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3, Vol. 39 Issue (专刊1): 174-178   PDF    
0

文章信息

吴擢溪.
Wu Zhuoxi.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DURING SHOOT GROWING
林业科学, 2003, 39(专刊1): 174-178.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专刊1): 174-17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3-03-21

作者相关文章

吴擢溪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吴擢溪     
福建省尤溪县林业研究所 尤溪 365114
关键词: 绿竹    笋期    叶片    生理生化特性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DURING SHOOT GROWING
Wu Zhuoxi     
You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Province Youxi 365114
Abstract: Specific weight, photosynthetic rate, respiratory rate and the N, P, K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leav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in one-year-old, two-year-old and three-year-old during various shoot grow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arious leaf position of the three-year-old D. oldhamii during various shoot growing.The specific weight of leaves in prosperous stage of shoot grow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itial stage and last stage, and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with D. oldhamii aging and increasing with the leaf position rising.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in prosperous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nitial stage, while the light and the dark respiratory rate in initial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rosperous stage, but they all presented great variability in the various age and the various leaf position.The N, P, K contents decreased from initial stage to prosperous stage during the shooting period, and the N content was one-year-old>two-year-old >three-year-old, which in the middle height layers was the highest.The P, K content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with the height rising and increasing with D. oldhamii aging.
Key words: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Shooting period    Leave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 原产我国, 集中分布浙江南部、台湾、福建及广西、广东等省(区)。在浙江、台湾、福建三省普遍栽培, 是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的笋材两用的丛生竹种之一。绿竹笋味鲜美, 清凉解暑, 同时具有降压、降脂、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是夏秋两季深受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绿竹竹材易降解, 是应用前景广阔的造纸原料。近年来, 以笋用林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绿竹林发展很快, 并取得不少的经验(张文燕等, 1999; 郑文汉等, 1997; 董建文, 2000)。叶片作为最主要的同化器官在竹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 揭示叶片生长发育规律, 对指导竹林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竹子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已有过不少报道, 如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郑郁善等, 1998; 黄启胜等, 1989)、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邱尔发等, 2001; 2002)、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prevernalis)(郑炳松等, 2001)等。有关绿竹生化特性也有过报道(林益明等, 1998a; 1998b), 但绿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绿竹笋期不同竹冠部位叶片比叶重、光合呼吸特性及N、P、K含量的分析研究, 为绿竹培肥、林分结构调整等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的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关镇沙洲公园(东经117°8′~118°6′, 北纬25°8′~26°4′), 平均海拔240 m左右, 属中亚热带大陆性与海洋性兼季风气候, 年均降雨量1 599.6 mm, 年蒸发量1 323.4 mm, 相对湿度83%, 年平均气温18.9 ℃。历年最大日降雨量131.7 mm, 3 —6月降雨占全年56%。试验样竹选自1986年造林林分, 土壤类型属沙地, 竹林生长良好, 产量稳定, 平均胸径约5.5 cm, 竹高约9~11 m。

2 研究方法 2.1 样竹的选择及样品的采集

样竹的选择2002年2月砍伐老竹时, 在竹林内选定样竹5丛, 每丛留竹9株, 1 a生:2 a生:3 a生=5:2:2。竹林生长良好, 产量稳定, 无断梢现象。采样时间的确定及样品的处理绿竹的笋期, 特别是发笋初期的早晚, 因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差异而有较大的不同。根据尤溪县多年的经验, 本地区5月下旬开始发笋, 定为发笋初期; 6月下旬至8月中旬大量发笋, 定为发笋盛期;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笋减少, 定为发笋末期。根据笋期分别在6月12日(初期)、7月16日(盛期)、9月10日(末期), 对3个年度竹株按竹冠长度3等分, 选择上、中、下部阳面枝条, 取顶梢第2~3轮叶分别测定比叶重、光合及呼吸特性。然后按同样的方法采集一定量的叶片, 在70 ℃烘干箱中烘干至恒重, 粉碎, 保存于干燥器中, 供N、P、K测定(郑郁善等, 1998; 邱尔发等, 2001)。

2.2 比叶重及光合与呼吸速率测定

叶面积和比叶重测定  采用剪纸称重法测定叶面积(吴起明, 2001); 在105 ℃烘箱中烘干称重, 比叶重=叶干重(g)叶面积(dm2)。

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测定  采用北京均方理化研究所生产的GXH-305便携式CO2分析仪测定离体枝条的净光合速率; 用黑布遮光测定暗呼吸速率(张志良, 1996)。

