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顾地周, 罗微, 曹逊, 姜云天, 朱俊义.
- Gu Dizhou, Luo Wei, Cao Xun, Jiang Yuntian, Zhu Junyi
- 松毛翠的离体快繁体系建立及种质试管保存
-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and Germplasm Preservation in vitro of Phyllodoce caerulea
- 林业科学, 2009, 45(7): 140-144.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7): 140-14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8-05-19
-
作者相关文章
2.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长春 130024
2. Life Science Colleg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杜鹃花科(Ericaceae)松毛翠属常绿低矮小灌木,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定为渐危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易危种(汪松等, 2004)。《吉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定为省级一类重点保护植物,为急需保护植物。其株形矮小优美,枝叶密集,花色粉红色,色泽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驯化为假山的观赏绿化植物和制作盆景(周繇等, 2005)。因其生于高山冻原和石质山坡,植株耐贫瘠,抗干旱,是水土保持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优良植被。松毛翠对研究植物区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繇, 2006)。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在长白山区数量稀少,仅集中分布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800~2 400 m的高山冻原带和岳桦林带下。因其种子不易获得,扦插等常规繁殖成活率几乎为零,开发利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保护好现有野生资源的同时,对这一野生珍贵稀有植物进行离体快繁和试管保存,以防止其灭绝。同时,为缩短培养基配方的摸索周期,应用均匀设计处理和分析数据,以期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与其同科的其他种植物的离体快繁已有报道(宫汝淳等, 2008;顾地周等,2007;2008a)。但松毛翠的离体快繁和种质试管保存在国内外迄今未见。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植体材料的处理5月中旬于长白山北坡海拔2 350 m的高山冻原带上采松毛翠休眠枝条在实验室内水培(去除茎尖)促使腋芽萌发。待腋芽萌发并长至1.0 cm时剪下,用75%酒精涮洗60 s,于含5%链霉素的次氯酸钠(0.5%)溶液浸泡10 min,无菌水冲洗8次。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切除被杀菌消毒剂损伤部分后作为外植体备用。
1.2 嫩芽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的诱导以DR为基本培养基,蔗糖20 g·L-1,琼脂粉9.5 g·L-1,pH 5.7,温度(26±2) ℃,光强1 600 lx,光照周期12 h·d-1,附加细胞分裂素TDZ和生长素IAA(由预试验可知浓度范围分别为2.00~4.20 mg·L-1和0.10~0.30 mg·L-1。当TDZ的浓度低于2.00 mg·L-1时嫩茎基部几乎不分化芽苗,超过4.20 mg·L-1时分化率下降,均在45%以下,说明过高的TDZ浓度对基部直接再生芽苗起抑制作用;当IAA浓度超过0.30 mg·L-1时嫩芽基部产生愈伤组织,为确保松毛翠经离体快繁后的遗传稳定性,不采取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苗的方式)。为了提高松毛翠再生芽苗的速度和分化率,采用均匀设计法(方开泰,1980),选用U10(102)均匀表(表 1),每个处理接种外植体数为30。考察了TDZ和IAA浓度交叉配比对分化率的影响,同时筛选最适宜的芽苗诱导培养基。
![]() |
