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9, Vol. 45 Issue (9): 94-100   PDF    
0

文章信息

李建庆, 杨忠岐, 张雅林, 梅增霞, 张玉荣, 王小艺.
Li Jianqing, Yang Zhongqi, Zhang Yalin, Mei Zengxia, Zhang Yurong, Wang Xiaoyi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tocera horsfieldi (Coleoptera:Cerambycidae) by Releasing Its Parasitoid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Coleoptera:Bothrideridae)
林业科学, 2009, 45(9): 94-100.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9): 94-10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3-19

作者相关文章

李建庆
杨忠岐
张雅林
梅增霞
张玉荣
王小艺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
李建庆1,2,3, 杨忠岐1, 张雅林3, 梅增霞2, 张玉荣4, 王小艺1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2. 滨州学院 滨州 256603;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杨凌 712100;
4.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长沙 410004
摘要: 在湖南和湖北省选取9个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林作为试验林,释放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开展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试验。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这种寄生性天敌的卵和成虫均对云斑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3.27%;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4.33%;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6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4.23%;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5.65%。通过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当年和第2年调查的防治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天敌成虫的防治效果略好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由于人工繁殖花绒寄甲成虫的成本远高于卵,因此,在生产中大面积防治云斑天牛时,采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方法比较经济。
关键词:云斑天牛    寄生性天敌    花绒寄甲    林间防治效果    杨树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tocera horsfieldi (Coleoptera:Cerambycidae) by Releasing Its Parasitoid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Coleoptera:Bothrideridae)
Li Jianqing1,2,3, Yang Zhongqi1 , Zhang Yalin3, Mei Zengxia2, Zhang Yurong4, Wang Xiaoyi1    
1.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rotection of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AF Beijing 100091;
2. Binzhou University, Shangdong Province Binzhou 256603;
3.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4. Hunan Forestry Academy Changsha 41000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parasitoid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Coleoptera:Bothrideridae) was released for sustainablly controlling the longhorn beetle Batocera horsfieldi (Coleoptera:Cerambycidae), an important stem-borer in poplar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dults and eggs of D. helophoroides were released in the fields at nine plots in the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Control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two investigation indexes, i.e., infested trees number and larvae density. Results showed that, releasing both eggs and adults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control B. horsfieldi. Among three plots of releasing the parasitoid eggs, the mean correction reducing rate of the longhorn beetle larvae per tree was 83.27%, and the mean correction reducing rate of infested trees was 74.33%. Among six plots of releasing the parasitoid adults, mean correction reducing rate of the longhorn beetle larvae per tree was 84.23%, and the mean correction reducing rate of infested trees was 75.65%. The controlling results by releasing adults of the parasitoid were a little better than releasing eggs of the parasitoid by comparing the controlling effect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Considering higher cost of mass rearing the parasitoid adults than the eggs, it is suggested to release the parasitoid eggs for controlling the severe-damaged longhorn beetle in forests.
Key words: Batocera horsfieldi    parasitoid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ield control effect    poplars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又称云斑白条天牛,是我国重大的林木蛀干害虫,危害杨树(Populus)、核桃(Juglans regia)等多种造林和经济林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杨派南方型杨树在我国南方的江汉平原等地区作为速生丰产林和防护林大面积栽培。随着杨树面积的扩大,云斑天牛的种群数量也随之很快上升,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和浙江等省危害杨树最为严重的害虫(郑世锴等, 1996)。云斑天牛在杨树等寄主的树干内钻蛀危害,隐蔽性生活,2年1代(肖刚柔,1992)。在江汉平原地区的杨树林中,一般株受害率在80%以上,轻者1株受害树上有云斑天牛2~3头,重者达20头以上。云斑天牛个体大,蛀道长而深,对树木的危害极大。严重受害树的主干内往往坑道纵横交错,常常导致受害树枯死或风折,木材完全失去利用价值。

