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3, Vol. 39 Issue (专刊1): 194-197   PDF    
0

文章信息

黄金水, 汤陈生, 许耀昌, 吴寿德, 何学友.
Huang Jinshui, Tang Chensheng, Xu Yaochang, Wu Shoude, He Xueyou.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
EFFICACY OF OIL FORMUL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BY ULV SPRAYING
林业科学, 2003, 39(专刊1): 194-197.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专刊1): 194-19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3-03-21

作者相关文章

黄金水
汤陈生
许耀昌
吴寿德
何学友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
黄金水1 , 汤陈生1 , 许耀昌2 , 吴寿德3 , 何学友1     
1.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州 350012;
2. 福建省漳州市森林植物检疫站 漳州 363000;
3. 福建省云霄县森林植物检疫站 云霄 363300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油剂    超低容量喷洒    马尾松毛虫    
EFFICACY OF OIL FORMUL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BY ULV SPRAYING
Huang Jinshui1, Tang Chensheng1, Xu Yaochang2, Wu Shoude3, He Xueyou1     
1. Fujian Forestry Academy Fuzhou 350012;
2. The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of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3. The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of Yunxiao County, Fujian Province Yunxiao 363300
Abstract: In the paper, the ultra-low-volume spraying of oil formul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was used to control Dendrolimus punctatus.The results indoor and outdoor showed that conidial powder of B.bassiana 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 D.punctatus with mortality of more than 80%, and started appearing white cadaver on the sixth day after spraying with concentrations of 200mL·(667m2)-1 and the mortality reached 70.9% on the seventh day.Adding Femalerate in oil formulation had a significant addition toxicity effect, and the more the density of Fenvalerate, the more is the mortality of D.punctatus, and they attained death peak on the fifth day after spraying with Femalerate of 0.4 mL·(667 m2)-1, and mortality attained 96.1% after fifteen days.There were the most droplet at a spraying distance of 4 m, and effective spray width was from 2m to 6 m with mortality of more than 85%, and mortality of pests were positively relative with quantities of droplet.
Key words: Beauveria bassiana    Oil formulation    Ultra-low-volume spray    Dendrolimus punctatus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是危害福建省松林最严重的食叶害虫, 年均发生面积达8万hm2, 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防治的生物杀虫剂, 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占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以上, 是一类倍受关注的昆虫病原真菌, 尤其是白僵菌粉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白僵菌的菌粉体积大, 运输、贮藏不方便, 用菌量大, 效果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 Prior等(1988)通过对白僵菌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将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悬浮于油中增强其致病力并用于蝗虫防治的想法。与水剂相比, 油剂在低的相对湿度下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同时在高温下也更能延长孢子的寿命; 油剂还有利于孢子在疏水基质上的吸附, 如昆虫体壁或植物表面, 可以说它是一种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有效剂型。对白僵菌油剂的研制, 安徽农业大学等在“八五”期间就开始了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未见在林间使用推广的报道(李农昌等, 1996a; 1996b)。如何使白僵菌油剂能在林间使用上行之有效,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 从而为以后的农林害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沿海的漳州市云霄县陈岱镇岱北村的赤岭山, 位于东经117°17′, 北纬23°50′,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21.7 ℃、日照时数1 771.7 h、降水量2 425.9 mm、相对湿度80%, 蒸发量1 287.2 mm, 无霜日。该林分为12 a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 平均树高3.0 m(2.5 ~ 5.0 m), 平均坡度18°, 坡向向南, Ⅲ类地, 土壤为红壤。林地植被主要有芒萁骨(Dicranopteris linecaris)、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拔葜(Smilax china)等, 林间喷雾当天即12月2日上午的风向为西北向, 风速1 m·s-1, 下午为静风。