光呼吸速率测定  在无CO2的闭路系统中, 测定叶片放出CO2浓度, 计算光呼吸速率(张志良, 1996)。

光合及呼吸作用条件控制  用碘钨灯为光源, 照度计测光强, 控制光强为10 000 lx; 用空调调节室温, 叶室上方用隔热水槽降温, 用温度计测定叶室中温度; 在叶室中用湿棉花调节湿度; 采集离地面10 m的稳定空气(张志良, 1996; 邱尔发等, 2001)。

2.3 N、P、K含量测定

供测样品用浓硫酸-双氧水消化后, 氮的测定采用开氏微量定氮法; 磷的测定采用钒钼黄比色法; 钾的测定采用火焰光度计法(南京农学院主编, 1980)。

3 结果与分析 3.1 比叶重

表 1可见, 绿竹在发笋盛期比叶重达到最大, 其平均值为0.465 5 g·dm-2, 分别是初期和末期的1.03倍、1.05倍, 这可能是绿竹在发笋盛期酶活性高, 生理机能比较旺盛。绿竹比叶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组织趋于成熟, 生活力降低, 同化能力降低的缘故。比叶重随着竹株的高度升高而升高, 竹冠上部平均比叶重为0.482 5 g·dm-2, 是中部和下部的1.04倍和1.16倍。这可能是上部叶稀疏, 受光充分, 而中部叶密度大, 互相折叠, 影响了中部和下部叶的受光时间, 光合能力降低, 同化产物减少, 从而导致中部比叶重降低。

表 1 绿竹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比叶重 Tab.1 Specific weight of the leaves in different ages, stages and positions
3.2 光合和呼吸性状比较

净光合速率比较  净光合速率是反映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由表 2可见, 绿竹在发笋盛期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初期, 盛期平均净光合速率为4.072 1 mgCO2·dm-2h-1, 是初期的2.09倍。从年龄结构来看, 在发笋初期3 a生绿竹高于2 a生、1 a生绿竹, 3 a生绿竹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是2 a生、1 a生的1.16倍和1.57倍, 在盛期则2 a生绿竹高于3 a生、1 a生绿竹, 其平均值分别是3 a生、1 a生绿竹的1.10倍和1.41倍。从不同竹冠部位来看, 竹冠上部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下部, 竹冠上部净光合速率分别是中部和下部的1.07倍和1.35倍。

表 2 不同竹冠部分净光合速率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光呼吸速率比较  光呼吸是以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为基质而进行的, 它是一个消耗过程, 光呼吸越小, 越有利于有机物积累。从表 3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有较大差异。从1a生、2 a生、3 a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平均光呼吸速率来看, 发笋初期和盛期均为2 a生>3 a生>1 a生, 且初期大于盛期。在发笋初期, 1 a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下部>中部>上部, 2 a生、3 a生绿竹变化趋势相同, 均为中部>下部>上部。在发笋盛期, 1 a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与发笋初期相反, 为上部>中部>下部, 2 a生、3 a生绿竹则为中部>上部>下部。这可能一方面由于绿竹在不同发笋时期酶活性及产笋量不同, 影响了有机物质的积累, 另一方面, 由于绿竹的旺盛生长, 不同时期竹冠结构产生一定的差异, 影响了竹冠层的透光性, 使得光呼吸速率产生一定的差异。

表 3 光呼吸速率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light respiratory rate

暗呼吸速率比较  暗呼吸速率发笋初期明显高于盛期, 初期暗呼吸速率总平均值为1.521 3 mgCO2·dm-2h-1, 盛期为1.121 8 mgCO2·dm-2h-1, 初期是盛期的1.36倍。发笋初期1 a生、2 a生、3 a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均为上部>下部>中部, 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为1 a生>3 a生>2 a生。发笋盛期与初期有所不同, 1 a生绿竹为下部>上部>中部, 2 a生绿竹为上部>下部>中部, 3 a生绿竹为中部>上部>下部, 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为1 a生>2 a生>3 a生(表 4)。

表 4 暗呼吸速率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dark respiratory rate
3.3 N、P、K含量

N含量比较  N含量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各时期N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期较初期分别减少4.32%和11.31%。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不同发笋时期均有1 a生>2 a生>3 a生。从不同竹冠部位来看, 不同发笋时期N含量变化趋势相似, 1 a生绿竹为中部>下部>上部。2 a生、3 a生绿竹为中部>上部>下部(表 5)。