寄生云斑天牛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的云斑天牛生物型,经笔者多年调查,发现其为控制云斑天牛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经笔者初步研究,虽然我国寄生多种天牛的花绒寄甲同属一个种,包括寄生云斑天牛、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星天牛(A. chinensis)、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的花绒寄甲,但它们表现为对其自身寄主具有强烈的嗜好性和专化性,即为不同的寄主生物型。也就是说要防治这些不同种的天牛,须利用在自然界调查发现的寄生这些种天牛自身的花绒寄甲,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已有学者对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Inoue, 1991雷琼等,2003王小东等,2004)、地理分布及空间格局(黄大庄等,2008陈向阳等,2006)和室内饲养(Ogura et al., 1999雷琼等,2005)等进行了研究;也报道过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周嘉熹等,1985李孟楼等,2007)和松褐天牛(Urano,2003Miura et al., 2003)的防治效果,而未见有关利用花绒寄甲防治云斑天牛的研究报道。笔者通过3年多的调查,发现了寄生云斑天牛幼虫和蛹的花绒寄甲。通过试验,表明其为专性寄生于云斑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随后,笔者研究了寄生云斑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的繁殖技术,解决了人工大量繁殖这种天敌的难题,并探索利用其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这种我国重大的蛀干害虫,主要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方法进行了防治试验;随后,为了降低成本,也进行了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虫

林间释放用的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均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繁育提供,为从云斑天牛幼虫坑道中采集的花绒寄甲成虫所繁殖出的后代。

1.2 试验样地的设置 1.2.1 试验林概况

试验林位于湖南省的岳阳市、湖北省的大冶市和公安县等地的杨树林地。该区域位于29°26′—31°10′N,111°45′—114°16′E,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2 000 h,无霜期为240~260天,年均降水量1 100~1 300 mm。

1.2.2 试验林的设置

在上述3地,根据杨树的受害情况和林地性质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试验林地9块,各试验林的林地性质、平均胸径、天敌的释放量和释放面积以及调查株数等基本情况见表 1

表 1 试验样地的基本信息及天敌释放情况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est stands and releasing natural enemies
1.3 花绒寄甲的室内寄生试验

设置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处理1,2所用的云斑天牛幼虫为在受害杨树林分中劈树所得,幼虫为3~4龄。

处理1:直接用天牛幼虫接天敌。方法是在一长方形木块上面凿一“T”形凹槽作为人工虫道,放入1头试虫,在虫道上面覆盖一盖玻片,用橡皮筋捆紧,然后将木块放入塑料盒中盖住。每个重复放入木块10个,每个木块上放50粒花绒寄甲卵,共放入500粒,另放花绒寄甲成虫8头,共80头。

处理2:模拟自然界中天牛危害的木段,然后接天敌。方法是取无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将其锯成120 cm长的木段,木段两端蘸加热石蜡封上,以减少木段内水分的散失。然后用刻刀取下3?cm×4?cm大小的树皮,再在所取树皮中央的木质部用打孔钻向下钻5个深度为6~8?cm的人工虫道,将试虫接入该人工虫道中,1孔1头天牛幼虫,最后将先前取下的树皮放回原处,并用图钉钉住。再在虫道口附近的树皮上用订书机钉上产有花绒寄甲卵的牛皮纸,按每头天牛幼虫释放花绒寄甲卵50粒,每个木段再释放成虫30头的数量释放天敌。最后将木段用4目不锈钢铁纱网包住,以防天敌成虫逃逸。

处理3:自然危害的木段接天敌。取有10个排粪孔以上的被害杨树木,另作2个这样的木段作为重复。木段两端用石蜡封住,放入花绒寄甲成虫后,用4目不锈钢铁纱网包住。分别统计每个木段的排粪孔数,即云斑天牛幼虫数,每个排粪孔放花绒寄甲卵50粒,成虫放5头。

3个处理均设1个对照,不放花绒寄甲,观察记录同期云斑天牛的存活情况。2007年7月2日接种,2007年7月17日剖开木段检查云斑天牛的存活情况,统计寄生结果。

1.4 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方法

以50粒或50粒倍数的花绒寄甲卵粘贴到剪好的牛皮纸片上,将卵折于纸片里面,外面标注好卵数,用钉书针钉住,制成卵卡。选择有新鲜虫粪排出的植株释放,按排粪孔与花绒寄甲卵1:50的比例释放卵。

1.5 林间释放后花绒寄甲成虫的方法

每棵树释放花绒寄甲成虫8~10头,具体在释放过程中,根据树体大小和受害程度适当增加释放量。释放时将花绒寄甲放入放虫盒(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森林保护研究所设计制作)内,将上面的开口打开,用图钉固定于排粪孔附近。

1.6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标记排粪孔的防治效果

在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时,分别在2个试验林地选取部分症状典型的排粪孔,用红漆喷涂圆点标记,调查标记排粪孔的数量作为虫口数来统计防治效果。

