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9, Vol. 45 Issue (7): 133-135   PDF    
0

文章信息

王晓春, 周晓峰, 赵御龙, 黄春华.
Wang Xiaochun, Zhou Xiaofeng, Zhao Yulong, Huang Chunhua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地景观格局
Greenl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Shugang-Slender West Lake Scenic Spot
林业科学, 2009, 45(7): 133-135.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7): 133-13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7-09-14
修回日期:2009-05-30

作者相关文章

王晓春
周晓峰
赵御龙
黄春华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地景观格局
王晓春1, 周晓峰1, 赵御龙2, 黄春华2     
1. 扬州大学 扬州 225009;
2. 扬州园林局 扬州 225009
关键词:景观格局    生态绿地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Greenl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Shugang-Slender West Lake Scenic Spot
Wang Xiaochun1, Zhou Xiaofeng1, Zhao Yulong2, Huang Chunhua2    
1.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2. Gardens Bureau of Yangzhou City Yangzhou 225009
Abstract: The landscape spatial feature, greenbelt landscape spatial feature and the grad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atches in Shugang-Slender West Lake Scenic Spot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ith Quick bird image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horniness landscape area was large, and the usage of the land should be adjusted. 2) There were 2 979 patches of green-land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 area of these patches took up 6 528 227.0 m2 and accounted for 53.36% of the total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 small patches (< 500 m2 in area) were more than the medium-large size patches and large size patches (>3 000 m2 in area) while the latter ones had larger total area. 3) The green-land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was 0.559 5, evenness was 0.424 9, dominance was 0.394 8, contagion was 0.523 1, fragmentation was 0.456 0, green corridor density was 0.825 0 and fractal dimension was 1.148 1. 4)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scape was uneven, and diversity was not rich.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green-land    Shugang-Slender West Lake Scenic Spot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的基础,是分析各种生态过程的重要依据,更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必要前提。20世纪50年代起,生态学家就对景观格局进行了大量描述性研究(Forman et al., 1986)。近年来,景观格局量化研究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量化方法(Turner, 1989; Baker, 1989; Milne, 1992),且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国内主要对森林(田奇凡等,1994马克明等,2000杨国靖等,2003)、城市绿地(城市森林)(高峻等,2000车生泉等,2002周文佐等,2002吴泽民等,2003)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王宪礼等,1996陈康娟等,2002)进行了研究,对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及其与规划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平台,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结构的量化研究,通过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分析,探讨风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风景区的新一轮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扬州市是我国从副热带到温带的渐变地带,属暖温带,年均气温14.8 ℃,极端最高气温39.1 ℃,极端最低气温-17.7 ℃,年均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 046.2 mm,全年无霜期306 d,年均冰冻期12 d;年均降雨日115 d,主要集中于夏季。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扬州市区的西北部(119°25′E,32°25′N),是一个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以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与扬州古城紧密相依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及保护地带的面积为12.23 hm2,其中风景名胜区用地面积为7.43 hm2。本研究以风景名胜区及保护地带为研究区。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以2003年8月采集的研究区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2003年11月制成的全要素地形图(1:2 000)选取控制点,对遥感影像进行纠正,然后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实地调查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目视判读,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图。QuickBird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全色0.61 m;多光谱2.44 m,图像解译精度较高。

2.2 景观指数选取

结合研究区域的特点,选用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聚集度、破碎度、绿地廊道密度等指标描述本区景观与绿地结构的数量特征(傅伯杰等,2001邬建国,2002周廷刚等,2003)。绿地廊道密度的计算通常只考虑道路绿地(周廷刚等,2003王雪等,2006)。鉴于研究区的特征,本研究中绿地廊道涵括了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及河流廊道植被。

2.3 景观类型划分

城市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其景观格局更多地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了经济和文化功能,而弱化了生态功能。根据城市景观特性及区域研究尺度的特点,结合不同土地类型的经济、文化与生态功能,本研究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1)居住景观城市居民的住宅小区和成片的居民点;2)工业仓储景观各类工矿企业、仓储用地及其附属设施;3)道路景观各级公路以及交通站场等;4)行政事业单位用地景观;5)城市绿地景观各类公园绿地以及各种防护林带和防护绿地等;6)农业景观菜地、耕地、园地等农业用地;7)河流水域景观河流及水面;8)商业文化景观商业、旅游服务等设施;9)农村庄台景观村民住房等非生产性用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类型面积

在MapInfo7.0的支持下,提取研究区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数据。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和分布(表 1图版Ⅰ)表明,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类型中,农业景观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占风景区总面积的39.47%;城市绿地景观占总面积的9.77%;水体景观占总面积的15.39%;工业仓储景观、居住景观、商业文化景观及道路景观所占面积比例虽较小,但此4类景观共占总面积的13.50%;农村庄台景观占风景区总面积的12.16%;行政事业单位用地景观占总面积的9.73%。工业仓储景观、居住景观、行政事业单位用地景观和农村庄台景观中的绿地面积都很小,因此目前风景区硬质景观所占比例较大,用地结构有待调整。

