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秀山, 邴积才, 徐潇, 陈述智, 李宏孝.
- Li Xiushan, Bing Jicai, Xu Xiao, Chen Shuzhi, Li Hongxiao.
- 崇信短肛棒䗛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研究
- STUDY ON THE BIONOMICS AND CONTROL OF BACULUM CHONGXINENSE
- 林业科学, 2002, 38(6): 159-163.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2, 38(6): 159-16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1-05-21
-
作者相关文章
2.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兰州 730050;
3. 甘肃省平凉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平凉 744000;
4. 甘肃省崇信县林业局 崇信 744200;
5. 甘肃省崇信县新窑林场 崇信 744200
2. The Station of Forestry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and Quarantine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50;
3. The Station of Forestry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and Quarantine of Pingliang Prefecture Pingliang 744000;
4. Forestry Bureau of Chongxin County Chongxin 744200;
5. Xinyao Forestry Centre of Chongxin County Chongxin 744200
崇信短肛棒䗛(Baculum chongxinense chen et He)隶属于䗛科Phasmatidae, 短肛棒䗛属Baculum Saussure、短肛棒䗛族Baculini, 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甘肃省崇信县和华亭县新窑林区发生的新害虫。危害以辽乐栎、千金榆为主的20多种林木。1988年成灾面积700余hm2, 每株虫口在1 000~5 000头。之后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灾情不断加重, 每2 a暴发1次。至1998年发生面积达2 666.7 hm2, 成灾面积2 133.3 hm2。成灾区林木叶片被吃光, 状如火烧, 损失极为严重。1996~1998年作者在新窑林区对该虫做了系统的研究。
林内调查, 按寄主树种被取食的先后顺序和叶片被食程度, 崇信短肛棒䗛危害寄主依次为千金榆(Capinus cordata)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椴树(Tilia tuan)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 ++、杜梨(Pyrus berulaefolla)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黄刺玫(Rosa xanthina) ++、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五角枫(Acer oliverianum)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 (+++为最喜食树种, ++为喜食树种, +为可取食树种)。
1 形态学特性 1.1 成虫体棒状、无翅。雌成虫体色褐色, 但有两类:一类褐色较深, 腹部第1至6节两侧腹节前有白色斑纹; 另一类褐色较浅, 腹部第1至6节两侧腹节前无白色斑纹, 但以后者为多。两种体色的成虫前、中、后足股节和胫节均有深色、浅色相间的斑纹段, 但以前者为深(陈树椿等, 1991)。见图 1。
![]() |
图 1 崇信短肛棒䗛 Fig. 1 Baculum chongxinense 1.卵Egg; 2.初孵若虫Larva of 1 instar; 3.二龄若虫(断肢再生) Larva of 2 instar; 4.三龄若虫Larva of 3 instar; 5.成虫Adult |
体长68~92 mm, 平均77.8 mm。前胸背板3.2 mm, 中胸背板16.8 mm, 后胸背板加中节13.9 mm, 中节2.9 mm, 腹部50.3 mm。前、中、后股节分别为24.1 mm、14.9 mm、18.0 mm。
雄虫:未发现。
1.2 若虫初孵若虫体长12.3 mm, 头壳宽1.0 mm。老熟若虫头椭圆形, 头壳中央有一明显的横沟和不太明显的纵沟。眼圆形, 外突。触角8节, 第1节扁宽, 端部宽于基部, 第2节短柱形, 约为第1节的1/3, 第3节长约为第2节的2倍, 第4、5、6、7节与第8节等长。前胸背板长大于宽, 中央有一纵沟, 背板前部有一V形横沟, 中部有一横沟, 不达侧缘。中胸背板长约为前胸的4倍, 后缘稍宽大, 密被细颗粒突, 后缘之前有一半圆形横沟, 纵脊明显。后胸短于前胸, 中节长大于宽。腹部9节, 密被细颗粒突, 腹部长等于头胸之和, 第9节背板中央有纵脊, 后缘呈三角形凹入。肛上板短, 端部钝, 背中央有脊。尾须圆柱形。前足长, 中、后足较短。
1.3 卵褐色, 扁鼓形, 长3.7 mm, 宽2.0 mm, 表面密被颗粒突, 并形成花纹状的脊, 两侧有脊状隆起。见图 1。
2 生物学特性经1996~1999连续3 a的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 对崇信短肛棒䗛的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研究。从1996-04月初开始, 对该虫定期进行观察, 记载其初孵时间, 孵化盛期及末期。待其孵化后, 进行人工饲养, 并定期采集测定其体长、头壳宽, 研究其生长发育情况并确定龄期(见表 2)。同时观察其在林内取食、脱皮、产卵等习性, 老熟后研究其产卵情况, 并采集大量卵养在花盆里, 观察第2年滞育及第3年的孵化情况(李岩等, 1998; 2000;陈培昶等, 1997; 陈世兰等, 1994; 陈树椿, 1994)。
