长度、植被部分的能量及半能量高 Figure 3 GLAS waveform length, vegetation energy and HOME 波形长度是信号开始位置与地面回波位置之间的距离; HOME是植被半能量位置与地面回波位置之间的距离; 黑色填充区域为植被总能量。 GLAS waveform length is the distance from signal beginning to the ground peak; HOME is the distance from half vegetation energy position to the ground peak; Black area is the total vegetation energy. |
波形半能量高(HOME)是回波中植被部分能量一半的高度, 是地面回波峰值位置与植被能量一半位置之间的距离。HOME对冠层垂直结构和郁闭度变化很敏感,是一个综合森林冠层体积信息和森林高度信息的量,与森林地上生物量密切相关(Drake et al., 2002),所以本研究通过建立HOME与已知的样地地上生物量的反演模型来计算激光点的地上生物量。图 3显示为植被部分的能量及波形半能量高,半能量高HOME值为7.525 m。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高反演的结果图 4比较了GLAS波形长度与样地平均树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 y=0.970 6x -0.240 7,决定系数为0.966 7。采用圆形样地实测的平均树高对模型模拟的树高进行检验,理论精度达到93.7%。然而,波形的长度不全等于树高是因为有地形坡度和树冠形状的影响,即受回波中地面展宽和第一个波峰的前沿上升斜率的影响。
![]() |
图 4 GLAS波形长度与树高关系 Figure 4 Comparison of GLAS waveform length with tree height |
图 5为森林生物量与波形半能量高HOME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回归方程为: y=9.239 6exp(0.217x),决定系数为0.997 4,采用圆形样地实测的生物量对模型模拟的生物量进行检验,理论精度达到91.3%。
![]() |
图 5 生物量与波形半能量高HOME关系 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HOME |
GLAS是第一个对全球进行观测的激光雷达传感器,通过GLAS数据可以准确地对树高和生物量进行反演。本研究详细介绍了GLAS波形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树高和生物量的反演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66 7和0.997 4,理论精度分别为93.7%和91.3%。但是由于大光斑激光雷达GLAS数据的密度小,且不连续性,很难成像,所以可以采用LVIS(laser vegetation imaging sensor)光斑直径较小、密度较大的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区域反演,或者与多角度、多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反演区域尺度上的树高和生物量,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Dixon R K, Brown S, Houghton R A, et al. 1994.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 Science, 263: 185-190. DOI:10.1126/science.263.5144.185 |
Drake J B, Dubayah R O, Clark D B, et al. 2002. Estimation of tropical fores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using large-footprint lidar[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79(2/3): 305-319. |
Dubayah R, Blair J B, Bufton J L, et al. 1997. The vegetation canopy lidar mission//Land satellite information in the next decade Ⅱ: 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Bethesda MD: 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00-112.
|
Dubayah R O, Drake J B. 2000. Lidar remote sensing for forestry[J]. Journal of Forestry, 98(6): 44-46. |
Harding D J, Carabajal C C. 2005. ICESat waveform measurements of within-footprint topographic relief and vegetation vertical structur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1-4. |
Harding D J, Lefsky M A, Parker G G, et al. 2001. Laser altimeter canopy height profiles methods and validation for closed-canopy, broadleaf forest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76(3): 283-297. DOI:10.1016/S0034-4257(00)00210-8 |
Means J E, Acker S A, Harding D J, et al. 1999. Use of large-footprint scanning airborne lidar to estimate forest st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of Oregon[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 67(3): 298-308. DOI:10.1016/S0034-4257(98)00091-1 |
Perry D A. 1994. Forest ecosystem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Sun G, Ranson K J, Kimes D S, et al. 2008. Forest vertical structure from GLAS: an evaluation using LVIS and SRTM dat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12(1): 107-117. DOI:10.1016/j.rse.2006.09.036 |
Weishampel J F, Blair J B, Knox R G, et al. 2000. Volumetric lidar return patterns from an old-growth tropical rainforest canop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1(2): 409-415. DOI:10.1080/014311600210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