1.7 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评价

由于林间调查云斑天牛被害株率和虫口数量及防效时,不可能将试验林中的树木都剖开一一检查,故以排粪孔的数量和状况来表示。调查被害株时以有新鲜虫粪排出的排粪孔的植株为被害株;调查株虫口数时,由于云斑天牛1头幼虫整个生活期只有1个排粪孔,因此,有新鲜虫粪排出的排粪孔数即作为虫口数。在花绒寄甲释放后的防效调查中,统计云斑天牛是否被寄生时,以受害株的排粪孔停止排粪、没有新鲜虫粪排出为标准。这是因为花绒寄甲为抑性寄生习性,一旦云斑天牛的幼虫被其寄生,即停止活动和取食,就不再向外排粪了。若有新鲜虫粪继续排出,则统计为没有被寄生。在花绒寄甲释放后调查防治效果时,每次都要剖查3棵树,结果验证了向外排粪的排粪孔数即为虫口数;没有新鲜虫粪排出的排粪孔内的云斑天牛幼虫都被花绒寄甲寄生而致死,因而本文中以虫口减退率而不是用直接的寄生率来评价防治效果。由于云斑天牛在自然界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死亡,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统计花绒寄甲的寄生防治效果,因此,每个试验林地都设置了对照,以对照的数据计算出校正虫口减退率。

由于云斑天牛2年1代,跨3个年度完成1个世代,存在当孵化幼虫和上一年孵化幼虫同时并存危害这一特性,因此,在调查时2007年6月和8月初调查的云斑天牛排粪孔数就是虫口数,包括了2007年新孵化幼虫和2006年孵化的老幼虫,而2007年8月中下旬和10月以及2008年5月调查的排粪数则没有包括2006年孵化老幼虫(已准备化蛹或进入蛹期,其存活虫数可通过调查2008年的羽化孔数获得),其虫口数为调查所得排粪孔数再加上2008年7月调查的羽化孔数。

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的评价通过调查排粪孔数和2008年的羽化孔数得到被害株数和虫口数,然后分别计算被害株减退率、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株虫口减退率、校正株虫口减退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K0为对照区天敌释放前的虫口基数;CK1为处理区释放天敌后同期调查时对照区的虫口基数;Pt0为处理区天敌释放前的虫口基数;Pt1为处理区天敌释放后的虫口基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样地危害及天敌释放情况

共选取了9个样点(表 1),释放卵3个样点,共释放卵185 850粒,释放面积30 hm2;释放成虫6个样点,共释放成虫22 700头,释放面积100 hm2。湖南7个样点,湖北2个样点;公路林1个,渠道林1个,片林7个。在天敌释放的各个试验点中,受害最重的是湖南望城,株均虫口数达12.95头,被害株率达84.67%;受害最轻的为湖南岳华,株均虫口数0.28头,被害株率17.67%。

2.2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云斑天牛的试验结果

表 2可见,室内释放花绒寄甲卵时直接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63.33%,模拟自然木段的为73.33%,直接危害木段的为81.34%。直接危害木段的寄生率最高,模拟自然木段次之,人工木块的寄生率最低。室内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时,直接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56.67%,模拟自然木段的为76.67%,直接危害木段的为85.24%。直接危害木段的寄生率最高,模拟自然木段次之,直接接天敌的寄生率最低。

表 2 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室内对云斑天牛的寄生结果 Tab.2 Indoor parasitism rate of D. helophoroides eggs and adultsto B. horsfieldi

模拟自然木段和直接危害木段与云斑天牛的自然生活状态相似,特别是直接危害木段法的云斑天牛生活状态与野外云斑天牛生活条件基本一致,3种处理的方差分析表明,在5%水平上,直接危害木段与人工模拟木段差异不显著,但与人工木块相比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在排除环境因子的影响下,越接近自然条件的试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越高,其原因可能是在云斑天牛的自然生存条件下,花绒寄甲更容易寻找到并寄生云斑天牛,而在人为设置的条件下,反而不利于其去寻找和寄生其寄主。

2.3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效果

释放花绒寄甲卵后的防治效果见表 3,在花绒寄甲卵释放后当年和第2年,各个试验样地的被害株率和株虫口数均明显下降。花绒寄甲卵释放后第2年,在湖南新洲,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56.20%,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4.17%。湖南城陵矶,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74.04%,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1.38%。湖南五一,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88.71%,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4.27%。

