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吕秀霞, 张润志.
- Lü Xiuxia, Zhang Runzhi.
- 木蠹象属(鞘翅目:象虫科)的种类、分布、寄主植物及潜在入侵威胁
-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Host Plants of genus Pissode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and its Potential Invasive Threat
- 林业科学, 2007, 43(9): 38-43.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9): 38-4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6-02-08
-
作者相关文章
木蠹象属(Pissodes)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木蠹象亚科(Pissodinae)。该属昆虫因为对树木危害严重、易于携带传播,是世界各国海关检疫部门普遍重视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该属所有非中国原产种类都被我国列入“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本文在提供了木蠹象属鉴别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全世界的种类、分布、寄主植物等详细资料,并深入分析了该属昆虫的入侵威胁。
1 主要鉴别特征木蠹象属有很独特的形态特征,因此它作为唯一一属构成了象虫科木蠹象亚科。该属在形态上与树皮象亚科比较接近,但可以由以下特征加以区别(赵养昌等,1980)(图 1):1)喙细长;2)触角着生于喙的中间或中间以后,触角棒第一节光滑;3)前胸前缘没有凹陷;4)前足基节略分离;5)胫节端刺发生于外角,指向内侧。
木蠹象属以松树木蠹象(Pissodes pini)为模式种,成虫详细形态特征描述如下(赵养昌等,1980;O'Brien et al., 1989):成虫长3.1~10.0 mm,身体椭圆形,体形从细长到粗壮,体色从红褐色至黑色,被覆或稀或密,或窄或宽的鳞片,在前胸、鞘翅和腿节上通常形成色斑、横带或色条。喙细长,弯,圆柱形,等于、短于或长于前胸,有刻点、光滑或有稀疏的鳞片状刚毛;通常基部较窄,在触角附着点稍宽,端部最宽。触角附着在喙中部左右;触角沟起源于附着点之前,延伸到眼之前,并与喙的下缘平行;柄节短于索节,棒形;索节7节,被覆刚毛,有时为鳞片状刚毛,索节1约等于索节2与3长之和,索节3~7节长约相等,向前逐渐稍放宽,棒节1大,一侧较长,稀疏散布短毛和长毛,其余部分密被细柔毛。头部在眼的后面呈球形,宽约等于前胸,光滑,散布刻点,两眼之间通常有刻痕,略洼,眼内缘有长短不一的毛或成簇的鳞片。眼扁、圆形,距离大。前胸稀长于宽,中间以前缩窄,刻点之间扁或隆,后角成直角、锐或圆。鞘翅基部等于或略宽于前胸,肩非常圆或不明显,两侧接近平行,翅坡处略缩窄,之后强烈缩窄,翅坡斜,行间扁平,等宽或奇数行间较凸且宽,散布颗粒,具色斑、横带或色条;行纹具有明显的刻点,鞘翅端部圆或稍锐。腿节无齿,前足胫节端部内角有齿。
2 种类与危害木蠹象属至今已记录种类为46种,其中由很多学者订正的异名多达26个(Hopkins,1911;O'Brien et al., 1982;O'Brien,1989;Langor,1998;Langor et al., 1999;Willams et al., 2002;Gebeyehu et al., 2003)(表 1)。
木蠹象属寄主植物全部为针叶类植物,除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木蠹象危害樟子松球果外,其他的种类均危害松科植物的形成层和韧皮部并在外树皮形成蛹室。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树梢、顶部的枝杈、树干、树皮及球果。由于其所危害的寄主植物是重要的木材、绿化树和观赏植物,因而具有明显的经济重要性。在中国有分布的樟子松木蠹象,可导致球果被害率40%,严重影响种子的数量和质量,为天然林更新、采种造林带来困难。红木蠹象严重为害红松(P.koraiensis)人工林幼林的树梢,导致嫩枝枯死,引起分杈,严重影响树木成材,被害率可高达40%~90%(赵养昌等,1980)。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松(P.yunnanensis)木蠹象,可导致云南松幼树枝梢枯萎并脱落,树干畸形,严重的可导致树木干枯死亡,是危害云南松的一种重要害虫(徐长山等,2001)。分布在北美地区的白松(P.strobus)木蠹象危害非常严重,其危害可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树干变形、感染导致树木腐烂的真菌的几率增加及导致小树死亡;危害的主要症状有树顶梢枯萎、变黄;枯死的顶枝出现垂直生长枝并轮生1或多个枝条,导致顶枝弯曲及产生很多分岔,连续遭受侵害导致树木灌木化、矮化,可导致材积生长量减少20%,木材产量的损失可达25%(Brace,1971)。
3 分布规律木蠹象属的46个种类中(表 2),分布于美洲的种类最多,为29种,其中美国21种,加拿大12种,墨西哥、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分别有5种、3种和1种。加拿大的所有12种,在美国也均有分布,因此加拿大没有特有种类;墨西哥的5种与萨尔瓦多的3种均为特有种类,与美国和加拿大的种类均不相同,这也说明中美洲木蠹象种类的特殊性,与北美洲有明显区别;危地马拉只有1中,与墨西哥的相同。分布于欧洲的种类为11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有9种,德国、瑞典、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法国各有1种,德国和瑞典的种类均为葛氏大蠹象;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的种类相同,并且也与俄罗斯相同,为条带木蠹象;奥地利具有独特的1种,即:圆疹木蠹象。亚洲种类也是11种,其中7种分布于中国,日本6种,俄罗斯亚洲部分3种,韩国2种。中国7种分别是:黑木蠹象、葛氏木蠹象、圆角木蠹象、红木蠹象、粗刻点木蠹象、樟子松木蠹象和云南松木蠹象,日本有3种与中国相同,俄罗斯亚洲部分有2种与中国相同,而韩国与中国有1种共同种类。
从洲际共有种类看,只有1种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共有的种类,即:耐猛木蠹象,它分布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俄罗斯和亚洲的日本。有的种类分布区跨越欧洲和亚洲,葛氏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国和瑞典,亚洲的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圆角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中国;樟子松木蠹象分布于法国和中国。