表 1 景观类型面积 Tab.1 Area of landscape type
图版Ⅰ   Plate Ⅰ  
3.2 绿地景观格局

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绿地景观斑块总面积为652.823 h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36%;区内共有绿地斑块2 979个,绿地斑块平均面积2 191.42 m2,斑块最大面积28.845 hm2,斑块最小面积3.9 m2,斑块尺度标准差1.118 hm2。研究区不同绿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及面积如表 2所示,其中农田菜地占了绿地总面积的近60%,从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说,景区的绿地结构需要调整。而从城市绿地景观角度出发,面积大小可以作为绿地斑块分类的一个标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型的绿斑块不仅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据此对研究区绿地的景观类型加以分析,结合风景区绿地的特点,将面积在500 m2以下的划为小型斑块,500~3 000 m2的划为中型斑块,3 000~10 000 m2的划为大中型斑块,10 000 m2以上的划为大型斑块。结果表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绿地景观斑块数量以小型斑块为主,占了风景区绿地斑块总数的66.73%,但面积只占风景区绿地斑块总面积的4.28%;大型斑块数量所占比例最少,但面积却占了风景区绿地斑块总面积的67.04%(表 3)。在面积>10 000 m2的绿地斑块中,农田和菜地无论是在斑块数量还是在斑块面积上都占有优势,其面积占了大型斑块总面积的77.91%,而面积>10 000 m2的公园绿地只占11.66%。以上数据表明在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大型公园绿地、大型林地的构建,以更好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风景区环境质量。以正方形为参照时,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为1.586 3,标准差为0.761 8;以圆为参照时,平均绿地斑块形状指数为1.789 9,标准差为0.859 6。以正方形为参照的研究区绿地斑块形状指数>1.50的斑块数为1 110个,总面积为4 246 324.9 m2;而斑块形状指数≤1.10的斑块数目为758个。以圆为参照时,正方形的形状指数为1.128 3,边长分别为1和2的长方形的形状指数为1.196 8。而研究区形状指数≤1.20的斑块数为592个。说明研究区的绿地斑块形状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大,形状较复杂。平均斑块分维数为1.148 1,标准差0.150 7。

表 2 不同绿地类型的斑块数量及面积 Tab.2 Number and area of different greenland type patch
表 3 不同尺度绿地斑块的数量及面积 Tab.3 Numbers and area of greenland patchs of different scales

表 4表明, 研究区绿地多样性指数为0.559 5, 同最大多样性指数(0.954 2)相差较大。在研究区绿地景观类型确定的情况下, 这一结果表明各种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差较大, 景观多样性不丰富。绿地景观均匀度较低, 说明景观分配不均, 存在少数绿地景观控制着整个绿地景观的现象。从聚集度上看, 其值表明绿地景观由多数分散的小斑块组成。

表 4 风景区绿地景观的景观格局指数 Tab.4 Spatial structural indices of urban greenland landscape in study area

破碎度反映了单位面积上的斑块个数,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度不大,说明绿地景观整体性较好;研究区绿地廊道密度为0.825 0 km·km-2, 这一数值显然低于其他城市,如宁波(2.237 km·km-2)和深圳特区(4.450 km·km-2)(周廷刚等,2003;王雪等,2005b);绿地廊道密度值究竟为多少较为合适,目前学术界还尚无定论。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各类绿地(包括农田等)景观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36%,河流水域景观占总面积的15.39%,硬质景观占总面积的31.25%,景区用地结构有待调整。

本研究属于景观生态基础内容,深度略显欠缺,景观指数选取不够全面,还可加入斑块边缘长度、连通性等指数。本研究采用的QuickBird遥感影像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对于风景名胜区规划价值很大。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堪称扬州的“后花园”,近两年来在非核心景区内启动了以恢复历史人文景观、优化景区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万花园、宋文化展示区、水上旅游线路改造等项目,并将对景区内的耕地开展退耕还林、退耕植绿活动,景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研究资料的时间滞后问题会造成景观格局研究与景观规划活动脱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车生泉, 宋永昌. 2002.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4): 321-327.
陈康娟, 王学雷. 2002.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1(3): 219-223. DOI:10.3969/j.issn.1004-8227.2002.03.005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 2001.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高峻, 杨名静, 陶康华. 2000.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中国园林, (1): 53-56.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0.01.020
马克明, 傅伯杰. 2000. 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评价. 植物生态学报, 24(3): 320-326. DOI:10.3321/j.issn:1005-264X.2000.03.013
田奇凡, 阎海平, 刘燕, 等. 1994.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的初步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6(3): 8-16.
王宪礼, 布仁仓, 胡远满, 等. 1996.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7(3): 299-304.
王雪, 赵宪文, 梁朝信. 2006.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 (4): 81-84. DOI:10.3969/j.issn.1002-6622.2006.04.018
邬建国. 2002. 景观生态——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泽民, 吴文友, 高健, 等. 2003. 合肥市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14(12): 2117-2122. DOI:10.3321/j.issn:1001-9332.2003.12.007
杨国靖, 肖笃宁. 2003.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以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区为例. 生态学杂志, 22: 56-61.
周廷刚, 郭达志. 2003.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生态学报, 23(5): 901-907.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3.05.009
周文佐, 潘剑君, 房世波, 等. 2002. 应用TM影像分析南京城市生态绿地格局.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5(1): 4-7.
Baker W L. 1989. A review of models of landscape change. Landscape Ecology, 2: 111-133. DOI:10.1007/BF00137155
Forman R T T, Gord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Milne B T. 1992. Spatial aggregation and neutral models in fractal landscap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39(1): 32-57. DOI:10.1086/285312
Turner M G. 1989. Landscape ecology: the effect of pattern on proces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20: 171-197. DOI:10.1146/annurev.es.20.110189.0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