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3, Vol. 39 Issue (6): 110-114   PDF    
0

文章信息

邹兴淮, 胡锐.
Zou Xinghuai, Hu Rui.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对环颈雉繁殖机能影响的研究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NZYME PREPARATIONS SUPPLEMENTATION ON BREEDING PERFORMANCE OF PHEASANTS
林业科学, 2003, 39(6): 110-114.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6): 110-1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03-11

作者相关文章

邹兴淮
胡锐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对环颈雉繁殖机能影响的研究
邹兴淮1, 胡锐2     
1.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哈尔滨 150040;
2.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长春 13002
摘要: 主要探讨了酶制剂对环颈雉繁殖机能的影响。分别在种雉日粮中添加0.5%纤维素酶+0.5%淀粉酶、0.5%纤维素酶+0.5%中性蛋白酶、0.3%纤维素酶+0.3%淀粉酶+0.4%中性蛋白酶。试验结果表明,种雉总产蛋数、产蛋总重及产蛋率均有明显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也有所提高;同时,料蛋比及啄蛋数、碎蛋数均有明显降低。平均蛋重及种蛋品质无显著变化(P>0.05),种蛋中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有所提高。综合比较,以添加0.5%纤维素酶+0.5%中性蛋白酶,作用效果最好。
关键词: 酶制剂    环颈雉    种雉    繁殖机能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NZYME PREPARATIONS SUPPLEMENTATION ON BREEDING PERFORMANCE OF PHEASANTS
Zou Xinghuai1, Hu Rui2     
1. College of Wildlife Resourc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Pheasants were fed the same diet supplemented with 0.5% cellulose enzyme+0.5% starch enzyme,0.5% cellulose enzyme+0.5% neutral protein enzyme,0.3% cellulose enzyme+0.3% starch enzyme+0.4% neutral protein enzym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aying eggs,total egg weights and the rate of laying eggs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the rates of fertility and hatchability of hatching eggs were also increased; in the meantime,the ratio of feed to egg and the number of pecked eggs and broken eggs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The average weight and quality of eggs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P > 0.05),the crude protein and nitrogen-free extraction contents in eggs were increased. In general,the results of adding 0.5% cellulose enzyme+0.5% neutral protein enzyme were best.
Key words: Enzyme preparations    Pheasant    Hatching pheasants    Breeding performance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俗称雉鸡,属鸟纲(Aves)、鸡形目(Galliforms)、雉科(Phasidae)、雉属(Phasianus)。环颈雉是我国饲养的主要特禽之一,它的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雉肉还具有清肺止咳、祛痰化瘀的食疗功效,为药膳中的珍品1)。因此,提高环颈雉的繁殖机能,以此扩大雉鸡养殖的规模,是提高当前我国特禽养殖水平和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环颈雉进入产蛋繁殖期,机体对消化酶种类和数量的需求有所增加,致使其自然分泌的内源性消化酶往往不能满足自身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各项繁殖机能受到不良影响,这不利于扩大环颈雉饲养规模,尤其制约着雉鸡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外源性酶制剂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对环颈雉繁殖机能的影响至今也未见报道。因此,笔者首次在种雉的基础日粮中添加酶制剂,以观测其对种雉产蛋性能、种蛋受精率及孵化率、种蛋品质及成分的影响,旨在寻找出最佳饲用方案,为在生产中提高环颈雉繁殖机能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72只40周龄左家种雉(hatching pheasants), 雌雄比例(♀:♂)为5:1,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均正常,来自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1.2 酶制剂

试验用酶制剂(enzyme preparations)包括:(1)纤维素酶(CE),酶活为200~300 u·g -1;(2)淀粉酶(SE),酶活为2 000 u·g-1;(3)中性蛋白酶(NPE),酶活为30 000 u·g-1

1.3 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

基础日粮配方按种雉NRC(1984)营养需要制定(杨嘉实等,1994),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 1

表 1 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 Tab.1 Ingredients and nutrient level of diets
1.4 饲养试验设计

将72只40周龄种雉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雌雄比例(♀:♂)仍为5:1,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每组基础日粮相同。Ⅰ组为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其中不含任何酶制剂。Ⅱ、Ⅲ、Ⅳ组均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相应的酶制剂饲喂,各组酶谱总浓度均为1.0%,详见表 2。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48 d。

