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9, Vol. 45 Issue (11): 26-31   PDF    
0

文章信息

姚曦, 岳永德, 汤锋.
Yao Xi, Yue Yongde, Tang feng
竹叶中多种无机元素的ICP-MS测定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Bamboo Leaves by ICP-MS
林业科学, 2009, 45(11): 26-31.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11): 26-3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11-03

作者相关文章

姚曦
岳永德
汤锋

竹叶中多种无机元素的ICP-MS测定
姚曦, 岳永德, 汤锋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北京 100102
摘要: 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苦竹等20种竹叶中18种无机元素。该方法检测限为0.001~0.301 μg·g-1,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9%~7.30%,元素的回收率为80.7%~122.4%。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竹叶中多种元素同时测定。竹叶中富含K,Ca,Mg,Fe,Al,Mn等元素。
关键词:竹叶    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微波消解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Bamboo Leaves by ICP-MS
Yao Xi, Yue Yongde , Tang feng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Bamboo and Rattan Beijing 100102
Abstract: A method combining on microwave sample digestion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 detec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determining of multiply inorganic elements inBamboo leaves. Determination limits of 19 elements were in a range of 0.001~0.30 μg·g-1,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were in a range of 2.19%~7.30%, and the recoveries of elements were in a range of 80.7%~122.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thod is simple, rapid, sensitive and accurate, and can meet the demand for 18 elements analysis in bamboo leaves. Ca, Mg, Fe, Al, Mn is relative abundant in the bamboo leaves.
Key words: bamboo leaves    elements    ICP-MS    microwave digestion    

竹子是最具有利用价值的植物之一,用途很广。竹叶中含有多种有价值的成分,如:黄酮及其甙类、醇类、活性多糖类、特种氨基酸、酚类、天然色素、茶多酚以及多种矿质元素。

目前对竹叶有效的有机物成分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竹叶抽提物的抗氧化、抑菌、杀虫、药理作用、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对竹叶无机元素的研究也有相关文献报道(浙江林学院林工系竹类综合利用课题组,1991周兆祥,1992王微宏等,2002黄成林等,2004路波等,2005张胜帮等,2007),但在分析测定手段上多利用光谱法、原子吸收法等,且多数方法前处理较为繁琐。其中,原子吸收法(AAS)虽有精密度好、检测限低、分析简便等优点,但每次只能分析1种元素,效率低且基质干扰严重;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AES)虽然可以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但对于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来说灵敏度不够,光谱干扰严重。目前对竹叶元素的研究对象上也限于苦竹(Pleioblastus amams)、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毛竹(P. edulis)等少数几个竹种。对用质谱法同时分析测定竹叶中多种元素的方法未见报道。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无机痕量分析技术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可以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检出限低、干扰小、精度高、线性范围宽、快捷,应用广泛(Wu et al., 2005Yang et al., 2005Ataro et al., 2008)。本文选择苦竹、淡竹等20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竹种竹叶,建立了ICP-MS法同时测定竹叶中18种元素的方法,并从微量元素的角度为竹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样品

HNO3,H2O2均为优级纯试剂,水为超纯水;标准储备液:10 μg·mL-1混合标准溶液(5%介质HNO3),内含Cr,Mn,Ni,Co,Cu,Zn,As,Se,Mo,Cd,Pb等元素,其中Fe,K,Ca,Na,Mg浓度为1 000 μg·mL-1,以5%HNO3逐级稀释备用(Agilent,Part# 5183-4688);标准溶液系列:由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而成,介质为体积分数5%HNO3;Hg标准储备液:1 000 μg·mL-1。标准溶液系列由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配得,介质为5% HNO3。内标溶液:由10 μg·mL-1标准储备液稀释为1 μg·mL-1;调谐液:10 ng·mL-1 Li,Co,Y,Ce,Tl混合标准溶液(2% HNO3介质)(Agilent,Part# 5184-3566)。

检测20种竹叶,其中铁竹(Ferrocalamus strictus)2007年7月采自云南金平、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青竿竹(Bambusa tuloides)、硬头黄竹(B. rigida)于2007年7月采自四川宜宾;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淡竹、苦竹、香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短穗竹(Bambusa densiflorum)、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水竹(Phyllostachys heteoelada)、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2007年8月采自江西南昌;毛竹(edulis)为2007年8月分别采自江西、安徽、浙江。所有竹叶样品消解前均自然晾干并粉碎。

1.2 仪器及主要工作参数的优化

Agilent 7500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Agilent Technologies Co,USA),CEM MARS5微波消解仪(CEM,USA),超纯水系统(18.2 MΩ·cm,Pall,USA)

ICP-MS仪器全自动调谐给出仪器的工作参数,满足灵敏度、背景、氧化物、双电荷、稳定性要求等各项指标。调节后的仪器主要参数设置见表 1

表 1 Agilent 7500a ICP-MS仪器主要工作参数 Tab.1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gilent 7500a ICP-MS
1.3 样品前处理

