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郑郁善, 高培军, 吴擢溪, 陈礼光.
- Zheng Yushan, Gao Peijun, Wu Zhuoxi, Chen Liguang.
- 绿竹开花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A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 OF FLOWERING FOR DENDROCLAMOPSIS OLDHAMI
- 林业科学, 2003, 39(3): 143-147.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3): 143-14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2-10-28
-
作者相关文章
2. 福建省尤溪县林科所 尤溪 356100
2. Youxi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 Youxi 356100
绿竹(Dendroclamopsis oldhami)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原产我国。集中分布浙江南部、台湾、福建及广西、广东等省。在浙江、台湾、福建3省普遍栽培,是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的笋材两用的丛生竹种之一。具有生长迅速、成林快、轮伐期短、笋体大、笋期长、产量高、营养丰富等优点。绿竹笋味鲜美,清凉解暑,同时具有降压、降脂、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是夏秋两季深受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绿竹竹材易降解,是应用前景广阔的造纸原料。近年来,以笋用林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绿竹林发展很快,并取得丰富的经验(郑郁善等,1997;林益明等,1998)。开花结实是植物成熟和衰老的象征,竹子地上生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发展到生殖生长,达到性成熟阶段,即进入开花结实阶段。当前对竹子开花现象已有过不少报道,如毛竹(郑郁善等,1998)、麻竹(邱尔发等,2002)、雷竹(郑炳松等,2001)、苦竹(郑建国等,1990)等。而绿竹开花复壮技术尚未见报道,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开花与未开花绿竹的比叶重、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不同器官N、P、K元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比较,揭示绿竹开花生理生化特性,为绿竹开花后竹林复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关镇沙洲公园(东经117°8′~118°6′,北纬25°8′~26°4′),位于戴云山脉西北面,属闽中火山岩系中山地貌。试验地平均海拔240 m,属中亚热带大陆性与海洋性兼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 599.6 mm,年蒸发量1 323.4 mm,相对湿度83%,年平均气温18.9℃。历年最大日降雨量131.7 mm,3~6月降雨占全年56%。土壤类型属沙地,试验地绿竹林为1986年造林的林分,由于长期经营不当,造成现有林分生长不良,已出现开花现象。
1.2 取样及处理2002-07在绿竹花期选择1 a生、2 a生开花绿竹各10株,3个重复,测定其胸径、竹高,在开花绿竹附近按胸径不超过5%为原则同样选取1 a、2 a未开花绿竹各10株,3个重复,各竹株按竹冠长度划分,取中部阳面枝条顶稍第2~3轮叶分别测定其比叶重、叶绿素、光合及呼吸特性。后伐倒各竹株,取秆、枝、叶、根、蔸混合样品各约100 g,3个重复,在70℃烘干箱中烘干至恒重,粉碎,保存于干燥器中,供N、P、K测定(郑郁善等,1998;邱尔发等,2001)。
1.3 叶面积和比叶重测定采用称重法测定叶面积,在105℃烘箱中烘干称重,比叶重=叶干重(g)/叶面积(dm2)(张志良,1996)1)。
1) 邱尔发.麻竹山地笋用林生态系统特性及丰产培育技术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4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采用浸提法,即:称取待测叶样0.04 g,用(醇:丙酮:蒸馏水=4.5:4.5:1)混合液10 mL在黑暗中浸提8~12 h,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测定(张志良,1996)。
1.5 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测定采用北京均方理化研究所生产的GXH-305便携式CO2分析仪测定离体枝条的净光合速率;用黑布遮光测定暗呼吸速率(张志良,1996;郑炳松等,2001)。
1.6 光呼吸速率测定在无CO2的闭路系统中,测定叶片放出CO2浓度,计算光呼吸速率(黄启胜等,1989;张志良,1996)。
1.7 CO2补偿点测定采用首尾相接的闭合式气路系统,待系统中CO2浓度下降到恒定水平时即为CO2补偿点(张志良,1996)。
1.8 光合及呼吸作用条件控制用碘钨灯为光源,照度计测光强,控制光强为10 000 lx;用空调调节室温,叶室上方用隔热水槽降温,用温度计测定叶室中温度;在叶室中用湿棉花调节湿度;采集离地面10 m的稳定空气(张志良,1996)。
1.9 N、P、K元素含量测定供测样品用农硫酸—双氧水消化后,氮的测定采用开氏微量定氮法;磷的测定采用钒钼黄比色法;钾的测定采用火焰光度计法(南京农学院主编,1980;波钦诺克,1981;洪顺山等,1989;高井康雄等,1988)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叶重、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1) 比叶重比较 1 a、2 a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平均比叶重减少12.75%(表 1)。可见绿竹开花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而生殖器官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营养生长期间积累的同化产物,许多营养物质运到生殖器官中去,从而抑制了植物的营养生长,使得叶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减少,这可能是开花绿竹比叶重减小的主要原因。(2)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 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指标分别减少15.41%,45.84%、21.79%和21.68%。从叶绿素a/b来看,开花绿竹是未开花绿竹的1.56倍。说明开花绿竹叶绿素b含量明显减少(表 1)。
|
|
