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7, Vol. 43 Issue (11): 122-131   PDF    
0

文章信息

支玲, 李怒云, 刘俊昌, 许文强.
Zhi Ling, Li Nuyun, Liu Junchang, Xu Wenqiang.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以固原市原州区和辽宁省朝阳县为例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Impacts of the 3-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System Program in China——Taking Yuanzhou District and Chaoyang County as Examples
林业科学, 2007, 43(11): 122-131.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11): 122-13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相关文章

支玲
李怒云
刘俊昌
许文强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以固原市原州区和辽宁省朝阳县为例
支玲1, 李怒云2, 刘俊昌3, 许文强4     
1. 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昆明 650224;
2.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 北京 100714;
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4. 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摘要: 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三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以原州区和朝阳县为例,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三北工程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    影响    评价    对策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Impacts of the 3-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System Program in China——Taking Yuanzhou District and Chaoyang County as Examples
Zhi Ling1, Li Nuyun2, Liu Junchang3, Xu Wenqiang4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2. Department of Afforest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3.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4.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Institute of Metrology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the 3-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system is the first larg e-scale programs of public interests are emerg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Th er scale ecological forestry program in the history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 hina. With continual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intrinsic problems of large -scale programs of public interests are emerg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all aspect assessment of actual impacts of the programs is a necess ary pre condition for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This study developed indicators for as s essment of social impacts of the 3-north shelterbelt forests program based on t h 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gram, basic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in-dep t h investigations. Taking Yuanzhou District and Chaoyang County as examples, an a ssessment was conducted on impacts produced by the 3-north program in terms of e 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using combin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 ive method. Several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3-north program based on analyse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effectiveness a 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gram.
Key words: 3-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system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impact    assessment    strategy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来,涌现了大量关于效益评价方面的论文。综观工程评价研究现状(许文强等,2006),学者们对三北工程效益评价在方法上注意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单项评价的同时, 引入了综合评价, 增加了效益评价的科学性; 在指标设置和研究内容上注意三大效益的评价, 突出了生态效益, 反映了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特点,但还不能满足工程发展的需要。从研究方法上专家综合评分法、系统诊断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参与式调查法(如农户问卷调查等)等有待进一步引入,并加强动态研究;从评价指标的设置和研究的内容上,还应加强植被建设对工程区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加强植被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等内容;从评价的时序看,预评价的内容比较多,而对三北工程建设带来的现实影响评价(即后评价)内容较为薄弱。本文构筑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辽宁省朝阳县三北工程20多年来所产生的现实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对提高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作了探讨。

1 研究方法和材料

通过在原州区(原固原县)和朝阳县的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或相关部门人员,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文献,收集有关统计资料、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行业标准及科研成果(如生态监测)等取得现有项目评价指标涉及的有关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用科学方法预测项目影响时限内可能的变化,作为评价的基线情况。调查涉及11个乡镇,取得农户调查问卷90多份,走访省(区)林业厅、区(县)林业局、统计局、农牧局、水务局、扶贫办、林业站等部门相关人员,获得专家综合评分表 32份。在定性与定量单项分析评价后,进行专家综合评价。

2 三北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以原州区和朝阳县为例

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本区东邻甘肃省的环县、镇原,南接甘肃省的平凉和宁夏自治区的泾原、隆德,西界西吉、海原,北连同心,地理位置东经105°58′—106°38′,北纬35°34′—36 °38′之间。全区国土总面积3 915 km2(山区面积占79.5%), 年均气温6.2 ℃,无霜期105~125 d, 年降水量350~650 mm,多集中在7、8、9月。2003年末人口密度为124.03人·km-2,人均占有耕地0.33 hm2,人均有粮407 kg,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760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总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1.5%、30.5%、48%,农业人口比重为82.34%,农民人均纯收入1 336元,有贫困人口16.8万人。

朝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丘陵山区。东邻锦县,南靠锦西、建昌,西与建平、喀左接壤,北与北票、内蒙古敖汉毗邻,地理位置东经119°50′—120°50′,北纬40°55′—41°54′之间。最高海拔1 153 m,最低海拔79 m。该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平均年降水量471 mm,多集中在6、7、8月,平均气温8.4 ℃,无霜期130~201 d,全年日照时数2 816.7 h,属于温暖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光热充足,活动积温高,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旱灾是该县最严重的灾害。全县国土总面积42.2 km2, 其中山地与丘陵分别占38%、3 0.2%。2003年,人均占有耕地0.045 hm2,人均有粮275 kg,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 400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总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5%、18%、37%,农业人口比重为95%,农民人均纯收入1 347元,有贫困人口15.94万人。

