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周劲松, 黄穗昇, 谭一凡, 雷江丽, 戴耀良, 邢福武, 陈红锋.
- Zhou Jinsong, Huang Suisheng, Tan Yifan, Lei Jiangli, Dai Yaoliang, Xing Fuwu, Chen Hongfeng.
- 深圳乡土观赏植物及其园林用途评价
- The Indigenous Ornamental Plants of Shenzhen and Their Landscape Evaluation
- 林业科学, 2007, 43(9): 111-115.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9): 111-1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6-08-02
-
作者相关文章
2.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广州 510500;
3. 深圳市园林科研所 深圳 518003
2. Forestry Surve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2;
3. Shenzhe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Science Shenzhen 518003
乡土植物(indigenous plants)又称为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孙卫邦,2003)。陈俊愉(1996)认为野生花卉是地方天然风景和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花卉育种的重要物质资源和原始材料,因此很多国家对其十分重视,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丹麦、波兰、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出版了大量有关的图志、花谱、日历、明信片、幻灯片乃至研究专著。引进优良的外来植物种类虽然对丰富园林材料、美化城市景观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有大量研究表明:在园林建设中,与外来植物相比,乡土植物不仅在维护中需更少的外部支持并能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Northeaster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 1998; Bormann et al., 1993; Diekelmann et al., 2002),而且在突出景观特色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英国著名园艺学家William Robinson曾提到:“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河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每个国家的乡土植物区系(native flora)进行评价,而且要从其在园林设计应用中的更广泛概念上来进行评价”(Dick et al., 1977)。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3万余种高等植物和1.8万余种特有高等植物(陈灵芝,1993)。而深圳地处中国亚热带南缘,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因受近海特殊地理位置和高温多雨气候等影响,这里空气湿度大,变幅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复杂,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大部分可以作为乡土园林绿化植物,来丰富华南地区的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广阔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1 研究区概况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接壤,北靠东莞和惠州两市(113°46′—114°37′ E, 22°27′—22°52′ N)。总面积逾2 020 km2(邢福武等,2002)。深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常常出现晴热天气;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及其变性气团的影响,天气比较干凉。太平洋东南季风给深圳地区带来了饱和的湿度和充沛的雨量。该地年均降水量约2 000 mm,相对湿度80%,一般春末至秋初间湿度最大,12月至翌年1月湿度最小,属于我国的高温高雨地区,这种气候条件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深圳西部和西南是珠江口、伶仃洋,东部和东南是大亚湾、大鹏湾,海岸线长达229.96 k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展布。粤东莲花山自东向西穿过本市南部,故南部多低山和高丘。东部的七娘山、大燕山、排牙山、笔架山主峰海拔都在700 m以上。南部的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 m,是深圳市最高峰;东南部的羊台山主峰海拔587 m;这些都属于莲花山的余脉。深圳地区的土壤从地带性来看,主要的类型为赤红壤、红壤和冲积土。土壤的酸性较大,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少,仅为2%。赤红壤多见于海拔300 m以下的丘陵地带和山坡(邢福武等,2002)。这些地带多生长着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多种灌从和草本群落。红壤主要分布在排牙山、羊台山、笔架山、鸡公山等处海拔300~600 m的山坡上,多生长着常绿季雨林。海滨沙滩上的冲积土上多生长着红树林群落。
2 植被概况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深圳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 461种,隶属于208科740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1科81属170种,种子植物有167科659属1 291种(邢福武等,2002)。含20种以上的科有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壳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茜草科(Rubiaceae)、菊科(Asteraceae)、兰科(Orch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及禾本科(Poaceae)。其中前7个科多为木本植物,在深圳的森林群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圳植物区系主要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而且含有一些典型的热带科,如第伦桃科(Dilleniaceae)、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田葱科(Philydraceae)和山柑科(Capparaceae),同时也有一些温带的科,如越橘科(Vaccin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胡颓子科(Elaeagnaceae)及槭树科(Aceraceae)等,说明温带成分对本区仍有一定的影响(邢福武等,2000)。
