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3, Vol. 39 Issue (6): 100-109   PDF    
0

文章信息

林英华, 苏化龙, 马强, 肖文发.
Lin Yinghua, Su Hualong, Ma Qiang, Xiao Wenfa.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林业科学, 2003, 39(6): 100-109.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6): 100-10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01-24

作者相关文章

林英华
苏化龙
马强
肖文发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林英华, 苏化龙, 马强, 肖文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摘要: 三峡库区曾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三峡工程的修建对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峡库区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2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0目19科64种,其中Ⅰ级保护物种8种,Ⅱ级保护物种55种,中国特有种9目18科47种,既是特有种又是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有4目5科8种。本文在综述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特点,即区系复杂与组成多样性、成分特有及分布不均匀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库区陆生脊椎动物致危原因和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    保护对策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in Yinghua, Su Hualong, Ma Qiang, Xiao Wenf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upper of Yangtze river was ever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biodiversity area in China.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now under construction,would cause some effects on terrestrial Vertebrate.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here were 523 terrestrial vertebrate species,of which 64 species are national protection species,belonging to 19 families,10 orders; and 47 species are endemic species of China,belonging to 18 families,9 orders,as well as 8 species of those are both 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demic species of 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that was complex zoological region and composition diversity,ingredient peculiar and uneve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pecies endangering cause and status of conservation on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some proposal for conserving the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    Conservation    

三峡库区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泛指175 m水位方案淹没涉及的县市。地跨川鄂两省,按以往行政区划涉及20个县区,面积5.5×104 km2, 目前分属重庆市和湖北省管辖的19个县市,即重庆的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县、武隆县、涪陵县、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石柱县、万县(包括万县市)、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湖北的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宜昌县。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5′~111°31′,北纬29°02′~31°43′之间,西端为四川盆地,北为大巴山脉,东接鄂西山地。干流宜昌以上(长江上游)全长4 504 km,库区干流库岸全长690 km,沿岸主要为山地、盆地和丘陵。重庆至万县属川东平行岭谷,是一系列北东—南西平行褶皱山地。河道曲折,谷地开阔,江面宽广,局部为峡谷;万县至宜昌即为东西走向,多为峡谷,奉节以下为著名的“长江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年降水量约1 000 mm,平均气温一般在16.5~18.8℃之间,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多雾,伏旱期长的特点,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由于没有直接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本区除在动物区系和动物种类上显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外,同时还保存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峡工程的修建,加之三峡地区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现状和快速经济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势必造成库区陆生脊椎动物栖息生境的改变,导致陆生脊椎动物种群组成、数量、分布等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珍稀濒危动物种群、数量、分布的改变,进而对三峡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亟需综合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现状,分析三峡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及致危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保护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的种类与分布特点 1.1 区系的复杂性与物种的多样性

由于库区地质古老,地形复杂,且在第四纪的各个冰期中,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川的破坏,基本保持了第三纪古热带比较稳定的气候,因而保存和发展了丰富的原始珍稀动物群落,成为世界上相对保护比较完整的古老区系之一。从而具有起源古老,地理分布复杂、分布交错混杂和特有成分繁多等特征。一些比较古老、珍稀特有的种类,如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atus)、甘肃鼹(S.oweni)、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巫山北鲵(Randon wushanensis)、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扫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画眉(Garrulax canorus)等,并存在一些跨区分布的种类,这些珍稀濒危动物构成了本地区重要的组成成分,在区系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张荣祖,1999)。

三峡库区在动物地理区划隶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山亚区。由于库区北部邻近古北界,气候带属于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是亚热带中面积最为宽广的一带,与北亚热带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形上的障碍,故不形成阻限,许多种古北界动物可渗入该区,如兽类中的狗獾(Meles meles)、狍(Capreolus capreolus)是典型的古北界种类,其它种如狼(Canis lupus)、豺(Cuona lpinus)、赤狐(Vulpes vulpe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全国广布的古北界种类; 鸟类中属古北界种类的包括雁形目的大多数种及隼形目中的鸢(Milvus korschun)、雀鹰(Accipiter nisus)等分布至库区,由此导致三峡库区的古北界成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局部而言,三峡库区还是东西动物分布渗透的通道,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和多种绒鼠以及锈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棕颈钩嘴鹛(P.ruficollis)及多种凤鹛(Yuhina spp.),均以川西横断山脉为其演化和分布的中心,在库区发现是其分布区东扩的结果(张荣祖,1999)。

