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何奇江, 童晓青, 叶华琳, 华锡奇.
- He Qijiang, Tong Xiaoqing, Ye Hualin, Hua Xiqi.
- 辣韭矢竹的出笋及幼竹生长节律
- Shooting and Growth Rhythm of 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
- 林业科学, 2007, 43(6): 143-145.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6): 143-14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6-10-25
-
作者相关文章
辣韭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var.tsutsumiana)于1934年在日本的水户市被发现(林弥,1985)。我国在一些植物园有引种栽培。辣韭矢竹为混生竹,秆型奇特,呈佛肚状,与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相似,高0.5~2 m,较耐寒,主要用于庭园绿化和盆栽。但有关辣韭矢竹生长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对辣韭矢竹的出笋及幼竹生长节律的研究,为开展生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位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竹类植物园内。该地位于30°16′N;120°12′E,年均温为16.2 ℃,≥10 ℃的平均年积温5 119.4 ℃,年降水量为1 320 mm,无霜期246 d。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0.162 g·kg-1,全氮为0.012 9 g·kg-1,全磷为9.6 mg·kg-1。调查的辣韭矢竹于2002年引种,面积为9 m2。
1.2 试验方法2005年在辣韭矢竹的出笋期间和幼竹高生长时,每天16:00调查出笋数、生长量、退笋数。每天的7:00和16:00记录温度、湿度、降水量、最高温、最低温和地温(分别为离地表面5、10、15、20 cm深)。高生长量为用卷尺测量每株竹子每天的高生长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笋数量分布规律辣韭矢竹出笋从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整个出笋持续时间比较长,约为47 d。具体的出笋数、成竹数等见表 1。其中平均温度为每天7:00和16:00时温度的平均值。
从表 1可以看出:从3月21日至5月5日出笋期间一共出笋104株,出笋数量从开始就逐渐上升,到第30 d达到最高峰,尔后逐渐下降,以每5 d为1个观察单元,出笋数量基本呈偏正态分布(图 1)。但在4月10日后的5 d有一个出笋低谷,从表 1可以看出,此5 d的平均温度仅为12.7℃,而出笋量与温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朱志建等,2003;周本智,1999),因此由于低温造成了出笋时间推迟,也使4月15日后的这5 d出笋量达到最高,为43株。以1个观察单元的出笋数占笋期出笋总数P=10%为界限,将出笋期划分为3个时期。1)初期:3月21日至4月4日,历时15 d,P<10%,出笋6株,占全期出笋总数的0.06%,平均每天出笋不到1株。2)盛期:4月5日至4月24日,历时20 d,P>10%,出笋92株,占全期出笋总数的88.46%,平均每天出笋量为4.6株。3)末期:4月25日至5月5日,历时11 d,P<10%,出笋6株,占全期出笋总数的0.06%,平均每天出笋量也不足1株。由此可辣韭矢竹出笋集中在4月5日至4月24日,这一时段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培育时就要加以注意。
由表 1可以看出,辣韭矢竹的总成竹率为70.19%。出笋盛期出的笋的成竹数较多,达到60株,但从成竹率来看,未必是在盛期最高,这主要是在出笋初期和末期,出笋数都比较少,每天出笋不足1株,营养相对供应充足,退笋就减少,而在出笋盛期,平均每天要出笋4.6株,营养相对供应不足,从而导致成竹率下降。从作为珍稀观赏竹的辣韭矢竹,其主要的价值是用于观赏,因此在培育时,可以适当除去盛期的小笋、观赏价值不强的笋和比较密集的笋,通过笋期的调节,增加总体的观赏性。
2.3 竹笋成竹全高的变化通过对所有成竹的全高计算,出笋初期的平均全高为57.85 cm,出笋盛期的平均高全为107.98 cm,出笋末期的平均全高为132.4 cm。因此辣韭矢竹的平均成竹高度随差出笋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如果用于庭园绿化,1 m多的高度比较适合,但如果用于盆栽,高度50~100 cm较为适合,因此出笋盛期和后期的笋如果用于盆栽,应在其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对其进行钩梢,阻止其高生长。
2.4 秆型生长量的变化以出笋盛期生长全高基本相近的10株竹子为例,取高生长的平均值可作幼竹昼夜日生长量曲线(图 2)。辣韭矢竹个体高生长历时约为46 d。辣韭矢竹在刚出土时生长相当缓慢,前1 1 d左右日生长量一般为1~2 cm,平均为1.52 cm,这段时间可划为秆形高生长过程的初期;竹笋经初期生长后,生长速度逐渐加快,进入秆形生长的上升期,为期12 d左右,日生长量2~3 cm,平均为1.52 cm;然后为幼竹生长最旺盛时期即盛期,日生长量通常在3 cm以上,最高可超过4.45 cm,为期19 d;生长末期约4 d,生长量显著下降,日生长量在2 cm左右,很快停止生长。
根据生长日期幼竹高生长过程中所需时间(t,d)和辣韭矢竹高度(h,cm)运用DPS3.0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Logistic方程如下:
相关系数r=0.999 2, 经检验, 呈极显著相关。
2.5 秆型生长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由于出笋初期与末期的平均每天出笋量不足1株,因此只对出笋盛期4月8日出笋生长的竹子进行了竹秆日生长量(y)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一共选取7个环境因子,分别是日最高温(x1)、日平均温度(x2)、日平均湿度(x3)、5 cm深地温(x4)、10 cm深地温(x5)、15 cm深地温(x6)、20 cm深地温(x7), 应用DPS3.01分析软件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 2。从表 2可以看出竹秆日生长量(y)与日平均温度(x2)、日平均湿度(x3)、10 cm深地温(x5)、15 cm深地温(x6)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10 cm深地温(x5)、15 cm深地温(x6)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达到R(y,x5)=0.503和R(y,x6)=0.515,这说明10 cm和15 cm深的地温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对竹秆的日生长量的相关性也达到R(y,x2)=0.349和R(y,x3)=0.395。
辣韭矢竹的出笋期为3月21日至5月5日,持续46 d,出笋数量基本呈偏正态分布,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如温度等的影响。辣韭矢竹出笋盛期出的笋的成竹数较多,但从成竹率来看,未必是在出笋盛期最高。从成竹的全高变化来看,辣韭矢竹的平均成竹高度随着出笋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从秆型生长量的变化来看,辣韭矢竹个体高生长历时约为46 d,可分为4个时期,初期比较缓慢,日生长量一般为1~2 cm,上升期的日生长量2~3 cm,盛期的日生长量通常在3 cm以上,末期的日生长量在2 cm左右,并很快停止生长,日生长量可回归为Logi stic方程。通过对竹秆日生长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10 cm和15 cm深的地温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对辣韭矢竹的日生长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为了提高辣韭矢竹的观赏性,可在高生长期间,通过适当的钩梢来控制其高生长,能使枝叶更加茂密。
林弥.1985.日本の 木. 京: 山と溪谷社, 69
|
朱志建, 屠永海, 钮为民, 等. 2003. 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竹子研究汇刊, 22(4): 13-17. DOI:10.3969/j.issn.1000-6567.2003.04.003 |
周本智. 1999. 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2(5): 161-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