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4, Vol. 40 Issue (5): 197-204   PDF    
0

文章信息

张智光.
Zhang Zhiguang.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
The Strategy System of Jiangsu Forestry Industry Restructuring
林业科学, 2004, 40(5): 197-204.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5): 197-20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3-10-20

作者相关文章

张智光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
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37
摘要: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对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江苏林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总体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苏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体系。进一步地,就林业三次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得出了符合江苏林业产业实际情况的一整套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案,从而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林业产业    结构调整    战略体系    
The Strategy System of Jiangsu Forestry Industry Restructuring
Zhang Zhigu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Abstract: As system function depends on system structure,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Jiangsu forestry industry (JFI) is both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FI, and effectual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general strategy.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JFI's structure. Th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and strategy system of JFI restructuring are researched. Furthermore, more concrete adjustment of mutual structure among and internal structure within each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forestry industry is studied deeply. Thus, a set of strategies to restructure JFI, which correspond to JFI's reality, are proposed a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to make correct decisions.
Key words: Forestry industry    Restructuring    Strategy system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主要归结为拥有产品数量的多少,因而注重于追求产值指标,追求增长速度,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增长率和主要产品的绝对生产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国民经济的创新、更新和竞争能力等方面。从江苏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来看,要使江苏林业产业具有长远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概述

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及其相应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是从宏观管理和产业经济演进的角度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其中的“林业"是指传统林业的范畴;然而,根据林业系统管理的要求,则需要用现代林业的观点,从另外一个视角(林业产业链),将林业作为一个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大系统来考虑它的整体结构和发展战略。其实,这两种分类方法并不矛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个统一体(见表 1)。显然,本文应当从“系统林业"的视角来研究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

表 1 产业划分的二维视图 Tab.1 Two-dimensional view of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江苏省属于少林省份,林业基础比较薄弱。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江苏林业以其独特的产业化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综合目标的林业产业正在江苏大地上逐步形成,并已发展成为包含森林资源培育、木材加工、经济林果、种苗、花卉和森林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性产业。而且,江苏林业的一些主导产业(如杨树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等)及其优势产品已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和突出地位,“小林业、大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张智光,2003)。

但是,江苏林业三次产业的结构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林业第一产业的森林资源总量少,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在树种结构方面,江苏省的成片林多为人工纯林。苏南丘陵地区多为松、杉纯林,约占林地的80%;而苏北的人工林树种基本上是南方型杨树无性系(俗称意大利杨树)(王明庥等,2002),有些地区已占95%以上。人工纯林的系统稳定性较差,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甚至是毁灭性森林病虫害。在林龄结构方面,江苏现有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绝对优势,近、成熟林的比例太低,这就导致了森林可利用程度低,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2)江苏林业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但其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家庭作坊式的小型木材加工企业遍地开花,深度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非常缺乏,而且区域分布较分散,不易发挥集聚效应。绝大多数企业以粗加工为主,主要生产杨木芯板、多层胶合板、细木工板和细木工板板条,产品品种单一。多数企业为省外成品加工企业提供初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3)林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林业流通体系、森林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4)林业三次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产业链,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主要表现在:①林木种苗业滞后,跟不上资源培育的发展;②资源总量小、可利用程度低,无法满足木材加工业的需要;③木材加工业散、弱、乱,难以带动资源培育业发展;④林业服务业和流通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为相关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2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方案体系 2.1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从长远来看,江苏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传统林业向市场林业和现代林业转变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针对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着力于林业产业各类比例的优化,推进林业产业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以实现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依靠科技进步,着重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规模结构、布局结构、经营模式结构、森林结构、产品结构等内容,以达到调控总量、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目的。

2.2 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案体系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的要求,需要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本文在对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图 1所示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案体系。该方案体系包括林业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和林业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两大部分,下面分别进行详细研究。

图 1 江苏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案体系 Fig. 1 The strategic plan system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for Jiangsu forestry industry
3 林业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 3.1 实行一体化战略,建立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如上所述,江苏林业的产业链和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形成,为此,应当实施林业产业的一体化战略。其主要作用有:(1)营林业效益比较低,其后续的木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所占的附加值较高,通过一体化经营,可以使农民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利益,有利于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2)通过农民、营林组织、加工企业等联合、协作进入市场,可以克服单一层次面对市场的盲目性,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人工林基地和种苗基地等)、基地联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3)各环节相互协作、相互支撑,可以摆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4)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平衡发展,实现物质资源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合理配置。

