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4, Vol. 40 Issue (6): 185-189   PDF    
0

文章信息

白岗栓, 杜社妮, 侯喜录.
Bai Gangshuan, Du Sheni, Hou Xilu.
白于山区仁用杏生长状况与评价
Growth and Evaluation of Almond-Apricot in Baiyushan Hilly Area
林业科学, 2004, 40(6): 185-189.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6): 185-18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04-15

作者相关文章

白岗栓
杜社妮
侯喜录

白于山区仁用杏生长状况与评价
白岗栓, 杜社妮, 侯喜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 712100
关键词: 仁用杏    生长    评价陕北    商品生产基地    白于山区    
Growth and Evaluation of Almond-Apricot in Baiyushan Hilly Area
Bai Gangshuan, Du Sheni, Hou Xilu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In Baiyushan hilly area, the roots system of almond-apricot mainly distributes vertically in the subsoil from 30 cm to 80 cm and horizontally distributes from 50 cm to 180 cm around the trunk. There are three growing peaks of the roots in a year and July-peak is the tallest one. From March to July is water losing period in subsoil of almond-apricot orchard, water losing is mainly from the aubsoil above 200 cm. There are three growing peaks for extending shoots and only one peak for fruit shoots in a vear. Fruit set percentage of almond-apricot is 15.61%, of which short fruit branches are 22.62%, long fruit branches are 8.56%.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of almond-apricot trees gown in slope lands with different elevation, aspects, and slopes, all trees grow well. Except frostbite harming, Baiyushan hilly area could be a better commodity production base of almond-apricot.
Key words: Almond-apricot    Growth    Evaluation    Commodity production base    Baiyushan hilly area    

白于山区横亘于陕北榆林市与延安市的西部交界处,为无定河、洛河、延河、清涧河等陕北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该区野生山杏(Prunus armeniaca var.ansu)广泛分布。仁用杏以其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在辽西、河北张家口等地有很大发展(普崇连等,1989; 张鹏等,1996刘培植,1998;王玉柱,1998; 张加延,2001)。为了加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国家在白于山区开展了“陕北百万亩杏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0多年来,白于山区能否为仁用杏的经济产区,众说不一(撒文清等,2001程林仙等,2001)。为了仁用杏基地的健康发展,1996—2001年,在白于山区南麓的安塞县对仁用杏的生长状况进行定点观测和面上调查,对白于山区的仁用杏在生产中的经济地位作出评价。

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

安塞县位于白于山区南麓,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 397.3 h,日照百分率为54%;年平均温度为8.8 ℃,极端最高气温36.8 ℃,最低-23.6 ℃,≥10 ℃的积温3 170.3 ℃,平均无霜期157 d;年降水量505.3 mm,多集中在7、8、9月,为全年的63%。安塞县的土壤主要为黄绵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0.55%。安塞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5 g·kg-1,土壤全氮平均为0.380 g·kg-1,土壤碱解氮为25.57 mg·kg-1,土壤有效磷为4.0 mg·kg-1,速效钾为105.0 mg·kg-1。安塞县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锰为5.58 mg·kg-1,硼为0.31 mg·kg-1,铁为3.07 mg·kg-1, 为极缺或较缺; 锌为0.25 mg·kg-1,为缺乏或较缺;铜0.49 mg·kg-1,为适量;钼O.056 mg·kg-1,低于临界值。安塞县的自然条件比白于山区其他地区较为优越。

2 材料与方法

采用定点观测与面上调查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法。定点观测在安塞县真武洞镇的郝家NFDA3村海拔1 150 m的山地仁用杏园和县苗圃海拔1 000 m的川地仁用杏园,两园均建于1992年。仁用杏园主栽品种为“龙王帽”,搭配品种为“一窝蜂”、“优一”、“白玉扁”。观测品种为“龙王帽”。面上调查主要以北部白于山区的化子坪、镰刀湾、王家湾、坪桥和安塞县中部丘陵区的郝家坪、真武洞、沿河湾等乡镇为调查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仁用杏园,测定其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并记载树龄、树高、干径、冠幅、新梢生长量、霜冻、产量等。

