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5): 4-5   PDF    
0

文章信息

丁长青.
冰雪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林业科学, 2008, 44(5): 4-5.

文章历史

作者相关文章

丁长青

冰雪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丁长青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今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的持续高强度雨雪冰冻天气,给林业资源和生产造成极大损失。2月26日至3月3日,我作为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派遣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成员,赴安徽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受灾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这次冰雪灾害发生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我们的调查时间虽然有限,有些地区因冰雪封路未能抵达,但通过实地考察、样线调查、委托调查、走访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考察地区野生动物的整体受灾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 野生动物受灾状况

本次雪灾对野生动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以安徽省为例,工作组所到之处,原本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已是“千山鸟飞绝”,森林一片寂静。根据实地考察和快速评估,本次雪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可初步分为以下3类:

1.1 大部分死亡类

主要有小型有蹄类(黄麂、林麝、黑麂等)、雉类(白鹇、勺鸡、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等)、鸠鸽类(斑鸠等)和雀形目留鸟(画眉亚科、雀科、鸦科和文鸟科)等,海拔400 m以上地区的动物资源损失尤为严重。

1.2 部分死亡类

主要有大中型有蹄类(苏门羚、梅花鹿、毛冠鹿、野猪等)和冬候鸟等;陕西省亦有部分羚牛死亡。

1.3 无法评估类

主要有大别山麝、高山雉类、灵长类(猕猴、短尾猴等),因高山冰雪未融化,尚无法实地调查评估,但根据已经发现的死亡个体数据推测,死亡个体较多。

此外,本次雪灾对一些分布狭窄的地方性特有亚种和地方性种群造成严重破坏,如大别山麝、勺鸡大别山亚种、梅花鹿华南亚种和白冠长尾雉大别山种群等。这些均为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国际受胁物种。其中大别山麝为特有种,数量已不足100头,因分布区海拔高尚无法调查,但根据黄麂等相近类群的死亡情况推测,应为损失严重。

2 恢复重建的思考与对策

灾情伊始,交通、电力、农业等民生问题首先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部门的抗灾救灾工作率先开展。林业部门针对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抗灾救灾工作则相对滞后。然而,林业系统遭受的损失之大、恢复重建工作之艰巨是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育需要特定的条件(栖息地、气候等)、一定的周期和时间,恢复重建任务艰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给野生动物带来了严重损害。我们在分析天灾因素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2.1 野外救助设施缺乏

近20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推动,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到实处。工作组样线调查快速评估结果显示,同样遭受雪灾危害的地区,食物充足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未受影响。由此设想,如果我们在野外为野生动物设立长期、固定的投食点和避难所,至少针对濒危珍稀野生动物采取这项措施,这次雪灾中的许多野生动物将能够渡过难关,减少损失。

2.2 缺乏应急预案和应变能力

我国南方省区均制定了许多方面应急预案,但由于雪灾很少发生,唯独缺乏这方面的应急预案。正因为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林业部门显得措手不及。具体表现在:1)响应速度缓慢。与民政和水利等部门相比,林业部门对本次灾害的响应速度较慢。今后林业部门应当发挥并总结对火灾和山洪等灾害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和经验,完善雪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救灾体系和措施。2)抗灾救灾设施的综合性不够。野生动植物多分布在边远的高山地区,交通不便,不易到达,而且重视程度也不够。据当地林业职工反映,面对冰雪灾害,高山上不去,只能在沟谷中巡查野生动物,但由于救护设施和技术条件不足,即使巡查到伤病个体也无法救治。3)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目前各省野生动植物受灾情况的数据均由基层上报,其中有捡拾死亡动物、巡护记录和标本企业收购数量等零散信息,准确性不够,难以从整体上真实反映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受灾状况。如果能设立野生动植物固定样地并定期开展监测,将会使林业部门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做到科学调查,准确评估。