因此,江苏省林业产业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产加销、林工商、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经济林果、野生动植物和树木加工剩余物的加工利用。努力开发科技先导型产业,进一步向两头延伸产业链,并不断修整链节。

为克服江苏省森林资源供给不足的瓶颈,在森林资源培植业上要加大投入,其增长速度应高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和其它林业产业,以实现商品林基地资源和木材加工利用的配套。另外,应当加强定向培育造纸专用林基地建设,推动林纸一体化进程,为江苏省的制浆造纸工业提供木材纤维原料(张智光等,1996)。

实现林业产业一体化战略有多种方式(图 2),各林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就目前江苏林业产业的状况来看,一般来说选择纵向联盟战略(亚瑟等,2000)是比较合适的。

图 2 林业产业一体化战略的不同类型 Fig. 2 Different types of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or forestry industry
3.2 培育主导产业 3.2.1 林业主导产业的特征与选择标准

(1) 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选择与构建江苏林业的主导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2)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选择技术先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发展前途和增长潜力的产业作为林业主导产业;(3)强烈的前后关联性和带动性:林业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后关联性,能够将林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产品的多次增值,并将自身的产业优势辐射和传递到产业链上各相关产业中去,最终起到“经济发展驱动轮"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4)地区的差异性:各地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甚至是极大的地方差异性,选择林业主导产业应当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出现省内各地区或与省外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5)序列的更替性: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背离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去选择过高或过低的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例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由于资金投入的有限性,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就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努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速生丰产林(如杨树)以及与此相关的加工业(如人造板加工业和造纸工业);而在苏南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资金充足,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适当考虑投资大、效益高的林业种苗培植基地、深加工龙头企业和观赏花木业。

3.2.2 选择和构建林业主导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1) 既要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避免盲目发展;又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2)既要避免不从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出发,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导致各地区主导产业千篇一律、一哄而上;又要避免仅考虑自身的发展,不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忽视对其他地区、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3)既要避免仅从短期或眼前利益考虑问题,而不着眼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又要避免脱离当前发展水平,好高务远,制定和实施不切实际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规划。应当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有目的、有重点地将其投向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从而按照长远规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发展主导产业。

3.3 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调整林业产业的布局结构,要着重培育符合当地情况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商品生产基地,避免结构雷同和低水平重复。根据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表 2给出了江苏省林业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对于苏南、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充分发挥资金、人才、技术、工业经济基础等优势,发展高效林业和创汇林业。因此,苏南地区应重点发展种苗培育,形成大规模的种苗繁育基地;宁、镇、扬丘陵等地区,要发挥生物资源多样化优势和紧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着力于岗坡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花卉、观赏苗木生产,以及经济林培育产业;银杏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应该扶持几家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银杏的附加值。苏北具有土地、温光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且有着良好的林木生长环境,应当建立大规模的杨树等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种植基地,以及银杏等经济林培育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扶持几家木材加工和制浆造纸龙头企业,带动当地林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沿海地区要发挥滩涂优势,建设果树生产与加工基地。洪泽湖、高邮湖等环湖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耐水林木的生产。

表 2 江苏省林业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战略方案概要 Tab.2 The strategic outlin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Jiangsu forestry industry
4 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营林业是林业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江苏省其它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系统,也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虽然一般认为,加工企业的总体实力从根本上反映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层次,但是这种发展是在基础产业(资源)能够足够保证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营林业处于“瓶颈"状态,就会极大地制约林产加工业的发展。当然,林木资源可以从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购入,但是,我国和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各国、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加强。所以,依靠外购来解决木材资源供应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还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面对江苏蓬勃发展的木材加工产业,应当加强对营林业的投入和科学管理,合理调整林业第一产业的各种结构,从而在总量和结构上保障林木资源的供给,并为建立完备的江苏森林生态体系做出贡献。

4.1 经营模式结构的调整 4.1.1 分类经营战略

林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而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则是协调林业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江苏森林资源比较贫乏,而环境和经济的发展都对森林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森林的分类经营势在必行。

