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6, Vol. 42 Issue (4): 12-18   PDF    
0

文章信息

闫文德, 向建林, 田大伦.
Yan Wende, Xiang Jianlin, Tian Dalun.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Mining Abandoned Lands in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林业科学, 2006, 42(4): 12-18.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6, 42(4): 12-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10-09

作者相关文章

闫文德
向建林
田大伦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闫文德1, 向建林2, 田大伦1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 410004;
2. 湖南省会同县林业局 会同 418300
摘要: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 通气透水性能差, 渗透系数小, 易造成地面积水; 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 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 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 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 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 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 既经济又高效。
关键词: 矿业废弃地    土壤理化性质    抗性植物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Mining Abandoned Lands in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Yan Wende1, Xiang Jianlin2, Tian Dalun1     
1. Central-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2. Huito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Hunan Province Huitong 418300
Abstract: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mining abandoned lands. Regeneration of mining abandoned lands is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 By field investigation-plant filtering-popularizing method, the article studied on not only nutrition element contents of plant but also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vy metals contents of soil sampled in Xiangtan manganic mining abandon lands, Hu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the soil of tailing abandoned land was mainly consisted of the sandy powder, it happened to plash in the raining day for the poor ventilation and infiltrative coefficient. By contraries, the slag wasteland had bigger infiltrative coefficient, evaporation, and bad accumulation and tolerate-drought. The nutrition element content of soil in the two kinds of abandoned lands were low, but it had the higher contents of Mn and Cu, which had strong poision. Among plants settled down in the two abandoned lands, Phytolacca acinosa and Arthraxon hispidus were two hyperaccumulator plants. By analysis, plant situ-rehabilitation would be a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generation to this wastelands.
Key words: mining abandoned lands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resistant plants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日益扩大。然而, 由于生产工艺落后,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尾矿处置不当, 露天堆存, 形成的这些废弃地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 而且破坏了景观, 污染了周围环境。如何有效地治理这类废弃地, 充分利用矿业土地资源, 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 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是林业生态工程和国土治理的重要课题。在污染土壤的改良和治理方面, 国际上曾采用物理化学方法, 如客土法、石灰改良法、淋滤法、吸附固定法, 生物还原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但很难大面积推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安全、廉价的特点, 成了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姚斌等, 2005;章家恩等, 1999;涂从等, 2000;张志权等, 1994)。本文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 探讨该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 为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复垦、抗性植物的筛选等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湖南湘潭市北郊的湘潭锰矿区(112°45′—112°55′E, 27°53′—28°03′N), 丘陵地带, 海拔62~165 m。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7.4 ℃, 年均降雨量1 431.4 mm, 年均蒸发量为1 321.7 mm。矿藏以沉积碳酸锰及次生氧化锰矿为主, 还有部分石灰石、白云石、煤、石英砂岩及石膏等非金属矿藏。

湘潭锰矿目前堆存的矿业废弃地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它可分为2类:一类为剥离表土, 是由开采的废石和低品位矿石以及煤气灰、铁渣、山体泥、生活垃圾等堆积而成的矿渣地, 面积约134 hm2; 另一类为选出精矿物后排放出的剩余物形成的尾矿地, 面积为100 hm2以上。这2类废弃地均三面低山环绕。在废弃地内, 自然定居植被稀少, 覆盖度1%以下, 且以草本植物为主, 如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一年蓬(Exigeron annuuc)、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雀稗(Papalum ethunbergii)、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野茼蒿(Gynura crpidioides)、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灯心草(Juncus effuses)、白背叶(Mallotus apelta)、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在山坡与废弃地交界处还有极少量矮小的木本植物, 如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枸骨(Hex comuta)、冬青(Ilex purpurea)、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枫杨(Peerocarya sten)。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

在尾矿地和矿渣地的中央地段分别划分0.67 hm2的采样区, 在采样区内按方格网式布设9个采样点, 在每个采样点内将土壤分层(0~15、16~30和31~45 cm), 每层采样2个, 共采54个供试土样。