三北工程的实施客观上给原州区和朝阳县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2.1 单项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工程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三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要反映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贡献及影响,即反映项目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单项评价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部分内容。

2.1.1 经济效益

1) 投资变化  原州区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工程,到2000年底,共完成人工造林5.840 0万hm2,四旁植树4 158万株(保存1 971.3万株), 封山育林3.033 3万hm2, 育苗0.126 7万hm2。完成投资2 199.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77%,县自筹3.23%。农民义务投工投劳3 98. 1万个,折合资金2 541万元。总投入为4 740.6万元,年平均215.48万元,其中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折资53.60%。朝阳县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工程,到2000年底共完成人工造林6. 672 6万hm2, 封山育林3.658 8万hm2,飞播造林2.005 3万hm2, 育苗0.129 4万hm2。完成投资1 221.775 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22%,市县乡自筹28.78%。农民义务投工投劳826.16万个,折合资金5 768.3万元。总投入为6 990.075万元,其中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折资82.52%。从投入来看,林业劳动积累在三北工程第一阶段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三北工程投资项目的实施,对区(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20多年来,两区县人民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三北工程。原州区探索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经济林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之路,苹果(Malus pumila)、梨(Pyrus bretschneideri)、杏(Armeniaca vulgaris)、枸杞(L ycium chinense)等干鲜果经济林有了一定的发展。朝阳县人民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灭荒规划措施,实行飞、封、造一起上,加快了绿化速度,在大搞荒山造林的同时,大枣(Zizyphus jujub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等干鲜果经济林有了一定的规模,凤凰山森林旅游公园的兴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表 1列示了原州区开展三北工程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出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其中经济林为苹果、梨、杏、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枸杞的产值。按各期现价计算(第1,2,3期分别采用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现行价格),从1978—2000年,原州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为30 375.704 6万元,年平均1 3 20.682 8万元;按各期不变价计算(第1,2,3期分别采用1980年、1990年和1990年的不变价格),三北工程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为24 618.398 3万元,年平均1 070.365 1万元。

表 1 两区县三北工程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分析 Tab.1 Analysis of impacts of the 3-north program on GDP in Yuanzhou and Chaoyang

表 1也列示了朝阳县开展三北工程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经济林为大枣、山杏,其各期的产量在文献(崔代云,1987姚振枝,1985谢军等,1991姚乃忱等,2001)研究的基础上推算出来。按各期现价计算(第1,2,3期分别采用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现行价格),从1978—200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为11 817.668 0万元,年平均513.811 7万元。按各期不变价计算(第1,2,3期分别采用1980年、1990年和1 990年的不变价格),从1978年—2000年,三北工程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为9 648.864 4万元,年平均419.515 8万元。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立木储备价值变化  据相关资料推算1),1978—2000年原州区三北工程人工造林森林保存面积为3.01 7 5万hm2,第2、3期成林面积减少率(视作采伐率)确定为47%,原州区三北工程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榆树(Ulmus pumil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落叶松(Larix sp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几个优势树种各龄级的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情况是:幼龄林分别为19.03、38.93、5.31、0、3.74、3.95、0;中龄林分别为43.84、62.96、27.84、0、22.62、47.75、0;近熟林分别为59.93、83.56、35.5、0、0、0、0;成熟林分别为113.2、98.4、51.64、0、0、0、0。扣除经济林面积以外,截止到2000年的活立木蓄积量为42.148 0万m3(第1、2期造林的活立木蓄积量按各期保存面积乘以相应龄级段的单位面积蓄积量计算;第3期造林时间短, 活立木蓄积量按各年保存面积乘以相应龄级的年单位面积蓄积量计算),按出材率50%计算,扣除已采伐木材量, 可另生产木材21.074 0万m3。2000年木材价格为600元·m-3,其立木储备价值为12 644.4万元。