深圳植被类型多样,从红树林到滨海沙生植被,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地等均有代表。红树林主要由秋茄树(Kandelia candel)、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及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等组成;滨海沙生植被主要以厚藤(Ipomoea pes-caprae)、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鬣刺(Spinifex littoreus)、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及蔓茎栓果菊(Launaea sarmentosa)等为主;海岸林主要由香蒲桃(Syzygium odoratum)、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及密花树(Myrsine seguinii)等组成;风水林在深圳的分布相当普遍,主要由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红车(Syzygium hancei )及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组成。沟谷雨林主要由水同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 oldhamii)及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等组成;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假萍婆( Sterculia lanceolat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等组成。灌丛主要以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毛稔(Malastoma sanguineum)及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为主;草地则主要由刺芒野古草( Arundinella setosa)及清香茅(Cymbopogon caesius)等组成。
3 深圳乡土观赏植物多样性 3.1 种类多样性经统计,深圳具有发展前景的乡土观赏植物共724种,隶属于488属,174科,占当地野生植物总数的49.56%,即约半数的植物具有观赏性,可见深圳具有丰富的乡土观赏植物资源。这些植物主要在樟科、山茶科、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大戟科、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桑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茜草科、菊科、姜科(Zingiberaceae)、兰科和禾本科中,具体情况见表 1。
生活型是植物通过环境条件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尤其是外部形态上的一种具体反映,相同的植物生活型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要求或适应能力(高贤明等,1998;刘守江等,2003)。生活型与植物群落的可观赏性和可利用性有密切联系,对营造植物群落优化的景观外貌和游憩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储亦婷等,2004)。在深圳乡土观赏植物中,乔木、灌木、草本及攀援植物资源均十分丰富,其中乔木类型129种,主要分布在木兰科(Magnoli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及樟科等科中,灌木类型195种,多为山茶科及杜鹃花科等科植物,草本类型294种,主要有莎草科、禾本科、野牡丹科、兰科及马兜铃科等科植物,攀援植物类型106种,主要为蝶形花科、旋花科(Convolvulaceae)及夹竹桃科(Apocynaceae)等科植物。深圳丰富的园林植物类型与其地处热带北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具有各式的生境和繁茂植被有关。
3.3 资源的特有性在这些乡土观赏植物中,仅限于华南分布的种类有62种,占深圳乡土观赏植物总数的8.56%。主要的乔木种类有小果石笔木(Tutcheria microcarp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及怀德柿(Diospyros tsangii)等,它们树形端正,枝叶繁茂,是良好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能作为城市行道树或庭荫树。灌木类型有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黑柃(Eurya macartneyi)、
一个地方的植被状况是与该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随着环境的不同,群落的分布和组合形式也有不同。在水平分布上,位于深圳中部和东部的梧桐山、七娘山等处沟谷地带森林群落终年常绿,林冠稠密,层次结构复杂,组成种类极为丰富,是深圳的生物多样性中心。而西部和南部由于城市开发的影响,近年来人口急剧上升,对土地需求迫切,不少郊野地区被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亦日益严重,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破坏。深圳因山地海拔不高,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不太明显,但是在海拔较高的梧桐山、七娘山上,不同的海拔高度植被的分布仍有差异。海拔300 m以下,热带性较强的植物种类较多,如棕榈科(Palmaceae)及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等。海拔300~500 m的林分中分布较多的亚热带种类,如樟科、山茶科等。海拔500~700 m的地区温带性较强的槭属(Acer spp.)植物开始出现,并在局部为优势种。海拔700 m以上则多为草地。
4 乡土观赏植物的类型 4.1 道路及庭院绿化树种该类植物适合植于庭间、园内、道路旁,绿荫如盖。该类树种多为常绿大乔木或中乔木,叶片大而密生,树冠整齐,下枝较少。其中以生长迅速,对新环境较易适应者为好。该类植物有79种,其中典型的落叶树种主要有海南石梓(Gmelina hainanensis )、广东木瓜红(Rehderodendron kwangtungense)、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等,常绿树种有百日青(Podocarpus neriifolius)、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is)、香蒲桃(Syzygium odortum)、油楠(Sindora glabr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及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
