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4, Vol. 40 Issue (4): 180-184   PDF    
0

文章信息

佟光霁, 尚杰.
Tong Guangji, Shang Jie.
林业知识化——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发展道路
Forestry Knowledgization——the Developing Way of Chinese Forestry in the New Epoch
林业科学, 2004, 40(4): 180-184.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4): 180-18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3-03-25

作者相关文章

佟光霁
尚杰

林业知识化——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发展道路
佟光霁, 尚杰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知识林业是在林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力,以林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林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的林业。从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看,知识林业在我国的发展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渐进与动态的过程,在这个知识化的过程中,对知识林业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被不断深化和更新。
关键词: 知识林业    背景    内涵    依据    问题    
Forestry Knowledgization——the Developing Way of Chinese Forestry in the New Epoch
Tong Guangji, Shang Jie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Abstract: Knowledge forestry is that, in the whole process—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of forest products,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allocation and applicati on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ropelled directly by innovation, and is based and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network, so that value from knowledge accounts for much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value of the forestry outpu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cond ition of our forestry, it requires a rather long term process of gradual and dynamical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forestry. During the knowledge-based period, the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forestry will be deepened and updated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Knowledge forestry    Background    Connotation    Gist    Issues    
1 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指出应“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林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战略性的转折,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是适应这一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战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断依赖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佟光霁等, 2000)。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明确地放在以知识替代资源、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上。1986年的《美国农业年鉴》写道:“美国农业通过以知识替代资源在世界上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这些隐含在更具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技术以及农作物经营管理技巧中的知识,使美国拥有了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可见,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农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伴随着发达国家的成功,许多次发达国家也相继走上了依靠知识改造传统产业的道路,传统产业知识化改造的过程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益匪浅(彭坤明, 1998)。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k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 831.27亿m3。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排列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另外,我国的林地利用率不高,森林面积仅占林地面积的50.49%,而瑞典为98%,日本为96%,美国为95%。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必须增加科技进步的因素,以实现提高林业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水平却相当低,以林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方面相比较,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为30%,农业为50%,林业科技成果在适宜地区的覆盖率为20 %,农业为40%,林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为10%,农业为30%~40%(雷加富, 2002)。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则更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按照《全国绿化纲要》要求,到205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如果按当前的发展速度,完成这一目标需要100年时间。时不我待,尽快转变观念、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是加速林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唯一选择,林业的知识化改造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转变、优化与改进的过程1)

1) 周生贤.学习“5.31"讲话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抓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2

2 知识林业的内涵

就传统林业而言,生产是大量林业资源和少量知识(往往是经验)的运用以生产产品的过程。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林业而言,知识林业则是在林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力,以林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林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的林业。虽然两者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土地这一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知识林业又打破了传统林业物质性生产要素占居垄断地位的状态,将无形化的知识升腾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因此,知识林业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传统林业的范畴,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力资源成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现代林业发展所处的工业经济时代,林业生产活动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导致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使林业发展后劲乏力。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创造力等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因为智力资源不但可被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减反增。人类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林业生产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智力资源就必然升腾为知识林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2.2 创新是知识林业的直接推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和创新技术推动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21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当然,知识创新不但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营管理创新等,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全部知识创新活动,创新是知识林业的灵魂。

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更是实施知识林业的基础和前提。它以研究和掌握动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要内容,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林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内外部环境的养殖和栽培技术以及设施林业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农药的研制与运用;能够有效延长产品链的林产品加工技术和新人造合成技术的应用;林业发展新空间领域的拓展等。

林业管理中的体制与制度创新,为科技知识在林业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宏观上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完善林业知识生产、分配与应用的宏观创新体系与运作机制是体制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科学地确立政府在体制创新中的地位和主要职能;以知识生产为主的林业科研在机构设置、投资渠道、研究内容和知识转化上的创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培育人力资源为主的林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林业知识应用为核心的林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通过对有关林业科研、林业教育及技术推广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现有林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

林业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从微观层面上适应科技创新的生产经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充分培养与发挥林业人力智能资源的“知识管理”,面对国内外林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营销管理”,树立林产品特殊竞争优势的“品牌管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林业“信息管理”,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经营一体化与企业化管理”等。当代的知识创新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原始性发现和发明,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的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2.3 林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是发展知识林业的基本保障