动物地理和区系特征的复杂性导致三峡库区的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型亦表现出很高的多样性,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型涵盖了古北界动物分布型中的北方分布型、东北分布型、高地分布型和东洋界动物分布型的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南中国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型,同时由于库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候鸟、旅鸟过境频繁成为鸟类南北迁徙的中转站。对于两栖爬行动物而言,在南北和东西向物种渗透方面,这两类动物也有所反映,尤其南方动物分布区向北渗透的情形更为明显,无论两栖类或爬行类,南方种类都占绝对优势。

研究表明(苏化龙等,2001肖文发等,2000)库区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23种,包括兽类102种、鸟类354种、两栖类32种、爬行类35种,其中东洋界种267个,占64.49%,古北界种98个,占23.67%,广布种49个,占11.84%。而三峡库区共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0目19科64种,其中Ⅰ级8种,Ⅱ级55种,与全国陆生动物总数和重点保护动物相比,均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表 1)。

表 1 三峡库区与全国在物种分布上的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species between countrywide an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而与位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分界线上的秦岭比较,两者在区系成分和共有种比率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表 2)(苏化龙等,2001肖文发等,2000)。因此,可以认为三峡库区是作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过渡带——秦岭的南延。

表 2 秦岭和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区系分布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zoologic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 an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1.2 成分的特有性和分布的不均匀性

三峡库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心区域,其气候带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兼具南北特色,丰富的环境类型为多种动物提供了栖息生存的场所。据统计(陈灵芝,1993),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种222种,隶属23目56科,而分布于三峡库区的中国特有种有47种,隶属9目18科,其中既是特有种又是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有4目5科8种,占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种的18.6%,可见这类物种所占的重要位置。

三峡库区地势上处于我国第三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由于地质的运动、三峡工程的修建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剧烈的影响,使珍稀濒危动物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上的森林草灌的生境中,且多呈零星残遗状态,而特有种分布于400~800 m不等,其分布如表 3。从其水平分布来看,库区珍稀濒危动物多集中在库区中的湖北段,其中兴山分布最多,有33种;巫山30种,巴东和宜昌29种,秭归26种,奉节24种,丰都和石柱23种,开县21种,长寿、武隆和万县19种,涪陵18种,巴南区16种,忠县15种,巫溪13种,云阳12种,渝北11种。监测结果表明,位于三峡库区武隆—彭水县分布的黑叶猴与南川县的黑叶猴同属白颊亚种(P.francoisis francoisis),是中国目前已知的黑叶猴种群地理分布的北缘; 在巴东县发现有川金丝猴(R.roxellanae)种群较多且活动范围稳定的栖息地;目前其生境均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它们具有明显的地理局限性和生态脆弱性,因而加强库区动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表 3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及分布 Tab.3 Distribution of rare and threatened terrestrial vertebrat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2 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致危的原因

三峡库区曾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对此古代各种文献中有诸多的描述。据统计,三峡库区的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大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森林草灌生境中,分布海拔400 m以下的主要有角鸊鷉、赤颈鸊鷉、鸳鸯、松雀鹰、金雕、秃鹫、红腹锦鸡、黑叶猴。但是随着人类诸多活动的日益影响,一些大型的古老珍稀物种如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等,已经先后在库区绝迹。一方面,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迅速推进,库区环境尤其是植被已受到相当大的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继续不断地遭到破坏,导致库区陆生脊椎动物因栖息环境和生境的改变和破坏而濒危或者绝灭。另一方面,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在库区极为普遍。加之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石灰山地和砂石岩山地居多,落后的耕作制度和库区薪炭林的严重不足,高海拔林区及其边缘地区对取暖烧柴的极端浪费,使库区的森林破坏严重,也制约着库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

而三峡工程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移民对库区自然植被(包括人工林地)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导致库区生态系统急剧恶化,造成种内多样性的减少,此外工程移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物种造成的间接影响也非常严重。