1996—2001年每年开花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单株树体,在树冠上、中、下部及阳面、阴面、内膛各部位选择有代表性的长、中、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盛花期调查雌蕊发育状况,生理落果结束后调查坐果率。2000—2001年3—11月测定枝条生长状况,用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2000年11月10日刨出30~50 cm土层中的粗0.2~0.5 cm的仁用杏根系20条,下端剪断后置入充满羊粪与土混合的塑料袋(袋壁有小孔)中,再埋入土中,从2001年3月1日开始,每隔20 d用游标卡尺测定根系增长量。2001年9月于树干东部用剖面法测定根系分布状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定点观测结果

根系分布状况  以根系条数计,10年生的仁用杏根系集中分布于30~80 cm的土层和距树干50~180 cm的范围内,距树干0~60 cm的范围和0~70 cm的土层中主要以大根、粗根为主(见图 12)。根系水平分布最远点为344 cm,为枝展的2倍,其中距树干150 cm处最多,即树冠外围投影处根系分布最多。垂直根系最深为241 cm,约为树高的0.8倍,集中分布于50 cm处。

图 1 仁用杏根系的水平分布 Fig. 1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kernel-apricot root system ①——②┄┄③---④
①须根Fibrous root;②细根Thin root;③粗根Thick root;④大根Large root.
图 2 仁用杏根系的垂直分布 Fig. 2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kernel-apricot root system ①——②┄┄③---④
①须根Fibrous root;②细根Thin root;③粗根Thick root;④大根Large root.

根系生长状况  仁用杏根系生长活动早于地上部分。3月中下旬细根开始生长,但速度缓慢。花谢后,根系生长加速,形成春季生长高峰。5月下旬至6月底,当枝条大量生长和果核硬化时,根系生长缓慢。果实采收后,根系生长迅速,进入7月夏季生长高峰,生长量占全年的50%以上。8月份根系生长缓慢,9、10月份根系生长量较大,形成秋季生长高峰。仁用杏根系1年有3个生长高峰(图 3),与其他材料报道的不同(普崇连等,1989; 张鹏等,1996)。

图 3 仁用杏根系增长动态 Fig. 3 Curve of kernel-apricot root growth

土壤水分消耗状况  白于山区仁用杏主要栽植在坡地上,基本上无灌溉条件,探讨土壤水分能否平衡供给,是判断仁用杏树能否健康生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吴钦孝,1998)。

仁用杏根系消耗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200 cm以上的土层,300 cm以下的土层土壤水分年变化不大(见图 4),3-7月40~200 cm土层的水分在不断地下降,处于消耗阶段;8-11月为土壤水分补充阶段。上层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于7月降到最低值,9月升到最高值。200、30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于8月降到最低值,200 cm在10月份得到恢复,而300、400 cm于9月份就已恢复,在300 cm土层内,存在着一个土壤水分相对含量较低的土层,土壤水分得不到恢复,与刺槐林、沙打旺草地存在的土壤干层相似(杨文治等,2000)。

图 4 仁用杏园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 Fig. 4 The water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kernel-apricot orchard

枝条生长状况  仁用杏成龄树中,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占全树枝量的77.6%,中果枝占12.3%,长果枝占5.6%,营养枝占4.5%。

仁用杏幼树枝条年生长量达150~200 cm。成龄树延长枝可达70~90 cm,长果枝达30~50 cm,短果枝仅3.0~4.0 cm。成龄树延长枝有3个生长高峰,结果枝仅有1个高峰(见图 5),成龄树延长枝的前2个生长高峰不太明显,有时为1个高峰。

图 5 仁用杏枝条增长动态 Fig. 5 Curve of kernel-apricot shoot growth ×延长枝Extending shoot -长果枝Long shoot bearing fruit ┄短果枝Short shoot bearing fruit

