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6): 2-4   PDF    
0

文章信息

李意德.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南岭山脉自然保护区——亟待拯救的生态敏感区域
林业科学, 2008, 44(6): 2-4.

文章历史

作者相关文章

李意德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南岭山脉自然保护区——亟待拯救的生态敏感区域
李意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2008年初,持续近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地处亚热带的南岭山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笔者分别于2月18—21日、3月16—21日和4月7—9日对广东南岭(含乳阳、大东山、秤架和龙潭角等四片区域)、车八岭、湖南莽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广东大瑶山、罗坑及粤北华南虎保护区(含沙坪片和长江片)等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考察。

以广东为例,全省重灾地区均在南岭山脉的韶关、清远、河源、梅州、肇庆等地,受灾面积达8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4亿元。全省有4个国家级、25个省级、5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受灾,受灾森林面积15万hm2,损失林木蓄积269万m3,毁坏生物防火林带160 km,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南岭山脉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交界处,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南岭地区降雨量丰沛,春季及夏初静止锋驻留,阴雨连绵;夏秋之交台风雨多,冬季多为锋面雨。南岭山脉对南北气流的运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北方的寒流仍可以通过南岭山地的低谷和垭口进入岭南,而岭南则由于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随海拔的抬升,容易与北方来的冷气团相遇而形成锋面雨。今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正是由于寒冷气流南下,与岭南暖湿气流相遇,在持续的低温条件下,由锋面雨演变为冰冻雨雪,在树木等所有物体上凝冻成冰,越积越厚,直径1 cm左右的树枝结冰的厚度可超过10 cm,冰质量已是其承载物体自身质量的数十倍甚至百余倍,造成电线杆、树木等大面积的折断、翻倒,满目疮痍。

南岭山区是我国南方生态敏感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之一。以广东省为例,粤北山区的物种占全省总数的3/4、地方特有物种占全省的2/3。此次冰雪灾害导致了如此大规模的森林资源损毁,严重破坏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对南岭北部湘江、赣江等流域和南部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1 森林受灾特点 1.1 按海拔高度分

海拔400 m以下的岭南山麓和山前台地,林木和林分的受灾较轻微,只有少数植株出现部分叶和小枝枯死现象;海拔400~500 m,林木和林分的受灾程度加剧,但总体来说仍为“轻度”至“中度”受灾等级;海拔500~1 000 m为“重度”受灾区,几乎看不到一株完整的树木;海拔1 000~1 300 m又减轻为“中度”或“轻度”受灾区,1 300 m以上则几乎没有灾害迹象。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海拔的抬升,空气中可凝结成冰的水汽含量逐步降低;二是林木高度也普遍变得矮小;三是山顶的植物几乎每年都要受一定程度的低温影响,大多数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抵御机制。

1.2 从林分类型看

在重度受灾区域,几乎所有林分都受灾,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不论是原始林还是次生林,不论是针叶林、阔叶林,还是竹林和经济林,只要是在凝冻雨雪影响范围内的,几乎全体受灾。

1.3 林木受灾的主要表现

为折干、倒伏、翻蔸、弯斜、断枝、断冠、劈裂、爆裂等,其中树木尤以折干、倒伏、翻蔸的情况最为常见,竹子则以爆裂、弯倒和翻蔸的情况较多,直接冻死的情况很少。林分受灾主要表现为全林折干或倒伏翻蔸,被当地人戏称为“牙签林”。

1.4 野生动物受影响程度严重

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考察过程中,受灾林地很容易找到动物的尸体、鸟类的羽毛等;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护林人员还发现了一条被冻死的蟒蛇,长度超过3 m,体重估计超过40 kg。

1.5 衍生或次生灾害已开始出现

灾害过后的2~3个月内,由于气温回暖,梅雨季节到来,空气湿度加大,微生物活动加剧,树干的断裂面已大量产生霉变或病斑,并侵染至树干下端的形成层,导致本可以萌芽的皮下芽死亡,严重影响了林木的天然更新;一些蛀干害虫和嫩梢害虫悄然出现,在已萌发的嫩芽上,发现了包括蚜虫、螨类等在内的嫩梢害虫入侵,导致丛芽或丛枝形成,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在一些坡度陡的翻蔸林地,则出现了局部的塌方,导致水土流失。

2 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建议

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丰富的物种基因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框架下,对生态系统的救灾减灾措施将有别于其他诸如商品林、公益林等类型,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如下措施。

2.1 严防森林火灾,有效清理和恢复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线

因林木受灾倒伏和折断,林地产生了大量的枯枝落叶(非正常凋落物),极易引发山火。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火种进山。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线上的枯枝落叶须全部清除。在村镇、厂矿、种植养殖场、居民点周围等清理宽度不少于50 m;在道路两侧、农田近山体一侧、果园周围等清理宽度30~50 m。对于具有萌芽能力但已断干的防火树种,应采取截干保芽(皮下芽或不定芽)措施,并涂抹防病防虫类药物,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入侵,促进皮下芽萌发;对于倒伏或翻蔸的树木,应予全部清理。防火林带清理后,要及时补种防火树种。

2.2 保护植物的清理与恢复

保护植物是指保护区内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植物。对翻蔸倒伏但未死亡的,进行扶正加固;对断干的,宜作截干保芽处理;对于死亡的植株,尽可能补植来源于同地的同种植物。

2.3 核心区的清理与恢复

在核心区内,除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可实施局部保护性清理外,一般不对核心区内的林木进行清理,让其自然更新恢复。

2.4 缓冲区的清理与恢复

对于缓冲区内的天然林,原则上不予清理,尽量让其自然恢复。对缓冲区内林分重度受灾的人工林,特别是松杉林,应当清理改造为乡土阔叶树种混交林。

2.5 实验区的清理与恢复

对实验区内的天然林或林分轻度受灾的人工林,原则上不予清理,让其自然更新恢复。对中度受灾的人工林,在清理后应及时补种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重度受灾的人工林,可全部清理,并重新用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造林。

但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中的天然林,林木折断率或倒伏率达100%的少数地段,天然更新恢复极为困难,可采取非破坏性的人工方法,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包括截干保芽和人工补植等。人工补植可选择的树种有乐昌含笑、深山含笑、广东木莲、乳源木莲、观光木、大果马蹄荷、红椽、阿丁枫、木荷、楠木、红花油茶、樟树、桂花、金叶含笑、毛桃木莲、猴欢喜、酸枣、四照花、喜树等。

2.6 野生动物的清理与促进种群恢复措施

将死亡野生动物个体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应尽快收容救护伤病个体。野生动物的恢复主要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食物链的恢复,在试验区结合林地恢复工作,适当种植野生动物喜食的植物,也可采取一些辅助性措施,如招引鸟类,在适当的地段建立食物投放点等。

2.7 加强灾后监测

对林业有害生物、疫源疫病、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区域性气候变化、森林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要制定相应的巡查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植被天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对比试验,设置监测样地,开展长期监测,进行定期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变化、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水质净化功能、区域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