(1) 净光合速率比较 净光合速率反映绿竹利用太阳能的能力,它是衡量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净光合速率有所减小,但降低很小,1 a、2 a开花绿竹平均净光合速率较未开花绿竹降低10.02%(表 2)。(2)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比较 光呼吸是以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为基质而进行,它是一个消费过程,光呼吸越小,越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光呼吸速率1 a绿竹>2 a绿竹,开花绿竹>未开花绿竹,开花绿竹光呼吸较未开花绿竹提高64.52%。暗呼吸速率与光呼吸速率变化趋势相似,均为1 a绿竹>2 a绿竹,开花绿竹>未开花绿竹,开花绿竹平均光呼吸速率为1.410 5 mgCO2·dm-2h-1,未开花绿竹为1.174 9 mgCO2·dm-2h-1,前后较后者高20.05%(表 2)。(3) CO2补偿点比较 CO2补偿点是反映光合系统对CO2亲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亲合力越高,CO2补偿点越低。从表 2可以看出,1 a、2 a开花绿竹CO2补偿点明显高于未开花绿竹,其中1 a开花绿竹CO2补偿点最高,为198 mg·L-1, 1 a未开花绿竹最小为92 mg·L-1,开花绿竹平均CO2补偿点是未开花绿竹的1.65倍(表 2)。说明开花绿竹忍受低CO2浓度的能力较弱。
|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花绿竹净光合速率降低,光呼吸、暗呼吸速率提高,说明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同化能力降低,而异化能力增强。
2.3 各器官N P K元素含量比较(1) N元素含量比较 绿竹各器官N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变幅为3.277~25.000 g·kg-1。细根、竹蔸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分别减少17.02%和27.43%。叶的N元素含量差异不明显,秆、枝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增加17.85%和21.56%。花序N元素含量为20.915 g·kg-1,仅次于叶。说明开花绿竹由于生殖生长的需要,N元素由根、蔸部大量上移至秆、枝、叶,使得N元素含量根、蔸部下降而秆枝叶升高,产生新的生理平衡。(2) P元素含量比较 开花—未开花绿竹各器官P元素含量变幅为0.386~2.788 g·kg-1,以开花绿竹花序含P量最高,为2.788 g·kg-1,叶次之,根最小。根蔸部差异较大,开花绿竹根蔸部平均P元素含量较未开花绿竹分别减少33.76%和66.63%。地上部分秆叶的P元素含量未开花绿竹高于开花绿竹,枝条则开花绿竹高于未开花绿竹。开花绿竹各器官平均P元素含量排序为花>叶>枝>秆>蔸>根,未开花绿竹为叶>蔸>枝>秆>根。(3) K元素含量比较 K元素含量变幅为1.182~11.461 g·kg-1,花序最高,叶次之,2 a开花绿竹最小。不同年龄竹之间,开花绿竹与未开花绿竹之间差异都很大。与N、P元素相似,仍以根蔸变异性最大,开花绿竹平均K元素含量分别较未开花绿竹减少13.53%和51.17%。枝叶差异不明显,开花绿竹秆的K元素含量比未开花绿竹增加1.41倍。就平均值而言,开花绿竹K元素含量排序为花>叶>秆>枝>根>蔸,未开花绿竹为叶>蔸>枝>秆>根。
|
|
|
|
|
|
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比叶重减小12.75%;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减少15.41%和45.85%,叶绿素b降幅较大;叶绿素总量减少21.79%;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21.68%。开花绿竹净光合速率、光合系数降低,光呼吸、暗呼吸速率、CO2补偿点提高,说明开花绿竹忍受低CO2浓度的能力较弱,开花绿竹较未开花绿竹同化能力降低,而异化能力增强。
开花绿竹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根蔸部N、P、K元素含量大量消耗而减少,秆枝叶则适应开花结实的需要而迅速提高,产生新的生理平衡。另一方面,绿竹开花时,老叶脱落,在花枝上形成小型叶(变态叶),随着开花结实的完成,养分逐渐消耗殆尽,叶完全脱落,竹株上部失去水分上升输导的动力,处于生理脱水状态,最后导致死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花与末开花绿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发生较大变异,这除与叶片采集及测量等人为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本文选择了花期采样,但如果选择花期前一定时期采样,其如果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苏]X.H.波钦诺克著.植物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255-258
|
[日]高井康雄等编.植物营养与技术.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8: 55-87, 104-192
|
黄启胜, 杨迪蝶, 高爱新, 等. 1989. 不同条件下毛竹光合作用研究. 竹类研究, (2): 8-17. |
何元荪, 徐敦槐. 1992. 延缓雷竹开花技术的初步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12(2): 47-50. |
洪顺山, 胡炳堂, 江业根. 1989. 毛竹营养诊断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1): 15-24. DOI:10.3321/j.issn:1001-1498.1989.01.003 |
林益明, 林鹏, 温万章. 1998. 绿竹碳、氮动态研究. 竹子研究汇刊, 17(4): 25-29. |
南京农学院主编.土壤农化分析.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191-198
|
邱尔发, 洪伟, 郑郁善, 等. 2001. 麻竹山地笋用林笋期叶片光合及呼吸性状研究. 林业科学, 37(专1): 48-153. |
邱尔发, 郑郁善, 洪伟, 等. 2002. 开花与未开花山地麻竹叶片性状比较. 福建林学院学报, 22(2): 105-108.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02.02.003 |
张志良. 1996.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郑炳松, 金爱武, 程晓建, 等. 2001. 雷竹光合特性研究. 福建林学院学报, 21(4): 359-362.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01.04.019 |
郑建国, 黄婉芳. 1990. 开花苦竹的复壮技术. 竹子研究汇刊, 9(3): 61-72. |
郑郁善, 洪伟, 邱尔发, 等. 1998. 营养液对毛竹叶片效应的研究Ⅱ.营养液对叶片光合性状影响. 林业科学, 34(专1): 95-99. |
郑郁善, 游兴早, 梁鸿燊, 等. 1997. 绿竹生物量模型研究. 竹子研究汇刊, 10: 43-46. |
郑郁善, 洪伟主编.毛竹经营学.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99-103, 225-233, 296-297
|
2003, Vol.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