以改良MS(1/4大量元素、1/2微量元素、1/2铁盐和1/4有机成分)为培养基,蔗糖15 g·L-1,琼脂9.0 g·L-1,pH 5.7,温度(23±2) ℃,光照强度1 000 lx,光照周期8 h·d-1。附加不同浓度的IAA、IBA和NAA,同时加入KT0.1 mg·L-1(壮苗),由单一因子试验可知:3种生长素浓度分别控制在0.10~0.20 mg·L-1、0.05~0.15 mg·L-1、0.01~0.03 mg·L-1。高浓度的3种生长素(超过控制范围的最高浓度单一使用或在范围内的最高浓度的任意2种)均导致幼苗基部膨胀或产生愈伤瘤,继续培养根从膨胀部或愈伤瘤上发出,这样的苗在移栽时根随愈伤瘤从苗基部脱落,移栽成活率几乎为零,可能是根与苗茎的纤维疏导组织连接不完整所致。在培养基中附加KT0.1 mg·L-1生根苗较未附加的粗壮。采用低于控制范围的最低浓度单一生长素或任意2种或3种同时加入的培养基中进行60天的培养,生根率均在58%以下。因此,为了提高松毛翠的生根率,采用均匀设计法,每个处理接种苗数为50,选用U10(103)均匀表(表 2),同时考察IAA、IBA和NAA浓度交叉配比对生根率的影响,筛选最适合松毛翠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
![]() |
采用节培法进行快繁(顾地周等,2008b;2008c),将生根的苗切割成小段转接到优化后的培养基中,同时进行腋芽萌发、伸长及生根培养。统计并计算出增殖周期和倍数。
1.5 种质试管保存以N-68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0 g·L-1,温度为(20±2) ℃,光照强度800 lx,光周期8 h·d-1,并附加不同浓度的矮壮素B9和生长延缓剂根皮苷对基部含有芽锥的小芽团进行试管保存。由预试验可知,B9浓度控制在1.20~2.30 mg·L-1之间,超过2.30 mg·L-1时小芽团上的芽苗出现缩节现象,低于1.20 mg·L-1时苗趋于明显生长趋势。根皮苷浓度控制在0.50~1.50 mg·L-1之间,超过1.50 mg·L-1时芽苗很快变黄最终枯萎,低于0.5 mg·L-1保存4个月以后恢复生长。矮壮素B9和生长延缓剂根皮苷超过最大浓度同时加入时,尽管松毛翠试管苗生长率达0.8%以下,但苗在12个月的保存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且逐渐变黄枯萎直至死亡。为了摸索松毛翠试管保存时矮壮素B9及根皮苷浓度的最佳配比和降低生长率,采用均匀设计法,每个处理数为50瓶,选用U12(122)均匀表(表 3),同时考察矮壮素B9和根皮苷的浓度交叉配比对生长率的影响,筛选最适合种质试管保存的培养基。
![]() |
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DR培养基中不同浓度TDZ和IAA配比对松毛翠嫩茎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的影响试验所得数据(表 4)经均匀设计软件分析处理后(表 7)可知,回归方程显著。根据回归方程求出Y的最优组合为:X1=4.20;在此组合基础上求得最优解:y=93.9,此解为回归方程的解析解,需按公式Y=y±uαs计算出优化值区间估计为Y= 93.9(±8.18),即85.72%~102.08%。试验结果发现,当TDZ的浓度低于2.00 mg·L-1嫩芽基部几乎不分化芽苗,超过4.00 mg·L-1时诱导率下降(说明过高的TDZ浓度对基部直接再生芽苗起抑制作用),并且诱导产生的芽苗较细弱。因此,以优化值TDZ 4.00 mg·L-1进行验证试验(重复数为30瓶)。嫩芽接种到附加TDZ 4.00 mg·L-1的DR培养基上,培养45天,发现基部产生大量锥形突起,继续培养至60天锥形突起伸长为芽苗(图 1a);培养至75天再生芽苗可伸长至2.0 cm以上,且苗壮而整齐,分化率达98.5%以上,在估计区间范围内,且比所有试验Y值都大。因此,松毛翠嫩芽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DR+TDZ 4.00 mg·L-1。
![]() |
![]() |
![]() |
图 1 松毛翠离体培养及种质试管保存 Figure 1 Rapid propagation and germplasm preservation in vitro of Phyllodoce caerulea a.芽苗直接再生;b.生根培养;c.节增殖培养;d.移栽;e.种质试管保存;f.解除保存后生长情况。 a. Shoots regeneration directly at base of tender buds; b. Cultivated for rooting; c. Cultivated for multiplication of segment; d. Transplanted; e. Germplasm preservation in vitro; f. Growth situation released from preservation. |
