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6, Vol. 42 Issue (7): 28-32   PDF    
0

文章信息

张小由, 康尔泗, 司建华, 周茂先.
Zhang Xiaoyou, Kang Ersi, Si Jianhua, Zhou Maoxian.
胡杨蒸腾耗水的单木测定与林分转换研究
Stem Sap Flow of Individual Plant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Its Conversion to Forest Water Consumption
林业科学, 2006, 42(7): 28-3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6, 42(7): 28-3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4-12-08

作者相关文章

张小由
康尔泗
司建华
周茂先

胡杨蒸腾耗水的单木测定与林分转换研究
张小由, 康尔泗, 司建华, 周茂先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摘要: 利用热脉冲技术,在黑河下游额济纳天然绿洲内测定胡杨单木边材液流在不同位点、方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液流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 mm处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越靠近形成层,液流启动越早,减小滞后;在4个方位上,南、西面液流速率远远高于北、东面;南面比西面液流启动较早,下降较快;西面液流速率下降滞后于南面;在北与东面,2个方位液流速率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采用边材面积作为纯量,对胡杨近熟林耗水量进行了推算。胡杨林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模型很好地拟合。通过实测标准地的胸径分布,推算出林地边材面积的分布,利用热脉冲测定单木液流通量,推算出黑河下游胡杨近熟林年生长期(4—10月)耗水量为3 172 m3·hm-2
关键词: 胡杨    单木液流    林分耗水量    
Stem Sap Flow of Individual Plant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Its Conversion to Forest Water Consumption
Zhang Xiaoyou, Kang Ersi, Si Jianhua, Zhou Maoxian     
Cold and Arid Regi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e heat puls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the stem sap flow of individual plant of Populus euphratica in different direction and depth of trunk in the Ejina oas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p flow velocity increased with increment of depth and arrived at the maximum in 15 mm,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closer the point was to cambium, the earlier the sap flow moved. In four direction, the sap flow velocity in the south and west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north and east; The sap flow in the south moved earlier and dropped more quickly than that in the west; The sap flow velocity was similar in the north and east. Based on it,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near-mature P. euphratica stand was calculated using stem area as a scalar.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em area of P.euphratica forest and diameter by power function. So the stem area of forest could be calcula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diameter measured in the field.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near-mature P. euphratica fores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in the growth season from May to October was 3 172 m3·hm-2 by measuring the sap flow flux of individual plant with heat pulse technique.
Key words: Populus euphratica    sap flow of individual plant    forest water consumption    

在自然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构成的水流路径中,树干液流量制约着树冠的蒸腾量。植物耗水是土壤-植物水分循环中最为重要环节,在水资源规划与需水量计算上, 更需要林分水平的耗水信息。这主要有2种方法来实现:一是直接测定, 如利用微气象手段来获得林分水平的水分耗散,林地蒸散通常包括草本、灌木、树木蒸腾和土面蒸发,很难分清树木的准确蒸腾量;二是由单木进行推导,即空间尺度扩大。要进行尺度扩大, 面临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有限的几株单木的水分测定推算到整个林分的耗水量?前人做过很多尝试,Ladefoged(1963)利用单木液流量与冠幅、单木面积(胸径处的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算,但是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Cermark等(1987)利用液流量与树干基部面积之间的关系估算林地耗水, 也没有发现很强的相关性。Werk(1988)利用叶面积进行估算, 同样未获成功。Hatton等(1990)利用单木占地面积推算林分的耗水,这种方法与利用微气象法测定的结果比较一致。Grier等(1977)利用边材面积与液流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算, 获得了较为可信的结果。Hatton等(1995)认为, 木质部输导断面积、叶面积、胸径和基于生态地域理论的单木占地都是比较理想的空间推导纯量,叶面积是实现单木到林分耗水尺度转换最为可信的变量, 并且提出了非线性关系的理论模型来反映液流量和叶面积的关系。Hatton等(1995)更进一步推导出胸径这样易于准确测定, 并且与叶面积、边材面积等相比具有较小误差的纯量, 而且胸径与蒸腾之间的相关性也比较高。根据Hatton的研究, 边材面积与蒸腾量之间、胸径与蒸腾量之间均为线性关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马李一等(2001)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单木向林分耗水转换进行了初步研究;翟洪波等(2004)通过标准比导率推算了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的耗水量。