1) 通过原州区六五至九五森林资源清查等资料分析,推算出三北防护林工程第1期造林保存率平均为39%,第2期造林保存率为51%,第3期造林保存率为65%。

据相关资料推算和分析2),确定朝阳县三北工程第1期造林保存率平均为34%(李连军,1987),第2期造林保存率为48%(房长友等,1995),第3期造林保存率为50%,由此推算1978—2000年朝阳县三北工程人工造林森林保存面积为2.972 8万hm2。根据1982年、1 993年、1999年和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等资料,确定朝阳县三北工程杨树、柳树、榆树、刺槐、落叶松、油松、柏木几个优势树种各龄级的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幼龄林分别为25. 81、32、10.54、4.61、20.76、18.87、46.54;中龄林分别为72.45、34.45、29.0 9、19.8 6、32.06、29.57、52.38;近熟林分别为83.27、90.82、38.37、32.61、0、36. 56、58.22;成熟龄林分别为98.56、107.59、47.65、34.26、0、40.28、247.5。第3期农田防护林成林面积减少率(视作采伐率)为46%。扣除经济林面积以外,截止到2000年的活立木蓄积量为63.494 7万m3(推算方法同原州区),按出材率50%计算,扣除已采伐木材量, 可另生产木材30.127 3万m3。2000年木材价格为600元·m-3,其立木储备价值为1. 807 6亿元。

2) 第1期造林保存率的主要依据有崔代云(1987)的研究成果;第2期造林保存率的主要依据有朝阳县统计资料、1983—1993年2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房长友等(1995)的研究成果;第3期造林保存率取的是辽宁省全省三北工程平均数。

2.1.2 生态效益

1) 构建森林景观  通过20多年的建设, 原州区初步形成了以六盘山外围地区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和以公路、河道等绿色通道工程为骨架,以清水河谷川道区的苹果、枸杞等经济林和农田林网为网络, 以东八乡两杏一果和全县“三田”地埂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为基地,农村四旁、村镇庭院及景点绿化相配套的生态林业体系。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景观正在逐步形成。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二、三期建设,朝阳县的山地防护林体系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增加改善了两区县的生态环境同时,产生了相应的生态效益。

2) 涵养水源  通过20多年的建设,原州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1%提高到8.71%,提高6.61%,尤其是叠叠沟水源涵养林基地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海子峡、上店等水源及水库淤积问题,为农田灌溉提供了长期保障。通过20多年的建设,朝阳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4.87 %提高到28.1%,提高13.23%,其工程的实施产生了明显的水源涵养效益。

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可以通过林地增加的蓄水量来计算。假设地下无渗漏现象发生,造林以后减少的径流量就是林地增加的蓄水量。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原州区上黄试区的定点观测结果1),荒坡径流模数为6 183 t·km-2a-1,林地径流模数为3 815 t·km-2a-1,荒山造林减少径流率为38.30%。原州区多年平均径流模数38 000 t·hm-2a-1,推算出林地减流模数为14 554 t·k m-2a-1

1) 巨仁,赵满礼.固原试区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观测初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站.黄土丘陵农林草生态系定位试验研究论文汇编(1979—1989),89-93。

原州区三北第1阶段造林森林保存面积累计为24.346 3万hm2 (不包括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年森林保存面积累计为1.058 5万hm2,由此可推算出三北工程第1阶段的林地蓄水总量达3 543.362 3万t, 年蓄水154.059 2万t,用原州区修建和维护小型水库一般所需费用作为替代价值, 年蓄水的单位成本为0.20元·t-1, 则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为708. 672 5万元,年蓄水效益为30.811 9万元。

综合分析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朝阳市水利科学研究所2)贾天会(1994)柏玉珍(1988)等在辽西地区的监测结果,荒坡地径流模数平均为48 975 t·km-2 a-1,林地径流模数平均为24 163.75 t·km-2a-1,荒山造林减少径流率平均为53.3%。朝阳县多年平均径流模数为108 000 t·hm-2a-1, 推算出林地减流模数平均为57 564 t·km-2a-1

2) 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 朝阳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1989.“二七七二工程造林种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课题鉴定材料。

朝阳县三北第1阶段造林森林保存面积累积为24.934 9万hm2 (不包括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年森林保存面积累积为1.084 1万hm2,由此可推算出三北工程第1阶段的林地蓄水总量达14 353.504 88万t, 年蓄水624.065 4万t,用朝阳县修建蓄水工程一般所需费用作为替代价值, 年蓄水的单位成本为2元· t-1,则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为2.870 7亿元,年蓄水效益为1 248.130万元。

3) 保土保肥效益  森林在调节地表径流的同时,减少了土壤侵蚀,其水土保持功能显著。

① 保土效益  森林保土效益可通过测定林地和无林地上土壤年侵蚀模数来计量。根据中科院水保所在原州区上黄试区的定点观测结果(程积民,1996),荒坡土壤侵蚀模数为145.13 t·km-2a-1,林地土壤侵蚀模数为47.23 t·km-2a-1,荒山造林减少土壤流失率为67.46%。原州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 400 t·km-2a-1 ,推算出林地减蚀模数为3 642.84 t·km-2a-1。三北第1阶段造林森林保存面积累积为24.346 3万hm2 (不包括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固土总量886.897 2万t。用原州区建骨干坝拦沙所需费用作为替代价值,拦沙成本至少为0.19元·t-1,防止土壤流失保土效益为168.510 5万元,年保土效益7.326 5万元。