试验所得数据(表 5)经均匀设计软件分析处理后(表 7)可知,回归方程显著。根据回归方程求出Y的最优组合:X2=0.05,X3=0.01;在此组合基础上求得最优解:y=97.2,按公式Y=y±uαs计算出优化值区间估计为Y=97.2(±0.861),即96.339%~98.061%。以最优组合做验证试验,待嫩芽基部再生的芽苗长至1.0 cm以上时,将生长健壮的苗切下,然后将其移入附加IBA0.05 mg·L-1 +NAA0.01 mg·L-1 +KT0.10 mg·L-1的改良MS培养基中,培养35天幼苗基部开始产生根锥,45天后幼苗基部直接发出3~5条不定根(图 1b),有的产生了侧根,苗高可达1.5 cm以上,根和苗的形态、发育均正常,生根率达97.8%。在估计区间范围内,且比所有试验Y值都大。可见,松毛翠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改良)+ IBA0.05 mg·L-1+NAA0.01 mg·L-1+KT0.10 mg·L-1。
![]() |
因考虑到嫩茎基部直接分化的芽苗较细弱,剪取生根时可操作性较难和遗传稳定性等因素,采取节培法进行植株增殖,待生根的苗伸长至2.0 cm以上时,在超净工作台上打开培养瓶留2~3针叶剪下苗干,将其切割成小段转接到附加3.50 mg·L-1GA3(有利于茎段腋芽的迅速萌发和伸长)的生根培养基中,同时进行节伸长及生根培养(图 1c)。40天为1个增殖周期,每瓶增殖倍数平均达35倍以上。随着增殖次数的增加可适当降低生长素浓度(以免激素积累)。因此,松毛翠再生植株增殖培养基为MS(改良)+IBA0.05 mg·L-1 +NAA0.01 mg·L-1 +KT0.10 mg·L-1 +GA33.50 mg·L-1。
2.4 炼苗和移栽待生根苗长至2.0 cm时,从培养瓶中取出,在含有3 mg·L-1杀毒矾溶液中洗去苗上残留的琼脂,然后植入经20倍杀毒矾消毒过的泥炭土和细河砂(4:1)混合的基质中,用透光好的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湿保温,湿度保持在75%,温度控制在(18±2) ℃,每天自然光照8 h,每天中午通风换气10 min,10天后揭去薄膜,每天早晚喷洒清水各1次。成活率达98%以上(图 1d)。
2.5 N-68培养基中不同浓度B9及根皮苷的交叉配比对松毛翠种质试管保存的影响试验所得数据(表 6)经均匀设计软件分析处理后(表 7)可知,回归方程显著。根据研究目的(反向优化)和回归方程求出Y的最优组合为:X1=2.3,X2=1.5,将其代入方程,求得y=1.31,按公式Y=y±uαs计算出优化值区间估计为Y=0.854(±2.45e-2),即0.829 5~0.878 5。以优化值B92.30 mg·L-1+根皮苷1.50 mg·L-1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将小芽团接种到附加B9 2.30 mg·L-1和根皮苷1.50 mg·L-1的N-68培养基上进行保存,保存12个月小芽团上的芽苗平均生长率仅为0.832%,继续保存至42个月后,测其平均生长率为0.85%以下,在估计区间范围内,且比所有试验Y值都小。因此,松毛翠小芽团的最佳试管保存培养基为:N-68+B92.30 mg·L-1+根皮苷1.50 mg·L-1。采用此培养基,在常温条件下,保存时间长达42个月以上,芽苗的形态、质量等均无明显变化(图 1e)。
![]() |
经42个月的保存后,将小芽团转接到嫩芽基部直接再生芽苗培养基DR + TDZ 4.00 mg·L-1上进行解除保存培养,培养40天后,芽苗叶片由浅绿逐渐转为翠绿色,继续培养至65天,回复迅速生长状态,小芽团上的芽锥继续生长并伸长为苗,诱导率达100%,且苗粗壮、生长旺盛,形态和发育均未出现异常(图 1f)。对保存后基部再生的芽苗进行生根试验发现,培养25天在苗基部和茎部均产生根锥,40天后根长可达1.0 cm以上,比未保存前的生根速度快,且生根率达99%以上。
3 讨论与结论试验证明,培养基DR+TDZ 4.00 mg·L-1对松毛翠嫩芽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的诱导效果最好,松毛翠离体培养采取新生嫩芽基部直接再生方式,遗传稳定性好,速度快、分化率高。培养基MS(改良)+IBA0.05 mg·L-1+NAA0.01 mg·L-1+KT0.10 mg·L-1较适合于松毛翠的生根,在培养基中附加0.10 mg·L-1的KT,再生植株较未附加的粗壮且长势好。再生植株快繁采取节培法,在生根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附加3.50 mg·L-1的GA3有利于茎段腋芽的迅速萌发和伸长,从而缩短了增殖周期,提高了增殖倍数。方法简捷,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达到了再生植株快繁的目标。