实现分类经营须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兼融林等不同类型,从而实现不同类型森林的不同效益目标。其中,生态公益林和以公益为主的兼融林应以生态及环境效益为主,通过提高林分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强化相应的功能。而商品林和兼融林中的利用性林分则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应加强林木培育和品种改良,实行科学经营管理,从数量和质量、总量和结构上保证社会经济对木材的需求。

在分类经营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生态公益林的经济补偿机制问题——应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证公益林经营的资金来源(如通过征收森林生态税(温作民,2002)等方式)。(2)兼融林的界定问题——兼融林既具有生态公益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又要生产各种林产品。而由于观念和认识的差异,以及技术、经济等问题的限制,两者界定比较困难。应当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和综合目标出发,确定其主导功能,再明确其相应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3)商品林的经营方式问题——商品林的经营应当根据社会和经济需要,兼顾近期和长远目标,进行森林结构调整,实行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等经营方式,从而引导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4)公益林的管理措施问题——可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等措施进行管理。(5)结构优化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适当兼顾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能合理确定公益林、兼融林和商品林的比例。

4.1.2 多种经营战略

林业第一产业经营模式调整的另一个方面是实施多种经营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拓展林业经营门类,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对当地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林业产业进行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提高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林业多种经营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实现:(1)多品种经营——在建立资源保护库的基础上,不断从地域资源中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物种加以利用,形成该地区森林资源的多种特色和品种。(2)系列化经营——对某一资源品种,应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不同深度的开发利用,形成系列化品种。这种开发利用可以在林业第一产业范围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林业第二产业的深度,形成工业化的系列产品。例如,江苏的银杏、茶叶、花卉等产品就可以进行系列化经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化林业产品和林产工业产品。(3)多产业复合经营——多种经营不能只局限于林业自身,还可以拓展到与林业相关的养殖业、食用菌栽培、畜牧业、药材生产等产业,进行多产业的复合经营。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研究多年并获成果鉴定的“林—农—养殖—畜牧业复合经营模式",就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应当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合理开发。

4.2 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 4.2.1 林龄结构

江苏现有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绝对优势,近、成熟林的比例太低。从森林永续利用的角度看,应当将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面积的比例调整至1:1:1,而蓄积量的比例调至1:3:6。其次,从市场需求来看,为提高人造板的产品质量,木材加工业对大径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第三,从提高林农收入来看,通过合理抚育间伐和科学经营管理,逐步提高中大径材的比例,从长远来说将大幅度提高林农的经济收益。

4.2.2 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

江苏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杨树比例高达80%~90%以上。为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必须尽快调整森林的树种结构,大力培育混交林,以避免江苏人工林遭受毁灭性的灾害。另外,根据市场需求,应当合理安排和统筹规划林地的使用,在有限的土地上优化林种结构,科学调整用材林、造纸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防护林和竹林等林种的比例,以实现林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5 林业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5.1 林产加工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

江苏省林产加工企业主要有木材加工企业(如人造板生产企业)和林产化学加工企业(如制浆造纸企业)等类型。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是(尤其是木材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小型企业。为了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能力,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方式,切实调整和优化江苏林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

5.1.1 宏观调控

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手段。对于江苏尚未成熟的林产加工产业,更需要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和限制劣势企业,以便调整和优化产业的规模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    确定了区域林业主导产业之后,就需要大力扶持若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以带动林业主导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林业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对协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和提高整个林业产业的综合实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江苏的情况,建议在林产工业中选择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大的企业作为林业龙头企业。此外,龙头企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科技水平,具有产品档次高、质量高、品种新、种品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并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好以下工作:①通过引导、鼓励、提供信息、出台政策等方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重点企业采取改造、扩建、新建、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为形成龙头企业打下基础。②加强大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和审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做好项目的监督、控制和评价工作。③在重视龙头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联产业链的构建,并从技术、人才、资金、原材料、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配套,为龙头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④在信息提供、经济预测、融资渠道、技术培训、政策咨询、战略指导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