![]() |
崇信短肛棒䗛在新窑林区2 a发生1代, 以卵在枯枝落叶下、土中越冬, 翌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 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若虫3龄, 每龄约1个月, 若虫期长约90 d, 成虫期长约60 d。8月上旬开始产卵, 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8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 至10月中旬全部死亡。翌年卵全年滞育, 经花盆内饲养未见有孵化。第3年4月中旬卵再次孵化。见表 1。
![]() |
从表 2可以看出, 该竹节虫若虫共有3龄。相邻两龄壳宽的比值平均为1.44, 符合Dyar′s法则。
2.2 生活习性若虫刚从卵中孵出时, 头与腹部向背部折叠, 孵出后即展开活动。初孵若虫体呈绿色, 在林下杂草、灌木上取食, 稍大后上树在树冠下部取食叶片, 食完全逐渐向上部转移取食。此习性决定了该虫不适于飞防, 因雾滴易被上部叶片载留, 不能到达树冠下部。若虫发生不整齐, 同一时期2龄若虫和成虫同时存在。若虫3龄, 每龄历期约1个月, 若虫期约90 d。成虫期长, 约60 d。若、成虫有群集习性, 聚集在一起取食。若虫期取食量小, 据测定, 至07-20, 在林内取食量占叶片总量的10.4%, 而成虫期占总食量的89.6%。若虫、成虫受风及声音振动后纷纷从树上掉下, 之后重新上树取食。若虫有很强的断肢再生能力, 足受损伤后脱落, 不久即可重新长出新足、长度可接近原足(见图 1)。若虫、成虫静止时前足前伸似触角状。若虫脱皮时将身体倒挂在枝叶上, 先从头部开裂, 慢慢脱出, 刚脱皮的若虫乳白色, 逐渐变成绿色。刚脱皮的若虫、成虫有取食蜕的习性。雌成虫产卵时从树上散产, 似下雨状。经室内饲养测定, 平均每雌虫产卵量为41.8粒。
7月中下旬, 若虫2~3龄在树冠中, 下层取食, 为防治的最佳时期。
3 防治试验为进行大面积防治, 我们进行了各种防治试验:烟剂防治、喷粉防治、喷雾防治和超低容量喷雾防治(陈培昶等, 1997; 陈世兰等, 1994)。
3.1 林丹烟剂、粉剂防治试验烟剂、粉剂防治是控制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一种有效措施, 成本低、易操作。我们分不同的剂量进行了多次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烟剂防治于傍晚太阳落山时(19:30)放烟, 喷粉时间宜在早晨或雨过天晴有露水时为佳。结果见表 3。
![]() |
从试验结果看, 用药量林丹烟剂以20 m×40 m1包, 即15 kg·hm-2, 林丹粉剂以30 kg·hm-2为适(换算成水平面积)。
3.2 模拟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试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最有效措施, 效率高, 易操作, 但防治成本高。省林业厅原拟定要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为此, 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方法是将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用一长杆吊起, 在唐帽山燎望塔周围树上挂虫网喷雾。药剂选用2.5%功夫乳油、2.5%敌杀死乳油、氧乐菊酯。经测定, 雾滴沉积量为80滴·cm-2时, 死亡率接近100%。因施药量偏大, 于08-20成虫期再次做了试验, 喷雾量约为30滴·cm-2, 防效仍在90%以上。此时, 用药量为3kg·hm-2。
3.3 常规喷雾防治试验于07-16 2, 3龄若虫期, 进行了多种药剂的喷雾试验。选用的药剂为2.5%功夫乳油、2.5%敌杀死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敌百虫、Bt可湿性粉剂、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试验前将竹节虫装入虫网内套在枝上, 透过虫网喷雾, 以叶片喷湿为适。并设对照。两天后检查效果, 见表 4。
![]() |
将前6种药剂试验结果做双因素方差分析, 药剂间差异显著, 浓度间差异不显著, 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鉴于此, 我们于07-22, 又做了补充防治试验。结果显示, 选用2.5%功夫10 000倍液, 2.5%敌杀死8000倍液, 80%敌敌畏2 000倍液, 50%辛硫磷4 000倍液, 40%乐果4 0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效均可达90%以上。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竹节虫抗药性很低, 各种药剂防效都好, 但Bt、灭幼脲等生物杀虫剂和敌百虫效果不好。防治时可选用功夫、敌杀死等菊酯类药剂为好, 浓度可在8 000~10 000倍液。但喷雾防治在天然林区由于水源、交通等问题, 不易实施。
陈培昶, 陈树椿. 1997. 中国重要竹节虫的鉴别、生物学及其防治.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 70-75. |
陈世兰, 徐世多, 赖新红. 1994. 英德跳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7(2): 187-192. |
陈树椿. 1994. 我国竹节虫研究现状与今后工作建议. 森林病虫通讯, (3): 38-40. |
陈树椿, 何允恒. 1991. 危害我国林木的短肛棒属三新种. 林业科学, 7(2): 187-192. |
李岩, 陈培昶, 陈树椿. 斑腿华枝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 见: 李典谟主编. 中国昆虫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摘要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李岩, 陈树椿. 1998. 竹节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 59-66. DOI:10.3321/j.issn:1000-1522.1998.01.011 |