花器发育状况  仁用杏树冠外围不完全花的比例为7.2%,内膛为8.8%,树冠下部较高,为10.9%。不同花枝中,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的不完全花比例最低,其次为中果枝,长果枝最高。仁用杏各种花枝的不完全花的比例远比鲜食杏低(见表 1)。雌蕊败育是杏树坐果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 1 不同杏品种不同花枝类型的不完全花比例 Tab.1 Proportion of incomplete flower on different flower branch for different apricot varieties

仁用杏不完全花多着生于花枝基部与上部的复花芽、三花芽内。着生于副梢、秋梢、细弱枝和尖削度大的花枝上的花:花小,不完全花多。一般情况下,花枝发育健壮的,不完全花比例较少。

坐果率状况在安塞县仁用杏于3月14—17日花芽开始萌动,3月29—4月1日开始开花,4月2—4日进入盛花期,4月5—8日大量落花,花期一般为7~8 d,个别年份仅4~5 d,果实于7月10-15日成熟。不同坡向中,南坡的开花最早,依次为西坡、东坡,北坡最晚。正常年份南坡比北坡的花期早4~7 d。川地仁用杏的花期比阳坡、半阳坡的山地延后1~2 d,比阴坡的提早2~3 d。

1999年仁用杏龙王帽的坐果率为:树冠中上部17.86%,树冠内膛13.64%,树冠下部11.73%;不同枝条中,短果枝坐果率为22.62%,花束状果枝为18.44%,中果枝为12.32%,长果枝为8.56%,这与别人观测的结果状况较一致(卢桂宾等,1999)。

在安塞县真武洞镇,霜冻结束日平均为5月12日,80%保证率的结束日为5月20日,霜冻最早结束日为4月20日。春霜冻日数以4月中旬最多,占春霜冻总次数的45%。仁用杏花期为3月29日至4月8日左右,仁用杏的花期在霜冻结束日前30多天左右,花后为霜冻频繁发生期。观测的6年中,仅1999年花期没有遇到霜冻,仁用杏有较好的收成,其它年份由于受霜冻,坐果率极低,基本上无收成甚至绝收(表 2)。

表 2 不同年份仁用杏的坐果率 Tab.2 Fruit set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almond apricot varieties in different years

不同仁用杏的坐果率6年平均:“龙王帽”为3.12%,“一窝蜂”为2.38%,“优一”为2.95%,“白玉扁”为2.98%。霜冻年份“白玉扁”的坐果率最高,平均为0.81%;无霜冻年份“龙王帽”的最高,为15.61%。

“龙王帽”仁用杏的果实发育为“快—慢—快”的形式(白岗栓,1999),单果重23.00 g,单核重0.29 g,单仁重0.83~0.90 g。

根据定点观测可知:仁用杏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广泛,水平分布为枝展的2倍,垂直分布约为树高的0.8倍;仁用杏根系一年中有3个生长高峰,其中夏季生长高峰生长量占全年的50%以上;3-7月为仁用杏根系消耗土壤水分阶段,土壤耗水主要集中在200 cm以上的土层,8-11月为土壤水分补充阶段;成龄仁用杏树中,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占全树枝量的77.6%,成龄树延长枝有3个生长高峰或两个高峰,结果枝仅有1个高峰;仁用杏各种果枝的不完全花的比例远比鲜食杏低,花期无霜冻年份坐果率较高,但花期频繁出现的霜冻影响着仁用杏的产量,甚至造成绝收;不同品种中,霜冻年份“白玉扁”的坐果率较高,无霜冻年份“龙王帽”的坐果率较高。除霜冻易造成仁用杏减产甚至绝收外,仁用杏在陕北丘陵沟壑区生长状况良好。

3.2 面上调查结果

不同海拔高度仁用杏生长状况  从海拔1 020 m的川地到海拔1 270 m的山坡地,6年生的仁用杏树径从9.1 cm降到7.2 cm,新梢生长量从81.7 cm降到52.3 cm,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仁用杏的树体生长量逐渐变小(表 3)。从川地到山坡地,仁用杏的坐果率由1.56%提高到3.54%。低山、坡地的坐果率高于川地。