表 2 试验设计及分组 Tab.2 Experimental designation and groups
1.5 饲养管理

试验种雉采用旱地圈养方式,上设网棚,每组一圈。消毒和防疫措施按常规处理进行(董殿华等,1994)。每日喂料2次(07:30、15:30),同时换水2次,使食槽和水桶总有料、水,以保证鸡只自由采食、饮水。喂量以吃饱不剩为准。

1.6 试验记录

在全部正式试验期内,记录各组种雉日粮实际饲喂量(采食量),每日记录各组种雉产蛋总数、总产蛋重、啄蛋数、碎蛋数;其间随机从各组种蛋中选取50枚进行照蛋,记录各组受精蛋数、剩余(未孵雏)蛋数。

1.7 样品分析

试验期间,在每组圈中随机收集5枚种蛋样品,立即测定蛋密度、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哈氏单位、蛋白率及蛋黄率(杨宁,1997),然后将其制成60℃风干样,取蛋风干样品采用常规分析法分析蛋中主要养分含量1)

1) 杨连玉,姜海龙,王淑萍等编著.动物营养学实验实习指导.吉林农业大学讲义, 1999

1.8 数据统计处理

试验数据(含标准误差)用于单因子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者,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未含标准误差的试验数据用于组间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颈雉繁殖机能及耗料 2.1.1 环颈雉产蛋性能及耗料

各试验组种雉总产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产蛋总重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产蛋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各试验组料蛋比及啄蛋数、碎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平均蛋重均无明显差异。在试验组中,Ⅲ组总产蛋数多于Ⅱ、Ⅳ组,产蛋总重大于Ⅱ、Ⅳ组,产蛋率高于Ⅱ、Ⅳ组;啄蛋数、碎蛋数明显低于Ⅱ、Ⅳ组,料蛋比也低于Ⅱ、Ⅳ组。结果见表 3

表 3 产蛋性能及耗料 Tab.3 Laying performance and feed consumption
2.1.2 种蛋受精率与孵化率

各试验组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在各试验组间无明显差异,并以Ⅲ组为最高。结果见表 4

表 4 种蛋受精率与孵化率 Tab.4 The rates of fertility and hatchability of hatching eggs
2.2 种蛋品质

各试验组蛋密度、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白率、蛋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 >0.05),除蛋壳厚度以Ⅳ组为最大、蛋黄率以Ⅱ组为最大外,其余各项种蛋品质指标均以Ⅲ组为最大。结果见表 5

表 5 酶制剂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Tab.5 The quality of hatching eggs
2.3 种蛋主要营养成分

各试验组种蛋中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Ⅲ、Ⅳ组种蛋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Ⅲ组为最高;Ⅱ、Ⅳ组种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Ⅱ组为最高。各试验组种蛋中水分、粗脂肪、粗灰分、总磷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 6

表 6 种蛋中主要营养成分 Tab.6 The main nutrient components in hatching eggs          %
3 讨论 3.1 酶制剂对环颈雉产蛋性能的影响

表 3可见,日粮中添加酶制剂产品(淀粉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可明显提高试验种雉的总产蛋数、产蛋总重及产蛋率,同时降低啄蛋数、碎蛋数及料蛋比,从而大幅度提高环颈雉的产蛋性能。这与白素君(1995)王怀凡等(1995)赵德英等(1996)在蛋鸡、鹌鹑方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环颈雉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所食配合日粮主要由玉米、豆粕、麦麸组成。这些植物性饲料成分尽管经过多次机械加工,仍有一些细胞内容物完整地被包围在其细胞壁中。这些坚固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果胶等成分构成。环颈雉机体自然分泌的消化酶中尤其缺乏纤维素酶,致使其无法分解这类细胞壁,从而妨碍其对植物细胞内大分子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导致机体交配、产蛋所需的营养源减少,最终造成产蛋性能下降。本试验所添加的纤维素酶是由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酶等构成的多酶体系。它可以破坏富含纤维素的植物细胞壁,一方面使被包围的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营养物质得以释放并被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是将细胞中的纤维成分降解成可直接被机体消化吸收的低分子还原糖,从而扩大了机体交配、产蛋所需的营养源,使环颈雉产蛋性能得以提高。

二是种雉的消化道相对较短,消化器官重量相对较轻,体内主要消化酶的分泌量常常不能满足其交配、产蛋的生理需要,致使其产蛋性能受到不良影响。这样,通过外源性酶制剂的补充,即可帮助种雉消化其日粮中未被消化的一部分淀粉、纤维素及饲料蛋白,使这些营养物质最终得以转化为小分子寡糖、肽类及氨基酸而被机体吸收利用,保证了环颈雉产蛋繁殖期所需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给,提高了环颈雉的产蛋性能。