在距矿业废弃地200 m处的非矿业废弃地内, 选择有少量植被覆盖(盖度5%以下)的空旷地, 随机设置采样点9个, 分层(0~15、16~30和31~45 cm)采取土样27个, 作为对照。

土壤样品经风干、碾碎, 过80目尼龙筛备用。在废弃地内及周围山坡采集植物样品, 供化学分析用。植物样品带回实验室后, 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涤干净, 置105 ℃烘箱中杀青2 h, 然后置于8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研磨粉碎备用。

2.2 研究方法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颗粒组成用比重计法; 密度用环刀法; 土粒密度用比重瓶法; 最大吸湿水用烘干法; 总孔隙由土壤密度和土壤颗粒密度计算; 渗透系数用环刀法并采用公式K10=Kt/(0.7+0.3 t)计算。式中:K10为10 ℃时的渗透系数, Ktt℃时的渗透系数, t为测定时水的温度, 0.7和0.3为经验常数。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pH值用pHSJ-4A型pH计测定; 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N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 P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K、Ca、Mg、Cu、Fe、Zn、Mn、Co、Cd、Ni、Pb用HP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质地特点

土壤质地对土壤水、肥、气、热、耕性和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从表 1可以看出, 尾矿废弃地的土壤质地以砂粉土为主, 还有部分面砂土。矿渣废弃地以粗砂土为主, 也有细砂土; 对照地则为壤土。物理性砂粒(1~0.01 mm)和物理性粘粒(< 0.01 mm)的颗粒百分比分别为:尾矿地87.23%和12.77%;矿渣地93.77%和6.23%;对照地51.43%和48.47%。对它们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尾矿地和矿渣地的物理性砂粒百分比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 < 0.01)。从而可知, 尾矿地由于粗粉粒含量太高(57.84%、38.42%、52.03%), 土壤容易板结, 加上颗粒细小、松散, 易发生风扬现象, 又容易被水冲走而发生水蚀现象, 因此, 土壤表层移动性较强, 其调节水、肥、气、热及耕地的能力差; 矿渣地土壤中砂粒含量高(66.57%、73.56%、71.18%), 通气透水, 但不易保水, 且土温变化大, 加之砂粒表面积比小, 吸附有效养分能力差, 保肥力小, 但易于耕作, 植物容易扎根。

表 1 土壤颗粒组成 Tab.1 Soil particle com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zones
3.2 土壤密度特点

表 2可以看出, 尾矿废弃地土壤密度呈现“低—高—低”的波动变化趋势。选矿过程中, 尾泥持续排入低洼地, 水分不断蒸发和下渗, 在自然条件长期影响下, 上层土壤的孔隙度大而疏松, 土壤密度小; 随着尾泥逐渐转入下层, 孔隙度小而紧实, 土壤密度增大。理论上讲, 随着土层的加深, 土壤密度应该增大, 而尾矿废弃地具有特殊性, 并不遵循这一规律, 至31~45 cm处, 密度又变小了。在矿渣废弃地, 由于矿渣不断风化, 不同层次土壤密度亦呈现波动趋势, 但波动范围没有尾矿废弃地明显。

表 2 土壤密度、孔隙度与水文性状 Tab.2 Soil density, porosity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3.3 土壤总孔隙度状况

表 2可以看出, 尾矿地由于粉粒含量高, 孔隙数量多, 孔隙度大, 0~15 cm土层的总孔隙度高达85.8%;矿渣地由于砂粉含量高, 孔隙数量相对少, 故总孔隙度较尾矿地小, 尤以第1层(0~15 cm)明显。但2类废弃地总孔隙度均大于对照地, 且对照地土壤上层与下层总孔隙度分布均匀, 波动不大。