表 3 不同海拔高度的坡地仁用杏生长状况 Tab.3 Growth status of almond-apricot grown in slope lands at different elevation

不同坡向仁用杏生长状况  安塞县真武洞镇的郝家NFDA3村山地仁用杏树,小山峁顶部平地(峁顶)的树体生长量最大,依次是南坡、东坡、西坡,北坡生长量最小。坐果率是南坡的最高,依次是东坡、峁顶、西坡,北坡最低(表 4)。不同坡向树体生长的差异,与所处的小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白岗栓,2000)。

表 4 不同坡向的坡地仁用杏生长状况 Tab.4 Growth status of almond-apricot grown in slope lands with different aspects

不同坡度的坡地仁用杏生长状况  白于山区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由于栽植前进行了坡地改良,修筑了梯田、隔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等,不同坡度对6年生的仁用杏生长影响较小(见表 5)。仁用杏能在不同坡度的耕地上栽植。不同坡度中,5~15°坡地坐果率高,川地的最低。

表 5 不同坡度的坡地仁用杏生长状况 Tab.5 Growth status of almond-apricot grown in different slope lands

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地块的仁用杏,生长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生长状况良好,没有出现生长不良或“小老树”现象。低山、坡地的仁用杏的坐果率高于川地; 不同坡向地块的仁用杏坐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南坡、东坡、峁顶、西坡、北坡;不同坡度中,5~15°的坡地仁用杏坐果率高。

4 仁用杏生长状况评价

白于山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白于山区冬春季干旱寒冷,且多沙尘暴,年降水量偏低等,许多树种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苹果(Malus domestica)等生长不良,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等作用较小。仁用杏的根系、枝条、花器、坐果等树体生长状况在该区发育正常,不同地貌均能健康生长,没有形成“小老树”或“短命树”,这对加强水土保持,减少风沙尘暴,提高经济收入有重要的意义。除花期频繁出现的霜冻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外,该区可作为仁用杏的生产基地。该区要形成仁用杏的生产基地。必须加强树体管理和建立防护林,加强晚霜防护,仁用杏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的年份能够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岗栓, 杜社妮, 刘西安, 等. 1999. 龙王帽仁用杏生长与结果习性观测研究. 陕西林业科技, (1): 10-13. DOI:10.3969/j.issn.1001-2117.1999.01.004
白岗栓, 杜社妮. 2000. 陕北丘陵沟壑区果树适地适栽与节水灌溉. 水土保持通报, (6): 33-35. DOI:10.3969/j.issn.1000-288X.2000.06.009
程林仙, 王万瑞, 仁宗启, 等. 2001. 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 西北林学院学报, (2): 18-21. DOI:10.3969/j.issn.1001-7461.2001.02.005
刘培植. 1998. 关于建设"三北杏树带"的建议. 北方园艺, (3, 4): 1-3.
卢桂宾, 梁小娟, 韩忻德, 等. 1999. 仁用杏开花、坐果习性及花粉生活力评价. 山西林业科技, (1): 1-5.
普崇连, 吕增仁, 王玉柱等编著.杏.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47-48
撒文清, 张睿, 杨途熙, 等. 2001. 陕北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陕西林业科技, (3): 43-46. DOI:10.3969/j.issn.1001-2117.2001.03.014
王玉柱.我国杏树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见: 杏产业发展暨陕北百万亩杏基地建设研讨会资料汇编, 1988: 24-35
吴钦孝, 杨文治主编.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66-176
杨文治, 邵明安编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86-114
张加延. 2001. 试论仁用杏产业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国果树, (3): 46-48. DOI:10.3969/j.issn.1000-8047.2001.03.022
张加延, 张魁, 马兴华, 等. 2001. 关于开发辽西仁用杏产业的建议. 北方果树, (6): 25-27. DOI:10.3969/j.issn.1001-5698.2001.06.013
张鹏, 王有年, 高富编著.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6: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