取已研磨粉碎的竹叶样品于60 ℃下干燥2 h后,称取0.25 g,精确到0.000 1 g。将竹叶样品置于酸煮洗净的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5 mL HNO3和1 mL H202,虚掩罐盖,置于通风橱中预消解1 h,然后将消解罐旋紧,放入微波消解仪,按设定程序(表 2)进行消解。消解程序结束后,待样品冷却至常温,打开密闭消解罐,将样品转移到PET塑料瓶中,洗涤高压消解罐内罐及盖子3~4次,洗液合并至PET瓶中,定容至50 g,混匀,待分析。空白对照按相同方法处理。

表 2 微波消解程序 Tab.2 Microwave digestion program
1.4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用体积分数5% HNO3介质将混合标准溶液逐级稀释为0,10.0,50.0,100.0,200 ng·mL-1;其中Hg元素为单标,单独配制,0,0.2,1.0,2.0,5.0 ng·mL-1,得到混合标准溶液。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集空白及标准溶液系列,仪器自动绘制标准曲线,并由此得出各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

除Mo元素线性为0.980 8外,其他各元素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 2~1.0之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的检出限

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取10次平行测定试剂空白溶液的结果及3次平行测定一定浓度各元素标准溶液的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σ为试剂空白的标准偏差;SC浓度下各元素标准溶液的信号强度;B为试剂空白的信号强度。

表 3 各元素方法的检出限 Tab.3 Detection limits of the method      μg·g-1
2.2 精密度与加标回收试验

选取江西毛竹试样6份,按样品处理测定方法消化、测定,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值;选取江西毛竹进行加标回收试验,计算平均回收率。2种试验的结果见表 4

表 4 毛竹中各元素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及回收率 Tab.4 Recoveries and precision of elements in Phyllostachys edulis leaf

结果表明:各元素的RSD值在2.19%~7.30%之间,该方法重现性良好。各元素回收率在80.7%~122.4%之间,符合痕量分析要求。

2.3 标准物质的分析

为考察本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在选定试验条件下,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茶叶(GBW10016)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及各元素标准值见表 5。所测定的元素均在标准值参考范围内,可信度高。

表 5 茶叶标准物质样品测定结果 Tab.5 Results of the tea leaf standard sample      mg·kg-1
2.4 样品的测定 2.4.1 不同样品的分组测定

由于待测竹种较多,样品量较大,分组进行检测。每种竹叶样品做3个重复,取平均值,扣除空白后的测定结果见表 6~8

表 6 第1组竹叶样品分析结果 Tab.6 Results of elements in bamboo leaves of group 1      mg·kg-1
表 7 第2组竹叶样品分析结果 Tab.7 Results of elements in bamboo leaves of group 2      mg·kg-1
表 8 第3组竹叶样品分析结果 Tab.8 Results of elements in bamboo leaves of group 3      mg·kg-1

表 6~8结果可知:各种竹叶中均含有所测20种元素,Ca,Mg等元素含量非常丰富,Ca元素含量多在2 000~5 000 mg·kg-1之间,最高是青竿竹和硬头黄竹,为8 000 mg·kg-1水平;Mg元素含量多数在1 000 mg·kg-1以上,最少为四季竹732.05 mg·kg-1,最高是紫竹,含量为2 411.5 mg·kg-1,硬头黄竹、淡竹、铁竹的Mg含量也较丰富,均在1 900 mg·kg-1以上;

各竹种竹叶中元素Mn,Al含量也较高,每千克约几百毫克。铁竹中Fe,Al的含量突出,均在1 000 mg·kg-1以上;其次是Na,Zn,Cu等元素,在几十毫克每千克水平。甜龙竹中Zn含量突出,达到153.55 mg·kg-1;对于一些微量元素,如Co,Ni,Se,Mo,Ag等各竹种竹叶中含量均较少,且水平大致相当,无显著差异;

18种竹叶中,As,Cd,Hg,Pb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很低,Pb略高,其中茶杆竹最高,为15.97 mg·kg-1。Cr含量差异较大,毛竹、绿竹、甜龙竹、小佛肚竹、水竹、篌竹含量在0.762~2.365 mg·kg-1;香糯竹、方竹分别为7.420,8.533 mg·kg-1,其余竹种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其中金镶玉竹和硬头黄竹达到了37 mg·kg-1水平。

2.4.2 不同地区同一竹种竹叶元素含量比较研究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地区同一竹种竹叶中各元素含量关系,选取江西,安徽、浙江3地毛竹叶进行测试分析(表 9)。

表 9 江西、安徽、浙江3地毛竹叶中各元素含量比较 Tab.9 Comparison of elements content in Ph. edulis leaf among different areas    mg·kg-1