知识作为知识林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生产、积累和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分配与应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和渠道——林业知识网络。林业知识网络是以相关的林业科研、林业教育、林业推广与营销等林业知识机构为主体,以培育林业人力资源为核心,以林业信息网络作为林业知识分配与扩散渠道而组成的复杂的林业知识体系。健全的林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是将知识林业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并使之有效转化为林业生产力的前提,林业人力资源是提高林业知识系统有效性的关键,而有效的林业知识系统则是知识林业的强大支撑。同时,林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林业知识信息流在林业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合理分配并顺畅流动以发挥其报酬递增功能的保障。由此看,发展知识林业,必须有完善的林业知识网络。

2.4 知识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不断提升

将具有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工程以及经营管理等科技知识向林业系统中的不断注入、转化与应用,一方面在促使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中必然带来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得以存在和丰富,从而加速林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林业产业链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效延长,从而有利于林业就业面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知识林业必将不断提高林业、林区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3 目前我国发展知识林业的主要依据 3.1 从林业知识的生产与需求上看,知识林业经过艰苦努力是可行的

我国已拥有一个学科体系较齐全的林业科教体系。目前,全国已有县级以上推广机构2 000余个,乡镇林业站近4万个,已初步形成全国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网络;每个省都有至少一所农(林)业大学,绝大多数地区(市)建有农(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中等专业学校;全国地区(市)级以上林业科研院所超过了140所,这些科研院所全部具备了应用成果的研发能力,省级以上院所则具备了开展应用基础与基础研究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家计委等六部委联合制订的《关于稳定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发出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稳定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保证了林业推广工作正常运行,这些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推广队伍建设将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从发展角度看,林业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应用对林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林业要实现从自给型林业向商品型林业、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从粗放型林业向集约型林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必然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地进入林业生产领域。因为,作为现阶段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知识能从改变要素的配置方式中提高它们的产投效率,从而将林业经济推向集约型增长的道路。我国林业科教体系所具有的知识生产与应用能力,为知识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3.2 计算机网络作为林产品流通和林业科技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资源,它的出现及应用为知识林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

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林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它在林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相关环节的应用,不但为林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引进、分配与应用带来极大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林产品走向市场的时空范围,使之呈全球化趋势。对于多数林产品来说,其交易时空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价值的提升,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3 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型林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是知识林业发展的直接需求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在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居民高档高品质林产品产生的更多额外需求(如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等),将使林产品的知识型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林产品的知识型消费结构有别于物质型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看重消费过程给自身带来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程度,而维持温饱的生存型消费所占的比重则会下降。由此会导致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消费时不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会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品位、特色、安全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性因素。

3.4 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知识林业将是我国林业的必然选择

加入WTO后,在我国林业面前展现出一个巨大的世界林业市场,它在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同时,给我国林业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收获与风险并存。面对这一形势,首先,要主动引进知识,包括林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管理知识,如世界各国不同林产品的质量标准、交易法律和法规等市场规则,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各国成功的管理方法以及林产品国际贸易与金融知识等。其次,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生产、复制、改造与应用这些知识,使之渗透到林业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一方面能促使我国林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国林产品更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是提高我国林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并达到竞争致胜的基础。因此,发展知识林业将是我国林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4 发展我国知识林业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发展知识林业是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增长的合理途径之一,它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和部门的深入而广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基于现有的基础,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内涵、发展途径和对策等进行深入探索,并制定出总体与专项规划,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发展方式。知识林业是建立在林业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上的林业。因此,林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与积累、分配与有效利用便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为此,结合林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我国林业要在体制与制度创新的前提下,以全面构建并完善林业知识网络为核心,做好以下工作。

4.1 在投资上,明确林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就会促进文化成长, 建设文化同样会带动经济增长。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知识竞争, 而文化传播也就意味着经济扩张(吴季松, 1998)。森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 没有发达的林业, 不可能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应正确认识林业所具有的经济性与公益性,并在现阶段突出我国林业的公益性定位,加大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力度并合理配置其使用方向,以全面加强并完善林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林业知识网络的主体系统,为林业科技知识的生产与有效应用提供保障。由于多数林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扩散性、周期长、服务对象的规模小而分散、产出和投入不确定性等特点,而具有经济学上公共物品的特征,所以,在以政策环境吸引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向林业投资的同时,政府要区分科技知识类型及其对国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公益程度而有选择地投资,加大公益程度高的林业科研、教育及推广应用项目的投资力度并明确其投资的最低增长幅度。同时,逐步建立投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将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内部的政府经费拨款制转变为基金管理、项目公共招标以及项目管理制度,让科研与推广机构的收益与经济效益挂钩,促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