4.2 观花灌木树种该类植物枝叶繁茂,花叶均美,适合丛植于园林小品或与其他花卉成片配置,也可单植观赏。该类植物有46种,值得推广的有:吊钟花、毛叶杜鹃(Rhododendron championae)、华丽杜鹃(R. farrerae)、香港杜鹃(R. hongkongensis)、毛锦杜鹃(R. moulmainense)、车轮梅(Rhaphiolepis indica)、棱果木(Pavieasia anamemsi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地稔(Melastoma dodecandrum)、展毛野牡丹( Melastoma normale)、毛稔(Melastoma sanguineum)及落瓣油茶(Camellia kissi)等。其中杜鹃花科植物中花色有白、深红、浅红及粉红等,色彩丰富,四季常绿,为良好的秋冬观花灌木树种。
4.3 观叶植物该类植物以美丽叶片展示其主要观赏特性,如叶色和叶形有观赏价值等。蕨类植物有海南海金沙(Lygodium conforme)、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碗蕨(Dennstaedtia scabra)、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双唇蕨(Lindsaea ensifolia)、乌厥(Stenoloma chusanum)、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凤尾蕨(Pteris cretica)、半边旗(Pteris senipinnata)、巢蕨(Neottopteris nidus)、沙皮蕨(Hemigramma decurrens)、肾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石韦(Pyrrosia lingua)及镰羽贯众(Cyrtomium balansae)等。其他种类有红背山麻杆( Alchornea trewioides)、山乌桕(Sapium discolor)、乌桕(Sapium sebiferum)、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野蕉(Musa balbisiana)、土麦冬(Liriope spicata)、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大盖球子草(Peliosanthes humilis)、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及心檐天南星(Arisaema cordatum)等。它们株形优美,叶形或叶色漂亮,在美化居室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改善室内的小气候,美化家庭、陶冶情操,还能合理地组织空间,是形成视觉中心和美化家庭环境的重要材料。
4.4 观果植物观果植物是指以果实为主要观赏对象的观赏植物,园林中常用以点缀景色,以丰富园林的色彩变化(陈俊愉,1996)。该类植物有25种,典型的有:臀形果(Pygeum topengii)、亮叶猴耳环(Archidendron lucidum)、猴耳环(Abarema clypearia)、猴欢喜( Sloanea sinensis)、紫玉盘(Uvaria macrophylla)、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红木(Bixa orellana)、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广州锥果藤(Capparis cantoniensis)、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及蜡烛果等。其中,臀形果果如其名;猴耳环的荚果呈螺旋状扭曲,如耳环状;相思子的果实裂开后露出红色种子俗称“红豆”,寓意相思。
4.5 藤本植物藤本植物是广东省植被的群落结构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各种群落中(广东省植物研究所,1976)。在深圳的各类森林中,藤本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奇特。其枝叶花果常伸高到20~30 m高的林冠层中,而下部藤茎粗壮如腿,一般不生枝叶,相互攀搭于大树上。在现代庭园造景中也常利用藤蔓植物作为装饰,是墙壁、花架、花框、花格绿化的不可或缺的植物类型。深圳具有野生观赏藤本植物116种,其中特点突出的有: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锡叶藤( Tetracera asiatica)、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酸叶胶藤(Urceola rosea)、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香港油麻藤( Mucuna championii)及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等,这些种类在深圳分布较广,均较常见,且均有突出的观赏特点,如白花油麻藤俗称禾雀花,其在春季开出一串串下垂的花朵,如同一串串禾雀聚集,是园林绿化的良好乡土植物材料。
4.6 观花草本植物千姿百态、色彩洋艳的花朵,是构成万紫千红、群芳争艳的园林景观的重要素材。在深圳野生植物资源中该类植物最为丰富,约180种。主要有:蔓茎堇菜(Viola diffusa)、繁缕(Stellaria media)、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香港凤仙花(Impatiens hongkongensis)、裂叶球海棠(Begonia palmata)、黄葵(Abelmoschus moschatus)、白舌紫菀(Aster baccharoides)、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双花蟛蜞菊(Weddelia chinensis)、华南龙胆(Gentiana loureirii)、唇柱苣苔( Chirita sinensis)、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竹节草(Commelina diffusa)、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及芳香石豆兰(Bulbophyllum ambrosia)等。
4.7 地被植物地被植物是指株丛紧密、低矮(50 cm以下),用以覆盖园林地面而免杂草孽生的植物(陈俊愉,1996)。它们比草坪更为灵活,在不良土壤、树荫浓密、树根暴露的地方,可以代替草坪生长。且种类繁多,可以广泛地选择。它们不仅增加植物层次,丰富园林景色,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还具有减少灰尘与细菌的传播,净化空气,降低气温,改善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等保健作用,并能防止土壤冲刷、保持水土。它还可以解决工程、建筑的遗留问题,使庭院景观更加亮丽。其中可作地被的植物有210种。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 )、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芒(Miscanthus sinensis)、铺地粟(Panicum repens)、蔓茎栓果菊(Launaea sarmentosa)、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地黄莲(Ixeris repens)、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地稔(Melastroma dodecandrum)、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及广东沿阶草(Ophiopogon reversus)等。