基于上述理论, 本研究在极端干旱区的额济纳绿洲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进行了单木液流与边材面积(树木胸径处的边材断面积)、位点、方位等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单木的蒸腾耗水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液流的比导率,推导出胡杨林分的耗水量。

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2003年5—10月,试验在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七道桥胡杨林保护区中进行,该区位于42°01′ N,101°14′ E,高程920.46 m,属极端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温度8.2 ℃, 风速4.7 m·s-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7.9 mm, 而蒸发量高达3 700 mm以上, 是降水量的100倍。干燥度13.7, 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属典型的荒漠地带。

1.2 标准地的选取

在胡杨保护区内的核心区中,选择生长良好、密度在1 500株·hm-2、林龄25年的林分作为标准试验地,面积30 m×20 m。标准地林分平均胸径为14.6 cm,树高6 m,树冠2 m×2 m,属于近熟林(王世绩等,1995),郁闭度0.8,林下有少量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土壤为胡杨林土,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0.724%,30~200 cm为0.127%。观测期间地下水位在3.5~3.0 m之间,没有河水补给保护区。根据Hatton(1990)的研究结果与树冠不受遮蔽的原则,以平均胸径为依据,选择胸径23.9 cm、树高5.2 m、树冠2.3 m×2.3 m和胸径15.9 cm、树高4.8 m、树冠2 m×2 m的2株作为标准木A和B,入选者长势良好,树干通直, 冠幅适中,树皮光滑,无病虫害。

1.3 试验方法

热脉冲液流测定单木耗水技术参见张小由等(2003)。2003年6月13—19日对4株不同胸径(12.7、14.3、15.9、23.9 cm)的胡杨液流量进行测定;7月11—21日,在样木B上,测定4个方位(E、S、W、N)的液流通量;8月11—25日,在样木A上,对不同位点(深度)的液流通量进行测定;在4—10月各选择10 d,对样木A进行液流量测定。

对标准地的胡杨进行每木检尺,并在1.3 m处用生长锥测定边材的宽度。胡杨边材心材区分相当明显,边材白色,心材部分棕褐色, 交界处明晰,便于测量。另外记录树高、胸径、年龄、立地等因子。

数据处理采用热脉冲茎流仪器(GREENSPAN)所携带软件,可计算出液流速率、液流通量和累计液流量。用澳大利亚ICT公司的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微气象因子。

2 结果分析 2.1 单木耗水量测定 2.1.1 不同位点(深度)液流速率变化

液流的输送主要在木质部中进行,其中95%是在形成层以下40~60 mm的边材中(刘奉觉等,1993)。根据Phillips等(1996)对火炬松(Pinus taeda)的木质部水分运移研究表明,针叶树种液流主要发生在从形成层起到形成层以下40 mm左右的深度。根据对试验样地胡杨的调查,25林龄的胡杨边材宽度30~50 mm。本次试验选择胸径23.9 cm的标准木A,边材宽度为22 mm,设定了4个深度5、10、15、2 0 mm。8月12—23日进行为期12 d的观测(图 1)。从图 1可以看出,木质部不同径向深度的液流速率有明显的差异,但其变化趋势相同;从木质部开始,随深度增加,液流速率也随之增加,在15 mm处最大,再随深度增加,液流速率减小;越靠近形成层,流量启动越早,晚上液流减小也滞后。可以认为胡杨液流速率在边材中呈正态分布,在形成层以下15 mm达到最大。

图 1 胡杨不同位点平均液流速率日变化 Fig. 1 The diurnal change of sap flow velocity at different relative points along radius in stem section of P. euphratica
2.1.2 不同方位液流速率变化

在标准木B上,按照同一深度15 mm,选择正东、南、西、北4个方位计算出液流速率。液流速率在同一深度不同方位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从图 2中明显看出,液流速率分为明显的2组,即南、西远远高于北、东;而在南与西和北与东方位上差异不显著;南面液流比西面启动较早,下降较快,西面液流速率下降滞后于南面;在北面和东面2个方位液流速率变化不大。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直射点总在南面,同时树冠大小不均匀,南面树冠往往比北面大。这个结果同时也表明树干液流运动是直线上升的。由此可见准确计算液流量需要在东北和西南2个方位同时测定。