3.4 土壤的水文性状

表 2可知, 尾矿地不同层次(0~15、16~30和31~45 cm)土壤的渗透系数依次为0.143、0.078和0.009 mm·min-1, 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显而易见, 渗透系数小, 直接影响着土壤排水性能, 阴雨会造成地表积水; 在矿渣地, 表层土壤渗透系数大, 第1层(0~15 cm)为1.18 mm·min-1, 第2、第3层的渗透系数为0.60和0.52 mm·min-1, 约为第1层的50%, 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 能够避免雨季地表积水,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土壤水的下渗。

尾矿地最大吸湿水为17.48%, 处于较高水平, 但这部分水是不能自由移动的, 且不能被植物利用, 在干旱情况下容易导致“土壤缺水”,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矿渣地土壤的最大吸湿水为8.63%, 但能够被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较多,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3.5 土粒密度变化

尾矿废弃地不同层次(0~15、16~30和31~45 cm)土粒密度依次为1.684、2.558和2.458 g·cm-3, 自上而下呈现出“低—高—较低”的波动变化, 与土壤密度的层次变化趋势相似; 在矿渣地不同层次土粒密度依次为2.634、2.554、2.544 g·cm-3, 自上而下呈现由高到低的微小变化趋势, 这是由土壤所含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上层土壤的矿物质量较大, 随着时间推移, 矿物不断风化, 矿物成分和质量发生变化, 造成下层土粒密度小于上层土粒密度(表 3)。

表 3 不同层次土壤密度 Tab.3 Soil density in different depths
3.6 土壤化学性质

表 4可以看出, 尾矿地土壤pH值为7.42~7.48, 呈中性, 适于多种植物生长; 矿渣地土壤pH值为9.10~9.13, 碱性较强, 不利于植物生长; 对照地pH值为4.45, 呈酸性。尾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52~40.64 g·kg-1, 尚存在土壤养分改善的潜力; 矿渣地为2.53~11.30 g·kg-1, 比尾矿地和对照地(14.22 g·kg-1)低。尾矿地和矿渣地的N和K元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地; Ca、Mg元素却远远高于对照地, 尤以Ca明显; P元素含量为尾矿地高于对照地, 而矿渣地与对照区相差不大。

表 4 土壤化学性质 Tab.4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zones
3.7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

重金属污染是矿业废弃地中普遍存在且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和毒害作用, 也是矿业废弃地植被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姚斌等, 2005;Churl et al., 2001;Alkorta et al., 2001;Richard et al., 2000;Robinson, 1993;Robinson et al., 1998)。从表 5可以看出, 尾矿区土壤中Cu、Fe、Zn、Mn、Co、Cd、Ni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2、80 445.00、662.30、82 199.00、43.54、9.25、119.31和198.36 mg·kg-1, 它们的大小顺序为Mn >Fe> Zn> Pb> Ni> Cu>Co>Cd。与对照区比较, Mn、Fe、Zn、Pb、Ni、Co、Cd的平均含量是对照区的167、3、2、3、3、3和3倍。它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酶的活性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 5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 Tab.5 Heavy mental contents in the soil collec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zones

矿渣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对照区比较, 存在与尾矿区基本一致的规律。

3.8 自然定居植物生长的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

在湘潭锰矿废弃地, 尽管土壤基质特殊对植物生长不利, 但总有一些抗性植物能够定居。废弃地自然定居的草本植物有白茅、一年蓬、商陆、野茼蒿、灯心草、土荆芥、狗牙根、雀稗、荩草和白背叶。在与废弃地交界的山坡上有较矮小的木本植物生长, 它们是千年桐、枫杨、构骨、冬青、樟树。从表 6可以发现, 商陆和荩草的Mn元素含量很高, 分别为10 929.00和10 613.00 mg·kg-1。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lator)是指能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植物(唐世荣, 1996), 如果植物体内Mn含量超过了10 000 mg·kg-1, 那么该植物就属于超积累植物。商陆和荩草就属于这类植物。其他植物虽然Mn含量不高, 但在该地生长旺盛, 长势良好, 狗牙根尤为明显。

