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蒋敏元.
- Jiang Minyuan.
-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 Strategic Blueprint for New Forestry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Mainstay
- 林业科学, 2005, 41(2): 74-81.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2): 74-8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2-09-16
- 修回日期:2004-10-09
-
作者相关文章
当前正处于新世纪的开端,我国已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2步战略目标,开始向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的第3步战略目标迈进;我国已加入WTO,林业发展也正处于全面调整、实施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并系统阐明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构想。
1 社会生态建设对林业的需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董智勇,1998)。建国以来,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加剧了贫困程度,加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搞好生态建设,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山川秀美,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带根本性、决定性的一点,就是端正指导思想、调整发展战略。因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所有表现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无不与森林大面积过伐、其生态功能下降乃至丧失有直接关系。要搞好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良性循环,不搞好林业建设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对林业的需求首先是对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的需求,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建设必须首先并主要满足这一需求。
1.1 需要给林业以新的定位如前所述,林业在改善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主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林业生产又是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生产木材为中心,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给林业以新的定位。
20世纪50年代,我们把林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形成了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有其历史的必然性。70年代末,随着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林业定位又被调整为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蒋敏元,2000)。这一定位对林业在社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是认识还远未到位,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经营管理体制并未根本转变,“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不能真正落实,森林依然被过伐,可采资源持续减少,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出现严重的“两危”(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局面,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以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特大水灾,北京等一些地区出现严重沙尘暴。这充分说明必须重新给林业以正确定位。
林业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的行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1.2 需要确保森林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森林资源系统,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蒋敏元等,2003)。没有森林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林业要发挥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合理培育、管护、发展实现和保持森林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森林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森林资源系统本身是复杂的,是以林木资源为主体、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综合自然资源体。
2) 森林资源的数量是足够的。主要体现在主体林木资源的总面积、总蓄积、人均面积和蓄积、森林覆盖率都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
3) 森林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并体现地域分异规律。既要体现森林资源在国土上覆盖的普及性,又要确保大江大河的源头等生态建设关键地区的较大量的分布。在水、热、土、交通等条件较好的地域也能在保证生态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分布以生产木材等产品为主要任务的人工用材林,。
4) 森林资源的结构是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林木资源为主体的多种资源结构,林木资源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龄级结构等的优化,以有效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要保持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合理比例。
5) 森林资源的质量是优良的。除森林资源分布(也是空间结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结构体现的资源质量外,这里主要体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品质优良,其与林地的结合有高的生产率,如优良树种、优质种苗、适地适树、合理混交类型等,以保证其生态功能的高效、长效。
1.3 需要以生态效益为主,综合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森林资源本身的多功能就决定了林业具有三大效益,并且这三大效益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有机组合的效益统一体,应系统地综合发挥,以满足社会多种需要。不能搞单效林业,但是又要生态效益优先,在保证充分发挥(至少不损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等其他效益。另一方面,为保证发挥生态效益,在生态建设中也需要注意恰当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也难以有效发挥生态效益,如建设防护林体系,没有必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很难保证足够的人、财、物力投入防护林体系建设,使其发挥充分的生态效益,因此,必须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而不能建纯生态型防护林体系。
1.4 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能有效运行需要林业发挥生态建设主体作用,必须深化改革,在体制上、机制上、政策措施上加以保证,要把构建有效的运行模式,作为丰富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 实行分类经营(雍文涛,1992)。从林业是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的行业这一新的定位和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出发,搞企业、事业管理的复合,一方面要突出生态公益林经营的事业管理;另一方面又把商品林经营推向市场,使二者协同发展。
2) 进行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要服务并服从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两大体系彼此不能孤立存在,要有机联系,协同发展。
3) 分区经营、分块突破。按照社会需要和不同区域林业的特点,将全国林业分区划块,实行分区经营、分块突破。
4) 实行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战略,并使之有机联系、协同发展。
5) 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综合发挥三大效益。
6) 对林业实行政策支撑,给予行政保护、经济扶持和宏观调控。
7) 实现两大系统(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两大经营方式(商品经营或企业经营、非商品经营或事业经营)、两大主体(林业部门、全社会)和两大循环(市场小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耦合和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生态建设对林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林业必须从满足这些需求出发,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
2 建立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可以表述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从我国林业的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多种需求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森林资源全面经营为基础,以突出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科教兴林为动力,以建立林业的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为重点,以分类、分区、分块经营和重点工程建设为途径,以系统协同为关键,确立和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以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2.1 适应时代的要求林业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适应当今时代特征的要求。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知识经济初露端睨,“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正在改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促进着包括林业在内的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市场、消费形式和投资上,也表现在对森林与环境的关注上。知识经济(新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3) 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并逐渐完善;我国林业正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也必须与这些时代特征相适应。
2.2 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这充分体现了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各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共识和郑重承诺。我国据此精神于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林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1995年林业部又率先制定了我国第一个21世纪议程专项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成为制定我国林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扣住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