综合分析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朝阳市水利科学研究所2)贾天会(1994)柏玉珍(1988)等在辽西地区的监测结果,荒坡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16.03 t·km-2 a-1,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356.197 7 t·km-2a-1,荒山造林减少土壤流失率平均为72.58%。朝阳县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3 962 t·km-2a-1,推算出林地减蚀模数为2 876 t·km-2a-1。三北第1阶段造林森林保存面积累积为24.934 9万hm2 (不包括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固土总量717.126 7万t,年固土31.179 4万t。用朝阳县河道清淤所需费用作为替代价值,清淤成本为3.85元·t-1,防止土壤流失保土效益为2 760.937 7万元,年保土效益120.040 8万元。

② 保肥效益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土壤养分的损失,导致土壤贫瘠。因此,森林的保肥效益可以通过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年保土量来计算。

原州区土壤养分含量(中国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综合考察队,1988):全N占0.06 %,全P占2.45%,全K占0.15%,由此计算出因减少土壤流失而保持的土壤养分N、P、K总量分别为4 727.693、11 819.23、193 047.4 t;按N、P、K的化肥价格2 700元·t -1(含N 6 4%)、360元·t-1(含P 12%)、800元·t-1(含K 45%)估算,原州区防护林体系保持土壤肥力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为44 865.3万元,年保肥效益1 950.665万元。原州区三北防护林的保土保肥效益总计45 033.806 6万元,年保土保肥效益为1 957.991 6万元。

朝阳县土壤养分含量1):全N占0.08%,全P占0.026%,由此计算出因减少土壤流失而保持的土壤养分N、P总量分别为5 737.013、1 864.529 t;按以上化肥价格估算,朝阳县防护林体系保持土壤肥力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为2 979.661 3万元,年保肥效益129.550 5万元。朝阳县三北防护林的保土保肥效益总计5 740.599万元,年平均249.591 3万元。

1) 朝阳县林业局.1984辽宁省朝阳县林业区划报告(37)。

4) 庇护农田  原州区以清水河流域为重点发展农田防护林。三北一、二、三期工程的已成林农田防护林面积分别为939.60、746.54、128.13 hm2。朝阳县从1983年开始以大凌河中域为重点发展农田防护林,1985年在应设防的13个乡全部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三北一、二期工程的已成林农田防护林面积分别为77.112、640.32 hm2。防护林庇护农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粮食增产效益可以客观评价农防林庇护农田效益。

据相关文献分析(刘阳等,2001黄宗文等,2002郑智礼等,2001张庆良等1998曹文生等,1999张晋英,1999),确定出原州区农田防护林增产率为35.62%,胁地面积比重为10.05%,胁地减产率为48%。当农田庇护率为4%,农防林的减少率为84%(1991—1995年),粮食单产为573.75 kg·hm-2(1949—1979年历年平均)时,可推算出三北一、二、三期工程的粮食增产量分别为1.716 7、4.198 9和0.177 2万t,第1阶段累计净增产6.092 8万t,年平均增产0.264 9 t。按2000年粮食价格1 000元·t-1计算, 庇护农田效益为6 092.8万元, 年粮食增产价值为264.904 3万元。

吴绍军(1988)研究农田防护林平均增产率为28.5%,胁地面积比重为11.4%(净胁地率为5.7%),胁地减产率为60%。当农田庇护率为4.84%,农防林的减少率为46%(1996—2000年),中、西部5个乡粮食单产为1 890 kg·hm-2 (1978—1982年历年平均)1)时,可推算出朝阳县三北一、二、三期工程的粮食增产量分别为0.049 5万t、2.690 4万t和1.899 6万t,第1阶段累计净增产4.639 5万t,年平均净增产0.201 7万t。按2000年粮食价格1 000元·t-1计算,庇护农田效益为4 639.5万元,年粮食增产价值为2 01.7万元。

5) 固碳制氧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使空气得到净化。据研究,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生产1 t干物质,释放O2量平均为1.41 t(周晓峰等,1999),生物量转换为碳汇量的转换系数(即单位生物量的含碳量)为0.52)