5 深圳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利用建议目前,深圳园林绿化树种中约有80%的种类属外来种,行道树的主要种类如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原产古巴和洪都拉斯;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原产东南亚;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及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原产大洋洲;凤凰木(Delonix regia)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观花灌木中的骨干种也为清一色的外来种,如红果仔(Eugenia uniflora)、软枝黄蝉( Allamanda cathartica)、红千层(Callistemon rigidus)、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双荚决明(Cassia bicapusularis)、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希茉莉(Hamelia patens)、红绒球(Calliandra haematocepha la)及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chinensis)等均为原产南美及其他地区的外来种。目前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种类和外来植物种类的比例极不合理,使得由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城市功能受到损失。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兼顾的树种选择原则(《深圳森林景观生态构建》编辑委员会,2006)。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是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是建立在城市植物景观营造基础上的多样性。因此根据生物学特性将乔、灌、草、攀援及地被等多个层次的园林植物合理应用,将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有机结合是园林规划的要点。对应用地区中有稳定的群落结构、不会构成生态危害的物种应该加强开发利用,将乡土植物在模拟自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园林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植物生态系统再现,是建设有特色的园林城市的重要标志(孙卫邦,2003)。
深圳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各类植物的习性和形态各异,如常绿或落叶、草本或木本或有明显季相变化等,这些自然因素在园林景观中对于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因而在设计中应该被重点考虑。由于华南地区的气候原因,因而常绿树种繁多,对于冬季并不寒冷的华南地区,落叶增加采光的意义不大,使得设计师在设计中偏好于选择常绿树种。这样落叶种类少有运用使得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不够丰富。因此应适当使用落叶树种来参与园林绿化,并酌情增加季相反差较大的植物种类来弥补华南地区绿化季相感不强的缺点,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多样性得到更为突出的体现。
陈俊愉. 1996. 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陈灵芝. 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储亦婷, 杨学军, 唐东芹. 2004. 从群落生活型结构探讨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2(2): 176-180. |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1976. 广东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高贤明, 陈灵芝. 1998.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植物学报, 40(6): 553-559. DOI:10.3321/j.issn:1672-9072.1998.06.012 |
刘守江, 苏志先, 张景霞, 等. 2003. 陆地植物群落生活型研究进展.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4(2): 155-159. |
孙卫邦. 2003.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中国园林, 7: 63-65. |
《深圳森林景观生态构建》编辑委员会. 2006. 深圳森林景观生态构建.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邢福武, 余明恩. 2000. 深圳野生植物.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邢福武, 余明恩, 张永夏. 2002. 深圳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育.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Bormann F H, Balmori D, Geballe G T. 1993.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A 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harmon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Dick H, Allan R. 1977. The use of native plants in urban areas. London: Heinemann.
|
Diekelmann J, Schuster R. 2002. Natural landscaping: Designing with native plant communitie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Northeaster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 1998. Natural landscaping toolkit. Chicago: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