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3, Vol. 39 Issue (专刊1): 153-158   PDF    
0

文章信息

黄金水, 何学友, 杨希, 徐耀昌, 林庆源.
Huang Jinshui, He Xueyou, Yang Xi, Xu Yaochang, Lin Qingyuan.
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THE EFFECT OF FJ-MA-02 ATTRACTANT FOR TRAPPING MONOCHAMUS ALTERNATUS IN THE FO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VE INSECT CATCHER
林业科学, 2003, 39(专刊1): 153-158.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专刊1): 153-15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3-03-21

作者相关文章

黄金水
何学友
杨希
徐耀昌
林庆源

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黄金水1 , 何学友1 , 杨希1 , 徐耀昌2 , 林庆源3     
1.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州 350012;
2. 福建省漳州市森林植物检疫站 漳州 363000;
3. 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 福州 350003
摘要: 研制开发的FJ-Ma-02松墨天牛引诱剂,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密度虫口的松阔混交林内, 当年新诱捕点每个诱捕器平均引诱到119.3头松墨天牛, 其中46.48%为雌成虫, 平均每头雌虫怀卵量为37.82粒。在福建中部地区诱虫高峰时间为5—8月。在诱虫点周围翌年虫口数量可降低2/3。研制的活虫捕捉器, 通过简单原理可直接捕捉活虫, 其活虫可供各种试验使用。
关键词: 引诱剂    松墨天牛    引诱效果    活虫捕捉器    
THE EFFECT OF FJ-MA-02 ATTRACTANT FOR TRAPPING MONOCHAMUS ALTERNATUS IN THE FO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VE INSECT CATCHER
Huang Jinshui1, He Xueyou1, Yang Xi1, Xu Yaochang2, Lin Qingyuan3     
1. Fujian Academy of Forestry Fuzhou 350012;
2. Forest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of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3. 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Control and Quarantine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Abstract: In the Fuzhou State Forest Park, It was installed that the insect catcher which contained the FJ-MA-02 attractant in the mixed forest of pine and broad-leaved tree.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each catcher trapped 119.3 insects averagely including 46.48% female insects, and each female insect had 37.8 eggs averagely. In the middle of Fujian Province, the proper time for trapping insects was from May to August. The number of insects in the trapping site decreased one third in the next year. The catcher could catch the live insects that conld be used in all kinds of trials.
Key words: FJ-MA-02 attractant    Monochamus alternatus    Live insect catcher    Trapping effect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主要媒介昆虫, 也是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 可减少松材线虫传播机会, 延缓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 减轻松林受害程度。利用引诱剂诱杀方法降低松墨天牛种群数量, 监测其种群动态, 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日本最早研究开发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 在分离和利用松树挥发性物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池田俊弥, 1986); 在林间应用可降低松墨天牛密度(Kishi, 1995)。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引诱剂, 并应用于疫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与实际的防治工作中(王玉嬿等, 1991; 张连芹等, 1991; 1992; 蒋丽雅等, 1997; 赵锦年等, 2000; 梁细弟等, 2000; 来燕学等, 2001), 取得较好效果。上述试验研究均是在松材线虫病疫区进行, 松墨天牛密度相对较高; 而在我国广大非疫区应用松墨天牛引诱剂监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以及降低松墨天牛密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研制开发的FJ-MA-02松星天牛引诱剂在2001—2002年林间应用取得较好引诱效果, 同时对目前的诱捕器在集虫筒中装水, 不便于捕捉活虫的结构进行了改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距福州市中心仅7 km, 面积约860 hm2。位于东经119°61′, 北纬26°7′, 海拔最高634m, 最低47m。年平均温度20 ℃, 极端最低温度-2 ℃, 年降水量1 438.5 mm。公园东、北、西三面环山, 东南面开阔, 属南亚热带北缘, 尚保留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 植物种类繁多, 生境优越。诱捕器设置林分为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混交林, 内有少量荷木(Schima Superba)等阔叶树(松与阔叶树等其它树种的比例为8:2), 马尾松树龄30 a, 平均胸径18 cm以上, 树高约20m左右, 林间除个别被压木松树正常枯死外, 没有发现因病虫害枯死的松树, 林分已郁闭。

1.2 引诱剂

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制的FJ-MA-01基础上, 最新研发的FJ-MA-02型引诱剂。