3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随着工程的提出、调查和论证工作的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对于长江及三峡工程有关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初步摸清了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分布和区系状况,并就三峡工程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群落以及库区鸟类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和专著,这对于三峡工程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库区今后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结合历次调查,尤其1996—1998年由国务院三峡委、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所组织的三峡库区的陆生脊椎动物本底调查,将库区尚有保留植被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境复杂以及动植物种类丰富,且各海拔各生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确定为库区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如重庆库区的圣灯山、长寿湖、世坪林场、石子林场、一字梁飞播站、茅草坝林场、白果林场,以及湖北库区的龙门河林场、堆子场乡、铁厂荒林场、芝兰乡、樟村坪林场等。

目前,三峡库区已经建立了9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点),其中以保护生物资源为主的有丰都县世坪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县庙堂常绿阔叶林及垂直地带保护区和天宝山珍稀特有植物保护区;景观生态区有奉节县三角坝天坑地缝保护区,巫山县神女峰群自然保护区,巫山—巫溪县小三峡自然保护区等;还有巴南圣灯山、巴东铁厂荒、兴山龙门河、宜昌大老岭等森林公园。在此基础上,自1999年10月起,开始对库区范围重点地区的珍稀濒危物种进行长期监测,该区域大多分布在海拔175 m淹没线以上以及部分移民区,利用3S技术,结合实地样线、样地进行监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资料。

虽然就大多数珍稀濒危种类得以保护,但是保护工作在现有的条件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保护区建设

三峡库区已经建立了9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点),但这些保护区设立至今,有些仍处于没有正规人员编制并欠缺基本技术培训,尚来落实相关经费投入方式,难以正式开展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的初建阶段。而且建立的多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其基本出发点是以旅游景点的开发为目的,这类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的所在地大多也属于历史久远具有人文宗教氛围的朝拜旅游胜地,如位于重庆辖区的缙云山、圣灯山,以及毗邻库区的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等。这类以休闲和生态旅游为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往往大兴土木进行改变自然景观特征的工程建设,欠缺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至关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群落的优先保护体系观念。以金佛山为例,高等级公路、度假村和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工程建设,虽然方便了旅游者和管理经营部门,但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施工行为中,机械噪音、开山炸石,以及外来人员等因素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程度难以估量。建立以休闲和生态旅游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如果不注重对珍稀濒危物种和物种群落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有可能是保护区建成之后,反而失去了对这类重要物种的保护意义。

另外,三峡库区尚存有少数山势陡险、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较低的偏远区域,生存有珍稀濒危动物的少量种群,是目前残存的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重要珍稀濒危种类的栖息地。如,开县一字梁飞播站管理的七窝凼—西流溪区域,分布有大面积飞播和天然更新的林地及高山草甸,是金钱豹、黑熊、红腹锦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良好栖息地;巴东县堆子场乡小溪村—送子园村的小神农架,分布有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最近的监测调查(2001年4月)表明分布有数量可观的川金丝猴种群,以及红腹角雉、勺鸡、苏门羚、斑羚、黑熊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生存在这里,而川金丝猴栖息地南缘与长江北岸直线距离为32~35 km,距离三峡大坝蓄水后水位线可以到达的沿渡河镇直线距离仅为17~19 km,是目前国内调查清楚的与长江岸边距离最近的川金丝猴种群,在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方面,均属于比较高的数量等级;监测调查中发现的白颊黑叶猴小种群,栖息在武隆—彭水县交界处芙蓉江峡谷峭壁天然常绿阔叶林带生境,是目前我国调查清楚的黑叶猴分布区的北缘,距长江岸边直线距离约80 km;这些区域迄今为止仅巴东县的有关主管部门正在运作成立专门保护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其余都还没有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区。而且芙蓉江的黑叶猴栖息地面临着即将建成的江口电站的巨大影响。2002年底江口电站水库开始蓄水,水位上涨将会对黑叶猴最适生境的常绿阔叶林带造成淹没30%~50%的后果,如果随后导致水浸滑坡现象,损毁的阔叶林面积将会更大。对于三峡库区现存的分布区域狭窄且为数不多的某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来说,这种状况需要有关部门亟待采取行动,实施拯救性的有效保护措施。