4.2 从职能上,明确林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主体机构的各自职能和相互关系

在合理确定林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职能上,一是促进林业科研机构由单纯重视科研向科研与科技咨询及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加强林业科学研究并力促林业生产技术全面突破的同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项目以科技企业或产业化组织为依托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二是鼓励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将无偿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和有偿的实体性服务职能相结合,以增强其对科技知识应用转化与创新的动力。林技推广机构在将科研单位与生产者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其核心职能应该是通过推广教育传播林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科技应用力度发挥现有知识对资源的替代作用。推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它的教育对象是未进入正规学校的农民,教育内容往往就某个生产中遇到的专题展开,传播方式可以有现场示范、科普咨询、电视讲座、专题研讨以及散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推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出发点,将农民培养成技术应用与推广的主体。三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教育的知识传播功能,以逐步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人力资源为根本宗旨。知识林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没有用一流知识武装的农民,没有相关企业员工和各级、各类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就谈不上发展知识林业。从长远看,发展知识林业最根本的,是把关注的重心从林业知识机构中的物、资本、信息等“身外物”转移到人本身。因为在知识林业发展的微观与宏观环境中,最终决定知识林业发展命运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即具有林业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能力者(林业人力资源)在林业知识网络中的密集度和广度。因为知识在林业中的生产、配置与使用最终要靠人力资源来实现。总体上讲,我国人力资源与发达国家比质量明显不高,而林业人力资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兼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于一身的广大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否则将严重影响林业科技的应用与扩散效果。为此,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上,一是要以优惠政策和经费为保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二是要以扫盲班、补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素质上,一是要不断发展农村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和中高等林业院校的培养规模,二是要通过建立乡村图书馆为农民传播林业生产技能。另外,还可通过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乡村技术培训站等形式传播林技知识。实施农民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要注重教育-生产-致富的一体化,以提高农民接受再教育的主动性。

在明确林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相互关系上,主要是加强林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林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使用的有效衔接。

4.3 强化信息管理工作,建立与完善林业信息网络系统,保证林业信息有效传播与扩散的速度和流量

林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首先需要该网络中相关的林业科研、教育、推广和营销等主体机构各自通过创新重视林业知识的生产、积累及转化等工作。同时,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广泛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与主体机构通力合作,一方面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起传播与扩散信息的高速通路,为林业知识信息流的快速有效流动提供客观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真实的统计及监测等有效手段,积累、复核、加工与林产品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及环节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以使信息高速通道上的有效信息流量尽量达到其规模经济标准,从而为信息的扩散、传播与应用奠定基础。目前,在我国林业信息网络系统中,有关林产品种类、供求、价格、流通状况、生产技术等相关信息的生产与积累严重不足甚至失真以及扩散传播的流通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知识林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知识与信息在优化林业资源配置与资源有效替代中的报酬递增功能。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传播顺畅、内容充实的林业信息网络系统,在生产领域能促进科技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从而生产出更多现实的产品,顺利实现物化知识的扩散。在流通领域,它凭借自身信息传播的快速准确性,使信息流对商流和物流起媒介和先导作用。这不但能使林产品交易的时空范围得到极大拓展,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交易的市场销售风险,使更多的林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将知识更多地转化为可实现的物化价值。从消费领域看,通过林业知识网络扩散出的强大信息流,来影响并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其结果是加速了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流动。这种非物化知识的扩散,是实现以知识创造与引导市场需求并帮助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途径。

当然,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实力和现状看,知识林业在我国的发展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渐进与动态的过程。首先,它是以传统林业为基础的一个动态过程,将林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相对于传统林业而言,对知识林业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被不断深化和更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雷加富. 2002. 新时期林业的战略性转变. 中国绿色时报: 3.
彭坤明. 1998. 知识经济学论纲——知识经济呼唤着经济学的创新. 求索, 4: 26-29.
佟光霁, 尚杰. 2000. 农业知识化与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 (3): 24-27.
吴季松. 1998. 发展知识经济:中国应有的对策. 当代地方科技, (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