表 5 N含量比较 Tab.5 Comparis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P含量比较  P含量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各时期P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期较初期分别减少6.34%和25.20%。P含量随着竹冠的升高而降低, 各竹冠部位下部平均P含量为中部和上部的1.07倍和1.13倍。各年龄绿竹在发笋初期和盛期不同竹冠部位P含量平均值为3 a生>2 a生>1 a生, 而在盛期则为2 a生>3 a生>1 a生(表 6)。

表 6 P含量比较 Tab.6 Comparis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hosphorus

K含量比较  绿竹叶片K含量变化趋势与P变化相同, 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但其降幅高于P, 各时期K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期较初期分别减少31.10%和48.39%。K含量随着竹冠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各竹冠部位下部平均K含量为中部和上部的1.23倍和1.45倍, 变幅较大。从年龄结构来看, 绿竹在发笋初期和盛期不同竹冠部位K含量平均值为3 a生>2 a生>1 a生, 而在末期则为3 a生> 1 a生>2 a生(表 7)。

表 7 K含量比较 Tab.7 Comparis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assium
4 结论

绿竹比叶重在发笋盛期达到最大, 其平均值为0.465 5 g·dm-2, 分别是初期和末期的1.03倍、1.05倍, 且有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 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

绿竹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着竹冠高度的升高而增大, 且盛期高于初期, 盛期是初期的2.09倍, 在发笋初期3 a生>2 a生>1 a生, 而在盛期2 a生>3 a生>1 a生; 光呼吸速率初期高于盛期, 且2 a生>3 a生>1 a生, 以竹冠中部叶片较高; 暗呼吸速率初期高于盛期, 初期是盛期的1.36倍, 发笋初期上部>下部>中部, 且1 a生>3 a生>2 a生, 而盛期发生较大变异。

绿竹叶片N、P、K含量由初期至盛期逐渐减小, 盛期和末期与初期相比较, N含量分别减少4.32%和11.31%, P含量分别减少6.34%和25.10%, K含量分别减少31.10%和48.39%。N含量以竹冠中部叶片最高, 而P、K含量则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减小。从竹龄来看, N含量1 a生>2 a生>3 a生, P、K含量有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不同年龄绿竹在不同发笋时期、不同竹冠部位各项生理生化特性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 除与叶片采集及测量等人为因素有关外, 还可能与不同年龄竹株冠层结构、挖笋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2 a生、3 a生绿竹仍表现出较强的生理活性, 但从产笋量的角度来看, 1 a生绿竹是发笋的主体, 2 a生绿竹发笋明显减少, 3 a生已基本失去发笋能力。因此在控制林分结构时, 应不留或少留3 a生绿竹, 适当保留2 a生绿竹, 保证林分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董建文. 2000. 绿竹林丰产结构研究.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2): 101-104.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00.02.002
黄启胜, 杨迪蝶, 高爱新, 等. 1989. 不同条件下毛竹光合作用研究. 竹类研究, (2): 8-17.
林益明, 林鹏. 1998a. 绿竹林硅元素动态研究. 亚热带植物通讯, 27(2): 9-13.
林益明, 林鹏, 温万章. 1998b. 绿竹碳、氮动态研究. 竹子研究汇刊, 17(4): 25-29.
南京农学院主编.土壤农化分析.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191-198
邱尔发, 洪伟, 郑郁善, 等. 2001. 麻竹山地笋用林笋期叶片光合及呼吸性状研究. 林业科学, 37(专): 148-153.
邱尔发, 郑郁善, 洪伟, 等. 2002. 开花与未开花山地麻竹叶片性状比较. 福建林学院学报, 22(2): 105-108.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02.02.003
吴起明. 2001. 绿竹叶面积指数测定. 福建林业科技, 28(2): 68-70. DOI:10.3969/j.issn.1002-7351.2001.02.021
张文燕, 缪妙青, 林忠平, 等. 1999. 绿竹造林及丰产培育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2(2): 146-151. DOI:10.3321/j.issn:1001-1498.1999.02.006
张志良. 1996.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文汉, 高瑞龙. 1997. 绿竹丰产林栽培管理技术. 福建林业科技, 24(3): 56-59.
郑炳松, 金爱武, 程晓建, 等. 2001. 雷竹光合特性研究. 福建林学院学报, 21(4): 359-362.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01.04.019
郑郁善, 洪伟, 邱尔发, 等. 1998. 营养液对毛竹叶片效应的研究Ⅱ———营养液对叶片光合性状影响. 林业科学, 34(专):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