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植物种质保存方面的报道,大多采取低温处理、玻璃化、包埋、低温结合弱光照等方法(钱剑林等,2004;Shawky,2007;Acedo et al., 2005;Carini et al., 2001)。本研究对松毛翠的种质保存采取“矮化延缓生长”的方法(艾鹏飞等,2004;顾地周等,2008d),在N-68培养基中不需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只需加入矮壮素B92.30 mg·L-1和根皮苷1.50 mg·L-1对含有少量芽锥的小芽团进行试管保存,这种方法可在常温下保存松毛翠种质达42个月以上。通过对解除保存的小芽团进行培养和生根试验证明:解除保存后小芽团很快回复生长,芽锥能很快生长伸长成苗且生长旺盛,形态和发育均未出现异常,苗的生根速度和生根率也较保存前快而高。应用均匀设计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大大缩短了培养基配方的摸索周期。本研究结果证明:已成功建立了松毛翠高效离体快繁体系,达到了种质试管保存目的。本文结果对长白山区松毛翠的开发利用、工厂化育苗和种质试管保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艾鹏飞, 罗正荣. 2004. 柿和君迁子试管苗缓慢生长法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 园艺学报, 31(4): 441-446. DOI:10.3321/j.issn:0513-353X.2004.04.004 |
方开泰. 1980. 均匀设计—数论方法在试验设计的应用. 应用数学学报, 3(4): 363-372. |
宫汝淳, 姜云天, 顾地周, 等. 2008. 短果杜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1): 133. |
顾地周, 丛小力, 姜海智, 等. 2008a. 牛皮杜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2): 300. |
顾地周, 丛小力, 姜云天, 等. 2008b. 色木槭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2): 432. |
顾地周, 丛小力, 宋利丽, 等. 2008c. 木通马兜铃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1): 136. |
顾地周, 孙忠林, 何晓燕, 等. 2008d. 牛皮杜鹃的组培快繁及种质试管保存技术. 园艺学报, 35(4): 603-606. |
顾地周, 何晓燕, 朱俊义, 等. 2007. 细叶杜香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5): 898. |
钱剑林, 朱旭东, 田松青, 等. 2004. 东方百合'Sorbonne'试管成球和低温处理的初步探讨. 园艺学报, 31(6): 828. DOI:10.3321/j.issn:0513-353X.2004.06.032 |
汪松, 解焱. 2004.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4-464.
|
周繇, 朱俊义, 于俊林. 2005.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487-488.
|
周繇. 2006. 长白山区杜鹃花科稀有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和保护评价. 湖北大学学报, 28(4): 393-406. DOI:10.3969/j.issn.1000-2375.2006.04.019 |
Acedo V Z, Arradoza C. 2005. In vitro conservation of yam germplasm. Philippin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30(1): 112. |
Carini F, De Pasquale F, D'Onghia A M. 2001.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citrus germplasm in vitro and in vivo. Options Méditerranéennes Série B: Etudes et Recherches, 33: 67-72. |
Shawky B. 2007. In vitro conservation of globe artichoke(Cynara scolymus L.) germpla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9(3): 404-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