表 3 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杨树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 Tab.3 Control effect of releasing D. helophoroides eggs and adults
2.4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效果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后的防治效果见表 3,在花绒寄甲卵释放后当年和第2年,各个试验样地的被害株率和株虫口数均明显下降。花绒寄甲卵释放后第2年,在湖南合兴,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80.29%,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8.37%。在湖南望城,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65.61%,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91.02%。在湖南岳华,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73.58%,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64.24%。在湖南华容,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87.28%,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8.39%。在湖北大冶,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76.16%,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8.91%。在湖北公安,校正被害株减退率为40.38%,校正株虫口减退率为84.24%。

2.5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标记虫孔的防治效果

对标记虫口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由表 4可见,在湖南五一和新洲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时,标记虫口校正减退率分别为63.89%和55.37%,均高于同期该试验点的株虫口校正减退率。在湖南望城和合兴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时,标记虫口校正减退率分别为40.04%和68.23%,也均高于同期该试验点的株虫口校正减退率。

表 4 林间释放卵和成虫标记虫孔的防治效果 Tab.4 Control effect of field marked frass holes by releasing D. helophoroides eggs and adults
2.6 释放卵和释放成虫防治效果的比较 2.6.1 不同年度防治效果的比较

图 1可见,释放卵第2年调查的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分别为74.33%和83.27%,明显高于天敌释放当年调查的防治效果(当年调查值分别为29.55%和51.96%),经多重比较,在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释放成虫第2年调查的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分别为75.65%和84.23%,明显高于当年调查的防治效果(当年调查值分别为46.52%和59.49),经多重比较,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图 1 释放卵和释放成虫防治效果比较 Figure 1 Control effect comparison of releasing eggs and adults 小写字母标示在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为LSD法,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多重比较的F=6.04,P=0.007 4,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多重比较的F=6.13,P=0.007。 Lowercase shows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the method of significance test is LSD. Multiple comparison is correction reducing rate of infested trees, F=6.04, P=0.007 4. Correction reducing larvae per tree, F=6.13, P=0.007.

第2年调查结果明显高于当年调查的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释放进林间的花绒寄甲要有一个逐步繁殖、增加和累计其种群数量的过程,在天敌释放后的第2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寄生率因而也相应大大提高,故而第2年的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2.6.2 不同释放方法防治效果的比较

图 1可见,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控制云斑天牛的效果均比较好,两者相比较,释放成虫的各个指标所表现的防治效果均高于释放卵。第2年释放成虫的防治效果略高于释放卵的防治效果,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的差值分别为1.33%和1.05%。当年释放成虫的防治效果较释放卵防治效果的高出幅度较大,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的差值分别为16.97%和7.53%。主要原因为释放卵当年调查防治效果的时间是在8月,释放成虫的调查时间主要是在10月(只有2个点是8月调查的),这符合花绒寄甲在林间的自然寄生规律,7,8月份为花绒寄甲的第一姊妹世代,对天牛的寄生率增长趋势较慢,9,10月份为由第2姊妹世代和当年第2代组成的混合世代对天牛寄生率的增长趋势较快(李孟楼等,2007)。

对当年和第2年调查的释放成虫和释放卵的被害株减退率、校正被害株减退率、株虫口减退率和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释放卵和释放成虫第2年和当年调查的防治效果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在人工繁殖花绒寄甲时,孵化出的1龄幼虫必须用天牛幼虫或其他替代寄主饲养,才能培养为成虫;成虫羽化后还需要用人工饲料饲喂,在成虫释放前的保存期间也需要饲喂较长一段时间,人工饲料成本较高。而花绒寄甲的卵释放前只需低温保存即可,此外花绒寄甲成虫可多年连续多次产卵。因此,花绒寄甲卵的生产繁殖成本远低于成虫,而且防治效果与成虫差异不显著,考虑到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议在大面积防治云斑天牛中采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方法。

3 讨论

花绒寄甲(其他的文献中也称为花绒坚甲、花绒穴甲等),这一中文名更能反映其生物学习性的名称(杨忠岐,2004)。周嘉熹等(1985)开展了通过助迁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的研究,从陕西洋县野外采集花绒寄甲成虫,引入到甘肃陇县、清水等地防治黄斑星天牛,防治效果较好,但未开展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后来,宁夏森林保护研究中心与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先后对花绒寄甲成虫、幼虫的室内人工饲养开展了联合研究,并开发出了花绒寄甲的一些人工饲料,但成本高,繁育成功率较低,而且在日本所做的防治试验也不成功(王卫东等,1999Urano,2003Miura et al., 2003)。