图 2 树干不同方位液流速率变化 Fig. 2 The change of sap flow velocity in different direction in stem section of P. euphratica
2.1.3 不同胸径单株日耗水量

表 1是不同胸径液流量的统计结果(6月10 —15日),胸径12.7、14.3、15.9、23.9 cm的胡杨边材面积分别是61.39、82.24、89.68、232.39 cm2,其对应的日平均累计液流量是7.62、11.95、11.41和32.78 L,液流平均速率是5.21、6.08、5.26和6.21 cm·h-1,液流平均通量为0.32、0.50、0.47和1.42 L·h-1。为了对比不同胸径的液流量,提出标准比导率作为纯量(马李一等,2001)。标准比导率是指某一生长时期内,标准木胸径处单位边材横截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耗水量。标准比导率中的耗水量既可以使用单位体积(L)也可以通过标准木单株营养面积折算成水深单位(如mm)表示。所测定的4株不同胸径胡杨的日标准比导率分别是0.13、0.15、0.13和0.14 L·d-1cm-2,结果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标准比导率反映外界环境对林分的整体影响,与树木个体没有关系。

表 1 不同胸径胡杨树干液流统计结果 Tab.1 The flux and velocity of sap flow of P. euphratica of different DBH
2.1.4 不同月份的液流量变化

图 3图 4可看出不同月份晴天的液流速率和日累计液流量有较大的不同,6—9月胡杨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具有单峰变化的特点,峰值出现在下午3:00(当地时间)左右,液流的启动在上午6:00,在下午9:00左右停止;4、5和10月,液流的变化呈现无规则波动,但白天的流速平均高于晚上。在所观测的晚上(21:00到次日6:00)都存在有较小的液流,可能是植物为了补充树体内的水分亏缺,在根压作用下,以水分主动方式进入体内,来补充白天植物蒸腾失去的水分,恢复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所以, 在遭受水分胁迫时树木夜间会有较长时间和较大的液流脉动特性,原因也在于此。从各月变化来看,7月液流速率最大,相应地日累计液流量也最大,其次是8、6、9、5月,4月和10月液流速率和累计流量都很小,不足9 L·d-1。在10月由于气温、太阳总辐射、日照时间的减少,尤其是水分的匮乏,液流速率并没有像其他月份出现明显的峰值,而且有断续性的现象,这是因为水分匮乏引起的水柱断裂和气穴化(李吉跃等,2002)。

图 3 不同月份液流速率变化 Fig. 3 Monthly changes of sap flow velocity
图 4 不同月份日平均累计液流量变化 Fig. 4 Changes of daily average cumulative sap flux in different months
2.2 林分耗水量的推求 2.2.1 标准地胸径与边材面积分布模型

根据热脉冲测定树木液流的原理,边材作为水分的输导组织,其面积大小与水分的传导能力直接相关。边材面积与耗水量成正比关系。根据水分迁移守恒原则,如果把树木从根到枝叶看作统一的平衡系统,所有的结构因子之间具有输导相同水量的能力。根据测定的单木液流速率,换算为液流通量,可通过边材面积估算整个林分耗水量。由于树木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边材面积也不均一,需要对林分边材面积的分布作出预估,根据普通测树因子(如胸径)与边材面积之间的关系来预估整个林分的耗水能力。根据对标准地每木检尺,获取边材、心材、胸径、年龄等资料。经过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多个模型的拟合,其中包括线性、指数、幂、多项式拟合,发现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相关性较高,R2=0.921, n=18;这与Hatton等(1995)提出的拟合模型完全一致,充分说明了这2个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图 5, 表 2)。

图 5 胡杨胸径与边材面积关系曲线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st-height diameter and sapwood area of P. euphratica
表 2 胡杨林标准地各径阶边材面积分布 Tab.2 Sapwood area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diameter class of P. euphratica sampling stand