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有关法律规范,也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中小企业尤其是林业中小企业在融资等方面十分困难。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融资体系(沈杰,20022003),并对一些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林业中小企业给予税收、融资、产权改革等方面的重点扶持。此外,可以采取产品质量监测和颁发产品质量许可证等办法,促使中小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现代化管理方法,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一方面努力扩大产品的种类,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限制劣势企业    在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对那些规模小、质量差、数量多、布局乱、效益低、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无发展前途林产加工企业,要加以有力的限制,并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没有依法领取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产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用地许可证的“路边家庭作坊式"企业,应给予坚决取缔,禁止无证经营。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林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建厂审批过程中,要注意总量控制、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避免大量低劣小企业与优势企业争原料、争市场,以大量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进行不正当竞争。建议所有注册的木材加工企业应达到如下的生产规模:单板厂为0.5万m3·a-1,胶合板、细木工板和刨花板厂为1.5万m3·a-1,中密度纤维板厂为3.0万m3·a-1

5.1.2 市场调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系统的运行主要靠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也就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其有序的演进和发展。只有当市场调节失灵时,或对于市场调节所无法涉及的领域,才需要进行人为的宏观调控。同样,对于林产加工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问题,也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因此,对于证照齐全、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小型林产加工企业,不应强行取缔,应当由市场来筛选:要么适应竞争,得以生存和发展;要么被淘汰出局。部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培育下,可能成为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当然,应当注意的是,从规模经济理论来看,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蔡志坚,1998)。在一个区域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企业应当保持大、中、小规模的适度比例,而这个比例的大小不是由政府的意志所确定的,而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

5.2 林产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江苏林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和品种单一的问题。应当根据当地原料、市场和资金等具体条件,本着木材资源优化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同时,开发新型产品,扩大创汇产品,例如单板层积材、定向结构板、木条状定向成材、低甲醛绿色人造板材和功能性人造板材等。要限制芯层单板等半成品出境,鼓励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成品生产。不宜再发展以大径材为原料的单板型人造板工业,逐渐转向以小径材和采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非单板型人造板工业及制浆造纸业,并努力扩大非木材植物纤维资源(重点是麦秸杆)的利用。另外,还要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质量管理等途径,提高产品的质量结构和档次结构。

5.3 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江苏省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许多方面都需要积极扶持和培育。根据江苏的情况,现阶段亟待发展的林业第三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业、林业服务业和森林旅游业。

江苏培育林产品市场体系,可以以农贸市场为依托,加快林产品初级市场建设。在林产品主产区、销区以及自然形成的集散地,高标准、高起点地建立开放度大、辐射面广、吞吐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林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从而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竞争有序的开放的木材及林产品市场体系,以推动林业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业方面,首先要建立林业产业的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建立扶持林业产业的金融机构、林业产业融资担保体系、林业产业融资的服务体系和林业产业融资的相关政策体系等。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类经济技术协作团体、中介服务机构、林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为林业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发展江苏森林旅游业方面,要切实做好整体的系统规划,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旅游开发程度,突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块"和沿海“一线"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的景点特色。同时,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再者,还要强化森林旅游的策划和宣传力度,以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6 结束语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要使江苏林业产业取得更大的更长远的综合效益,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入手,分析系统结构中的问题,了解系统结构及其运动机理,以便调整和优化系统的结构。本文正式出于这种考虑,对江苏林业产业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方案,希望能对江苏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些战略方案还需要对方案体系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投资、融资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林业税费政策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林业科技和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等等,这些内容作者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蔡志坚, 张智光. 1996. 我国造纸原料结构的问题、预测与对策. 预测, 15(2): 29-32.
蔡志坚, 张智光, 陈国梁. 1998. 中国造纸工业经济规模研究的DEA聚类分析方法. 管理工程学报, 12(3): 13-18.
沈杰, 张智光. 2003.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与政府的作用. 科技与经济, (3): 48-51.
沈杰, 张智光, 何勤. 2002. 面向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经济分析. 中国软科学, (10): 43-46.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02.10.009
王明庥, 方升佐, 朱典想, 等. 2002. 南方型杨树培育技术.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作民. 2002. 森林生态税.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亚瑟A, 汤姆森, 斯迪克兰迪A J.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第十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00
张智光. 2003.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江苏杨树产业化的战略思考.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7): 1-3.
张智光, 蔡志坚. 1996. 我国纸及纸板消费结构的问题、预测与对策. 预测, 15(2):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