3.2 栖息地生境破碎化和小种群

三峡库区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土质条件较为合适的地方均开辟为农田,几乎所有的原始植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现存的天然原始林、次生林绝大多数退缩分布在限定面积的偏远山区,仅有世坪、圣灯山等个别森林公园的狭小面积天然林呈斑块状分布在距离江岸较近的人烟稠密区域,而且这类林地生境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物种种类和种群数量,大大低于偏远地区面积较大的林地生境。即使尚存在库区栖息地生境条件较好的一些珍稀濒危动物种类,其存活前景也不容乐观。以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为例,历史上在库区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岸,目前调查清楚的仅在武隆—彭水县的芙蓉江峡谷中生存有30只左右的种群。其活动栖息范围被限定在10多km长的狭窄深切河谷陡峭险峻山体上的天然阔叶林,邻近的2个黑叶猴种群数量较多的栖息地离这里的直线距离分别是40~60 km(重庆南川县—贵州道真县)和110~120 km(贵州沿河县),之间已经是大面积黑叶猴不可逾越的农田村落,以及灌草丛幼林疏林隔离带。即使目前立即对武隆—彭水的芙蓉江峡谷黑叶猴小种群施行有效的栖息地生境保护措施,也难以保证该种群今后不陷入灭绝境地。

一个物种存活所必需的个体数量是该物种的最小生存种群,这对于不同的野生动物种类来说具有相应的等级标准,除了个别现象,绝大多数物种需要足够大的种群,种群小的物种必然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Richard et al., 2000)。而且足够大的分布区域对于一个物种的存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根据库区野生动物本底和监测调查结果,许多物种的濒危状况等级已高于国内其它野生动物分布区域。例如国内的一些濒危种在库区很可能已经是野外灭绝;易危种已经是濒危种;稀有种已经是易危种等等。三峡库区虽然曾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目前人类过度经济开发所导致的栖息地生境条件急剧恶化,以及面积大规模退缩是野生动物种群衰退并陷入灭绝境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库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已经处于即将灭绝境地的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恢复方面,需采取必要的非常措施,如异地种群的再引入,以及恢复扩展栖息地生境等,方能保证其不至于成为库区野外绝灭的物种。

3.3 两栖爬行类特有种和小生境

库区中有些两栖动物种类属于分布区域狭小的特有种,这类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对栖息地生境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生境条件发生不大的变动也很容易导致其陷入灭绝境地。库区中如道路、城镇等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旅游开发建设等,往往可以导致山间溪流、水塘、溶洞等局部水域生境状况的剧烈改变,因此对这类物种的生存状况影响极大。我国陆栖脊椎动物中的特产种,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物种比例,均排列第一和第二位。但目前的状况是这类动物及其生境受威胁影响程度最高,得到的关注却普遍不足。

3.4 砍伐林木和猎捕野生动物

库区县份大多属于人口稠密、耕地非常匮乏、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县。长期的农耕开发使得可耕地扩展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密集的人口分布导致残存的面积有限的林地植被处于逐渐被蚕食缩减,或者至少处于被人类不同程度的采集(薪炭、药材、食用菌等)活动持续侵入干扰的状况之中。尽管近年来库区农村的燃料来源逐渐在向煤炭、燃气方向转变,但烧柴仍然是目前很重要的燃料成分,尤其是处于林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偏远村落。处于海拔较高冬季气候较为寒冷的林区及其周边的居民,由于获取木材方便,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在冬季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火塘取暖方法,燃料浪费极大,而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取暖方式需要生长多年的大口径木柴。以毗邻金丝猴栖息地的巴东县小溪村的90多户居民为例,由于尚未推广使用简易节柴取暖灶,每户人家年平均需要100~150棵胸径20 cm左右,树龄大约10 a的阔叶树作为取暖燃料,整体概算每年伐去的树木相当可观。