表 6 矿业废弃地及交界处山坡自然定居植物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 Tab.6 Content of nutrient elements and heavy mental contents in the natural ecesis plants grownin the mining abandoned lands and border upon places
3.9 植物生物修复废弃地土壤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能源工业不断发展, 矿产资源需求量愈来愈大, 由此引发的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如何有效复垦已破坏的土地, 重建矿地生态环境愈来愈引起各界的关注(王友保等, 2003;陈芳清等, 2001;章家恩等, 1999), 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修复矿区废弃地, 费用高昂, 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 大面积修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湘潭锰矿废弃地的修复只能寻找一条高效率、低投入、无二次污染、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管理简单方便的途径。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植物的代谢过程能够转化、矿化或带走污染物, 且成本低, 生态和经济效益可观(王庆仁等, 2001;王友保等, 2004;骆永明, 1999;Chaney et al., 1999;Heaton et al., 1998)。从实际情况出发, 我们对湘潭锰矿废弃地用了既经济又高效的植物生物修复法。其特点为:1)植物自身对污染物吸收、转化与积累; 2)植物为生物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3)植物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而人为恢复可缩短其恢复周期。

湘潭锰矿虽然所处地域气候条件优越, 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但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在废弃地这种特殊的立地条件上, 土壤条件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束文圣等, 1997;刘绮等, 1998;蓝崇钰等, 1996)。在尾矿地, 土壤质地以砂粉土为主, 通气透水性能差, 渗透系数小, 易造成地表积水, 引起植物根部组织缺氧。土壤中N、K元素含量偏低, 制约植物养分的补给, 重金属元素主要是Mn和Cu, 其次是Pb和Zn, 不但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而且阻碍植物在本来已经非常贫瘠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更加剧了N、K元素的缺乏。为了克服这些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因素, 采用原位修复法, 可以在不移动或不搅动受污染土壤的情况下, 实施土壤基质改良, 提高通气透水性; 使用复合肥或农家肥补充营养元素; 筛选优良的抗性植物, 再辅以必要的人工管理措施。在矿渣地, 土壤质地以粗砂土为主, 虽然通气透水性能良好, 渗透系数大, 但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 砂质土毛管较粗, 毛管水上升高度小, 在水位低时不能依靠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作用来湿润地表, 故抗旱力弱; 有机质含量低, N和K元素含量亦偏低, 阻碍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重金属Mn、Cu、Pb、Zn等的毒害作用影响了植物正常功能的发挥, 更加重了土壤的贫瘠程度; 土壤的pH值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Mn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毒害作用, 但是碱性过强, 严重制约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类废弃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尤其是化学性质严重制约着一般植物的生存。对这类土地的修复, 首先要实施基质改良, 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其次是追加肥料, 以弥补养分的匮乏, 栽植既适合碱性土壤又能避免重金属毒害的抗性植物。从理论上讲, 可以改良碱性较强的土壤, 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 可能在降低土壤碱性的同时, 却导致了其他元素过量, 产生了新的毒害。因此控制土壤碱性的最好办法是选择适生植物, 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 进行植物生物的原位修复。

综上所述, 矿区废弃地具有极端的生境条件, 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植物生物修复的原位修复法, 利用植物吸收、聚集、降解、固定环境中的污染物, 可以减轻污染物毒害作用, 达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湖南湘潭锰矿尾矿废弃地土壤理化特性为:不同层次(0~15、16~30、31~45 cm)土壤的密度呈现“低—高—低”的波动变化趋势; 土壤以砂粉土为主, 也有面砂土; 土壤密度1.68~2.56 g·cm-3; 渗透系数较小, 排水性能低, 最大吸湿水较高, 可达17.8%;pH值为7.45, 土壤呈中性反映; 有机质和P含量丰富, 比N、K元素高, 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 Mn、Pb、Zn分别超过对照区的167、3、2倍。