4 寄主植物木蠹象属的寄主植物均为针叶树,包括5个属39种(表 3),分别是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落叶松属(Larix)和黄杉属(Pseudotsuga)。松属是木蠹象最主要的寄主植物,记录到种的松属植物为26种,占全世界所有80种松树的32.5%,也就是说,目前已经有将近1/3的松树种类发现有木蠹象属昆虫的危害。危害松属植物的木蠹象有26种,占木蠹象属的有寄主记录种类(40种)的65.0%。其中,有4种昆虫同时也危害其他属的植物,分别是条带木蠹象、凸眼木蠹象、小点木蠹象、松树木蠹象;同时危害云杉的有2种,它们是多带木蠹象和松树木蠹象;小点木蠹象也以冷杉为寄主植物。
云杉属的寄主植物共记录有6种,发现木蠹象属昆虫9种,其中云杉木蠹象也以冷杉为寄主植物。记录的冷杉属寄主植物4种,危害冷杉属的木蠹象5种,其中小点木蠹象也同时以落叶松和松属为寄主植物,P.piceae也同时以云杉为寄主植物。以落叶松属为寄主植物的木蠹象4种,分别是条带木蠹象、凸眼木蠹象、小点木蠹象和松树木蠹象,但这些种类均不是落叶松的专性害虫,它们同时也以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和冷杉属为寄主植物。黄杉属只有1种木蠹象绿枞木蠹象,专一以黄杉(P.taxifolia)为寄主植物。
木蠹象属昆虫目前已经有寄主植物记录的为40种,其他6种没有寄主植物种类的记录,它们是:赭龟木蠹象、硬木蠹象、瘟木蠹象、葛氏木蠹象、黄星木蠹象、钝圆木蠹象。40种木蠹象中,只有4种可以2个属以上的植物为寄主植物,这说明,木蠹象属的昆虫通常是寄主植物在植物属级水平上比较专一,特别是危害云杉属、冷杉属和黄杉属的种类。
5 入侵威胁分布于中国的7种木蠹象中,粗刻点木蠹象和云南松木蠹象是特有种类,葛氏木蠹象、圆角木蠹象和樟子松木蠹象是与欧洲的共有种类,黑木蠹象、葛氏木蠹象和红木蠹象与日本共有,红木蠹象同时与韩国共有。因为分布于美洲的29种木蠹象在我国均没有发生,所以是我国植物检疫需要重点防御的种类。特别是发生于日本的耐猛木蠹象,它同时也发生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已接近全球分布,对我国构成重要威胁。欧洲11种木蠹象中,有8种我国没有分布,特别是俄罗斯的大部分种类以及西欧的条带木蠹象,是需要警惕的。在我们的周边亚洲国家,日本特有的瘟木蠹象、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凸眼木蠹象以及日本、俄罗斯和韩国均有发生的黄星木蠹象,均分布于我国周边地区,对我国具有潜在威胁。黄杉属我国还没有木蠹象种类记载,因此需要防范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绿枞木蠹象的携带入侵,保护我国的黄杉属树木的安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的还有另外2种情况,一是寄主植物广泛的种类,一是分布广、危害严重的种类。例如:松树木蠹象和云杉木蠹象的寄主松属植物和云杉属植物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且这2个种类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在欧洲和俄罗斯都有分布,属于应该加强预警的范围。白松木蠹象、耐猛木蠹象、榛梢木蠹象、由于它们的寄主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危害非常严重,也需要警惕它们通过贸易渠道或人为携带传入我国。
徐长山, 张宏瑞, 张珍荫, 等. 2001. 云南木蠹象对云南松幼龄的危害. 中国森林病虫, 21(3): 45. |
赵养昌, 陈元清. 1980.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册:鞘翅目:象虫科(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84.
|
Brace L G. 1971. Effects of white pine weevil damage on tree height, volume, lumber recovery and lumber value in eastern white pine. Environ Can, Can For Serv, Ottawa, Ontario. Publ, 1303
|
Gebeyehu S, Wingfield M J. 2003. Pine weevil Pissodes nemorensis: threat to South African pine plantations and options for control.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99: 531-536. |
Hopkins A D. 1911. Contributions toward a monograph of the bark-weevils of the genus. Technical Series, No.20, Part 1, 1-68
|
Langor D W. 1998.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North and Central American species of bark weevils, Pissode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Nat Resour Can, Can For Serv, North For Cent, Edmonton, Alberta. Inf Rep NOR-X-355
|
Langor D W, Situ Y X, Zhang R Z. 1999. Two new species of Pissodes (Curculionidae:Curculionidae)from China.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31: 593-603. DOI:10.4039/Ent131593-5 |
O'Brien C W, Wibmer G J. 1982.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weevils(Curculionidae) sensu lato of North America,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WestIndie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1-382
|
O'Brien C W. 1989. Revision of the weevil genus Pissodes in Mexico with notes on Neotropical Pissodini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Trans Am Entomol Soc, 115: 415-432. |
Willams D J M, Langor D W. 2002. Morphometrie study of the Pissodes strobi complex (Coleoptera: Curculionoidea).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34: 447-466. DOI:10.4039/Ent1344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