库区城镇居民每年消耗于取暖、餐饮等方面的木炭量仍然非常可观,2001—2002年在库区进行野外监测调研时还能见到船只、车辆载运大量木炭的现象,仅在芙蓉江峡谷黑叶猴栖息地2001年武隆县江口林业站就查禁捣毁150多个木炭窑,这表明库区木炭的市场需求在阔叶林的破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由于当地社会的传统习俗所导致的自然保护意识观念的差异,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库区无控制猎捕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在尚存有一些野生动物资源的区域,城镇市场和餐馆往往有出售野生动物的现象。一些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如小麂、野猪(Sus scrofa)、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豪猪(Hystrix hodgsoni)、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中华竹鼠等,成为可以“合法”出售且售价较好的商品。许多当地居民认为只要不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不进入自然保护区狩猎,就可以是合法行为。这很容易给偷猎者造成猎捕或“误伤”国家保护动物的机会,而且对栖息地生境中的珍稀濒危物种造成非常不利甚至是有害的生存条件。小麂是目前库区中尚存有种群数量较多的有蹄类动物,当地人称为“黄麂”,猎捕出售现象比较常见。在猎捕小麂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当地俗称的“黑麂”、“麻羊子”和“野山羊”等动物不遭到猎杀,而这3种动物分别是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斑羚和苏门羚。尤其严重的是存在使用踩铗(一些城镇集贸市场摊位出售有制作质量很好的多种踩铗)、钢丝套索和尼龙绳套的猎捕现象,这种猎捕方式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比单纯使用猎枪危害更大。因此严格执法加大对盗猎、偷猎现象的打击力度,以及控制市场流通并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是库区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亟待加强并需长期进行的工作。

4 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中目前存在的这类问题,如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性;人们保护意识的薄弱性,导致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大面积的丧失,而使—些物种濒危灭绝;管理机构薄弱及手段的落后性以及一些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任务的不明确性等等。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移民以及人们对自然植被可能造成的破坏,如果不制定合理的生物资源保护对策,必将会由与移民对土地的滥垦和对植被的无节制的利用,而导致库区生态系统的急剧恶化,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库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加强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尤为重要。

根据物种致危因素和库区保护现状,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4.1 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性宏观保护规划

在库区已进行过的野生动物全面调查,以及正在进行的重点区域物种监测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库区现存的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生境开展专项调查工作。根据专项调查结果,结合不同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开展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保护的科学研究,突出重点,及时采纳应用先进国家的高新技术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4.2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现存自然植被,恢复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

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和执行退耕还林(草)工程,着重并优先考虑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条件的恢复和改善,尤其是那些穿插在陡坡林地中的小块“天窗”状耕地,以及这类林缘周边的农耕地。在这类耕地中的退耕还林,要严格禁止外来树种的引入或侵入,以天然更新林木的方式为主,辅之于小规模人工抚育养护,恢复和重建受损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和破碎退化的生境。

采取并推广有效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如药材、食用菌、兰花的种植,优良品种山羊的圈养等,以减轻直至避免对自然植被生境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在林区和周边地区,逐步改变库区以烧柴为主的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沼气和节柴灶,减轻对木材的需求和对植被的破坏。在目前还必须以木柴作为主要燃料来源的村落,应先普遍推广使用简易节柴灶,这样至少可节约木柴60%~80%,更重要的是可利用枝丫秸秆作为燃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大径树木的需求,从而使林木的增长量大于人为损耗量。而库区城镇居民燃料的主用来源虽然以煤炭或燃气为主,但冬季取暖和餐饮仍有大量消耗木炭的现象,应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杜绝木炭的市场需求。

4.3 加强库区特定类群物种栖息地生境的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干扰

对库区一些特殊生存有特定类群物种的局部栖息地生境,如已开发旅游景点或具有潜在开发因素的溪流、溶洞、园林、高山沼泽草甸等,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力度,尤其对尚未开发的这类区域更要注重,以避免物种灭绝不可挽救的后果发生。

在这类区域应该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尽快实行有效的合理保护措施。对于涉及到影响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境的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建设的大型工程项目,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保护性措施论证实施,以期将不良影响缩减到最小程度,最终导致栖息地生境条件朝良好方向转化甚至扩大栖息地面积。

4.4 贯彻执行有关法规条例,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在库区杜绝目前仍然存在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出售、购买其产品的现象。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及其周边区域的居民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宣教工作,提高当地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意识,使库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成为库区人们的自觉行为。利用现代高效的媒体传播手段,大力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宣教工作,将库区广大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概念提高到现代生活层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 36-44
苏化龙, 林英华, 张旭, 等. 2001. 三峡库区鸟类区系及类群多样性研究. 动物学研究, 22(3): 191-199. DOI:10.3321/j.issn:0254-5853.2001.03.005
肖文发, 李建文, 于长青, 等. 2000. 长江三峡库区陆生动植物生态.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45-247.
张荣祖. 1999.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主编.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