在矿渣废弃地, 不同层次土壤的密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 主要为粗砂土; 土粒密度为2.54~2.63 g·cm-3; 渗透系数较大, 排水性能良好, 最大吸湿水8.63%;pH值为9.18, 呈碱性反映; 有机质含量低, N、K含量更低, 重金属Mn和Pb的含量高, 分别超过对照区的11和5倍。

虽然湘潭锰矿区气候条件优越, 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但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在废弃的尾矿地和矿渣地这种特殊的立地条件上, 土壤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采用人为干扰的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 实施土壤基质改良, 提高通气透水和持水保肥能力; 使用复合肥或农家肥, 补充营养元素; 栽植优良抗性植物, 利用植物吸收和固定作用,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是既经济又高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芳清, 卢斌, 王祥荣. 2001. 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生态学报, 21(8): 1347-1353.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1.08.020
刘绮, 宁晓宇, 赵昕. 1998. 辽宁东部山区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9(1): 101-106. DOI:10.3321/j.issn:1001-9332.1998.01.021
蓝崇钰, 束文圣, 张志权. 1996. 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基质改良. 生态学杂志, 15(2): 55-59.
骆永明. 1999. 金属污染土壤的植被修复. 土壤, 5: 261-265.
束文圣, 蓝崇钰, 张志权. 1997. 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8(3): 314-318. DOI:10.3321/j.issn:1001-9332.1997.03.019
唐世荣. 1996. 超积累植物. 农业环境与发展, 49(3): 14-18.
涂从, 郑春荣, 陈怀满. 2000. 铜尾矿土壤-植物体系现状研究. 土壤学报, 37(2): 284-287. DOI:10.3321/j.issn:0564-3929.2000.02.019
王庆仁, 崔岩山, 董艺婷. 2001.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的有效途径. 生态学报, 21(2): 327-330.
王友保, 刘登义, 张莉, 等. 2003. 铜官山铜尾矿库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4(5): 757-760. DOI:10.3321/j.issn:1001-9332.2003.05.025
王友保, 张丽琴, 刘登义, 等. 2004. 铜尾矿区土壤与凤丹植株重金属富集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5(2): 2351-2354.
姚斌, 尚鹤, 韩景军, 等. 2005.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转基因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 41(4): 162-167.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5.04.028
张志权, 蓝崇钰. 1994. 铅锌矿尾矿场所植被重建的生态学研究Ⅰ:尾矿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5(1): 52-56. DOI:10.3321/j.issn:1001-9332.1994.01.012
章家恩, 徐琪. 1999. 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应用生态学报, 10(1): 109-113. DOI:10.3321/j.issn:1001-9332.1999.01.02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978. 中国土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Alkorta I, Garbisu C. 2001.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79(3): 273-276. DOI:10.1016/S0960-8524(01)00016-5
Churl G, Lao Yu, Jung M C, et al. 2001.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aduk Au-Ag-Pb-Zn mine in Korea. Apple Geochem, 16: 1377-1386. DOI:10.1016/S0883-2927(01)00038-5
Chaney R L, Li Y M, Angle J S, et al. 1999. Improving metal hyperaccumulator wild plants to develop commercial phytoextraction systems: approaches and progress//Terry N, Bacuelos G S. Phytoremediation of Trace Elements.Miami: ann Arbor press
Heaton A C P, Rugh C L, Wang N, et al. 1998. Phytoremediation of mercury and methylmercury-pulluted soils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Soil Contam, 7(4): 497-509. DOI:10.1080/10588339891334384
Richard B M. 2000. phytoremediation of toxic elemental and organic pollution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technology, 3: 153-162.
Robinson R H, Leblanc M, Daniel P, et al. 1998. The potential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comtaminated soils. Plant and Soil, 203: 47-56. DOI:10.1023/A:1004328816645
Robinson N J, Tommey A M, Kuske C, et al. 1993. Plant metallothioneins. Biochemical, 295: 1-10. DOI:10.1042/bj29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