2) 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课题组的研究结果。

① 原州区固碳制氧效益  分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固碳制氧效益两部分。乔木林生物量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进行估算。生物量换算因子(BEF)的相关系数采用方精云等(2001)在Science上发表的测算数据。原州区三北工程各优势树种生物量的计算公式为:y(杨树)=0.475 4x1+30.603 4;y(柳树)=0.475 4x2+30.603 4;y(榆树)=1.068 7x3+10.237 0;y(刺槐)=0.756 4x4+8.310 3;y(落叶松)=0.609 6x5+33.806 0;y(油松)=0.755 4 x6+5.092 8;y(柏木)=0.612 9x7+46.145 1。式中:y(杨树)、y(柳树)、y(榆树)、y(刺槐)、y(落叶松)、y(油松)和y(柏木)分别代表杨树、柳树、榆树、刺槐、落叶松、油松和柏木的生物量;x1x2x3x4x5x6x7则分别代表杨树、柳树、榆树、刺槐、落叶松、油松和柏木的蓄积量。

三北工程各期不同林龄树种分布面积的数据乘以优势树种各龄级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可得到各优势树种的蓄积量。通过计算,原州三北工程第1阶段乔木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2.148 0万m3,总生物量为21.584 1万t,固碳10.792 1万t,制氧30.433 6万t。

灌木林固碳制氧效益通过公式Vo=K·R·S可计算灌木林固碳制氧效益。式中:Vo为某区森林的制氧效益(t)或固碳效益(t);K为生产1 t干物质释放O2量(t)或单位生物量的含碳量;R为每公顷生物量(t·hm-2);S为灌木林面积(hm2)。

三北工程第1阶段营造的灌木林保存面积累计为9.698 7万hm2(见表 2)。程积民(1996)对固原上黄试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等灌木林杆和地下生物量的测定结果:山杏、柠条、山桃、沙棘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638 3、0.777 6、0.773 4、0.876 8 t·hm-2。根据表 2中灌木林各树种的森林保存累计面积,推算出总生物量为8.720 9万t, 从而得到制氧量12.296 4万t, 固碳量4.360 4万t。

表 2 原州区灌木林固碳制氧效益计算表 Tab.2 Benefit calculations of 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emission of shrubbery forests in Yuanzhou

原州区乔木林与灌木林制氧总量为42.73万t, 固碳总量为15.152 5万t。以全国工业制氧成本400元·t-1(欧阳志云等,1999)为依据推算出放氧总效益为1.709 2亿元,年制氧总效益为743.130 4万元;按碳交易价格10美元·t -1(Promode,2003)(折合人民币每吨碳为80元)推算出固碳总效益为1 212.2万元,年均固碳效益为52.704 3万元。

② 朝阳县固碳制氧效益  朝阳县三北工程第1阶段营造的人工林保存面积为2.351 3万hm2 (不包括经济林面积),其生物量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进行估算。朝阳县三北工程各优势树种生物量的计算公式同原州区。通过计算,朝阳县三北工程第1阶段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3.494 7万m3,总生物量为41.634 5万t,固碳20.817 3万t,制氧58.704 7万t。采用与原州区相同的方法推算出放氧总效益为1.882 6亿元,年制氧总效益为818.521 8万元;推算出固碳总效益为0.17亿元,年均固碳效益为72.41万元。

从价值量来看,原州区三北工程营造森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合计为70 139.48万元;朝阳县三北工程营造森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合计为59 613.099万元。

2.1.3 社会效益

1) 对工程区劳动力利用情况的影响  按有无项目比较法分析,三北工程使昔日的荒山批上了绿装的同时,也对提高工程区劳动力的利用率有一定作用。从造林来讲,按实际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估算,原州区三北工程增加劳动投入398.1万个,朝阳县三北工程增加劳动投入826.16万个;就苹果、梨、枸杞、红枣等经济林的抚育管理来讲,年平均至少增加用工600工·hm-2。但工程建设以营造防护林为主,管护工作相对较轻,加之森林资源转化能力弱或制度限制, 林业产业发展薄弱,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2) 对农户生活状况的影响  通过走访农户,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和有关统计资料,三北工程对社区居民生活状况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① 对农户烧柴、饲料、木料的影响  在走访农户中,当问及农户实施三北工程后使他们家的烧柴等是增加、减少和持平的问题时,两区县近100户被调查农户回答使烧柴、饲料增加的比例分别为43%和30%,回答使烧柴、饲料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5%和11%,而回答持平(即无变化)的比例则分别占42%和59%。即防护林工程对农户燃料、饲料方面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另外随着森林资源的增加,农民建住房、搭修温棚种菜、盖圈舍养牲畜所需木料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燃料、饲料、木料俱缺现象有所缓解。

