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3): 1-2   PDF    
0

文章信息

尹伟伦.
要高度重视我国南方森林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林业科学, 2008, 44(3): 1-2.

文章历史

作者相关文章

尹伟伦

要高度重视我国南方森林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尹伟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南方森林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受国家林业局派遣,我带领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个专家组到湖南省进行考察,并慰问灾区、了解灾情和科学指导重建工作。

此次调查,我们亲身感受到森林资源受灾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基础设施毁坏之严重以及修复难度之大,可以说,受灾地区数十年生态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令人十分痛心。更为严重的是,雪灾虽然过去,但对林业造成的损失并没停止,存在着损失继续扩大和蔓延的潜在威胁。我们认为有必要关注森林灾害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研究和应对。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灾害造成折倒木和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剧增,林地透光增温,极大地提升了森林火险的隐患。近期灾区林火发生量明显增加,扩大了森林灾害的损失;同时,灾后树势衰弱,大量死亡木,极大地增加了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的潜在因素,也是继续扩大损失的隐患;林业生产周期长,恢复起来也不像一季作物仅需几个月就可缓解灾情的问题。这就需要有长期、有规划的稳定投入和特殊政策来保障森林资源和生态效益的尽快恢复。目前,不少林农和林场职工都靠森林资源维系生存和生活,资源如此大量的损失,林农和职工灾后的生计也是亟待考虑的重要问题;正在南方过冬的野生动物受到损失,而候鸟大量飞往禽流感频发的东南亚,春后飞回也有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隐患。总之,林业有其行业的特殊性,灾后隐患较多,损失扩大和蔓延的潜在可能是长期持续的,必须要有特殊的举措予以应对。

第二,要充分估计到资源恢复的艰巨性。森林资源恢复至少要几年或十几年,且受灾林地遍布城镇农村,既有平原地区,更有深山沟壑,工程艰巨,需持续实施。现有林地数亿立方米的倒伏木、雪折木的清理工程,采伐指标、收购价格、资源恢复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工利用等涉及多部门,政策协调难度大,需要有多种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指导才能把森林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需要付出艰巨的工作才可能促进森林资源的尽快恢复和林业企业的振兴。

第三,要重点考虑森林资源恢复的科学性。森林资源恢复前必须科学分析认识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林型结构抵御灾害能力差异的基本规律。调研发现,这次受灾严重的是中幼龄林、人工林、纯林、外来树种以及造林密度较大、缺乏抚育疏伐等经营措施的林分,天然林、混交林、成熟林、乡土树种和经过疏伐抚育经营管理的林分损失较小。这些为今后强化科学造林、适地适树、优化结构、提高林分抗逆能力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森林资源的恢复重建中,要做到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清理倒折木与森林疏伐抚育管理技术相结合,通过疏伐、补植、根蘖萌生等不同技术手段,恢复和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森林经营和林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优化森林结构带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育种基地,以乡土种树为主,慎用外来引进树种,努力建立抗逆性强、生态系统稳定的混交林、复层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防,推广速生丰产技术。

第四,要充分重视森林资源恢复重建的政策性。坚持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认真鉴别死亡木与存活树,防止乱砍盗伐;要对如此大量的倒折木材进行市场保护价的紧急收购和积极利用,使林农、林场的生活及发展基金得到有效的缓解;充分考虑林业的公益性,加大促进森林资源恢复重建积极性的政策支持;设立森林抚育基金,提高造林和营林的资金投入,保障造林和营林规格的高标准,促进林木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及抗灾能力的提高。

对加强林业灾害后重建的几点建议:

1) 开展冰雪灾害对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估。根据林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地面调查、遥感技术、社会调查等手段,对灾区的受害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特别是从生态系统价值的角度,分析灾害带来的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从理论上、技术上及时总结防灾救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2) 启动国家生态恢复重大工程。这次森林受灾面积极大,损失十分惨重,救灾任务艰巨,恢复工作将是长期的。建议尽快启动南方森林冰雪灾害恢复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科学论证。质量监督和严格验收,适时评估保证灾区生态系统的持续恢复与重建。

3) 启动冰雪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恢复效益监测研究项目。研究这次冰雪对森林造成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机制,监测森林灾害的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机制和效益,科学指导恢复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