1.3 诱捕器悬挂方法

诱捕器用铁丝悬挂于两株树之间, 诱剂罐高度离底面约1.5m, 每7 d在诱剂罐中添加80~100 mL引诱剂。每个诱捕器相距50m以上。其中1、2号诱捕器位置2001年、2002年连续悬挂, 不间断收集观察其引诱情况。

1.4 引诱效果检查

每星期一、三、五检查3次, 把诱集到集虫筒中的昆虫带回室内统计、鉴定, 并对松墨天牛携带线虫情况、雌虫怀卵量等情况通过解剖镜检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FJ-MA-02引诱剂 2.1.1 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

2002年引诱结果见表 1。4月22日诱到第一头成虫, 10月17日诱到最后一头成虫。3~5号诱捕器平均引诱到119.3头(因1、2号诱捕器2001年在同一位置悬挂, 对虫口密度有较大影响, 没有进行平均统计), 说明该引诱剂在松墨天牛低密度林分也具有较好引诱效果。成虫雌雄性比(♀/♂)0.408~0.509之间, 平均0.465, 雌雄成虫数量基本相等, 说明该引诱剂对雌、雄成虫均具较强的引诱能力。1、2号诱捕器平均引诱到34头, 3~5号诱捕器是1~2号诱捕器引诱数量的3倍多。由于1、2号诱捕点是2001年的同一诱捕点, 说明经过上一年的诱捕, 其引诱点附近林间天牛密度有较大幅度降低。

表 1 FJ-MA-02引诱剂2002年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情况 Tab.1 The effect of FJ-MA-02 attractant for trapping M. alternatus in the forest in 2002
2.1.2 诱虫数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诱获的成虫数量按每7天统计一次(4月和10月诱虫数量很少, 未作图), 结果见图 12。可见5月中旬至9月中旬诱虫数量较多。其中5月中旬至5月末(28日), 诱虫数量比较平稳, 平均诱虫2.43头·d-1; 6月上旬出现高峰, 平均6.21头·d-1; 6月12日至18日为低谷, 诱虫量在高峰期中是最少的阶段, 平均1.57头·d-1; 6月19日—8月20日诱虫数量出现第2个高峰, 平均在2.57~4.29头·d-1之间, 以后诱虫数量在起伏中逐渐减少至9月下旬。因此, 在福建中部地区, 可以推测成虫有2个羽化高峰期, 次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 主高峰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

图 1 1 ~ 5号诱捕器不同时期诱虫曲线 Fig. 1 No. of trapped M. alternatus in different times for No. 1~ 5 catchers 诱补器编号No. of catcher: 1, 2, 3, 4, 5。
图 2 5个诱捕器不同时期引诱松墨天牛数量 Fig. 2 No. of trapped M. alternatus in different times for No.1~ 5 catchers
2.1.3 雌、雄成虫变化规律

以3、4号诱捕器的引诱结果进行分析。从图 34可见, 05-07—06-11, 雌、雄数量交替出现高峰, 第1周雄虫多, 接下来雌虫多, 再下来雄虫多。06-26—07-16雌虫特别少, 只有3头, 而同期雄虫为9头, 是其3倍。以后诱到的雌雄成虫数量基本仍为交替状态, 即雄多雌少→雌多雄少→雄多雌少→雌多雄少, 即先诱到雄虫, 再诱到雌虫。因此, 从总体上分析, 雄虫比雌虫先成熟, 先被引诱到。

图 3 3号诱捕器雌、雄诱虫量 Fig. 3 No. of female and male insects in No.3 catch
图 4 4号诱捕器雌、雄诱虫量 Fig. 4 No. of female and male insects in No.4 catch
2.1.4 诱获的松墨天牛雌成虫怀卵量

对引诱到的雌成虫逐头解剖, 观察其性发育程度, 结果见表 2。绝大部分雌成虫卵巢发育成熟, 怀有成熟和未成熟的卵。每头雌成虫平均怀有浅黄色—黄色成熟卵10.32头, 黄白色未成熟卵27.49头, 总平均怀卵量为37.82头。说明引诱到的雌成虫已经补充营养发育成熟, 但根据怀卵量多数是未成熟卵这一现象, 表明尚未产卵。

表 2 引诱到的雌成虫怀卵情况 Tab.2 The eggs hold by trapped female insects
2.1.5 松墨天牛携带线虫情况

表 3可见, 引诱到的松墨天牛有24.41 %携带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且从诱虫点附近有的枯死树上分离到拟松材线虫。有23.71 %携带其它线虫, 种类有待进一步鉴定。总平均有48.12 %携带线虫。