② 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两区县因林种结构差异较大,则情况不太一样。整体而言,原州区三北工程防护林比重占89.04%,其主要目的是发挥森林的多种防护功能,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对一般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该结论从以下2个方面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一,近100户农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农户实施三北工程后使您家的收入或贫困现象是增加、减少(弱)和持平的问题时,回答使收入增加的比例为36%(其中原州区为26%),减少比例为8%(其中原州区为6%),持平比例则占56%(其中原州区为66%);回答使贫困现象增加的比例为15%(其中原州区为20%),减弱比例为39%(其中原州区为30%),持平比例则占46%(其中原州区为50%)。说明防护林对样本农户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其二,由原州区统计表显示,1981—1999年历年农户家庭收入中林业收入所占比例长期在0.1~0.25范围内变化1), 同样得出了上述的结论。朝阳县三北工程经济林与用材林比重占38. 74%,防护林比重占60%左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比原州区明显。从局部来讲,营造经济林的农户在经营水平较高和市场供求状况较好的前提下,他们会从中受益。据调查原州区样本农户经营枸杞年平均净收益至少有2.1万元·hm-2,经营苹果年平均净收益至少有2.4万元·hm-2。该区北十乡枸杞产量突破54万kg,产区人均收入1 500元。据调查朝阳县根德乡,全乡1.7万人口,自1994年以来,全乡大枣开发规模已达到170万株,人均100株。1999年鲜枣产量达到350万kg(部分未进入盛果期),获得收入1 200万元,人均700元,乡收特产税35万元。

1) 根据原州区统计年鉴1980—1999年各年中的农户住户调查情况表整理。

3) 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种苗是造林的基础,三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种苗基地的建设,原州区依托国有林场建立骨干苗圃和良种基地,育苗规模逐步扩大,20多年来共为社会提供各类苗木6 000多万株。通过20多年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两区县的林区道路得到一定的发展。

4) 对林业技术开发与科技推广的影响  在林业技术开发与科技推广方面,从农户层面上,因林种差异而不同。营造防护林对农户的科技意识影响不大,经营经济林则会迫使农民学习合理施肥浇水、及时修枝打杈、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增强农户科技意识,促进林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林业局层面上,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客观上扩大了林业技术开发与科技推广的影响。原州区从1980年代起,引进“烟红”、“烟红蜜”、“新红星”苹果新品种,引进苹果乔化密植早期等经济林丰产技术和针叶树塑料容器育苗技术,引种推广油松、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 tii)、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固原县志编纂,1993);发展因害设防预先整地,截杆深栽、塑料套杆、林地覆膜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推广多树种混交,病、虫、鼠害综合防治适用技术,在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朝阳县广泛推广工程造林、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摸索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随着林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一批批科技人才也成长起来,成为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5) 对当地居民参与工程建设态度的影响  三北工程基本上靠群众投工投劳完成的,但样本农户对它的认知态度却并不高。当我们问起农户是否知道三北防护林工程时,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在原州区有55%,在朝阳县有41%。当问及是否参与过在集体或国有荒山上的植树造林活动时,回答参与过的比例在原州区有85%,在朝阳县有97%。两区县农户参与活动的态度则比较复杂:出于硬任务(行政命令)被迫参加的占36.5%,由于给造林补助而参加的占36%,自愿(无偿)参加的占28%。对造林后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令人深思。在原州区回答无所谓的占42.11%,管护不好的占26.32%, 担心人为破坏、开荒放牧占15.78%, 担心树难成活、病虫害的占15.79%。有近一半的农户对其造林成效不关心。在朝阳县回答无所谓的占20%,干旱、自然死亡的占45%,管护不好的占25%, 担心人为破坏、开荒放牧占10%。从将来参与工程建设的态度看, 虽然样本农户90%回答愿意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但在愿意的原因选项中, 回答选择无偿干的比例为0, 回答给点补助的占30%, 回答必须干的比例为3%,回答美化山川的占62%, 回答其他的为5%。因此,市场经济越深入,让农户无偿从事美化山川的事业越不现实。

