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3): 2-4   PDF    
0

文章信息

吴斌.
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几点思考
林业科学, 2008, 44(3): 2-4.

文章历史

作者相关文章

吴斌

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几点思考
吴斌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受国家林业局派遣,2月中旬,北京林业大学20多名专家组成3个组,分赴受灾严重的湖南、贵州和江西3省调查研究。我和我校有关专家到江西和贵州,实地考察了我国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和生态的影响,目的是结合灾情实际,提出合理的灾后恢复与重建建议。考察后最深的印象:一是此次雨雪冰冻的灾害面积之广,对林业毁损之重,损失之大,历史罕见。除森林资源和林业基础设施的巨大直接损失外,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难以计量。林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自身特点,林业灾害无法通过临时救助或应急措施解决。同时,灾害使局部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乃至整体毁灭,已超出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极限,灾后森林恢复与重建任务异常艰巨和长远。二是深切感受到灾区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反应及时、措施周全、众志成城,携手抗灾减灾的可贵精神。

1 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

南方受灾区是我国的重要林区之一,是木材生产的主要基地和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区。较好的自然条件、亿万人民长期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多项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的实施,使南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这次灾害使这一区域几十年的林业和生态建设成果遭受重创,主要表现: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且影响长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突发性和大区域的森林损毁使生态环境瞬间恶化,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或解体,生态过程紊乱,直接影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生态损失难以估量,其负面影响在时空上还有蔓延和延后的特征,恢复十分缓慢,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深重和长期的,并将波及和影响其他领域。

二是次生森林灾害风险加剧。次生灾害是因原发性灾害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剧烈变化后伴生的灾害。如断干、折枝和枯死木增加了可燃物,森林火险急剧加大;山体陡峭地带的大面积植被损毁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滑坡的风险加剧,洪水灾害危险增大;林木生长势的极度下降,各种弱寄生病菌和钻蛀性害虫入侵和暴发的潜在危险加大。

2 林业灾情的基本特征

不同地区和林地灾情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但在同一区域,海拔、树种和坡向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在同一地区,海拔高于400 m的受害最重,200~400 m之间次之,低于200 m的相对较轻。在外来树种的适生边缘地带,外来树种(如湿地松、桉树)受害程度大于乡土树种(如杉木、马尾松);但外来树种中的受害状况也不相同,火炬松就比湿地松受害轻。乡土树种中毛竹、油茶和杨梅等经济林受害重,杉木和常绿阔叶树受害中等。

按照森林的起源看,人工林比天然林受灾重;在人工林中,不同林龄受灾不同,以郁闭后的幼、中龄林受害较重,未成林地和林龄较大的林木受灾较轻。

在坡向上,阴坡比阳坡受害重,迎风坡和鞍部林木受害较重。坡度差异可引起灾害程度质的变化,随着坡度的增大,林木倒伏或折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加剧。

纯林受害较重,多树种混交林受害较轻。营林措施不合理的林分受灾较重,如高密度人工林灾害重于经过抚育间伐、密度比较合理的林分,重度采脂加重松林的灾情。林木受害形式主要是翻兜、折干、断梢、主枝劈裂、树皮冻裂与剥离、叶枯等,竹林中主要是倒伏和爆裂。同时,灾害仍在延续,尤其是对林木和经济林的冻害影响尚未充分显现。

重灾区是全国林权改革进程较快的省区,林农和林场职工又是低收入群体,主要经济收入依靠林业。这次灾害将导致部分林农和林场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无法从林产品经营中得到收入,有再度贫困化的趋势,直接影响林权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农问题更趋突出。

3 灾后林业与生态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3.1 近期的生产恢复和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应充分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林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恢复重建速度。

全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灾后恢复与重建将是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加上受灾区域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贫困,迫切需要中央和地方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如苗木购买、补植补造等给予专项补助;减免育林基金,适当免除营造林贷款债务;及时制定和发布受灾林(竹)木清理技术指南和专项审批制度,简化程序,有序开展清理工作,避免乱砍滥伐;免除相关税费,实施林产品销售价格保护政策,减少和挽回部分灾害损失。

进行科学的恢复重建规划。建议:1)以县为规划单位,在积极稳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保证质量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规划。受灾区存在国有与集体、林农合作等经营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林权属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林农意愿等因素。2)优先恢复林业基础设施,特别是优良种苗培育,为恢复重建做好先行准备。3)在恢复重建方式上,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受害程度、树种特性(如松树、杉树、桉树、毛竹、经济林等)、培育目标和立地条件,选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萌芽更新、补植补造及全面新造等措施;对天然公益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应以自然更新和恢复为主,林分内少量枯立木、倒木、朽木等的存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可以适当保留。4)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要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效益以及林权属性的不同,对国有林场和公益林应以指导为主,对林农应以引导为主;同时,优先使用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但我们认为,对速生的外来树种也不能因为这次突发灾害而全面否定。5)加强森林次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次生灾害,特别要加强重大危险性病虫(如松材线虫)疫区受灾木的管理,并尽快清理在电力和交通等救灾工作中遗留在林区的大量木质包装,严防疫情人为扩散。6)积极组织开展灾区林业科技服务,培训技术人员,指导森林恢复和重建工作。

3.2 实施国家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灾区林业恢复与重建工作艰巨,面广时长,事关我国半壁江山生态安全,必须尽快立项和启动国家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同时,这次灾害突出反映我国林分质量差,林分结构不合理,人工林林分过纯、过密等问题,根本原因是营林工作严重滞后。这次灾害的教训十分深刻,需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重新认识林业,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分和树种结构,加强营林,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综合效益。为此,建议实施国家森林经营工程,把解决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减少单层纯林的比重,努力增加复层混交林等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着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3 灾后森林恢复与重建专项研究

首先开展灾后评估,系统地明确不同区域、不同林种、不同树种的成灾规律,提高恢复重建的科学性;其次,尽快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和重建、次生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等专题研究,尽可能降低灾害影响、缩短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再次,构建林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积极预防和减轻灾害;最后,探索和建立有公共财政补贴的森林保险制度,减少林业企业和林农经营森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