1.2 供试材料

供试虫:室内外试验均采用林间自然的健康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供试药剂:白僵菌(Bb)高孢粉, 由福清市白僵菌厂松毛虫菌株生产, 含孢量为每克1 300亿个孢子, 孢子萌发率98.3%; 20%杀灭菊酯乳油(通用名氰戊菊酯), 由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供试药械:山东临沂农业药械厂生产的3WF-38背负式森防喷雾喷粉机, 风机转速6 000 r·min-1, 喷药量(超低量喷雾)≤0.8 kg·min-1油剂, 水平射程≥12 m, 垂直射程≥9 m。

1.3 不同剂量的白僵菌油剂室内外效果测定

在马尾松毛虫危害较严重的马尾松林内选面积为20 m ×20 m的试验小区4个, 另设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2个, 每个试验小区内以对角线取样法选取样株20株, 以红漆作标记并调查样枝的虫口数。在第1、2小区内沿顺风方向均匀喷洒100 mL柴油+2 500亿个白僵菌孢子(约2 g高孢粉), 第3、4小区喷200 mL柴油+5 000亿个白僵菌孢子, 等药剂沉降后, 对样枝进行套笼, 防治后第2 d开始每天调查1次, 统计死亡率并将死虫带回室内保湿培养以观察死虫感染情况。

室内毒力测定则是采集各试验标准地内虫口较多的枝条, 带回室内保湿培养, 每天观察白僵菌感染情况, 15 d结束试验。

1.4 杀灭菊酯的添加剂量与害虫死亡率的关系

用0.1、0.2、0.4 mL的杀灭菊酯作添加剂, 分别配制成含白僵菌孢子2 500亿个·(100 mL)-1的油剂, 以100 mL·(667 m2)-1的用量均匀喷洒于选定的马尾松林中, 每浓度处理重复2次, 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 在处理区内按对角线选取样株20株, 防治前统计样枝的虫口数, 防治后第2d开始每天调查1次, 统计死亡率及针叶受害状况, 并将掉到套笼里的濒死虫带回室内观察。

1.5 雾滴水平分布与害虫死亡率的关系

以喷头为起点, 在喷洒线(顺风)方向每隔2 m用双面胶将白纸水平粘在铁线上, 再以(30 ±5)°的仰角(不包括坡度)沿喷洒线垂直方向均匀喷洒混有染红剂的、200 mL·(667 m2)-1的白僵菌油剂, 待药剂沉降后(约5 min), 在最靠近白纸的、有松毛虫的枝条上套笼, 然后按顺序将已编好号码的白纸收回, 用显微镜或5 ~ 20倍放大镜检查雾滴的分布情况, 计数时, 用透明座标纸计算落在正方形面积内的雾滴数, 压线的仅计算其中2条边线上的雾滴, 并分析雾滴分布与死亡率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的白僵菌油剂室内外效果测定

室内外试验结果(表 1)表明, 白僵菌油剂对马尾松毛虫有良好的毒效和防治效果, 均达80%以上。200 mL·(667 m2)-1的白僵菌油剂具有更好的防效, 第7d的幼虫死亡率就达到70.9%, 第15d的幼虫死亡率比100 mL·(667 m2)-1的高8.5%, 而且从林间采回的死虫第6d就出现白僵, 僵虫率也约高出10%;但从长期的使用效果来看, 两种剂量的防效差异不大, 所以在生产上可酌情使用100 ~ 200 mL·(667 m2)-1的白僵菌油剂。

表 1 不同剂量的白僵菌油剂防治效果 Tab.1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dosages of oil formulation of B.bassiana
2.2 杀灭菊酯的添加剂量与害虫死亡率的关系