6) 对林业行业的影响   ①健全了林业机构  三北工程开展相应的资源管理机构建设也得到重视,两区县已有比较完善的基层林业技术服务网络。②丰富了林业经济结构  原州区三北工程第1阶段共完成人工造林任务5.84万hm2,保存面积推算为3.0171万hm2,其中经济林0.396 1万hm2, 防护林2.621 4万hm2。朝阳县三北工程第1阶段共完成人工造林任务6.672 6万hm2, 保存面积推算为2.972 8万hm2,其中经济林0.593 0万hm2, 用材林0.612 8万hm2,防护林1.6690万hm2,薪炭林及特用林0.098 0万hm2。三北工程的实施,使两区县的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用地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济林、用材林和防护林的发展,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原州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果树新品种,全区已建立了以苹果、枸杞为主的经果基地0.23万hm2, 形成了“东杏、北果(枸杞)”的经济林发展格局,果品产量达到4 800 t,森林旅游从无到有,林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二、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到1999年底, 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2 800万元, 是1977年的15.82倍;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是1977年的5倍。朝阳县1999年林业总产值4 139万元,按19 90年不变价计算是1981年的3.34倍。③积累了组织工程造林经验  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来,项目实施区组织工程造林的经验日渐成熟,如科学规划,重点发展;加强领导,严格考核;落实林业政策,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建立示范,以点带面等做法已或将对两区县林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林业机构的健全和工程任务的落实,一批批干部得到了锻炼,为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④唤起了公众绿色意识为了了解公众对林业的认识,就植树造林或三北工程后是否使家乡的环境条件发生改进的问题走访了农户,两区县回答“植树造林或三北工程后使家乡的环境条件发生改进”农户的占样本农户的93%,如“树木多了、荒山绿了”、“环境好了”、“降雨多了”、“空气好了”、“风小了”、“沙子少了”、“水清了”、“水多了”等。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三北工程的深入,森林改善环境的作用逐渐发挥出来,并被当地农民所感觉到,植树造林,播种绿色已和他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2.2 专家综合评估

为了深入研究三北工程的综合效益,设置综合评价指标聘请有关专家对其工程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的主要效益指标设为7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就业人数、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分配效果(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 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绿化意识,利于农业科技推广); 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庇护农田、保护牧场、净化水质、净化空气); 改善基础建设(促进交通、房建、能源等建设); 增加发展潜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拓宽生存空间)。专家涉及省林业厅、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统计局、水利局、林业站、扶贫办等单位。

综合评价的步骤是首先征求专家意见确定权重,然后由专家进行打分。原州区、朝阳县、辽宁省林业厅三北工程专家综合评价估分结果见汇总表(表 3)。原州区12位专家的综合得分为7 8.99分,项目属于中,朝阳县12位专家的综合得分为86.52分,项目属于良,辽宁省林业厅三北工程专家的综合得分为76.39分,项目属于中,专家平均综合得分为80.63分,项目属于良。

表 3 原州区、朝阳县、辽宁省林业厅三北工程专家综合评价估分 Tab.3 Scores of integrated assessment by experts of Yuanzhou District, Chaoyang County andForestry Institu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从三地专家综合得分结果看打分最高的是生态效益,得23.37分,其次是增加发展潜力,得12.86分,第三是促进社会进步,得12.83分,第4是促进地方经济,得分12.21分,提高分配效果、改善基础建设和扩大就业机会的作用相对较弱。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北工程发挥的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宏观性的、整体性的作用大于现实性的、短期性的、微观性、局部性的作用,三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三北防护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第1个大型生态工程,肩负着我国半壁河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担。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再生经济资源数量增加,燃料、饲料、木料俱缺现象有所缓解,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获得一定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劳动利用率,扩大了林业技术开发与科技推广的需求,唤起了公众绿色意识,为工程服务的配套工程和基础实施得到发展。单项与综合评价结果均表明,三北防护林作为大型公益工程其长期利益远大于短期利益。

3.2 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背景的不断变化,大型公益工程所固有的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日益显露,并且开始对工程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三北防护林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 生态环境治理进展缓慢  就整体而言,三北工程主要提供的是公共物品,长期利益大于短期利益,对一般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林农、林牧矛盾大。传统放牧、蚕食林地、荒山被垦、偷盗林木等行为导致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延缓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速度。

2) 资金缺口大  首先,三北工程管理不规范,规划与计划脱钩,计划与资金脱钩;第2,国家对三北工程投资只有造林补助费而无科技支撑与后期管护经费;第3,造林条件越来越艰难,投资标准缺口大;第4,资金投入不稳定,到位率差;第5,工程区财政困难,地方难以配套经费。总之,资金缺口大,已成为制约三北工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 科技含量低  主要体现在造林经费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科研工作滞后,新技术投入难,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小,科技人才缺乏,树种选择上不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缺乏分类指导的造林标准等,因此育苗质量差,造林树种单一,纯林多,成活率低,生物量小,小老树多,病虫害严重。