3.2 酶制剂对环颈雉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雌雄种雉的营养状况较好,其交配行为就较为旺盛,产下的种蛋受精率也较高。种蛋是种雉的重要产品,在通常范围内,种雉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越多,沉积在种蛋中的营养源就越多,受精卵发育也就越好。这样,种蛋胚胎形成率就得以提高,最终使种蛋孵化率提高。由表 4可见,由于上述酶制剂较好地解决了种雉营养源问题,故使其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所提高,从而从另一方面提高了环颈雉的繁殖机能。

3.3 不同酶制剂对环颈雉繁殖机能的影响

表 34不难看出,在试验组中,Ⅲ组(99%基础日粮+0.5%纤维素酶+0.5%中性蛋白酶)种雉产蛋数最多、产蛋率最高、料蛋比最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最高;本组试验还大大减轻了环颈雉产碎壳蛋(不能孵化)及其常见的啄蛋现象。这说明在实际生产中,在种雉配合日粮中添加0.5%纤维素酶+0.5%中性蛋白酶作用效果最好,既满足环颈雉产蛋繁殖期对难以从日粮中获取的纤维素养分的更多需求,又增加了日粮蛋白源及氨基酸的有效供给,因此,可极显著提高环颈雉的各项繁殖机能,便于推广应用。尽管Ⅳ组日粮中所含酶制剂种类较多,但该组繁殖机能却不及Ⅲ组,这可能是由于其中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浓度不及Ⅲ组(0.5%)高的缘故。

3.4 酶制剂对环颈雉种蛋品质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表 5可见,酶制剂对环颈雉种蛋的蛋密度、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白率(蛋黄率除外)有一定积极影响。Peterson(1998)等用不同日龄蛋鸡进行试验,结果不尽一致:如酶制剂对初产母鸡的鸡蛋大小和内在质量均无明显影响,而对繁殖母鸡的鸡蛋大小和质量则有提高的趋势。笔者认为,酶制剂主要是提高禽类日粮营养成分的利用率而非额外补充营养成分,故影响并不显著,这与牛淑玲等(1995)刘燕强等(1998)Benabdeljelit (1996)等的结论相近。

环颈雉种母鸡配合日粮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卵巢和胎盘沉积于种蛋中,供胚胎形成时摄取。由于酶制剂普遍促进了种雉日粮粗蛋白、粗纤维及无氮浸出物的消化吸收,故各试验组沉积于种蛋中的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提高,这有助于种蛋孵化(表 6)。由于在种雉日粮中未添加脂肪酶,故各组种蛋中磷脂含量无显著差异(表 6)。

4 结论

酶制剂能够明显提高环颈雉种雉的产蛋性能,降低料蛋比,并使环颈雉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得以提高;酶制剂还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种雉种蛋品质,提高其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从而明显提高环颈雉的各项繁殖机能。在3种酶制剂中,综合比较,以日粮中添加0.5%纤维素酶+0.5%中性蛋白酶,对提高其繁殖机能作用效果最好,为最佳饲用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素君. 1995. 复合酶制剂对高龄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甘肃畜牧兽医, 24(1): 7-8.
董殿华, 王存方. 1994. 经济动植物生产新技术(动物篇).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21-130.
刘燕强, 韩正康. 1998. 粗酶制剂在大麦日粮中对产蛋鸡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2): 13-14.
牛淑玲, 刘静波, 陈成功, 等. 1995. 酶制剂对尼克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13(2): 6-7.
王怀凡, 李文斌, 徐治, 等. 1995. 复合纤维素酶饲喂蛋鸡的试验. 辽宁畜牧兽医, 23(1): 5-6.
杨嘉实, 周毓平, 刘继业, 等. 1994. 中国特产(种)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制技术.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6.
杨宁. 1997. 现代养鸡生产.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616-621.
赵德英, 茌亚青, 盛福全, 等. 1996. HF复合酶制剂在鹌鹑饲养中的应用. 中国饲料, 6(2): 26-27.
Benabdeljelit K. 1996. Influence of enzyme supplementation of barley diets on laying hens' performance and egg quality. Egyptian Journal of Animal Production, 33(2): 163-174.
Peterson C F. 1998. Enzyme source and their value in barley rations for chick growth and egg production. Poultry Science, 47(2): 12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