2.3 以满足社会多种需求为目的发展林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对木材和其他有形林产品的需求,更有对森林生态服务这种无形产品的需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充分体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把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等生态建设任务作为林业的首要工作和优先职责。
2.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思想是20世纪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心愿,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刘思华,1997)。可持续发展理论较之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包含了数量的增加,而且还包含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它不仅在空间地域上考虑了局域利益,还考虑了全域利益;不仅在时间推移上考虑了当代人的利益,还考虑了后代人的利益;不仅考虑了个别部门、行业单位、个别活动的利益,还考虑了所有部门、行业单位、全部活动的利益。它是多维全方位发展和系统场运行理论,不产生系统的外部不经济性与不合理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林业应该是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空、活动尺度上不产生外部不经济性、不合理性的林业,是在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和质的飞跃。因此,在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时必须承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地位。
此外,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新林业发展战略还必须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现代林业理论等为指导。
2.5 以森林资源全面经营为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并且可供利用的资源总称,它包括森林、散生木(竹)、林地以及林区内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森林环境等多种资源。森林资源是林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林产品的根本任务,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因此,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森林资源经营的基础地位。
同时,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综合资源系统,林木资源虽然是其主体资源,但又远不是森林资源的全部,除林木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不仅具有重要价值且大量存在,不予开发利用是一种巨大浪费,而且它们又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护和经营好这些资源也决不能真正搞好森林生态建设,形成稳定、高效、良性循环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往长期搞单一林木资源和单一木材生产的林业带给我们的是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态恶化,教训是惨痛的,不能不深刻记取。因此,在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时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以森林资源的全面经营为基础,绝不能再走单一经营的老路。
2.6 以突出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森林具有多种功能,通过维持和不断增强森林的多种功能,林业能够给社会创造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所在。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方面,三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片森林同时具备这3种功能,存在3种效益,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我们只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其特殊性才将它们加以划分。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又是有矛盾的。有生命的林木资源及附属的生物资源,不开发(采伐、采集等)利用,虽然能持续发挥生态效益,但却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如果将其采伐(采集等)利用了,虽然发挥了经济效益,但同时削弱甚至丧失生态效益。若更多追求保护森林景观、提供就业机会等社会效益,也会对生态、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三大效益实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存在三大效益并不等于就发挥了三大效益,虽然依靠自然力的作用,森林资源可以自发发挥一定的效益,但更大的人力干预作用,可以自觉保持和不断增强森林发挥三大效益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原因。人们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从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出发,更有效地发挥三大效益,并且将三者统一起来,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综合发挥好三大效益。一方面,要能将三大效益有效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将矛盾的三大效益统一地发挥出来;再一方面,要将三大效益协调地,以合理结构综合发挥出来。
综合发挥三大效益,并不是三大效益平均地发挥。在三者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一是因为生态、环境需求已是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二是因为没有生态效益,其他效益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在突出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综合发挥三大效益。另外,在具体对待上,不同类型又要各有侧重,比如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就要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地综合发挥三大效益;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就要以经济效益为主综合发挥三大效益,但即便是后者也要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在不损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时必须以突出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发挥三大效益为目标,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2.7 以科教兴林为动力林业新战略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要以科教兴林为动力。发展科技教育,对建立和实施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一,林业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不靠发展科教来提高林业整体素质,不要说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缩小与先进的差距也是十分困难的。第二,当前林业增长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集约度低,林业科技贡献率仅有27.3%,林业从业人员技术和文化素质不高,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7%~8%。第三,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林业三大效益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林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对科技教育的需求,不仅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且也是十分强烈和迫切的。
2.8 以建立林业的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为重点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必须打破传统的林业经营、流通和财经体系,弥补生态产品、生态成本的缺位,把生态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要采取新的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战略,建立林业的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第一,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统一、综合经营森林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统一、综合经营多种资源;统一、综合经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实行全民、全社会、全方位经营,采取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经营战略。第二,采取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流通战略。统一、综合组织森林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流通,实行两大产品、两大市场(有形产品市场和无形产品市场)和两大循环(资金的市场小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耦合。第三,采取与大经营、大流通战略相适应的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财经战略。建立新的包含林业全要素的系统财经模式,确立新的林业多资产综合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建立林业多元投融资(国家、团体、个人、外资)、多重补偿(社会、直接受益者、公众补偿)体系,构建相应的林业财政、税收、保险综合体系。