为了弄清林分中边材的分布规律,应首先了解林分的胸径分布规律,根据每木检尺的结果(表 2),从胡杨林径阶分布的现状来看,胸径大部分分布在12~1 6 cm径阶范围内,平均胸径为14.6 cm,不同径阶胡杨的株数分布,若按2 cm整化,胸径呈正态分布,14 cm的径阶株数最多。图 6为不同径阶与该径阶边材面积之间的关系曲线,呈幂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76 7。如果时间足够长,那么,胸径与其边材面积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上升趋势,边材在一定年龄会达到其最大值,使得整个过程为“S”形曲线。

图 6 标准地径阶与边材面积分布关系 Fig. 6 Diameter class and sapwood area distribution in P. euphratica sampling stands
2.2.2 林分耗水量

根据每木检尺的结果,应用公式y=34.108x0.818 4可以计算出标准地的边材总面积,为4 090.22 cm2,再乘以胡杨的月标准比导率(表 3),即可以计算出标准地的胡杨林的蒸散量。

表 3 生长季胡杨月标准比导率及其林分蒸散耗水量 Tab.3 Monthly standard specific conductivity and forest evapo-transpiration of P. euphratica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为了便于比较,将各月标准比导率体积耗水量,用其营养面积(树冠投影面积)换算为水深。树木的月标准比导率不仅受日照、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受树木自身生长节律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标准地(600 m2)上胡杨耗水量为190.32 m3,如果树冠投影面积折算水深,胡杨林在生长时期(4—10月),林分蒸散量为214.9 mm。

3 结论

胡杨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夜间存在较小的液流;随着深度增加液流速率也随之增加,并在15 mm处达到最大;在不同方位上,南、西面平均液流速率大于北、东面10%。7月标准木日平均累计流量是全年中最大的,达到57.2 L·d-1,其次是8、6、9、5月,4月和10月日平均累计流量都很小,不足9 L·d-1。通过标准木的标准比导率和胸径与边材面积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推算出林分的蒸散耗水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李吉跃, 翟洪波, 刘晓燕. 2002. 树木水力结构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4(4): 40-44.
刘奉觉, 郑世锴, 巨关升. 1993. 用热脉冲速度记录仪(HPVR)测定树干液流. 植物生理学通讯, 29(2): 110-115.
马李一, 孙鹏森, 马履一. 2001. 油松、刺槐单木与林分水平耗水量的尺度转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4): 1-5.
王世绩, 陈炳浩, 李护群. 1995. 胡杨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2-23.
翟洪波, 李吉跃, 聂利水. 2004. 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林地蒸散和水量平衡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6(2): 48-51. DOI:10.3321/j.issn:1000-1522.2004.02.010
张小由, 龚家栋, 周茂先. 2003.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柽柳液流的研究. 冰川冻土, 25(5): 585-590. DOI:10.3969/j.issn.1000-0240.2003.05.017
Cermark J, Kucera J. 1987. Transpiration of mature stand of spruce (Picea abies(L.) Karst) as estimated by tree-trunk heat balance method. Forest Hydrology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167: 311-317.
Grier C C, Running S W. 1977. Leaf area of mature coniferous forests:relation to site water balance. Ecology, 58: 893-899. DOI:10.2307/1936225
Hatton T J, Vertessy R A. 1990. Transpiration of plantation Pinus estimated by the heat pulse method and the Bowen Ratio. Hydrological Processes, 4: 289-298. DOI:10.1002/hyp.3360040309
Hatton T J, Wu H I. 1995. Scaling theory to extrapolate individual tree water use to stand water use. Hydrol Proc, 9: 527-540. DOI:10.1002/hyp.3360090505
Ladefoged K. 1963. Transpiration of forest trees in closed stand. Physiologia Plantarun, 16: 378-414. DOI:10.1111/j.1399-3054.1963.tb08319.x
Philips N, Oren R, Zimmerman R. 1996. Radial patterns of xylem sap flow in non-, diffuse- and ring-porous tree species. Plant Cell Environ, 19: 983-990. DOI:10.1111/j.1365-3040.1996.tb00463.x
Werk K S. 1988. Performance of two Picea abies(L.) Karst. stands at different stage of decline Ⅲ:Canopy transpiration of green trees. Oecologia, 76: 519-524. DOI:10.1007/BF00397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