表 3 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情况 Tab.3 The status of adult M. alternatus taking nematodes
2.1.6 对其它昆虫的引诱活性

该引诱剂除对松墨天牛具有较高活性外, 对其它昆虫也有一定引诱活性(表 4)。尤其是对松树害虫鞘翅目(Coleoptera)的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 insidiosus)和小蠹类有很强的引诱力, 共诱到1 333头, 小蠹类530头。1、2、3号诱捕器共诱到5头黄唇蜾赢蜂(Rhvnchium bruneum), 没有诱到其它天敌, 说明引诱剂对天敌是安全的。

表 4 FJ-MA-02引诱剂林间对松墨天牛以外昆虫的引诱活性 Tab.4 The trapping effect of FJ-MA-02 attractant for other insects except for M. alternatus
2.1.7 引诱数量与天气情况的关系

根据引诱结果得知, 在气温骤然升高的天气诱虫数量较多, 如6月3日到6月5日, 最高气温在较短时间内从24 ℃上升到33 ℃, 此间是4号诱捕器引诱数量最多的一次, 也是5号诱捕器较多的一次。其次是农历十五前后月光较强的夜晚诱虫数量较多, 如3号诱捕器在5月24日(农历四月十三)诱到8头, 7月24日(农历六月十五)诱到5头, 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七)诱到7头; 4号诱捕器在5月28日(农历四月十七)诱到6头, 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三)诱到7头; 5号诱捕器在6月26日(农历五月十六)诱到9头。再次是农历初一前后, 如3好诱捕器在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一)诱到6头, 9月16日(农历八月初四)诱到5头; 5号诱捕器在7月10日(农历六月初一)诱到14头, 6月10日(农历四月三十)诱到10头。这些诱虫数量是各诱捕器单次诱虫量排序前6位。说明在傍晚小雨, 夜间晴朗闷热时成虫较活跃; 农历十五前后, 月光较强, 说明在有一定月光下成虫也较为活跃。

2.2 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前人研制的撞板式诱捕器的集虫筒除了入口外其余均密闭, 在圆筒中装入清水(或加少量洗衣粉), 也有直接在集虫漏斗下部套装水的塑料袋的。由于该诱捕器很难收集活成虫, 给监测线虫情况造成一定影响, 为此, 通过改制集虫漏斗下部的结构以及集虫筒的结构(图 5), 可以直接捕捉活成虫。

图 5 活虫捕捉器组装图 Fig. 5 The set of live insect catcher
2.2.1 原有集虫器的原理

原有松墨天牛诱捕器的集虫器(图 6), 集虫漏斗之颈部为一圆柱形, 下套密封式圆筒形集虫筒或塑料袋。为了防止引诱来的昆虫逃逸, 在集虫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清水或有某种辅助杀虫作用的水溶液, 引诱来的松墨天牛等昆虫通过集虫漏斗掉进集虫筒被水淹死, 从而达到收集或诱杀松墨天牛的目的。

图 6 普通诱铺器集虫筒 Fig. 6 The usual collector

由于引诱松墨天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镜检其体内携带线虫的情况, 从而监测松林中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状况, 若松墨天牛掉进水中, 则体内的大部分线虫在数小时之内将进入水中, 再解剖镜检被淹死天牛体内线虫的携带情况来确定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状况就不一定准确。如果集虫筒中不加水, 则由于集虫筒与集虫漏斗颈部呈曲面相连, 诱来的昆虫则很容易沿着筒壁爬出集虫漏斗逃逸。

2.2.2 改制后的活虫捕捉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引诱来的松墨天牛逃逸, 可直接捕捉到活虫的集虫器, 主要从2个方面原理捕捉活虫。倒锥式集虫防逃器:把集虫漏斗的圆筒形颈部改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图 7), 套上集虫筒后, 使伸入集虫筒的锥形体与集虫筒壁形成一个倒刺状, 从而使引诱来的松墨天牛只沿着集虫筒的内壁爬行, 但不会爬出集虫器而逃走。活虫收集筒:在活虫收集筒底部和周围开有较多一定孔径的通风透光孔(图 8), 孔径的大小根据虫体的大小而定。如需要天牛类等体型较大的昆虫, 孔径可开大些; 如还需收集象虫类等小型昆虫, 孔径可开小些。这样, 掉落于集虫筒中的昆虫由于筒中透气并有一定散射光, 与无孔密闭式集虫筒相比, 昆虫在筒中会显得较为安宁, 不会无休止地爬行, 从而进一步减少逃逸的可能性。如果是要把引诱来的昆虫杀死, 可直接在活虫收集筒内套入一定大小的容器, 如2.5 L大小的去掉上半部的旧可乐瓶, 瓶中装水, 这样也可起到诱杀害虫的目的。