2.3 长期监测和灾后资源调查的必要性

这次遭受灾害的是林业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地区。大规模的冰雪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毁,破坏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导致受灾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部分濒危野生动植物(尤其是小种群、地方性亚种和地方种群)损失尤为严重。因此,有必要启动雪灾后的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与第一次全国野生动物调查数据对比,了解各物种资源的损失程度,为下一步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据调查,安庆沿江湿地的白头鹤数量大为减少,雪灾前(2007年12月下旬)白鹤GEF项目统计到白头鹤230只;安徽大学相关课题组雪灾后(2月15日)调查仅发现57只。小天鹅数量明显增加,历史最大数量约2万只,雪灾后调查达到3万只以上,可能是其他地区越冬的小天鹅灾后迁移到该处。鸻鹬类数量明显下降,特别是黑腹滨鹬,越冬数量在3万只以上,雪灾后数量下降明显。升金湖越冬水鸟雪灾时分散到附近农田觅食,对油菜等作物造成损坏;雪灾过后,又返回湖区活动。因此,应加强雪灾对野生动植物影响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灾后野生动植物种群变化并科学评估其生态影响。

2.4 次生灾害存在极大隐患

1) 死亡动物尸体急需清理。雪灾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如果不及时清理、掩埋动物尸体,将有可能导致水源污染和动物疫病的暴发,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2) 火灾隐患。这次冰雪灾害产生大量倒伏木、孤立木,林下残枝枯叶密布,这些都是森林火灾的隐患,但短时间内难以清理干净。随着冰雪融化和气候转暖,农民烧田埂开犁,森林防火面临严峻挑战。3) 森林病虫害隐患。灾害过后林中存在大量枯死木以及大量的林木创面,极易造成森林病菌和害虫的寄生并进而暴发大规模次生性病虫害,森林病虫害防治任务艰巨。4)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冰雪灾害不仅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存活下来的个体也多处于病弱状态,暴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风险增加。

2.5 林相树种单一,不适合野生动物对生境多样化的要求

我国大部分商品林、速生丰产林和生态公益林都是纯林,林相单一。而且出于防火的目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均被清理干净,破坏了森林植被的完整性,不利于水土保持,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没有林下植被,许多野生动物(包括昆虫)也丧失了食物来源、栖息地和生态位。我国近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但许多森林不符合“健康森林"的标准,属于“寂静"的森林。建议在灾后重建中充分考虑对森林植被群落的优化。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个机遇,提出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的树种和群落优化方案。

3 建议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灾后重建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启动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

1) 科学制定野生动植物种群灾害评估方案和操作细则,尽快组织专家开展调查评估,与第一次全国野生动物调查结果相对比,了解各物种资源的真实损失程度。2) 在有代表性的重点地区设立野生动植物固定样地,定期开展监测工作。针对大别山麝、白冠长尾雉等受灾严重的濒危物种开展针对性调查并制定种群恢复方案。

3.2 编制应急预案

组织编制各种类型重大灾难的应急预案,建立长效的应急救灾机制。

3.3 野生动物保护损毁设施的恢复与重建需国家投入

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和保护区划定标准样地并建设长期、固定的投食点和避难所,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有力保障。

3.4 优化森林植被群落

鸟类对森林害虫的发生具有抑制和控制作用,是“健康森林”的重要指示物种。开展专项研究,提出能够为鸟类提供食物、巢址和栖息地的树种和群落搭配模式。参与灾后重建的林相设计,加强鸟类栖息地的恢复,种植带有浆果等鸟类食物和栖息地的乔灌木,开展招引和种群复壮工作。

3.5 加强执法宣传力度

雪灾给野生动物带来巨大损害,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资源极其薄弱。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存活下来的野生动物个体的重要性和宝贵价值,它们处于保护遗传学的“瓶颈”阶段,就像农业生产的种子一样,是自然恢复野生种群的根本。如果这些“种子”再遭损害,对当地自然种群恢复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应严禁捕猎,加大巡护、保护和处罚力度,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执法和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