表 9可看出:三地毛竹各元素含量大体相当,略有差异。其中安徽毛竹中Ni元素含量突出,为35.58 mg·kg-1;Mn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为532.7 mg·kg-1;浙江毛竹中Cr元素含量较高,为10.218 mg·kg-1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建立了用HNO3-H2O2微波消解体系,结合ICP-MS技术同时测定不同属20个竹种竹叶中Ca,Mg,Fe,Al,Mn,Cr,Hg等18种元素。方法的检测限在0.001~0.301 μg·g-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19%~7.30%,回收率为80.7%~122.4%,结果令人满意。体现了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干扰较少等优越性。并通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茶叶样品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得出了18种竹种中多种无机元素含量状况。其中含量较高元素总体趋势为:Ca>Mg>Fe>Al>Mn>Na>Zn>Cu;其余各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少。各竹种竹叶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个别竹种较突出。其中Fe,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2.8和280.5 mg·kg-1,Fe是人体内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主要以铁蛋白存在于人体内,现代研究表明,铁缺乏时,蛋白质的含量降低或贫血;而Mn是多种酶的催化剂,被认为是抗癌元素,特别是与肝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吴沈春,1982),此外Mn还能改善脉粥样病人的代谢。Zn是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剂(吴沈春,1982),有促筋益精生血的功效,可参与核酸与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夏献民等,1987)。几种关注度较高的重金属元素,如Cr,As,Cd,Hg,Pb等虽均有检出率,但含量很低。竹叶中作为药用竹种的竹叶,如苦竹叶、淡竹叶,考虑到作为汤剂煎煮后的浸出率(王微宏等,2002),因此最终在药剂里的其含量会非常低。

淡竹、苦竹为药食两用植物,其相关的研究报道也较多,但从本文研究结果角度来看,各种微量元素与其他竹种相比并无突出之处,其药用功效可能更多在于其所含有机物部分。铁竹叶样品采自云南金平,此竹种为当地所特有,过去当地苦聪族群众用以制作狩猎的弩箭,目前也是做竹筷和毛线编织棒针的上乘材料。本研究结果从其组成元素的角度验证了其特性,其Fe的含量是一般竹叶的2~3倍,为1 705 mg·kg-1;值得注意的是,其中Al,Mg元素的含量亦非常丰富,达到了1 638和1 942 mg·kg-1。版纳甜龙竹竹笋甘甜味美,可生食,营养价值极高,是我国所有笋用竹糖分和谷氨酸含量最高的(孙世中等,2008),本研究发现其竹叶中元素Zn的含量突出(153.55 mg·kg-1),远高于其他竹种。至于其竹笋中Zn含量如何,建议做进一步研究,以作为营养膳食资料的参考。

竹叶中富含Mg,Fe,Mn,Zn等元素的竹种,可选择性地开发成作为青饲料或作为牲畜的主饲料的配料。

本文还对不同地区同一竹种竹叶元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江西、安徽、浙江三地毛竹叶,除个别微量元素含量稍有差异外,各元素含量总体水平相当,无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由于同一片竹林往往混长着不同竹龄的竹子,且同一株竹竹叶也有老叶和新叶并存的可能,建议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黄成林, 姚玉敏, 赵昌恒. 2004. 安徽休宁倭竹竹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23(3): 42-46. DOI:10.3969/j.issn.1000-6567.2004.03.012
路波, 陈萍成, 成冬生, 等. 2005. 苦竹叶微量元素与氨基酸的分析研究[J]. 陕西中医, 03: 79-80.
孙世中, 高旭红, 刘剑虹, 等. 2008. 版纳甜龙竹发酵酒的制作[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8(1): 34-36. DOI:10.3969/j.issn.1007-9793.2008.01.009
谢岱. 1999. 银杏及银杏叶微量元素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16(4): 27-28.
夏献民, 于树玉. 1987. 硒的抗癌机制的研究——对酵解及有关酶的影响[J]. 中华肿瘤杂志, 9(4): 255-257.
王微宏, 范俊源, 周春山, 等. 2002. 淡竹叶及其水煎剂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7(3): 291-292.
吴沈春. 1982. 环境与健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9-102.
张胜帮, 李锦燕, 蔡伶俐. 2007. ICP-AES法同时测定淡竹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17(1): 101-102. DOI:10.3969/j.issn.1004-8685.2007.01.041
浙江林学院林工系竹类综合利用课题组. 1991. 竹秆和竹叶的微量元素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10): 57-63.
赵中杰, 胡玉清, 江佩芬, 等. 1992. 银杏和银杏叶中25种元素的含量测定[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5(2): 36-37.
周兆祥. 1992. 竹叶中矿质元素的测定[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4(1): 44-51.
Ataro A, McCrindle R I, Botha B M, et al. 2008. Quantific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raw cow's milk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J]. Food Chemistry, 111: 243-248. DOI:10.1016/j.foodchem.2008.03.056
Wu L, Hu M F. 2005. Determination of As, Cd, Hg and Pb in medicinal herbs by ICP-MS[J]. Chem Res Appl, 17(4): 525-526.
Yang Z Y, Tang J M. 2005. Determination of multi-elements in food by ICP-MS with open vessel microwave digestion[J]. Chin J Spectrosc Lab, 22(2): 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