近年来,本课题组经过多年探索找到了花绒寄甲人工繁殖的良好替代寄主,解决了花绒寄甲的人工大量繁殖技术。考虑到繁殖花绒寄甲成虫经济成本较高的现实,提出了释放花绒寄甲卵来控制天牛的新策略。本研究通过在南方杨树主要栽培区域的江汉平原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来防治云斑天牛,调查结果显示,天敌释放后第2年释放卵的平均校正株虫口减退率达86.36%,释放成虫的平均校正株虫口减退率达88.26%,二者经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这一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云斑天牛是完全可行的。

在天敌释放过程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简单易行,直接将成虫释放在林间即可,而释放卵时首先要将卵制成卵卡,经储存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释放。结合在释放天敌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提出需注意的一些事项:1)卵运达试验地点后要及时尽快释放至林间的受害树上,以免时间较长卵孵化出幼虫后爬行逃逸;2)要做好卵卡,保护好卵,防止雨淋及蚂蚁等其他动物的捕食;3)释放卵卡的具体位置要在云斑天牛的排粪孔附近,最好固定于排粪孔的上方,以防止排粪孔处流出的树液浸蚀和虫粪的冲撞;4)卵卡尽量固定于树体的遮荫处,以防止阳光的暴晒;5)成虫释放时要选择傍晚日落时分进行,因为花绒寄甲成虫一般在傍晚和晚上活动,白天在隐蔽处停息,如果在上午或下午释放,由于其不活动会遭受捕食性天敌的伤害而影响防治效果。在傍晚和晚上释放后,成虫比较活跃,能迅速爬行或飞行寻找寄主产卵寄生。

总之,花绒寄甲是控制云斑天牛的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通过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花绒寄甲对杨树云斑天牛具有的良好控制效果。试验并证明了释放花绒寄甲卵是控制云斑天牛经济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向阳, 邹运鼎, 丁玉洲, 等. 2006. 松墨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种群的三维空间分布格局[J]. 应用生态学报, 17(8): 1547-1550. DOI:10.3321/j.issn:1001-9332.2006.08.038
黄大庄, 杨忠岐, 贝蓓, 等. 2008. 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J]. 林业科学, 44(6): 171-175.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8.06.030
雷琼, 陈建锋, 黄娜, 等. 2005. 花绒坚甲成虫人工饲料的筛选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1(3): 259-261. DOI:10.3969/j.issn.1000-6850.2005.03.074
雷琼, 李孟楼, 杨忠岐. 2003.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2): 62-66.
李孟楼, 王培新, 马峰, 等. 2007. 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效果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6): 152-156, 162.
王小东, 黄焕华, 许再福, 等. 2004.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初报[J]. 昆虫天敌, 26(2): 60-65. DOI:10.3969/j.issn.1674-0858.2004.02.002
王卫东, 赵军, 小仓信夫. 1999.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开发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1(4): 48-51. DOI:10.3321/j.issn:1000-1522.1999.04.010
肖刚柔. 1992. 中国森林昆虫[M]. 2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72-473.
杨忠岐. 2004.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 20(4): 221-227.
郑世锴, 高瑞桐. 1996. 杨树丰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4-196.
周嘉熹, 鲁新政, 禄玉中. 1985. 引进花绒坚甲防治光肩星天牛实验报告[J]. 昆虫知识, 22(2): 84-86.
Inoue E. 1991. Studies on the natural enemy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Dastarcus longulus Sharp (Coleoptera:Colydiidae)[J]. Bull Okayama Prefectural Forest Experiment Station, (10): 40-47.
Miura K, Abe T, Nakashima Y, et al. 2003. Field release of parasitoid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 (Coleoptera:Bothrideridae) on pine logs infested with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Coleoptera:Cerambycidae) and their dispersal[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 85(1): 12-17.
Ogura N, Tabata K, Wang W. 1999. Rearing of the colydiid beetle predator,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on artificial diet[J]. BioControl, 44: 291-299. DOI:10.1023/A:1009936609401
Urano T. 2003. Preliminary release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y and outdoor cages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 (Coleoptera:Bothriderida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Coleoptera:Cerambycidae)[J]. Bulletin of FFPRI, 2(4): 25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