4) 森林资源管理危机四伏  防护林缺乏短期效益,农民没有管护的积极性;天保工程强调资源保护,农民营林积极性受挫;国家投入缺位,后期管护经费无来源;农村取消义务工制度,林业劳动积累惯例失效;税费改革乡镇财源减少,基层林业站职能萎缩,三北建设成果巩固面临危机。

5) 工程间政策协调性差  退耕还林与天保工程启动后,三北工程从政策、投资等方面被淡化了,其他工程对三北工程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削减了建设者的工作热情。

6) 产业发展能力弱  由于林业生产水平尚低,经济林规模有限,结构模式及种植品种单一,难以形成农业经济增长的产业体系,因而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优势得不到转化,产业发展能力弱,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长期徘徊不前。

3.3 对策

三北工程建设是整治国土、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其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 系统思维,分类指导  在建设思路上,国家应坚持系统筹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从资金投入及政策措施方面正确协调各工程间的关系,重视分区林业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决策水平。

2) 统筹规划,全面发展  在发展途径上,应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将“三北”与其他工程项目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山水农田林路综合开发,建立生态经济综合林业模式,既解决生态问题,也解决吃饭问题,促进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在树种选择上,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提高混交林的营造比重。在技术上,要协调造林与灌溉技术之间的关系,提高营造林技术水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加强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4) 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管护费用;引入竞争机制,创新工程管理模式;落实林业政策,稳定林权,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管护林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柏玉珍. 1988. 强度侵蚀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及改良土壤减缓径流的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1): 48-52, 58.
曹文生, 邢兆凯. 1989.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效益的研究. 防护林科技, (1): 5-11.
程积民. 1996. 宁南黄土丘陵区灌木林生产力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3(1): 129-136.
程积民. 1996. 宁南黄土丘陵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6(3): 37-43.
崔代云. 1987. 关于我省"三辽"地区经济林发展的建议. 辽宁林业科技, (4): 52-55.
房长友, 刘建民. 1995. 论辽宁朝阳地区林业的生态布局.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6(1): 94-96.
固原县志编篡委员会. 1993. 固原县志.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798.
黄宗文, 孙凤华, 肖立国. 2002. 农田防护林胁地机理分析与调控. 林业科技, 27(2): 18-21.
贾天会, 刘士民, 张国臣. 1994. 辽西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的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1): 26-29, 19.
李连军. 1987. 朝阳市林业资源及其分析. 辽宁林业科技, (6): 55-57.
刘阳, 赵卫泽, 王亮. 2001. 浅析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危害及防治. .黑河科技, (4): 8-9.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1999. 中国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19(5): 607-613. DOI:10.3321/j.issn:1000-0933.1999.05.004
吴绍军. 1988. 乌兰河硕农田防护林效益分析及技术设计的探讨. 辽宁林业科技, (5): 58-63.
谢军, 裴福顺, 郑红旗, 等. 1991. 鲜枣产量与花期温度降水相关性及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3): 54-57.
许文强, 支玲. 2006.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经营管理和工程评价研究评述及展望. 林业经济, (4): 69-72.
姚乃忱, 夏志立, 段明非, 等. 2001. 影响山杏产量的因子调查与分析. 辽宁林业科技, (4): 3-4. DOI:10.3969/j.issn.1001-1714.2001.04.002
姚振枝. 1985. 辽宁省枣树品种资源及栽培技术调查报告. 辽宁林业科技, (4): 4-8.
张晋英. 1999. 半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及效益评价. 山西林业科技, (4): 28-31.
张庆良, 乔璐, 张连芝. 1998. 乾安县农田防护林经营技术及综合效益分析. 吉林林业科技, (3): 23-29.
郑智礼, 张宝国, 刘志远. 2001. 农田防风林的胁地现象及补救措施. 山西林业科技, (1): 38-40. DOI:10.3969/j.issn.1007-726X.2001.01.011
中国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综合考察队. 1988.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宁夏固原县综合农业区划与应用.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25.
周晓峰. 1999. 森林生态功能与经营途径.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
Promode K. 2003. 印度热带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真实成本:收益性的经济分析//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碳交换机制和公益林补偿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49-160.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2001.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92: 2320-2322. DOI:10.1126/science.105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