图 7 倒锥式集虫防逃器 Fig. 7 The converse cone-shaped collector that can keep insect from escape
图 8 活虫收集筒 Fig. 8 The live insect collector

研制开发的FJ-MA-02引诱剂由于有良好的引诱效果, 活虫捕捉器又方便适用, 目前已在福建省各地市广泛应用, 并推广到安徽、重庆等省(市),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FJ-MA-02引诱剂在低密度虫口的森林内, 在新诱虫点每个诱捕器年平均引诱到119.3头松墨天牛, 其中约半数为雌成虫, 平均每头雌虫怀卵量为37.82头。试验表明, 在诱虫点周围翌年虫口数量可降低2/3。本引诱剂除对松墨天牛具有良好的引诱活性外, 同时对马尾松角胫象等也具有良好的活性。

在福建中部的福州, 对松墨天牛的初诱日为4月22日, 终诱日为10月17日, 引诱高峰期为5—8月。因此, 在福建中、北部地区, 为降低虫口密度设置诱捕器可在5月上旬—9月上旬; 闽南地区可提前半个月。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可在5—8月的每月上旬设置, 以节省人力、财力。

目前福建沿海地区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危害严重, 致使松树生长衰弱, 松墨天牛喜在这些衰弱木上取食, 成为自然饵木, 引起松树整株枯死。因此, 在这些地区设置诱捕器, 或在饵木上直接喷洒引诱剂和虫线清等杀虫剂, 把分散危害的天牛吸引过来, 集中危害诱木, 比全面喷药要经济有效得多, 使绝大多数衰弱的林木免受天牛的危害。

引诱剂可用来大量诱杀松墨天牛, 以降低罹病林中的虫口密度, 在我国一些松材线虫病的疫区已取得较好效果。根据雌虫的怀卵量可见该引诱剂对产卵期的天牛引诱作用较强。诱杀后由于林内天牛虫口密度下降, 可减少疫区内天牛虫口数量和降低松材线虫发病率; 在疫区边缘使用上述方法进行防治, 可降低病害向外扩散的速度和发病程度。轻微受害林分由于天牛虫口密度较低, 诱杀天牛的防治效果将更明显。通过清理病死树后再使用引诱剂作为一项辅助措施, 可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在一些林分和地区, 由于环境条件因素所限, 不宜采用化学农药大面积防治, 使用引诱剂更具有优越性。

引诱剂可以用来作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手段, 根据在非疫区的引诱捕捉活天牛结果, 有48.12 %的虫体上携带拟松材线虫和其它线虫。可以在有关林分的适当地方设置诱捕器, 通过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的情况监测病害的动向, 及时发现病害的踪迹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 不仅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研制开发的FJ-MA-02引诱剂和活虫捕捉器, 已广泛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蒋丽雅, 朋金和, 周健生, 等. 1997. 松褐天牛引诱剂Mat-1号的研究. 森林病虫通讯, (3): 5-7.
来燕学, 俞林祥, 周永平, 等. 2001. 用双环法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控制松材线虫病. 浙江林学院学报, 18(1): 60-65. DOI:10.3969/j.issn.2095-0756.2001.01.014
梁细第, 朱建国, 周关效, 等. 2000. 几种诱杀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比较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13(4): 366-369.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0.04.005
王玉嬿, 舒超然, 孙永春. 1991. 松褐天牛引诱剂试验初报. 林业科学, 27(2): 186-189.
张连芹, 宋世涵, 黄焕华, 等. 1991. 利用引诱剂和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4(3): 285-290.
张连芹, 宋世涵, 黄焕华. 1992. 利用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甲虫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5(4): 478-482.
赵锦年, 蒋平, 吴沧松, 等. 2000. 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引诱作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3(3): 262-267.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0.03.006
池田俊弥. 1986. マツノマダラカミキリの诱引物质とその利用. 森林防疫, 6(411): 95-99.
Kishi Y. 1995. The pine wood nematode and the Japanese pine sawyer. Tokyo: Thpmas Co Ltd,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