室内外试验结果(表 2)表明, 添加了杀灭菊酯的白僵菌油剂, 防治马尾松毛虫有明显的毒力相加作用。从表 1可以看出, 100 mL·(667 m2)-1的白僵菌油剂林间防治效果为80.3%, 而喷洒添加了0.1 mL、0.4 mL杀灭菊脂的白僵菌油剂后(表 2), 幼虫死亡率分别从80.3%提高到86.7%和96.1%, 效果增加了6.4%、15.8%。这是因为白僵菌油剂中加入少量的杀灭菊酯, 使树上的部分幼虫轻度中毒, 表现出活动迟钝, 取食减少或停止, 从而削弱了幼虫的抗性, 白僵菌更易侵入, 造成死亡率增加, 松针受害明显减少, 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幼虫的危害。而且随着杀灭菊酯浓度的增加, 松毛虫的死亡率加大, 死亡速度也随之加快, 喷洒添加0.1 mL·(667 m2)-1杀灭菊酯的白僵菌油剂, 第7d幼虫死亡才渐渐进入高峰, 而喷0.4 mL·(667 m2)-1的第5 d就进入死亡高峰, 第15 d的死亡率竟高达96.1%, 表现出明显的毒力相加作用。但由于0.2 mL的杀灭菊酯与0.4 mL的使用效果均达90%以上, 无显著差异, 考虑到环境保护和人畜安全, 以选用添加0.2 mL·(667 m2)-1的杀灭菊酯的白僵菌油剂为佳。

表 2 不同浓度的添加剂使用效果 Tab.2 Application effects of additive at different densities
2.3 雾滴水平分布与害虫死亡率的关系

表 3可以看出, 雾滴数以4 m处最多, 套笼内的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最大, 有效喷幅范围为2 ~ 6 m, 其死亡率达85%以上, 雾滴分布数量越多的枝条上的松毛虫的死亡率越高, 所以认为死亡率与雾滴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表 3 林间超低量喷雾雾滴的水平分布与幼虫死亡率 Tab.3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droplet by ULV spraying and mortality of larva in field
3 小结与讨论

室内和林间防治结果证实, 白僵菌超低量油剂具有覆盖性能好、粘度大、雾滴细、耐雨露冲刷等优点, 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可达80%以上。通过增加少量的杀灭菊酯, 不仅加快了防治速度, 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 能及时有效地保护松林, 减少松针被害损失量, 特别对改变福建省部分县市长期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 使松毛虫产生抗药性, 导致当前防效下降的不利局面。白僵菌油剂超低量防治既可节省防治费用, 又能保护森林生态平衡, 是一类较有前途的生物剂型。

由于该油剂内混有菊酯类农药, 所以具有生物与菊酯类农药毒力相加的优点, 微量的化学农药的加入, 可削弱害虫的抗性, 加快白僵菌的感染速度, 提高白僵菌的治虫效果。添加杀灭菊酯的白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对马尾松中幼林尤为适用, 它克服了白僵菌防治“树下一片白, 树上一片光”时效慢的难题, 同时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但白僵菌油剂能否过夏以及在油剂中添加了农药后对天敌是否有杀伤作用, 必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蔡国贵. 1996. 白僵菌与氰戊菊酯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初步研究. 森林病虫通讯, 4: 9-12.
李农昌, 王成树, 唐燕平, 等. 1996a. 白僵菌油剂剂型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3(3): 329-335.
李农昌, 王成树, 唐燕平, 等. 1996b. 白僵菌油剂配套应用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3(3): 371-374.
李增智, 韩宝瑜, 樊美珍, 等. 1998. 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策略及其生物多样性基础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9(5): 503-510.
潘务耀, 谭大临, 殷凤鸣.白僵菌油剂超低容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北京: 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8, 1: 72-76
邱国森, 陈文, 林华球. 2000. 灭幼脲Ⅲ号与白僵菌混合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广东林业科技, 16(3): 21-27.
杨瑞华, 谢伟忠, 潘务耀, 等. 1994. 灭幼脲与白僵菌混合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5: 11-14.
Prior C, Jollands P. 1988. Infectivity of oil and water formulations of Beauveria bassiana (Deuteromycotina :Hyphomycetes) to the cocoa weevil pest Pantorhytesplutus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Jourm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52: 66-72. DOI:10.1016/0022-2011(88)90103-6
Moore D, Bateman R P, Carey M, et al. 1995. Long-term storage of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conidia in oil formul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locust and grasshopper.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193-199. DOI:10.1080/0958315955003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