2.9 以分类、分区、分块经营和重点工程建设为途径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战略的基本途径应该是从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和林业的特点及特殊规律出发,搞分类、分区、分块经营,抓具有带动作用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分类经营,就是瞄准社会不同需求,从森林、林业内在属性的差异性上区分出不同类别,基于不同特点和规律各有侧重、有主有次、有针对性地加以经营;分区经营,是从森林、林业所处空间地域差异性上区分不同区域,基于地域分异规律各有侧重、有主有次、有针对性地加以经营;分块经营,是结合分类经营和分区经营,将全国林业分成几大块,基于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各有侧重地、有效地实行综合经营,以实现分块突破;抓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就是根据不同需要,基于林业上述实际,从不同方面,确定一些“航母式”的大型林业重点工程,搞大工程建设,按工程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使林业以低成本高效率时空扩张,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2.10 以系统协同为关键如前所述,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这就要在优先满足主导需求——生态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整体效益最佳。各有侧重地进行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分类、分区、分块经营,抓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都是要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但决不是各自为政、不顾全局地追求各自的局部利益最佳,而必须是各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各部分目标服从整体目标。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各子系统最佳并不等于整个系统最佳,各子系统的目标应服从总体系统目标,实质应该是总体系统目标的合理分解,各子系统必须在追求总体系统目标的实现上协同运作,妥善解决各个局部、各构成部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建立新战略上,系统协同就成为了关键问题。协同,同样不能各方面孤立地进行,而必须是全方位、全面、全局地系统协同。具体说,一方面林业两大体系建设之间要协同,三大效益之间要协同,各类之间要协同,各区之间要协同,各块之间要协同,各重点工程之间要协同;另一方面,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之间也要协同;再一方面,对两大体系建设目标、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分类经营、分区经营、分块经营、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三大战略的运作各方面还要整体综合协同。只有进行这样的系统协同,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并实施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
2.11 从我国林业的实际出发主要是从两个实际出发,一个是中国的实际: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定要体现中国特色;另一个是我国林业的实际:林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弱质行业,我国又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林业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国家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3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设计按照上述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对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做如下总体框架设计(见图 1)。框架设计要点是:
![]() |
图 1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总体框架设计 Fig. 1 Overall frame for new forestry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its mainbody |
1) 体现时代特征(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环境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的要求,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生态经济理论、森林资源经济理论、现代林业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系统论为理论指导。
2) 新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是:林业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建立战略目标动态体系,包括确立总体系统战略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子系统的具体战略目标。
3) 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到21世纪中叶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4) 把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总体战略分解为三大战略:大经营战略、大流通战略和大财经战略,即建立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这是新战略的重点。
5)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多种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突出生态效益,综合发挥三大效益是新的林业发展战略追求的根本目的。
6) 根据社会需求和林业的自身特点、规律,林业要分类经营,在把森林分成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林业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分别按各自的主要目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体现在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就是林业的两大体系建设以及在各区、各工程上的落实。体现在基于不同起源的森林的不同功能、分布特点和经营利用的主导目的的差异施以不同工程建设上,划分成人工林建设工程和天然林建设工程,前者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为主要特征,按主导利用纳入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后者以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地位重要及生态脆弱地区的公益林建设为主要特征,按主导利用纳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7) 根据社会需求和森林分布的地域分异特点,林业要分区、划块(区)经营。
按属性划分。将全国林业划分为5大类型区林业:①林区林业:森林大量分布,以林业为主的区域林业,森林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林业建设是全国林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②农(牧)区林业:森林适当分布,以农(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林业,森林资源属于农(牧)区生态系统,林业建设是农(牧)业建设的生态屏障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工矿区林业:森林适当分布,以工矿业发展为主的区域林业,森林资源属于工矿区生态系统,林业建设是工矿业建设和工矿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发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④城镇区林业:森林适当分布,以特定城镇发展为特征的区域林业,森林资源属于城镇生态系统,林业建设是城市林业建设和城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发挥着保护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绿化、美化、香化的作用,以园林建设为主要特征。⑤荒漠沙区林业:森林分布稀少,生态环境恶劣、贫穷落后的荒漠区和沙区的林业,森林资源属于荒漠沙区生态系统,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脱贫致富的作用,以灌、草、乔结合,大力种草和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为主要特征。
按分区突破战略划分。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类经营、两大体系建设和国家对各地区林业建设的不同要求,要分区域确定林业建设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突破。据此在具体分布上将全国林业划分为4大块:①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公益林,并以工程建设的形式来推进。主要措施是对天然林要停止采伐,并采取有效措施严加管理,对宜林荒山荒地要造林绿化,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对陡坡耕地,应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②西北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展公益林,并以工程建设的形式推进,实施以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防沙治沙工程。③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这一地区,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又是东北地区主要江河发源地和东北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大粮仓及呼伦贝尔大草原牧业基地的天然屏障,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减少木材采伐,使林区能够有效地休养生息,主要措施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促进林区从采伐森林转向管护森林,通过休养生息恢复森林资源。④除上述区域以外的地区:这一地区总体上属于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加速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林业,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8) 抓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① 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②“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它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③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④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⑤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⑥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
9) 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林业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区四块,人工林建设和天然林建设以及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互之间及其内部的协同及林业系统的总体协同。搞好系统协同是建立并实施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关键。
10)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和实施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以全面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系统作为物质基础;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林情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走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必须把科教兴林作为根本动力和保障。
董智勇. 1998. 中国生态林业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41-172.
|
蒋敏元. 2000. 林业经济管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34-35.
|
蒋敏元, 李继军. 2003. 森林资源经济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7.
|
刘思华. 1997.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6-14.
|
雍文涛. 1992. 林业分工论——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3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